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如来现相品第二(之一)

○将释此品。四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宗趣。四释文。然下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减.至文当辨。今初来意。

【疏】来意中二。先分来。後品来。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次来也。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缘。次辨说法仪式。故次来也。二品来者。曲有二义。一前辨众集。今显疑现相。二前明旧众。今辨新集。故次来也。(【钞】四分。即举果劝乐生信等四分。以四分科。第一会名举果劝乐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缘分。次二品明说法仪式分。後三品。正陈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说法仪式二品经来。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内。三分之中。第二分来。举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对前序正流通三故。)

○二释名。

【疏】释名者。一分名正宗者。正陈宗旨。拣序流通。若四分中.名举果劝乐生信者。举依正果。劝物信乐。是故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说佛依果会。以从多说故。(【钞】以从多说者。此通妨难。然有二妨。一云以文从义科中。名所信因果。经中复有遮那品因。何以问答相属科中.但名举果劝乐生信分。随其本会科中.但名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以多说果。以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无水。如乳有水.但名为乳。劝物信乐.宜举果故。第二妨云。上云举佛依正二果。劝物信乐。何故随会但云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多说依果。少说正故。亦以本意在於依果.正报之果.第二会去.方始说故。)二品名者。如来是能现之人。相是所现之法。现通能所。能所合说。体用双陈。以立其称。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以成其十。如来五者。一就理显。谓法性名如。出障名来。二唯就行。瑜伽云。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涅盘三十二。亦同此说。三理智合说。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此与成实大同。四离相说。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五融摄说。谓一如无二如。若理若智。若开若合。无不皆如。故名为如。如外无法。来亦即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现相五者。一现面门光相.召十方众。二现眉间光相.示说法主。三振动刹网.以警羣机。四佛前现华.表说依果。五白毫出众.表教从佛流。如是等相.是如来现相。品中辨此。故以为名。

○三宗趣。

【疏】宗趣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如上说。四分之宗.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故以为宗。令诸菩萨.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二品宗者。以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钞】即以佛果者。然华藏品.犹自有边。有金轮山。莲华外故。此外更有别刹海故。而彼文云。法界无差别。已无边矣。况世界成就品云。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又偈中云。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则刹无边矣。具三世间者。无边刹海.即器世间。毗卢徧兴.即智正觉。刹网所持。如来所化。即众生世间。言自在者。三种世间.互相即入。隐显重重。皆无碍故。华藏偈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故无尽之义.即是无边。况三皆无尽。)

【论】释此一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现相品。为诸菩萨神天众皆悉已集。嘿思心念请法。问有三十七问。如来知念。即於面门舒光现相。及集十方众。答前所问。此品之内.如来两度放光。齿光告众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门。又诸来菩萨毛孔放光。通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菩萨境界相。答前众所问。故名现相品。此经表法及集众。如来放光。前後总十度放光故。一面门齿光.集他方之众。二眉间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轮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释宫中足指端放光.集众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门。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成十回向。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入文殊顶。九口中放光。入普贤口。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是为十。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随根普照。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此品放光集众.示其法相。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此品故来。

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科其当品。一长科经意者。自此现相品。乃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分。二科其当品者。於此当品。其意有四。如文具明。

○四释文。此下二品.说法仪式.是当分方便。即分为二。初现相品为远方便。後三昧品为近方便。今初一品。大分为六。一众海同请。二光召有缘。三众召云奔。四现瑞表法。五称扬佛德。六结通无穷。今初。先以五门.料拣诸会请问之殊。次正释文。

初五门者.一问之有无。二所问法异。三能问人别。四仪式不同。五疑之权实。初中。前二後二。此四会有问。中间五会皆无。谓初会标果起因故问。第二会寻因至果故问。但因有升降。寄六会以答之。果无差别。第七当会答也。然诸会更有问者。并当会别义。以总收之。或重明於前。

非大位问。第八会明因果纯熟。故须有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第九会明称性因果。故别有

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四处都有三百一十句问。谓初及第二.各四十问。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广本.问则难思。

二所问异者。初两会问.果广因略。为成信解故。第八会问.因广果略。为成行故。第九会问。全同初会。而因举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显唯证故。

三能问人异者。初及第九.皆同生异生二众齐问。以所问法.众同依故。第二会中.唯同生问。以所入位.同生胜故。八唯同生一人自问。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请问仪式.复有二义。一约言念。二约通别。初中请有二种。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络相望.应成九句。在文唯四。初会之中.具二问答。谓现相品.长行念请。供声言请。初光示法主。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请。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会唯念请。如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同佛故。第九会.念请。示相答。显以心传心。唯证相应。离言说故。二通别者。初後二会.别问通答。二八两会.别问别答。又初会亦得是别问别答。次文当明。(【钞】交络相望者。一言请.言答。二言请.示相答。三念请.言答。四念请示相答。五言请.言及示相答。六念请.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请.言答。八言念请.示相答。九言念请.言说示相答。初四以单望单。次二以单问。对复答。次二以复问.对单答。後一复问复答。今会正当第九。第二会即第六句。第八会即第一句。第九会即第四句。)

第五疑之权实者。问。诸王菩萨.位皆圆极。何得有疑。有云。为众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显因果悬隔故。然上二解.初权後实。并皆有理。可通余教。然此经中.若实若权。无非法界之疑。以疑为有力。与所说证为缘起故。此事旧尔。海印顿现.疑之与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断。其犹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成像之高。缘起法界。理应尔故。(然此经中下。申正义。非斥权实为不当理。但成缘起。有异昔人。言此事旧尔者。法界之中.法尔有此疑与答故。海印顿现者。疑之与答.皆佛现故。由上二义.故疑答皆常。其犹像模者。假以喻显。以模喻疑。以像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次正释文。文分二别。先长行念请。後供声偈请。今初文二。先举人标念。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疏】谓尽於众海.皆希佛境。并欲利生。成缘起门。故标同念。(【钞】皆希佛境.即上实疑。并欲利生.即是权疑。成缘起门.即是正义。)

○二云何下。正显问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别。前二十句.直尔疑念请。後二十句.引例举法请。准义。二文皆应具举。互有影略。不欲繁辞。故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处文.直尔请说。第二会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问.同此直请。正欲显於诸佛道同。影略之义。(【钞】正欲显下。结成上义。既引例直问.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所以要此二势问者。直请以尊主佛。引例为显道同故也。)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问果。後十问因。中间十句明化用普周。通问依正染净因果。前是所求。後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举果。故先问果。(分是举果下。通妨。对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前。故今答云。分是举果。故先问果。)据斯义类。亦可分三。今以两段皆有结请。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正疑念。後明结请。今初前十句.问德用圆满。後十句.问体相显着。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问。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阙者。或是脱漏。或是义含无能摄取之中。摄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阙无能摄取。及与神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则可一。开则为三。故出没不同。

云何是诸佛地。

【疏】初佛地者。即智德分位。(【钞】即智德者。正是出体。非断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义。)然此经宗.通收万德。故广则无量。略有十种。如上所引同性经说。然体不出五。谓清净法界及与四智。以斯五法.说大觉性。具如佛地经。及彼论说。然要唯有二.无所不摄。谓真理.妙智。融而无二.是诸佛地。并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释名有三义。一能生万德。二成熟自他。三任持万德。万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此句为总。该摄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问。

云何是诸佛境界。

【疏】二佛境界下诸句。皆别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所缘故。亦分齐故。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出现.及问明.不思议品。广说。

云何是诸佛加持。

【疏】三佛加持者。谓佛胜力任持。令有所作。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及法云地说。离世间中.十种佛所摄持。亦其例也。然不出三类。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域入火不烧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与神通宽狭不同。谓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钞】一如加持等者。如此类甚多。谓化现多身。随所乐见。碎身舍利。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全身舍利。如多宝佛。即是如来力持身也。如出现品.医王留身喻等。二如加耆域者。即涅盘第三十。南经二十八经云。我於尔时。往瞻婆城中。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继嗣。供事六师。以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妇怀孕。长者知已。往六师所。欢喜而言。我妇怀孕。男耶女耶。六师答言。必是其女。长者闻已。心生愁恼。长者即至佛所.问佛言。世尊。我妇怀孕。六师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长者。汝妇怀孕。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六师闻已。心生嫉妒。乃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授其长者。令其妻服。语云。若服此药。儿则端正。产者无患。服已便死。送至城外。以火焚之。如来知之。便往塚间。长者难言。所言无二.可名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我言。长者。汝於尔时。都不见问母命长短。但问所怀。为是男女。诸佛如来.发言无二。是故当知。定必得子。是时死屍。火焚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中。犹如鸳鸯。处莲华台。我於尔时。寻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儿来。六师止之。耆婆言。如来使我入阿鼻地狱。所有猛火.尚不能烧。况世间火。尔时耆婆前入火聚。犹入清凉大河水中。抱持是儿。还诣我所.授儿与我。我受儿已。告长者言。一切众生.寿命不定。如水上泡。众生若有重业果报。火不能烧。毒不能害。是儿业报。非我所作。长者请佛立字。佛言是儿生於猛火之中。火名树提。应名树提。尔时会中.见我神化。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云如加耆婆入火。则入火之言.兼於二事。一如向缘。二如耆婆所言。佛令入阿鼻地狱。猛火不烧。复有一缘。即令入地狱。问提婆达多事也。)

云何是诸佛所行。

【疏】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说十种.如不思议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化不失时等。亦是所行之行。如出现品谓无碍行是如来行等。或大悲摄生。或大智造缘.无思成事。方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为行。

云何是诸佛力。

【疏】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广有无量。略说有十。即处非处等。又有十种。谓广大力等。如不思议品。

云何是诸佛无所畏。

【疏】六无畏者。无诸畏惧故。离世间品说。有十种无畏。或说四种.如常所明。昔云。前四是异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功德。无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尔。十力无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来多明大智功德。

云何是诸佛三昧。

【疏】七佛三昧者。谓佛果等持.数过尘算。如师子嚬呻等。略说十种。如不思议品说。佛有无量不思议三昧等。

云何是诸佛神通。(【校】上七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

【疏】八准答及颂。名佛神通者。谓依定发起无碍神用。或说有十。如十通品。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十通唯局菩萨。或说有六。如常所辨。然名通大小。

云何是诸佛自在。(【校】上七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

【疏】九准答及颂.名佛自在。谓所作任意.无碍成就故。广有无量。或说百种。谓於众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种。谓命自在等。并如离世间品说。不思议品。亦说有十。谓诸佛世尊。於一切法皆悉自在等。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疏】十无能摄取者。颂名无能制伏。答中名无能毁坏。谓佛所作。无有天上人中沙门魔梵及诸二乘大菩萨等神力能制。是故旧经翻为佛胜法也。略有十种.如不思议品。诸佛有十种最胜法等。若取无能毁坏。即十种大那罗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问.多在不思议品。至下当知。

云何是诸佛眼。云何是诸佛耳。云何是诸佛鼻。云何是诸佛舌。云何是诸佛身。云何是诸佛意。云何是诸佛身光。云何是诸佛光明。云何是诸佛声。云何是诸佛智。

【疏】二云何是诸佛眼下十句。问体相显着。谓六根三业。於身业中.开常光为身光。放光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议法品.诸佛有十种法。普徧无量无边法界。谓无边际眼等。离世间品.一一各有十门辨释。又出现品.说佛三业。各具十义。然诸经论.说佛常光一寻。准不思议品。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障碍。然放光.则有时不放。如诸会面门毫相所放之类。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别者。常即湛徧。放则见有去来故。

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开示演说。

【疏】二唯愿下。结请。将欲引例.故且结请。

○二引例举法请。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校】上五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

【疏】亦分为二。初引例。後结请。今初分二。前十句问化用普周。後十句问因德深广。今初文唯有九。阙安立海。一世界海者。是化用处。如华藏品。二众生海.是所化机。即刹中所持。三准答及颂.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四佛海者。能化主也。如华藏品.广举其名。亦如不思议品等。(【钞】四佛海。指不思议等品者。等取相海随好。皆佛德相用故。是妙觉故。)五波罗蜜者。化所成行。如离世间品。六佛解脱海者。化所得果。如法界品。(六如法界品者。佛亲证入离障解脱。及大作用皆解脱故。)七佛变化海者。临机神变。化难化众生。即身业化也。如诸会不起而徧。光明觉品长行身业。阿僧只等。皆是其文。(七指僧只者。僧只偈颂。广显佛德重重无尽广大用故。等即等於一经上下变化之文。)八佛演说海者。称根说法。语业化也。如四谛品。九佛名号海。随机立称。如名号品。十佛寿量海者。随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寿量品。

及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一切菩萨助道海。一切菩萨乘海。一切菩萨行海。

一切菩萨出离海。一切菩萨神通海。一切菩萨波罗蜜海。一切菩萨地海。一切菩萨智海。

【疏】二问因德深广中。一创於生死.立大誓愿。二胜进大心.趣求佛果。三积集菩提福智资粮。四运诸菩萨从因至果。五慈悲喜舍四菩萨行。六谓永背业惑.证契真理。余四可知。然此十句。有通有别。别则初二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向出离故。次三登地以上。後一等觉。此约横论一切菩萨。(【钞】别则下。释别。先以竖释别。诸位浅深故。此约横论菩萨者。结上别义。约所行位。信住等异。即是竖论。约能行人.一一位中摄多菩萨。故云横论一切菩萨。)若约通说。各通始终。即竖论一切菩萨也。(通约所行法。位位同修。即是通义。随约一人遍历诸位。皆修此十。即是竖论一切菩萨。)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普摄法界。深广无边。故云海也。并如下诸会说。

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疏】二结请。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问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然当之。谓前众海既是九会常随。岂得此问.局於初会。岂复众海问不尽耶。故知初会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而为分意别。故诸分初.皆重举诸问。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问明已下。答十因问。不思议下。答二十句果。至下当知。(【钞】疏正明通。谓九会通答。谓前下。立理。此有三理。一众海常随。既通九会。问答合通。智深能问尽故。合总问故。以此三理.问答合通。而为下。释妨。谓前问言。若言众海问尽九会。九会同答。何以下文复有三位大问。故为此通。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谓问虽互有广略。因果皆足。则是重问耳。四则从下。正示答文。)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华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释成。现相.三昧.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三名号品.答如来名号海。四四谛品.答演说海。五光明觉.至十忍品.别答十句因问。通答众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只品.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故偈中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七寿量.住处.皆答寿量海。八不思议等五品.别答二十句果问。总明佛海。就德深广.以显佛故。九第八会.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十第九会.答解脱海。证入法界.起大用故。问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约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为次第。谓先有世界众生。则有佛出。修因得果故。波罗蜜海是因。解脱是果。余四皆大用。谓临机变化。随宜说法。称物立名。随物修短。答中先人後己。故大用四海居先。自利果因二海居後。又众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皆为生故。种种随宜.显生多故。若约局言。当会答尽。此复有二。一现相答。下文当示。二者言说答。此亦有二。一经来未尽。二答二兼余。成就品当引。(若约局言下。第二释局答问。经来未尽者。遮那品後无结束故。若来。应具答尽。二答二兼余者。谓正答安立海及世界。兼余三十八问故。)

○第二供声偈请。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言。

【疏】文二。先明因缘。前请在念。佛虽已知。今请彰言。使大众同晓。前既为法兴供。今乃以供宣心。不因抚击.故曰自然。非无因缘.即菩萨威力。同异生众.皆菩萨也。又表身口为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体故。(【钞】又表身口为供具者。即解脱和尚。叹佛说偈云。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诚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

无量劫中修行满 菩提树下成正觉 为度众生普现身 如云充徧尽未来

众生有疑皆使断 广大信解悉令发 无边际苦普使除 诸佛安乐咸令证

【疏】二正说偈中。十颂分二。初三叹德请。後七举法请。前中亦二。初二叹佛。明具说因。後一叹众.明具说缘。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满。为物现身。後偈即智之悲已圆。能断疑除苦。有悲必普。有智必能。故应说也。

菩萨无数等刹尘 俱来此会同瞻仰

愿随其意所应受 演说妙法除疑惑

【疏】後一叹众请中。前半叹众。显无异念。後半结请。明说则断疑。

云何了知诸佛地 云何观察如来境 佛所加持无有边 愿示此法令清净

云何是佛所行处 而以智慧能明入 佛力清净广无边 为诸菩萨应开示

云何广大诸三昧 云何净治无畏法 神通力用不可量 愿随众生心乐说

诸佛法王如世主 所行自在无能制 及余一切广大法 为利益故当开演

【疏】举法请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问。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余一切广大法者。结例所余。谓二十句外。佛无边德。亦愿说之。不思议品广说。余门诸说果处。皆答此也。

佛眼云何无有量 耳鼻舌身亦复然

意无有量复云何 愿示能知此方便

【疏】次一颂。述前体相显着十句。略示可知。

如诸刹海众生海 法界所有安立海 及诸佛海亦无边 愿为佛子咸开畅

永出思议众度海 普入解脱方便海 所有一切法门海 此道场中愿宣说

【疏】後二颂。述化用普周十句之问。现文唯七。以佛海中.含於神变寿量名号。以此三海.不离佛故。不问因者。长行明通诸会.故列因疑。今彰初分请。当会答。又显此会因略果广。第二会果略因广故。

【论】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而嘿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而於供具云.出音请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又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颠倒生也。

○第二明光召有缘。文二。初长行。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即於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所谓众宝华徧照光明。出种种音庄严法界光明。垂布微妙云光明。十方佛坐道场现神变光明。一切宝焰云盖光明。充满法界无碍光明。徧庄严一切佛刹光明。逈建立清净金刚宝幢光明。普庄严菩萨众会道场光明。妙音称扬一切佛名号光明。如是等佛刹微尘数。一一复有佛刹微尘数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悉具众妙宝色。普照十方各一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彼世界海诸菩萨众。於光明中。各得见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光於彼一切菩萨众会之前。而说颂言。

【疏】初长行中文。共分为十。一放光意。以领念故。供声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法.何以放光。现相答故。答相云何。谓佛三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萨来。远远能为。此即佛地境界。是佛所行.无摄无畏故。此为总意。若别别明者。如文思之。又召来菩萨。亦是言答上之十问。至文当知。二即於下。明光依处。面门即口。言众齿者。表四十问。教道遐舒.口生真子。咀法滋味.益法身故。总处放者。此会总故。(【钞】表四十问者。有四十齿故。教道遐舒。即教智光。口生真子。唯取口义。故法华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下出现.加於普贤。光明入口。咀法味下。约齿明义。言总处者。口为说法处。一切法门.总从此演故。)三放佛下。显光体。随机多演故。四所谓下。列光明。略列十名。皆从体用立称。五如是下。结光数。六一一下。彰眷属。七其光下。辨色相。众宝隐映。表教道含容。八普照下。明光应远。九彼世界下。彼众感通。十以佛下。偈声命召。即通举十号。示为所归。(即通举十号者。佛德无边。十号略尽。故法华第三云。我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盘者令得涅盘。今世後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斯即举十号以昭然。初但云。如来亦复如是。出现於世。如大云起。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则通局有异。又下众集。但云天人阿修罗等。胜劣小异耳。今取彼意。故以十号释经。十号之义。法界品方辨。)

○二偈颂。

无量劫中修行海 供养十方诸佛海 化度一切众生海 今成妙觉徧照尊 毛孔之中出化云 光明普照於十方

应受化者咸开觉 令趣菩提净无碍 佛昔往来诸趣中 教化成熟诸羣生 神通自在无边量 一念皆令得解脱

摩尼妙宝菩提树 种种庄严悉殊特 佛於其下成正觉 放大光明普威耀 大音震吼徧十方 普为弘宣寂灭法

随诸众生心所乐 种种方便令开晓 往修诸度皆圆满 等於千刹微尘数 一切诸力悉已成 汝等应往同瞻礼

【疏】十偈在文。且分为五。初六偈.自彰因果已圆。劝同观礼。於中初一.总明二利因满.成正徧知。次一颂毛光开觉.是明行足。次一颂往来诸趣.是世间解。一念解脱.可谓善逝。次一颂成正觉.即佛义焉。次一大音演寂.谓无上士。随心开觉.即调御丈夫。次一诸力皆圆.即天人师也。

十方佛子等刹尘 悉共欢喜而来集

已雨诸云为供养 今在佛前专觐仰

【疏】二有一颂。明众海已集。引例劝归。既云已雨诸云为供。是应供也。为对引例。故不当次。

如来一音无有量 能演契经深大海

普雨妙法应羣心 彼两足尊宜往见

【疏】三一颂.圆音随机。见必蒙益。结云见两足尊。即世尊也。

三世诸佛所有愿 菩提树下皆宣说

一刹那中悉现前 汝可速诣如来所

【疏】四一颂.义海顿演.宜速及时。如三世佛大愿而来。故结云如来也。

毗卢遮那大智海 面门舒光无不见

今待众集将演音 汝可往观闻所说

【疏】五一颂.特命有缘。是光本意。

【论】第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十偈颂。是如来放齿光。十方告众。令众咸集。现法答前所问分。於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来知众心念有疑。二齿光普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属。五陈光色相。六明光照远近。七明大众蒙光.彼此相见。八明光徧他方众会。九明光能出声告众。十明十方之众.闻告咸来。问曰。何故如来面门齿间出光告众。答曰。面门及齿.明言音出於中故。於中出光。今欲答众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众来集。示法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须口中齿间放光。光者。除暗义。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除现在未来众心疑暗故。口齿者。吐纳言音说法。表告之所由也。故於中出光。於此光明.说十行颂。於中大意。叹如来道满利生。光明出音告众。令集闻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