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六七月间,是同盟国一个最危急的时期,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险境。纳粹的夏季攻势相当的成功,苏联黑海舰队所依的第一大港塞巴斯托巴尔陷落。英国屡用千架以上的飞机去轰炸德国,也不能挽救苏联前线所受的挫折。同时较东线尤为吃紧的就是北非前线。两年来的北非战局,虽然反复无定,但大体是英国多占或少占利比亚土地的问题,英国所依为根据地的埃及,除一二不重要的边垒外,始终未受轴心的蹂躏。但本年六月情况大变,英国所面对的已不是可怜的意大利军,而是可畏的德意志军,战局骤然逆转。据丘吉尔事后向国会的报告:“六月十三日以前,战事尚在相持阶段,然至六月十三日战局乃发生变化。当二十五日上午吾人约有坦克三百辆,迨至黄昏时分,除轻型之司徒华式坦克车外,仅余坦克七十辆。吾人对于敌军则不克于以相当之损失。余对于该日战事何以失败,并无所悉,余仅能以事实向诸君报告。”四个月以后的丘氏是否对内情仍无所悉,只有到战后方能断定。无论是因盟军调度有误,或德军出奇致胜,但当时结果的严重是令人心悸的。北非重镇的多布鲁克已于六月二十日失陷,守军大部被俘,再经过二十五日的大败,盟军的颓势几至不可收拾。埃边已不可守,二十六日盟军退守埃境以内佛卡与梅尔萨玛特鲁之间的阵地。二十八日梅城又撤守,七月一日两军在亚历山大港以西七十英里的艾尔阿拉敏交锋。这正是塞巴斯托巴尔危殆的时会,四日塞港陷落,同时全世界的同盟国人士又都为亚历山大港担忧。亚港如再陷落,德军就可经苏彝士运河,囊括巴力斯坦、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地,一方面北向与欧洲东线的德军夹攻高加索,一方面东征,甚至与日军会师伊朗或印度。当时解救这个危机的有两点:一是德军交通线的困难,一是英国空军比较占有优势。沙漠行军有它的特别困难,最困难的莫如饮水的接济。德军愈向前进,各种接济的问题愈发严重。同时,英国因在空中拥有优势,又可阻挠德军后方的补给线。至七月八日,战局已渐澄清,德军对艾尔阿拉敏区已无力全部攻取。

十一日再战,但对战局无大影响。此后三个多月的时间,两军即对峙于艾尔阿拉敏一线。这是最近埃及大战再起时的前线态势。

交通的困难与空军的劣势是三个月来北非德军统帅隆美尔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反之,英国则能利用海空两面的优势去补充埃及的盟军,以备反攻。德军对此并非不觉,也极力补充人力物力,近来对马尔太岛的不断袭击,就是因为它是意大利北非间交通线上的一个最大障碍。经过三个月的酝酿,英国的准备已经成熟,在大英帝国地位与声望仅次于丘吉尔的南非首相史末资氏,于十月二十一日向英国国会发出反攻的呼声:“同盟国发动大举攻势之期即将届临,盟国战略之守势局面现已结束,战争最后阶段,即攻势之时期,业已成熟。”史氏当然不肯说明最初反攻的地点,但两天之后,十月二十三日,英国第八军偕同友军,包括自治领军,战斗法国军,希腊军,即在强大空军的掩护下,开始在埃及进攻,德军阵线被突破。十一月五日,轴心军开始溃退。德国有名的非洲军团司令索玛将军被俘,于隆美尔返德期间暂代司令职务的史德姆将军遭击毙。意大利方面则有亲王二人阵亡,师团长史各蒂将军被俘。轴心飞机在空中损失的有三百架,在地面炸毁的也有三百架。德意军被俘的,截至六日止,已有两万,七日又有意军四万人弃械投降。此外尚有战利品坦克三百五十辆,大炮四百尊,及车辆数千。至七日,盟军的步兵已越过佛卡(在艾尔阿拉敏以西六十五英里),向梅尔萨玛特鲁(在佛卡以西四十五英里)推进中。空军不断的向西追逐轰炸,使德军不得片刻的休息。现在的战局又呈显波兰之战与法兰西之战的征象,握有空中绝对优势的一方可在天空毫无阻碍地飞行,无足量空军掩护的一方就只有在地面毫无停息地飞跑,所不同的是今日飞跑的不是盟军,而是德军!德军因感逃回利比亚的困难,原有佛卡及梅尔萨玛特鲁之间沿海岸后撤的企图。但海空的优势都操盟军手中,此举未能实现。

此次的胜利与前不同。以前的对手是不值一击的意大利,而此次是强劲的德意志军。这证明盟军的胜利是有把握的胜利,英国中东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与第八军军长蒙哥玛利将军的功绩,不致再像前两年几次北非胜利的昙花一现。此次胜利的影响甚大。埃境的德军肃清之后,轴心对于苏彝士运河的威胁就可彻底解除。七日,美军在法属非洲登陆,至此埃及的战事已与盟军登陆的行动打成一片,战事的范围与意义更加扩大。关于盟军登陆,本期本刊已另有专文评述,此处不赘。七日以后的一周中,英军已于十二日追入利比亚境,十三日占领巴第亚与多布鲁克,仍系多港的南非俘军四千人因得恢复自由。十五日,又进占德尔那。至十五日止,轴心军在埃及与利比亚死伤与被俘的已达七万五千人,而意大利的将星又纷纷地降落,被生俘的已有九座之多。昔兰尼加境内,只余班加西一港尚在轴心手中,大概不日可下。今后几周内,只是盟军东西夹攻第黎波利坦尼亚与突尼西亚的问题了。

(原载《当代评论》第三卷第二期,1942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