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采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体裁,为后世正史所沿用。作者职居史官,博览各种文献并实地采访收集资料,故取材极丰,而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据《汉书·司马迁传》说,原书有十篇“有录无书”。元帝、成帝间,博士褚少孙补写各篇。后代注本颇多,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项羽本纪

【题解】

本文是司马迁为项羽所作的传记。主要通过对“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项羽的各个侧面。最后以“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了项羽的英雄业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蕴涵深刻,褒贬得当,使读者对项羽有一十分完整的印象。本纪本是专叙帝王当国者的事,但因为秦汉之际发号施令的是项羽,所以作者把为这位并未称帝的英雄人物所作的传命名为“本纪”,充分显示了司马迁反对天命论、注重人事的可贵史德。

项籍者,下相人也①,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②。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③,故姓项氏。

【注释】

①下相: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宿城区西南一带。

②“其季父项梁”几句:项羽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为楚将项燕。前224年,项燕击败秦将李信,次年,秦将王翦等来攻,项燕战败,于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自杀(一说被杀)。季父,小叔父。

③项:古邑名。在今河南沈丘,古为项国,秦置县。

【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他当初起兵时,年方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便是楚国将领项燕,被秦国大将王翦杀害。项家世代为楚国将领,封于项地,所以以项为姓。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②,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③。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④,渡浙江⑤,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⑥,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以上籍微时事。

【注释】

①栎(yuè)阳: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临潼。

②蕲(qí):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埇桥区蕲县镇。狱掾(yuàn):秦汉时县令的属吏,掌牢狱及诉讼。掾,附属官员的通称。

③吴: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④会稽(kuài jī):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⑤浙江:即今钱塘江。

⑥扛(ɡānɡ)鼎:举鼎。

【译文】

项籍年轻时,学识字写字没有成效,便转而学习剑术,又没有成效。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文字够记录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付上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十分高兴,稍微知道了一点兵法的内容后,又不肯再学了。项梁曾经因为与栎阳的某个案件有牵连而被追捕,请蕲县主管狱讼的官员曹咎写信给栎阳县主管狱讼的司马欣说情,便把事情了结了。项梁杀了人,与项籍为躲避仇家而到了吴中。吴中贤明的士大夫的才能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差事以及丧事时,项梁常常来主持,暗暗地用兵法来部署、管理宾客和青壮年们,以此了解他们的才干。秦始皇巡游会稽山,渡过钱塘江,项梁和项籍都来观看。项籍说:“那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赶快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说,会灭族的!”项梁因此觉得项籍是个奇才。项籍身高八尺多,气力大得能举起鼎来,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青年们,也都很惧怕他。以上记项羽地位低微时的事。

秦二世元年七月①,陈涉等起大泽中②。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③,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④。”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⑤:“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⑥。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⑦,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⑧。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⑨,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⑩。曰:“江东已定(11),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以上梁、籍杀会稽守,举兵吴中、渡江而西。

【注释】

①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②陈涉:即陈胜。大泽:即大泽乡,当时属蕲县,在今安徽宿州。

③江西:长江从九江到南京一段,由西南向东北流,故古人习称今皖北一带为“江西”,皖南、苏南一带为“江东”。

④桓楚:吴中奇士,生平不详。

⑤眴(shùn):使眼色。

⑥印绶:这里指官印。绶,系在印纽上的丝带。

⑦下县:郡下所属各县。

⑧校尉:秦汉时中级军官,地位略次于将军。候:掌侦察的军官。司马:军法官。

⑨广陵: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陈王:即陈胜,起义后称王,国号张楚。

⑩上柱国:楚国官名。原掌保卫国都,后为最高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

(11)江东:与“江西”对言,指今皖南、苏南一带。

【译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郡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地区都反叛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下手才能制服别人,动手慢了就会被他人制服。我也想起兵,让您和桓楚为将军统兵。”这时,桓楚还逃亡在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中,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只有项籍知道。”项梁便出来,嘱咐项籍提剑在外面等着。项梁再进去,同郡守坐在一起,说:“请您召见项籍,让他接受命令去召来桓楚。”郡守说:“好。”项梁便招呼项籍进去。片刻后,项梁对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动手了!”项籍就拔出剑来,砍了郡守的头。项梁提起郡守的头,挂上郡守的官印。郡守的手下人大惊失色,乱成一团,项籍砍杀了几十上百人。吓得整个衙门的人都趴在地上,没有人敢站起来。项梁便召集起从前熟知的强干吏员们,告诉他们自己这样做是为了起兵干大事业,于是在吴中起兵。派人到属下各县去征集人马,得到了八千精兵。项梁派吴中的豪杰分别担任校尉、候、司马等职务。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便自己向项梁提出。项梁对他说:“从前有一次办丧事时,让您主持一件事,结果没办成,所以现在不任用您。”大家都心服了。于是项梁便自己做了会稽郡守,让项籍担任副将,去占领属下各县。广陵人召平这时正在替陈王进攻广陵,但没能攻下来。他听说陈王兵败逃亡,秦兵又很快就要打过来,就渡过长江,假托陈王的命令,任命项梁做楚国的上柱国。说:“江东已经平定了,请您马上带兵向西进攻秦兵。”于是项梁率领八千人马渡江西进。以上记项梁、项籍杀死会稽郡守,在吴中起兵,渡过长江西进。

闻陈婴已下东阳①,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②,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③。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④。凡六七万人,军下邳⑤。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⑥,军彭城东⑦,欲距项梁⑧。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⑨,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⑩。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11)。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以上项梁并有陈婴、黥布、蒲将军、秦嘉等军。

【注释】

①东阳: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盱眙东南。

②令史:县令手下的小吏。

③苍头:以青巾裹头而得名的军队。特起:崛起。

④黥(qínɡ)布:即英布,因曾受黥刑,故名。蒲将军:生平不详。

⑤下邳:秦县名。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⑥秦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说凌县(今江苏宿迁)人。初属陈胜,后自立。陈胜死后,立景驹为楚王,自任上将军,后为项梁所杀。景驹:楚国贵族。

⑦彭城:古地名。即今江苏徐州。

⑧距:通“拒”。抗拒。

⑨倍:通“背”。背叛。

⑩胡陵: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鱼台东南。

(11)梁地:战国时魏国辖地,今河南东部一带地区。

【译文】

项梁听陈婴已攻下了东阳后,就派使者去,想与陈婴联合起来向西进击。陈婴原来是东阳县县令手下的一个小吏,住在县城,一向诚实谨慎,被称为忠厚长者。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死了县令,聚集起几千人,想推举首领,但没有合适的人选,就来请陈婴担任。陈婴以自己缺乏才能来推辞,但大家还是勉强他担任了首领,县里随着起义的达两万人。年轻人就想拥立陈婴为王,他们用青布巾裹头,表明自己是新起的军队。陈婴的母亲就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以来,从来没有听说你家的祖先有显贵过的。现在你突然声名显赫,这是不吉利的。不如归附别人,事情成功了还能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亡,因为这样你就不会为世人所特别关注。”于是陈婴没敢称王。他对部下们说:“项家世世代代是将门之家,在楚国有名望。现在想干大事业,首领选得不合适,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依靠名家大族,就一定能灭掉秦朝。”于是大家都听信了他,将军队归附了项梁。项梁渡过淮河,黥布、蒲将军也率军投靠了他。全军有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这时,秦嘉已经拥立景驹为楚王,驻军于彭城东面,打算抗拒项梁。项梁对将领们说:“陈王首先起事,作战失利,下落不明。现在秦嘉背叛陈王而拥立景驹,真是大逆不道。”于是进兵攻击秦嘉。秦嘉兵败逃走,项梁追击到胡陵。秦嘉回兵交战一天,战败身死,军队投降了。景驹逃走,死在从前的魏国境内。项梁兼并了秦嘉的军队后,驻扎在胡陵,准备挥师西进。以上记项梁合并陈婴、黥布、蒲将军、秦嘉等路军队。

章邯军至栗①,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②,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③,襄城坚守不下。已拔④,皆坑之⑤。还报项梁。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⑥,往焉。

【注释】

①章邯:秦朝将领,原为少府,以骊山徒隶击败陈涉之西征军,后又破杀陈涉,此时拟进攻项梁。栗: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夏邑。

②薛: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滕州。

③襄城: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襄城。

④拨:攻破城池。

⑤坑:活埋。

⑥沛公:刘邦起兵时的自称。沛: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沛县。

【译文】

这时章邯的军队到了栗县,项梁另派朱鸡石、馀樊君率军去与章邯交战。结果馀樊君战死了,朱鸡石兵败,逃到胡陵。项梁于是率领军队进入薛县,杀了朱鸡石。这之前,项梁派项羽另率一军进攻襄城,襄城官兵坚守,难以攻下。最后项羽打下襄城后,把守城军民都活埋了。回来报告项梁。项梁听说陈王确实死了,就召集各路将领会集薛县共商大计。这时,沛公也在沛县起兵,前来薛县。

居鄛人范增①,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③,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④,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⑤。项梁自号为武信君。以上项氏立楚怀王。

【注释】

①居鄛: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巢湖。一说在今安徽桐城南。

②好:善,擅长。

③怀王入秦不反: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诈设武关之会,邀楚怀王结盟。楚怀王到达后,被幽禁,客死于秦。事详《史记·楚世家》。

④蜂午:蜂拥而起。

⑤盱台:同“盱眙(xū yí)”。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盱眙东北。

【译文】

居鄛人范增,已七十岁了,一向居住在家,善设奇计,他去给项梁献计说:“陈胜失败是必然的。秦人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自从怀王去秦国被扣不能归来,楚国人至今还怀念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朝的也必定是楚人。’如今陈胜首先起事,不去拥立楚王的后人却自立为王,他的事业当然长不了。现在您从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们都争相投奔您,是因为您家世代是楚国的将领,将来能够重新拥立楚王的后人啊!”于是项梁听信了他的话,从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当时正替人放羊,就拥立为楚怀王,以顺从人民的愿望。陈婴被任命为楚国的上柱国,得到五个县的封地,同怀王在盱台建立都城。项梁自称为武信君。以上记项氏拥立楚怀王。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①,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②,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巿为齐王③。项梁已破东阿下军④,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⑤,欲与俱西。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⑥,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⑦。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⑧,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⑨,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⑩。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11),大破秦军,斩李由(12)。还攻外黄(13),外黄未下。

【注释】

①亢父(ɡānɡ fǔ):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南。

②田荣:战国时齐国诸侯后裔。龙且(jū):楚怀王将领,时为司马。东阿: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

③田荣立田儋(dān)子巿(fú)为齐王:陈涉起兵后,田荣与田儋一同起兵于齐,田儋被拥立为王。后章邯击杀田儋,齐人立战国时故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荣收拾残兵回国,赶跑田假,重立田儋之子田巿为王。事详《田儋列传》。

④下军:春秋时军队建制名,当时大国分置上、中、下三军。这里指秦三军中的下军。

⑤数(shuò):屡次,多次。趣:通“促”。催促。

⑥与国:盟国。

⑦市:交易。这里是讨好的意思。

⑧城阳:一作“成阳”,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⑨濮阳: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濮阳西南。

⑩定陶: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北。

(11)雝丘: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杞县。

(12)李由:上蔡(今属河南)人,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13)外黄: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民权西北。

【译文】

几个月后,项梁率领军队进攻亢父,与齐国田荣和司马龙且的楚军援救东阿,在东阿把秦军打得大败。田荣便率军回去,驱逐了齐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国,他的相国田角逃到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原是齐国将领,这时居留在赵国不敢回去了。田荣就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项梁打败东阿的秦国下军后,便追击秦军。多次派人催促齐国出兵,想同他们一起西进。田荣说:“楚国杀掉田假,赵国杀掉田角、田间,我才会出兵。”项梁说:“田假是盟国的国王,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来投奔我,我不忍心杀掉他。”赵国也没有杀害田角、田间以讨好齐国。于是齐国不愿出兵帮助楚国。项梁派沛公和项羽另率一军进攻城阳,血洗全城。尔后向西进击,在濮阳东面大败秦军,.秦军退进了濮阳城。沛公、项羽就率军进攻定陶。定陶没打下来,便放过它而继续西进,攻城略地直至雝丘,又大败秦军,杀了李由。再回师进攻外黄,未能攻下。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①,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②,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③。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④。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以上齐不助楚,项梁败死。

【注释】

①比:原作“北”,据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改。

②陈留: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开封祥符区。

③吕臣:陈涉部将。陈涉兵败后,收拾残兵投奔项梁。

④砀(dànɡ):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南。

【译文】

项梁从东阿出发西进,等到定陶时,又一次击败秦军,项羽等人又杀了李由,项梁就更加轻视秦军,显出骄傲的神气。宋义于是规劝项梁说:“打了胜仗就将骄兵怠的必然会失败。现在士兵有些懈怠了,秦军不断增加,我很为您担忧。”项梁不理睬宋义的劝说,派他出使齐国。宋义在半路遇上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便问他:“您要去见武信君吗?”回答说:“是的。”宋义说:“我敢断言武信君的军队必定会失败。您走慢些就可以免于一死,走快了就会赶上灾难。”秦王朝果然动员起全部军队来增援章邯,向楚军攻击,在定陶把楚军打垮,项梁战死。沛公、项羽放弃外黄而转攻陈留,陈留守军坚守,久攻不下。沛公、项羽相互商量说:“现在项梁的军队被打垮,兵士们害怕。”于是和吕臣的部队一起向东撤退。吕臣的部队扎营在彭城东面,项羽的部队扎营在彭城西面,沛公的部队驻扎在砀县。章邯打垮项梁的军队后,就以为楚军不值得担心了,便渡过黄河去进攻赵国,大败赵军。以上记齐军不帮助楚军,项梁兵败战死。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①,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②。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注释】

①陈馀为将:后文言陈馀将兵在钜鹿北,未与赵王歇、张耳“皆走入钜鹿城”,当系衍文。

②钜鹿: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

【译文】

这时,赵国是赵歇做国王,陈馀任将军,张耳任相国,他们一齐逃入钜鹿城中。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攻钜鹿,章邯自己驻军在他们的南面,筑起一条两旁有墙垣保护的通道向他们运送粮食。陈馀做将军,率领几万军队驻扎在钜鹿的北面,这就是所谓的河北之军。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①,以其父吕青为令尹②。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注释】

①司徒:官名。掌教化,地位崇高,古代“三公”之一。

②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译文】

楚军在定陶大败后,怀王害怕起来,就从盱台来到彭城,把项羽、吕臣的部队合并起来亲自统率。他任命吕臣做司徒,让吕臣的父亲吕青做令尹。任命沛公做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率驻砀郡的部队。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①,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行至安阳③,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④。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⑤,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⑥,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⑧,军无见粮⑨,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⑩,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11),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12),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13)。

【注释】

①上将军:官名。春秋战国时,为将军之最高者。后常用指某一军队之最高统帅。

②卿子:对男子的美称,即公子。冠军:犹言最高统帅。

③安阳:古地名。在今山东曹县东北。

④虮(jǐ)虱:虱子。虮,虱子的卵。

⑤很:通“狠”。执拗,不顺从。

⑥无盐: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无盐村。

⑦戮力:并力,合力。戮,通“勠”。

⑧芋菽:芋头和豆类。

⑨见:通“现”。现成。

⑩扫: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作“埽”。扫,通“埽”。

(11)徇其私:迁就他的私心,指宋义让儿子宋襄去担任齐相。

(12)枝梧:即支吾,说话含糊其辞,意存抵触。

(13)当阳君:即黥布。

【译文】

当初,宋义遇见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还在楚军中,他见到楚怀王后,就说:“宋义断定武信君的部队必定会失败,几天以后,果然如此。军队交战之前,他就看到了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称得上是善晓兵机了。”怀王便召见宋义,同他讨论国家大事,感到十分高兴,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任命范增为末将,让他们率领军队援救赵国。各路将领都由宋义统辖,号称卿子冠军。军队开到安阳后,停留了四十六天未曾推进。项羽提出:“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城中,如果我们迅速率军渡河,楚军从外围进攻,赵军在里面接应,就一定能打败秦军。”宋义说:“不对。叮咬牛的牛虻咬不了小虱子。现在秦军进攻赵国,如果秦军获胜就必定很疲惫,我们就可乘机利用他们的这一弱点;如果秦军战败,我们就率军大张旗鼓地向西进击,一定能灭掉秦王朝。所以我们不如让秦、赵两军拼斗下去。要说冲锋陷阵,我宋义不如您;至于运筹帷幄,您可就比不上我了。”于是宋义向军队下达命令:“凶猛如虎,执拗如羊,贪酷如狼,倔强不服从指挥的,一律斩首。”随后,宋义让他儿子宋襄去齐国担任相国,亲自送到无盐县,大摆筵席。这时,天寒地冻,大雨滂沱,士兵们饥寒交迫。项羽说:“正该同心协力攻击秦军,却长期停留在此地而不前进。现在年饥岁馑,人民困苦,士兵们吃的是芋头和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却摆筵盛会,饮酒作乐,不带领军队渡河去赵国就地取食,和赵军合力进攻秦军,竟说是要利用他们的疲惫。凭秦军的强大,去进攻新建立的赵国,势必覆灭赵国。赵军败亡,秦军就更强大了,哪有什么疲惫可以利用!况且我楚军失败未久,大王坐立不安,将举国之兵都交给他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可是他宋义却不顾恤士兵而只忙于谋私,实在不是国家的栋梁之臣。”项羽早晨去拜见上将军宋义,就在营帐中砍下他的人头,出来号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合谋,要背叛楚国,楚王暗中命令我杀掉他。”这时,将领们都被项羽慑服,没有人敢抗拒,大家都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的人,现在又是将军诛灭叛逆。”于是大家一齐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派人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的地方杀了他。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他统辖。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①,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②,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以上项羽杀宋义,破秦兵于钜鹿,为诸侯上将军。

【注释】

①釜甑(zènɡ):泛指炊器。釜,锅。甑,蒸食炊具。

②辕门:军营门。辕,车前套马的直木,古代军队驻扎时,将车辕相向竖起为门,故名。

【译文】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后,威望震动楚国,名声传遍诸侯。于是,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部队渡河去援救钜鹿。取得了一点进展后,陈馀又请求增援。项羽就统率全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船只,砸毁炊具,烧掉营房,只携带三天的干粮,借此向士兵们表示必须决一死战,不许有一点退缩的想法。于是楚军一到钜鹿就包围了王离的军队,与秦军交战,激战多次,截断了他们运粮的甬道,大败秦军,杀死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焚而死。这时,楚军的声威压倒了诸侯各军。诸侯救援钜鹿的军队扎有十几座营垒,却没有人敢出战。到楚军进击秦军时,诸侯的将士都只是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将士们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的军队人人颤栗失色。这样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军队的将领们,他们进入营门时,没有人不跪着前行,没有人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的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由他统率。以上记项羽杀宋义,钜鹿一战大败秦军,成为诸侯军队的上将军。

章邯军棘原①,项羽军漳南②,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③。至咸阳④,留司马门三日⑤,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⑥,南征鄢、郢⑦,北坑马服⑧,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⑨,竟斩阳周⑩。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郤(11),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质(12),妻子为僇乎(13)?”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14),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15),大破之。

【注释】

①棘原:古地名。在今河北平乡南。

②漳南:漳河南面。

③长史:官名。为幕僚之长。

④咸阳: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⑤司马门:皇宫外门。因由司马率卫士把守,故名。

⑥白起:战国时秦名将。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前260年长平之战中,坑杀被俘赵军四十余万。后为相国范雎所嫉,又与秦昭王意见分歧,被迫自杀。

⑦鄢:古地名。在今湖北宜城。郢:古地名。在今湖北荆州。

⑧马服:指赵将赵括,他袭父封为马服君。长平之战中,他被射死。

⑨榆中:古地区名。即今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

⑩阳周: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子长。

(11)郤:通“隙”。仇怨。

(12)质:,通“斧”。质,通“”“锧”,古代杀人所用的椹垫。

(13)僇:通“戮”。

(14)三户:漳水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15)汙(yū)水:在今河北临漳西,发源于太行山,东南流入漳水,今已干涸。

【译文】

章邯驻军于棘原,项羽驻军于漳河南面,两军相持着,没有交战。秦军多次后撤,秦二世派人来责备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去咸阳请示。司马欣在司马门等了三天,赵高还是不接见,表明了不信任的意思。司马欣恐惧,逃归自己军中,没敢走原路,赵高果真派人追赶,未能追到。司马欣回营后,报告说:“赵高在朝中掌权,下面的人是不可能有作为的。现在我们如果出战获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出战不能获胜,我们难免一死。希望将军深思熟虑。”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担任秦国的将军,南征夺得楚城鄢、郢,北攻坑杀了赵国马服君赵括的大军,攻占的城市和土地不计其数,最后竟被赐死。蒙恬做秦国的将军,北逐匈奴,开拓了榆中几千里的土地,最后却在阳周被杀。为什么呢?因为功劳太大,秦国不能完全封赏,就设法杀掉他们。现在将军做秦军统帅已经三年了,损失的兵员数以十万计,而诸侯起兵反秦的却越来越多。那赵高平素阿谀奉承,现在情况紧急了,也担心二世会杀他,所以想以执法为借口杀掉将军来推脱罪责,派人取代将军以逃脱灾祸。将军长期在外,朝廷内有嫌怨的很多,有功劳也会被杀,没有功劳也会被杀。况且上天要灭亡秦王朝,已是不论智者愚者都能看清的。现在将军在朝廷内不能直言劝谏,带兵在外也不过是亡国的将军,势单力孤却想保全自己,岂不可悲!将军为什么不调转矛头,与诸侯订立盟约,共同进攻秦王朝,瓜分它的地盘自己做王,南向而坐称孤道寡,这与自己身伏斧砧,妻子儿女被杀相比,何者更好呢?”章邯犹疑不决,暗中派名叫始成的军候去见项羽,想订立和约。和约还未订好,项羽已派蒲将军不分昼夜率军渡过三户津,在漳水南岸扎营,与秦军交战,再次打败了他们。项羽又率领全军在汙水边攻击秦军,把他们打得大败。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①。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②。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以上项羽受章邯之降,坑秦降卒。

【注释】

①洹(huán)水:即今河南安阳北的安阳河。殷虚:殷商故都的废墟,在今安阳西小屯村。

②新安: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渑池东。

【译文】

章邯就又派人见项羽,要求缔约。项羽召集部将们商议说:“粮食缺乏,我打算答应同他们缔约。”大家都说:“好。”项羽就与章邯约定在洹水南面的殷墟会谈。订好盟约后,章邯见到项羽,流着眼泪诉说赵高的陷害。项羽便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中。任命长史司马欣做上将军,统率秦军为先锋。大军行进到新安。诸侯各军的将士们,因为从前服徭役或戍守边境路过秦中时,秦中的官兵对他们经常虐待,所以等到秦军向诸侯们投降后,诸侯各军的将士们便乘着胜利之机常常把他们当奴隶和俘虏那样使唤,随便折磨侮辱他们。秦军官兵们纷纷私下议论说:“章将军等人骗我们投降了诸侯,现在如果能进入函谷关灭掉秦王朝,那是大好事;但如果做不到的话,诸侯们就会押着我们东去,而秦王朝必定要杀光我们的父母妻儿。”将领们暗中听到这些议论,报告了项羽。项羽便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说:“秦军官兵还很多,心中还不服,如果他们进入关中后不听从指挥,事态将很危险。不如杀掉他们,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于是楚军夜里在新安城南斩杀、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降兵。以上记项羽接受章邯的投降,活埋秦军的投降士兵。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①。沛公军霸上②,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③,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④;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注释】

①戏:戏水,源出骊山,流经今陕西临潼东而入渭水。

②霸上: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③子婴:秦二世兄子。前207年,赵高杀二世后被立为王。后杀赵高,在位仅四十六日即被迫投降刘邦,当时处在监视中。后为项羽所杀。

④新丰:秦时称骊邑,在今陕西临潼东北。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今称项王营。

【译文】

项羽随后继续攻取秦国的地域。函谷关上有军队把守,无法进去。又听说沛公已经攻进了咸阳,项羽大发雷霆,命令当阳君等人攻破函谷关。项羽便率军入关,到达戏水的西面。这时沛公驻军在霸上,没有能同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准备在关中称王,让秦降王子婴做相国,把皇宫里的奇珍异宝都占有了。”项羽怒不可遏,下令:“明天早晨让士兵们饱餐一顿,就去打垮沛公的军队!”这时,项羽有军队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军队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又劝项羽:“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爱财宝和美女。现在入关之后,却财物不要,女色不近,可见他志向不小。我让人望过他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种色彩,这是天子气象啊。赶快进攻,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楚左尹项伯者①,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②。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③,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④:‘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⑤,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⑦。”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注释】

①左尹:楚国官名。佐令尹统领军队,治理军政。

②留侯张良: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祖先为韩国贵族,曾招募刺客于前218年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楚汉战争中,为刘邦重要谋士。入汉后被封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③韩王:韩成,韩国贵族,前208年为项梁所立。

④鲰(zōu)生:浅陋的浑小子。鲰,杂小鱼。

⑤要:通“邀”。

⑥秋豪:极言其细小。豪,通“毫”。

⑦蚤:通“早”。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项伯便连夜驱马赶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详情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自己一起离开,说:“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沛公现遇急难之事,我如果跑掉是不义的,不可以不告诉他。”张良便进去,把情况一一告诉了沛公,沛公大惊,忙问:“怎么办呢?”张良问:“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沛公说:“有个浑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别让诸侯进来,可以称王拥有整个秦地了。’所以听信了他。”张良又问:“大王估计自己的兵士抵挡得了项王的军队吗?”沛公沉默半晌说:“确实比不上的。那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只有去告诉项伯,说沛公绝不敢背叛项王。”沛公问:“您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秦朝统治时,他同我交往,他杀了人,是我救了他。现在情况危急,所以幸亏他来通报我。”沛公就问:“他与您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年龄大些。”沛公便说:“您替我把他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接待他。”张良出来,邀请了项伯,项伯就进去会见沛公。沛公捧起酒杯向项伯致意,结成儿女亲家,又说:“我进函谷关后,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登记官民名册,把府库封存好,一心一意等候将军驾到。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护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匪出入和非常情况的发生。我日日夜夜盼的就是将军快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项王详尽说明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以不早些亲自去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赶回,到军营中,把沛公所说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并乘机说:“如果不是沛公首先攻破关中,您又怎么敢入关呢?现在人家有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很不道德的,不如就此好好接待他。”项王答应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②。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③,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④。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⑤。项王按剑而跽曰⑥:“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⑦。”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⑧。”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⑨。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⑩,刑人如不恐胜(11),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注释】

①河南:与“河北”对言,指黄河以南地区。

②亚父:对范增的尊称,表示尊敬他仅次于父亲之意。

③玦(jué):有缺口的玉环。“玦”与“决”谐音,所以范增举玉环向项羽示意与刘邦决裂,杀掉刘邦。

④樊哙(kuài):沛人,吕后的妹夫。少时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起兵,屡建战功。入汉后,封舞阳侯,卒谥武侯。

⑤眦(zì):眼角。

⑥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古人的一种坐姿。

⑦骖(cān)乘:亦名参乘、陪乘。古代乘车时居车右的随从人员,卫护车左的尊者。

⑧彘(zhì)肩:猪腿。

⑨啖(dàn):吃。

⑩举:全,皆。

(11)胜:完,尽。

【译文】

第二天一早,沛公就带了一百多骑随从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致歉说:“臣与将军协力攻秦,将军转战于黄河以北,我转战于黄河以南,但没想到能先进关灭掉秦王朝,得以在这里重见将军。现在由于有小人挑拨离间,使将军和臣之间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话,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一起喝酒。项王、项伯朝东而坐,亚父朝南而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朝北面坐,张良朝西在旁作陪。范增几次目示项王,又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项王却沉默着,不作回应。范增就起身外出,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后就请求舞剑,乘机把沛公杀死在座席上。否则,你们都将会被他俘虏。”项庄便进去敬酒,敬完后,就说:“君王和沛公畅饮,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王说:“好。”项庄便拔剑起舞,项伯忙也拔剑舞起来,不时用身体遮护沛公,使项庄无法行刺。这时,张良赶到营帐门口,找到樊哙。樊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此刻项庄正在舞剑,他的用心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危险了!让我进去与沛公同生死。”樊哙立即提剑持盾直闯营门。叉起戟来的守门卫士想阻止他,不让他进去,樊哙横过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樊哙就闯了进去,掀起帷帐朝西站着,圆瞪双眼直盯项羽,头发直竖而起,眼角都要裂开了。项王半跪着按剑挺起身子,问:“你是什么人?”张良说:“是沛公的随车卫士,叫樊哙。”项王说:“真是位壮士,赐他一杯酒。”侍从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站着一气喝干了。项王又说:“赐给他猪腿。”侍从又拿给他一条生猪腿。樊哙就把盾牌反扣在地,把猪腿放上去,拔出剑来随切随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回避,一杯酒还值得推辞吗?那秦王心狠如虎狼,杀人唯恐未杀光,用刑唯恐未用尽,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怀王与各路将领约定‘先攻破秦地进入咸阳的,在那里称王’。现在沛公首先攻破秦地进入咸阳,却不敢拿一丝一毫的东西,封闭好宫室,把军队退到霸上,等候大王到来。至于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匪进出和非常事情的发生。劳苦功高到如此程度,没有获得封侯的奖赏,您却听信谗言,要杀有功的人。这是在走灭亡了的暴秦的老路,我私下以为,大王的做法不可取。”项王一时无语可答,只是说:“坐下。”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后,沛公起身上厕所,乘机招呼樊哙出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①,大礼不辞小让②。如今人方为刀俎③,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④。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⑤,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⑥,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以上项王宴沛公于鸿门。

【注释】

①大行:重大的行动。

②大礼:大事。辞:回避,拒绝。让:责备。

③俎(zǔ):割肉用的砧板。

④芷阳: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间行:抄小路走。

⑤杯杓(sháo):皆酒器,这里代指酒。

⑥督过:责备。

【译文】

沛公出来后,项王让都尉陈平来召回沛公。沛公说:“现在出来,没有辞行,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不拘小节,行大礼不避小责难。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都是鱼肉,还告什么辞!”于是决定就此离去。让张良留下来致歉。张良问:“大王带了什么礼物来?”沛公说:“我带了一双白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双玉斗,准备献给亚父,但碰上他们正在发怒,没敢献上来,请您代我呈献吧!”张良说:“遵命。”当时项王驻军于鸿门,沛公驻军于霸上,相隔四十里路。沛公就撇弃车辆,独自骑马脱身而走,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提剑握盾步行跟随,从骊山脚下抄芷阳小路走。沛公嘱咐张良:“从这条路到我军驻地,不过二十里路。估计我已经到了军营后,您再进去。”沛公离开后,从小路回到了军营中,张良进去致歉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亲自告辞了。谨命小臣张良恭奉一双白璧,拜献给大王足下;一双玉斗,敬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罚,所以沛公独自脱身离去,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白璧,放在座席上。亚父接过玉斗后,放到地上,拔剑砍碎了,说:“唉,这小子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眼看就要被他俘虏了。”沛公回到军营后,立即杀了曹无伤。以上记项王在鸿门设宴招待沛公。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①,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②,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以上项王烧秦宫室东归。

【注释】

①关中:秦汉时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阻:依恃。四塞:指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西面的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北面的萧关(在今甘肃环县西北)。

②沐猴而冠:猴子戴着人的帽子,像人的样子,却办不成人事。沐猴,猕猴。

【译文】

过几天后,项羽率军西入咸阳,大肆屠杀,杀了已降的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熄,然后搜刮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东归。有人劝项王说:“关中地区依山凭河,四面都是险要的关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但项王看到秦朝的宫室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又思恋故乡,想要东归,就说:“富贵而不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走夜路,谁知道呢?”说客便在背后议论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猕猴戴着人帽罢了,果然如此。”项王听说后,就把这个说客烹死了。以上记项王烧毁秦朝宫室回至东方。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①。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②。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③。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④。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⑤。瑕丘申阳者⑥,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⑦。赵将司马卬定河内⑧,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⑨。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⑩。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11)。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12),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13)。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14),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15)。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16)。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17)。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18),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19)。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20),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以上项王分王诸将,自都彭城。

【注释】

①义帝:名义上的皇帝。

②南郑:古邑名。秦置县,治所在今陕西南郑。

③废丘: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南佐村。

④高奴: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一带。

⑤平阳:秦县名。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⑥瑕丘: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北。申阳:人名。原为张耳宠臣,后迎项羽,封河南王,战败降汉。

⑦阳翟: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战国初曾为韩国都城。

⑧河内:秦郡名。辖今河南汤阴、汲县、新乡以西、黄河以北的地区,治所在今河南武陟。

⑨朝歌:古地名。曾为商都,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淇县东北。

⑩襄国:古地名。原为秦信都县,前206年项羽改为襄国,治所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11)六: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北。

(12)百越:又作“百粤”,即古越族。因其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支系繁多,故名。

(13)邾:秦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

(14)南郡:郡名。秦攻占楚郢都后置。辖今湖北西部地区。

(15)江陵:县名。治所在今湖北荆州。

(16)蓟:秦县名。治所在今北京西南。

(17)临菑:即临淄,又作临甾。原为齐国都城,秦灭齐后置县,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

(18)济北:秦郡名。约当今山东济南与其周围地区。

(19)博阳: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20)南皮: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南皮东北。

【译文】

项王派人请示怀王,怀王说:“按从前约定的办。”于是项王尊立怀王为义帝。项王想自己称王,就先封各路将相为王。对他们说:“天下刚起事时,临时拥立了诸侯的后人以讨伐秦王朝。但亲自披甲横戈首先起兵,风餐露宿达三年之久,灭掉强秦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义帝尽管没什么功劳,还是应当划分土地让他称王。”将领们都说:“好。”于是划分天下,封各路将帅做侯王。项王、范增怀疑沛公要夺取天下,但已经和解了,又不愿承担违约的名声,怕诸侯们背叛,就暗中策划说:“巴郡、蜀郡道路艰险,秦朝流放的犯人都安置在蜀地。”于是声称:“巴郡、蜀郡也属于关中地区。”因此立沛公做汉王,领有巴郡、蜀郡和汉中地区,建都于南郑。再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秦朝的降将们为王来阻挡汉王。于是项王封章邯做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地区,建都于废丘。长史司马欣早年是栎阳县掌管狱讼的官员,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是原来劝说章邯降楚的。所以封司马欣做塞王,领有咸阳以东直抵黄河的地区,建都于栎阳;封董翳做翟王,领有上郡,建都于高奴。改封魏王豹做西魏王,领有河东地区,建都于平阳。瑕丘人申阳原来是张耳的宠臣,先攻占河南,在黄河边迎接楚军,所以封申阳为河南王,建都于雒阳。韩王成仍然占据旧都城,建都于阳翟。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屡立战功,所以封司马卬为殷王,领有河内,建都于朝歌。改封赵王歇为代王。赵国相国张耳一向贤明,又随同项王入关,所以封张耳为常山王,领有原赵国的土地,建都于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国大将,常勇冠诸军,所以封黥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县。原鄱阳县令吴芮率领南方各少数民族部队协助诸侯,又跟随入关,所以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于邾县。义帝的柱国共敖率军攻取南郡,战功卓著,所以封共敖为临江王,建都于江陵。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随同楚军援救赵国,并跟随入关,所以封臧荼为燕王,建都于蓟。改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将田都跟随项王援救赵国,又随同入关,所以封田都为齐王,建都于临淄。从前被秦国灭掉的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项羽刚渡黄河援救赵国时,田安攻占了济水以北的几座城池,率军投靠了项羽,所以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于博阳。田荣几次得罪项梁,又不愿率军随同楚军进攻秦军,所以不封。成安君陈馀丢弃将印离去,没有跟随入关,但是一向听说他贤明,对赵国有功劳,了解到他在南皮,所以封给他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吴芮的部将梅功勋卓著,所以封为十万户侯。项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领有九个郡,建都于彭城。以上记项王分封诸将为王,自己定都彭城。

汉之元年四月①,诸侯罢戏下,各就国②。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③,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④,并王其地。

【注释】

①汉之元年:即刘邦受封为汉王的前206年。

②就国:赴封国就王位。

③长沙:秦灭楚后所置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郴(chēn)县:长沙郡属县,即今湖南郴州,处湘水上游。

④无终:秦县名。辽东王韩广原为燕王,建都于此,治所在今天津蓟州区。

【译文】

汉高帝元年四月,诸侯从戏水边撤兵,各自去自己的封国。项王也出关到自己的封地,派人去迁徙义帝,说:“古代的帝王,拥有方圆上千里的土地,必定居住在上游地区。”就让人把义帝迁往长沙郡的郴县,催促义帝立即上路。义帝的臣子们渐渐叛逃了,项王便密令衡山王、临江王在江上杀了义帝。韩王成没有战功,项王不让他去封国,让他随自己到达彭城,废去王号降封为侯,不久就杀了他。臧荼到封地后,就驱逐韩广到辽东去,韩广不理睬,臧荼便攻击韩广,在无终杀了他,兼并了他的土地。

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巿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巿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①。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击杀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荣与彭越将军印②,令反梁地。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以上项王杀义帝、韩王,齐、赵叛项王。

【注释】

①即墨: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②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秦末农民战争中,投机观望。楚汉战争时,投刘邦。入汉后,封梁王,后以谋反罪被灭族。

【译文】

田荣听说项羽改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而另封齐将田都做齐王,大为恼怒,不肯让齐王田巿去胶东,就占据齐地反楚,迎头截击田都。田都逃到楚国去了。齐王田巿惧怕项王,就逃往胶东封国。田荣大发雷霆,追击到即墨杀了他。田荣于是自封为齐王,又向西出击,杀了济北王田安,兼并了齐地三个王的土地。田荣给彭越送去将军的印信,让他占据梁地反楚。陈馀也暗中派张同、夏说联络齐王田荣说:“项羽主宰天下,办事太不公平。现在他把原来称王的人全部分封到坏的地方,而分封他的臣僚将领们到好的地方。他赶走原来的主人,赵王竟到北面的代地去,我陈馀认为这样做很不应该。听说大王起兵了,不响应是不讲道义,希望大王资助我一些兵马,让我去攻打常山王张耳,使赵王重回旧地,然后让我们赵国做您的屏障。”齐王答应了,就派兵去赵国。陈馀调动三县的全部人马,和齐军合力攻击常山王,把他打得大败。张耳出逃,投奔汉王去了。陈馀便从代地迎接原来的赵王歇回到赵国。赵王随后封陈馀为代王。以上记项王杀害义帝、韩王,齐国、赵国起兵反叛项王。

是时,汉还定三秦①。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②。彭越败萧公角等。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征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③,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以上项王伐齐叛。

【注释】

①三秦:关中秦故地。因为属雍、塞、翟三国封地,故称“三秦”。

②萧公角:萧县县令,名角。楚制,县令称公。

③平原: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平原西南。

【译文】

这时,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项羽听说汉王把关中全部吞并了,即将东进,而齐国、赵国也反叛了,大为恼怒。于是他封原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去抵抗汉军。命令萧公角等人去进攻彭越。彭越打败了萧公角等人。汉王派张良去巡视韩地,送了封信给项王说:“汉王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职,希望得到关中,实现原来的盟约就停止行动,不敢再东进。”又把齐、梁两处的反叛文告送给项王,说:“齐国准备与赵国协力灭掉楚国。”项王因此没有西进的想法,而向北进攻齐国。项王向九江王黥布征调兵力。黥布借口有病不来,只派部将带了几千人去。项王因此怨恨黥布了。汉二年的冬天,项羽就挥师北上到达城阳,田荣也率军来会战。田荣失利,逃到平原,被平原百姓杀了。项羽便率军北进,烧毁、夷平齐国的城郭房屋,把田荣手下的降兵全都活埋了,掳掠了齐国的老弱妇女。楚军直打到齐国北面滨海地区,很多地方被摧残、毁灭了。齐人聚集起来反抗,于是田荣的弟弟田横乘机收集齐国的散兵,得到几万人,占据城阳反楚。项王只得留了下来,接战多次,没有攻下该城。以上记项王讨伐齐国叛军。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①。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②,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③,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④。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⑤,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⑥。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⑦,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以上项王大破汉于彭城、睢水。

【注释】

①鲁: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曲阜鲁故城。

②萧:秦县名。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③穀、泗水:穀水和泗水,流经彭城东北,南入淮河。

④灵壁:古邑名。在今安徽淮北。按,古书中“灵璧”“灵壁”混用。睢(suī)水:又名睢河,故道由河南开封经安徽灵璧流入江苏。

⑤孝惠、鲁元:刘邦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吕后所生。刘盈继刘邦为帝,谥惠;鲁元公主因入汉后食邑于鲁,又是长女,故名。

⑥滕公:即夏侯婴,因曾为滕县县令,故称。

⑦审食其(yì jī):沛人,后为丞相,封辟阳侯。

【译文】

汉三年春天,汉王统率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共计五十六万人,向东讨伐楚国。项王知道后,立即命令众将领继续进攻齐军,而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南经鲁国,向胡陵进军。四月,汉军都已打进彭城,搜罗了财物、珍宝和美女,每天大摆酒宴庆祝胜利。项王就于清晨从西边的萧县向汉军出击,向东挺进直达彭城,到中午时,大败汉军。汉军全军溃逃,纷纷被赶进穀水和泗水中,杀死汉军十多万人。汉军士兵都向南逃入山中,楚军又穷追猛打,直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溃逃,被楚军紧紧压过来,死伤惨重。汉军十多万士兵掉落睢水中,睢水被堵塞断流。楚军将汉王重重包围了。正在这危急关头,狂风从西北刮过来,摧折树木,掀翻房屋,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迎面刮向楚军。楚军乱成一团,溃不成军,汉王这才乘机率几十人骑马逃脱,准备到沛县携带家眷西去。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捕捉汉王家眷。汉王家眷都逃走了,未能同汉王会面。汉王路遇儿子刘盈即后来的孝惠帝和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就载上他们一起逃命。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慌急,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推落车下,而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去把他们拉上车来。这样反复了多次。滕公说:“尽管危急,车子又跑不快,但怎么能抛弃他们呢?”就这样终于逃脱了。汉王寻找太公、吕后,但没有遇见。审食其随同太公、吕后,走小路去寻找汉王,反而碰上了楚军。楚军便把他们押回,报告给项王,项王把他们安置在军营中。以上记项王在彭城、睢水大败汉军。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①,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②,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③,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④,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注释】

①周吕侯:吕后长兄吕泽,随刘邦起兵,入汉后,以军功封周吕侯。下邑: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砀山。

②荥阳: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的古荥镇。

③未傅:指未到服役年龄,没有列入征召簿册的男丁。古代二十岁始傅。傅,通“附”。这里指登记。

④京:古邑名。春秋郑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荥阳东南。索:古城名。在今荥阳东南侧。

【译文】

这时,吕后的哥哥周吕侯正为汉王率军驻守在下邑,汉王从小路去投奔他,逐渐收集起溃散的士兵。到荥阳后,各路战败了的军队都聚集来了,萧何也征发关中没有登记服役的老弱人员,全部送到荥阳来,汉军声势又大为振起。楚军从彭城出兵,经常乘胜追击汉军,与汉军在荥阳南面的京、索之间交战,汉军打败了楚军,楚军因此不能够越过荥阳向西进军。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①。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注释】

①敖仓:秦置粮仓,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的敖山上。

【译文】

当项王回救彭城,追击汉王直到荥阳时,田横也乘机收复齐地,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汉王在彭城战败,诸侯都又归附楚国而背弃汉王。汉军驻扎在荥阳,筑起甬道直达黄河边,依靠它运来敖仓的粮食。汉三年,项王多次袭占汉军的甬道,汉王缺粮,心中恐慌,向项王求和,要求将荥阳以西的地方划归汉。

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①,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②:“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注释】

①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者皆用的隆重祭礼。具:盛放食品的食器,这里指酒食。

②详:通“佯”。假装。

【译文】

项王打算同意,历阳侯范增劝阻说:“汉军现在正容易对付,如果现在放过他们不加消灭,将来必定后悔。”项王就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很忧虑,就用陈平的计谋去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就让人办好猪、牛、羊齐备的丰盛酒食,端上准备进献。见到使者,就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来了,原来却是项王的使者。”便撤回酒食,拿粗劣的饭食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后报告给项王,项王便怀疑范增私下同汉王有来往,稍微削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十分愤怒,说:“天下事大体已成定局了,君王请好自为之。希望让我保全这副老骨头回家做老百姓。”项王答应了他。范增还未走到彭城,就背上长毒疮,发作致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①,傅左纛②,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③。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注释】

①黄屋车:帝王乘坐的车,以黄绸盖顶,故名。

②左纛(dào):古代帝王车上用牦(máo)牛尾或雉尾制成的旗帜叫纛旗,因设在车衡木左边,故称“左纛”。

③成皋:古邑名。在今河南荥阳西北之大伾山上。

【译文】

汉将纪信劝汉王说:“事态万分危急了,请让我冒充您去欺骗楚军,大王可以乘机出逃。”于是汉王乘夜从荥阳东门放出两千名身披甲胄的妇女,楚军从四面围攻。纪信乘着黄绸做顶篷的车子,车左挂着汉王的纛旗,喊道:“城中断粮了,汉王投降来了。”楚军都高呼万岁。汉王也就率领几十人骑马从城西门逃出,直奔成皋。项王见到纪信后,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汉王已经逃走了。”项王就把纪信烧死了。

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以上楚破汉于荥阳。

【译文】

汉王派御史大夫周苛、枞公和魏豹留守荥阳。周苛和枞公商议说:“魏豹是叛国的王,难以同他一起守城。”于是联手杀了魏豹。楚军攻克荥阳城后,活捉了周苛。项王对周苛说:“如果你答应做我的部将,我会任命你做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道:“你不赶快降汉,汉军眼看就要活捉你了,你根本不是汉王的对手。”项王很恼火,烹死周苛,并杀掉了枞公。以上记楚军在荥阳打败汉军。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①,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②,从张耳、韩信军。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③,令其不得西。

【注释】

①宛(yuān):古县名。春秋楚置,秦因之,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叶(shè):古邑名。治所在今河南叶县南。

②修武: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获嘉。

③巩: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巩义西南。

【译文】

汉王逃出荥阳,向南逃到宛县、叶县,得到九江王黥布接应,随即收集溃兵,再进成皋城固守。汉四年,项王进军围攻成皋。汉王出逃,只身与滕公夏侯婴逃出成皋北门,渡过黄河奔向修武,投入张耳、韩信军中。将领们陆续从成皋逃出,跟随汉王。楚军就夺下成皋,准备向西推进。汉王派兵在巩县抗拒,使楚军不能西进。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①,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②,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③,就敖仓食。以上汉王逃至河北,楚拔成皋,旋复渡河取成皋。

【注释】

①郑忠:汉郎中。

②刘贾:刘邦堂兄,随刘邦攻秦、击项羽,屡建战功,后黥布反汉,他战败被杀。

③广武:古城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之广武山上。

【译文】

这时,彭越渡过黄河攻击东阿的楚军,杀死了楚国将军薛公。项王只得亲自东征攻击彭越。汉王获得淮阴侯韩信的军队后,打算渡过黄河南进。郑忠劝阻汉王,于是取消这一行动,在河内筑营坚守。汉王派刘贾率军去协助彭越,烧毁了楚军辎重。项王挥师东征打败他们,彭越逃走。汉王便率军渡过黄河,再次占领成皋,驻军广武,靠敖仓供给军粮。以上记汉王逃到河北,楚军攻陷成皋,不久汉军又渡过黄河,占领成皋。

项王已定东海来①,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②,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注释】

①东海:这里泛指东方。

②俎:古代祭祀时载牺牲的礼器。有青铜制的,也有木制漆饰的。

【译文】

项王平定东方后,回师西进,与汉军都在广武扎营,对峙了几个月。这时,彭越多次在梁地反楚,断截楚军的粮食供应,项王为此很忧虑。就置办了高大的案几,把太公放在上面,通知汉王说:“你现在如不赶快投降,我就烹杀太公。”汉王说:“我同项羽你一起面向北接受怀王的命令,立誓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便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死你父亲,希望分给我一杯肉汤。”项王很光火,就要杀掉太公。项伯劝阻说:“天下事还不能预料,而且,想夺取天下的人是不顾惜家庭的,即使杀了这老头也没有什么用,只会增添祸害。”项王听从了他的意见。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①。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②,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③,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以上楚、汉相拒广武。

【注释】

①罢:同“疲”。转:陆运。漕:水运。

②匈匈:同“汹汹”。战乱。

③楼烦:古民族名。其人擅长骑射,故常以此泛称善骑射者。汉时在其所居之地设楼烦县,即今山西宁武。

【译文】

楚汉相持日久,胜负未分,青壮年苦于从军征战,老弱人员疲于军需运输。项王招呼汉王说:“天下战乱纷纭,已经几年了,不过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罢了,我愿意向汉王挑战一决胜负,不要让天下的百姓老少白白受苦。”汉王笑着谢绝说:“我只想斗智,不愿斗力。”项王命令壮士出阵挑战。汉军中有精通骑射的楼烦胡人,楚勇士几次来挑战,楼烦射手每次都射死了他们。项王大为恼怒,就亲自披甲持戟出阵挑战。楼烦射手想射他,项王圆瞪双眼厉声呵斥,楼烦射手眼睛不敢看他,手不敢拉动弓弦,赶快跑回军营,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侧面一打听,知道原来是项王。汉王大为震惊。于是项王靠近汉王,两人隔着广武涧对话。汉王数落项王,项王发怒,要决一胜负。汉王不理睬他,项王埋伏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伤,跑进成皋。以上记楚、汉两军在广武对峙。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①,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注释】

①则:即使。

【译文】

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占领了黄河以北地区,打败了齐国和赵国,想随后进攻楚军,就派龙且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大战,骑兵将领灌婴奋勇出击,大败楚军,杀掉了龙且。韩信乘机自封为齐王。项王听说龙且兵败,心中恐慌,便派盱台人武涉去游说淮阴侯。淮阴侯没有听从。这时,彭越再次起兵反楚,攻占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草供应。项王便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人说:“小心守住成皋,即使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同他们交锋,只要不让他们东进就行了。我十五天内必定能杀掉彭越,平定梁地,再同将军等人会合。”于是项王挥师东进,随即进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①,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②,闻之皆争下项王。

【注释】

①舍人:门客。

②睢阳: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译文】

外黄未能一举拿下,几天后才投降,项王发怒,命令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去城东,打算活埋他们。外黄县令门客有个才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阻项王说:“彭越强行劫持外黄人,外黄人害怕,所以暂时投降,等待大王到来。大王来了,却把人都活埋,老百姓怎么会有归顺之心?从这里往东梁地十多座城邑都将害怕,没有人愿意降服了。”项王认为他的话很对,就赦免了原想活埋的外黄人。由此向东直至睢阳,各地听说这件事后都争相归顺项王。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①。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以上项王杀击彭越,汉被破楚军于汜水。

【注释】

①汜(sì)水:发源于河南巩义东南,北流经荥阳泗水镇西,注入黄河。

【译文】

汉军果然多次向楚军挑战,楚军不出战。汉军就派人辱骂楚军,接连达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发怒了,让部队渡过汜水接战。楚军士兵渡到一半时,汉军猛攻过来,大败楚军,夺得了楚国的全部财物。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和塞王司马欣,都在汜水边自杀了。大司马曹咎原来是蕲县主管狱讼的官员,长史司马欣从前也是栎阳县管监狱的官员,两人曾经对项梁有恩,所以项王信任他们。以上记项王攻击彭越,汉军在汜水大败楚军。

当是时,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汉军方围锺离眜于荥阳东①,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②,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③,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以上楚、汉约中分鸿沟东西。

【注释】

①锺离眜(mò):项羽部下猛将。复姓锺离,名眜。项羽败亡后,逃奔一向交情好的韩信。后闻韩信欲献其首级给刘邦以取信,愤而自杀。

②陆贾:楚人,随刘邦定天下,以辩才著称。西汉建国后,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对汉称臣。后献计让陈平联络周勃,制服诸吕。

③鸿沟:古运河名。战国魏惠王时开通。从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至蒲田泽(今河南中牟西),再经大梁(今开封)北折而南流,至淮阳入颍水。

【译文】

这时,项王正在睢阳,得知海春侯兵败,就率军回来。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锺离眜,项王兵到,汉军畏惧楚军,全都撤到险要地带。这时,汉军兵多粮足,项王却兵疲粮尽。汉王派陆贾去游说项王,请求释放太公,项王不同意。汉王又派侯公去游说项王,项王才与汉王约定:双方平分天下,划定鸿沟以西的地方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归楚。项王同意后,即将汉王的父母妻儿放回。士兵们都欢呼万岁。汉王便封侯公为平国君,躲起来不再见他,说:“这是天下善辩的人,所到之处能倾覆别人的国家。因此给侯公平国君的封号。”以上记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①,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②,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③,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④,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⑤,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⑥,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⑦,屠城父⑧,至垓下⑨。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⑩,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以上诸军会垓下围项王。

【注释】

①太半:大半。

②阳夏(jiǎ):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

③固陵: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南。汉改名固始县。

④陈:古县名。春秋时陈国,楚置县,秦汉因之,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傅:贴近,紧靠。

⑤穀城:古邑名。春秋时齐称穀邑,秦称穀城,治所在今山东东阿南。

⑥各自为战:各人都为自己而战,指为自己夺取封地而战。

⑦寿春: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⑧城父(fǔ):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集。

⑨垓(ɡ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

⑩舒:古地名。春秋时舒国,为楚所灭。汉置县,治所在今安徽舒城。

【译文】

订约后,项王就撤兵东归。汉王也准备西行,张良、陈平劝阻说:“汉已经拥有大半个天下,诸侯们又都归附我们。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灭亡楚国的时候,不如趁此良机一举攻取楚地。如果现在放手不打,这是常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啊!”汉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汉五年,汉王就追击项王到达阳夏南面,将军队屯扎下来,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合击楚军。汉王兵到固陵,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只好又退进营垒,深沟高垒坚守着,对张良说:“诸侯不来赴约,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就要破灭了,但韩信、彭越还没有得到封地,他们不来是情理之中的事。君王您如果能够和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就可以召他们来。如果不能,事情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直至海滨的地方封赐给韩信,把睢阳以北直至穀城的地方封赐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夺取自己的封地而作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很好。”于是就派使者去通知韩信、彭越说:“大家合力攻楚。楚国败亡后,从陈县向东直至海滨的地方封给齐王,从睢阳以北直至穀城的地方封给彭相国。”使者一到,韩信、彭越都回答说:“请现在就出兵。”韩信就从齐地动身,刘贾也率军从寿春齐头并进,血洗了城父,驱兵到垓下。大司马周殷背叛了楚国,率舒县的军队血洗了六邑,带着九江郡的全部兵马,随同刘贾、彭越都会师于垓下,兵锋直指项王。以上记诸路大军会集垓下,围困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①,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释】

①阕: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

【译文】

项王军队在垓下扎营,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军重重包围。夜间听到汉军在四周都唱起楚地的歌谣,项王大惊失色,说:“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部占领了吗?为什么他们中间竟有这么多楚人呢?”项王就连夜起来,在营帐中借酒浇愁。有位叫虞的美人,常常受项王宠爱而随同出征;有匹叫骓的骏马,项王常骑着它。这时项王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连唱多遍,美人伴唱。项王泪下数行,旁边的侍卫人员也都泪流不止,不忍抬头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①,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②。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③,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注释】

①阴陵: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定远西北。

②绐(dài):欺骗。

③东城: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定远东南。

④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会合。

【译文】

于是项王跨上战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突出包围,向南飞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派骑兵将领灌婴率五千精骑紧紧追赶。项王渡过淮河后,随从骑兵跟上来的才一百多人。项王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项王向左而去,结果陷进了一大片沼泽地中,所以被汉军追上了。项王只好又率军向东,到达东城时,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了。汉军追击的骑兵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对手下的骑兵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所击降服,从未败阵,因而称霸天下。然而今天终于在这儿受困,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非我作战方面有过失啊!今天一定要决一死战,想为诸君痛快一战,一定要连续三次取胜,为各位打破包围,斩杀汉将,砍倒敌旗,让各位相信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作战有过失。”项王就把手下骑兵分成四个小队,向四面突击。汉军重重包围上来。项王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各位杀一汉将。”命令骑兵们四向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喝着飞马杀下去,汉军都溃散开,项王就斩杀了一员汉将。这时赤泉侯是汉军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圆瞪双眼,大喝一声,赤泉侯人马都惊慌失措,退避了好几里。项王同他的骑兵们分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就也将军队一分为三,再次围上去。项王便驱马冲杀,又斩杀一名汉军都尉,杀掉几十上百人,再次聚集起他的队伍一看,只损失了两名骑兵而已。项王就问他的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①。乌江亭长舣船待②,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③,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释】

①乌江:古江名。即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一段长江,今有渡口名乌江浦。

②乌江亭:古亭名。秦置。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秦汉时,大体上以十里设一亭作为地方基层组织,设亭长一人,又称亭父、亭员、亭公,职掌追捕盗贼,维持治安,并负责处理一亭之内的民事纠纷,迎送过往官员等。舣(yǐ)船:拢船靠岸。

③马童面之:吕马童闻声对项王定睛一看。面,正面相对。

【译文】

这时,项王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在岸边等着,对项王说:“江东虽小,还有方圆上千里的土地,几十万民众,也足以称王的。请大王赶快渡过江去。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追上来,也没法过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籍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却没有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同情我,让我为王,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难道我心中不惭愧吗?”就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这匹马已经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一天之内驰驱千里,不忍心杀它,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们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迎敌。仅项籍一人杀死的汉军将士就有几百人之多。项王自己身上也受伤十几处。他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熟人吗?”吕马童面对着项王定睛一看,向王翳指示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人头,并封邑万户,我给你们一些好处吧!”便自刎而死。王翳砍下了他的头,其他骑兵将士自相践踏争夺项王的躯体,相互间残杀达几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兵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抢得一段项王的肢体。五个人把零碎肢体凑在一起,能拼合起来。因此,将万户之邑划分为五块封地: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以上项王亡于乌江。

【译文】

项王死后,楚国各地都向汉降服,只有鲁县不投降。汉王就率领天下兵马准备血洗鲁城,因为鲁县人恪守礼义,为其主尽忠死节,就拿了项王的头颅到鲁县示众,鲁县父老们这才投降。以上记项王死于乌江。

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①,泣之而去。

【注释】

①发哀:发丧。

【译文】

当初,楚怀王给项籍最早的封号是鲁公,他死后,鲁县又最后降汉,所以用葬鲁公的礼节把项王埋葬在穀城。汉王为他举行丧礼,洒泪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译文】

项氏宗族的各分支,汉王都不杀戮。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也都是项姓族人,被赐姓刘。

太史公曰①: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③?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④,乘埶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⑦,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⑧,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

①太史公:司马迁的自称。“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创立的史评形式,内容以评论历史人物、事件居多,也有用以补充史事或总结全篇的,最直接而真切地表达了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②重瞳子:眼珠中有两个瞳仁。

③苗裔:后代。

④非有尺寸:没有尺寸的封地为根基。

⑤埶:通“势”。形势。

⑥五诸侯:指燕、齐、韩、赵、魏五个反秦自立的诸侯国。

⑦自矜功伐:自夸功劳。

⑧寤:通“悟”。

【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过“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为什么他兴起得那样迅速呢?秦王朝统治黑暗,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斗,多得数不清。而项羽并没有尺寸的封地为根基,却乘势兴起于民间,只用三年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划分天下,封赏王侯,由项羽发号施令,号称“霸王”,王位虽然没有保全到最后,却也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国,放逐义帝而自立为霸王,却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要保全功业就太难了!居功自傲,逞个人之智而不取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用武力征伐来统治天下,五年的时间就最终亡国了,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而反躬自省,真是大错啊!还找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方面有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萧相国世家

【题解】

本文是《史记》中关于萧何的一篇传记。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刘邦起兵之前,萧何任县主吏,曾多方关照刘邦。刘邦起兵后,萧何一直追随他。刘邦入咸阳时,萧何收“秦御史律令图书”,从而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楚汉相争时,他镇守关中,转运漕粮,征发士卒,以补军需。这些功勋在大封群臣时,通过刘邦、鄂君的申辩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这篇传记中,作者描绘了一位忠君、勤政、爱民、足以流芳后世的贤相的典型形象,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仰慕之情。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①。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②。

【注释】

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即今江苏丰县。

②文无害:指萧何精通法令,写的文书没有疵病。主吏掾:即功曹,秦汉郡县地方官的属吏,主管总务、人事,也预闻政务。

【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由于熟知刑法律令,善写文书,所以担任了沛县功曹掾。

高祖为布衣时①,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②。高祖以吏繇咸阳③,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注释】

①布衣:指平民百姓。

②左右:帮助。

③繇:同“徭”。劳役。

【译文】

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就多次以官吏身份庇护他。高祖当亭长时,萧何也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小吏的身份送民工到咸阳服徭役时,其他官吏都奉送给高祖三百钱,只有萧何送给他五百钱。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①,常辨之②。何乃给泗水卒史事③,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④,得毋行。以上何微时事。

【注释】

①御史:官名。秦以前为史官,秦无刺史,以御史监郡。监郡:监督郡县的工作。

②辨:通“办”。

③泗水:郡名。治所在今安徽淮北相山区。卒史:郡吏名。郡中设卒史、书佐各十人。

④固请:坚决辞谢。

【译文】

秦朝御史奉命督查郡政,与萧何共事,萧何常将事情办得很好。于是他便被授予泗水郡卒史一职,而且在公务考核中成绩名列第一。秦御史想向上建议提拔萧何,萧何恳切推辞,才没被征调走。以上记萧何身份低微时的事迹。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④。何进言韩信⑤,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注释】

①丞:各级主要官吏的助手,如郡丞、县丞。

②律令:法令文书。图书:是“图籍文书”的简称。

③厄塞:险要的军事要地。

④具:同“俱”。都,完全。

⑤进言:举荐。

【译文】

等到高祖起兵称沛公时,萧何为丞,办理公务。沛公率兵进入咸阳,众位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往集藏金银财物的府库,去瓜分财物,只有萧何先跑去收取秦丞相御史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户籍账簿等文献,并收藏起来。沛公被封为汉王,让萧何担任丞相。项王和诸侯军队洗劫烧毁咸阳城就离开了。而汉王之所以能够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多少、势力强弱的分布,以及民众疾苦,就因为萧何完全得到了秦朝文书档案的缘故。萧何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其事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①,填抚谕告②,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③,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④,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注释】

①巴:古郡名。治所江州,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蜀:古郡名。治所在今成都。巴蜀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

②填:通“镇”。

③太子:即刘盈,后来的汉惠帝。

④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祭祀祖宗的地方。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用作国家、天下的代称。

【译文】

汉王率军向东平定三秦之地,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在巴蜀,镇抚地方并谕告百姓,让他们供给军需。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军队攻击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坐镇栎阳。制定了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机构等。每做一件事总是先禀告汉王,汉王同意后,再实行;如果来不及奏请,他就根据情况需要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他。萧何在关中,统计户籍,征收粮饷,转运给前线军队,汉王多次弃军遁逃,萧何便多次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兵员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负责处理关中事务。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①。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②,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③,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以上汉未定天下,何守关中。

【注释】

①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为动词,后一个“使”为名词。劳苦:慰劳。

②暴:同“曝”。晒,显露。

③昆弟:兄弟。胜兵:有能力从军。

【译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其间汉王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汉王日晒风吹、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问您,这是对您有疑心。现在为您考虑,不如派遣您的儿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全都去军中供职,汉王一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鲍生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以上记汉未平定天下前,萧何镇守关中。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①,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②,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③。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④,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注释】

①酂(zàn):古县名。秦置古城,在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萧何封侯,以酂为封国,东汉时复为县。

②合:古代作战,敌对双方执兵器对打一次称一合或一个回合。

③发踪:放开系犬绳。踪,同“纵”。一说为发现兽兔的踪迹。

④宗:宗族。

【译文】

汉五年,已经消灭项羽,平定了天下,就开始论功行赏。大臣们争功,一年多也未能把功次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萧何为酂侯,所食封邑最多。其他功臣们都说:“我们披铠甲、执锐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交锋数十合,攻城夺地,功勋大大小小各不相等。而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靠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祖说:“大家知道打猎吗?”群臣回答说:“知道。”高祖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又答:“知道。”高祖接着说:“打猎,追逐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开系猎狗绳子、指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而今大家只是能捕捉到野兽,功劳像猎狗。至于萧何,做的是放开系狗的绳子、指示猎取目标之事,功劳像人。况且,诸位都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只是两三个人。而萧何则是全族数十人跟随我,这个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不满的话了。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①,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②,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③:“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④。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⑤!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⑥,入朝不趋⑦。

【注释】

①平阳:古邑名。秦置县,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②桡(náo):挫败。

③关内侯:爵位名。只有爵位封号,而没有封地。汉代爵分二十等,关内侯为第十九等爵位。鄂君:即鄂千秋,跟随刘邦起兵,后加封安平侯。

④乏:缺,断。

⑤加:超过,高于。

⑥带剑履上殿:大臣朝见皇帝时的一种特殊优待,以此示恩宠、信任。

⑦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译文】

列侯全都已封完,等到排列朝班位次时,群臣进言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立功最多,应该排第一位。”高祖在封赏上已经委屈了功臣们,多封了萧何,至于位次,没有再次让他们折服的理由,然而心中还想让萧何排第一。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群臣们的议论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野战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事情。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损失军队,只身逃走多次。而萧何总是从关中征发兵员补充部队,这些都不是皇上下命令让他干的,但关中几万人开赴前线正好赶上皇上处于危急时刻,这种情况就有好几次。汉与楚相持于荥阳好几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萧何就从关中转送运来,使军需不缺。皇上虽然多次丧失崤山以东地区,而萧何总是保全关中以等待皇上,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现在即便没有上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于汉室又有什么损失呢?汉室得到他们不一定就能保全。怎么能让一日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萧何应第一,曹参应在萧何之后!”高祖说:“好。”于是就让萧何为第一,并让他带剑穿鞋上殿,朝见皇帝时不用按常礼小步快走。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①。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②。以上定何之功。

【注释】

①安平:汉县名。在今河北安平。

②赢:多。

【译文】

高祖说:“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萧何的功劳虽然高,经鄂君的申辩才更加明白。”因此根据鄂君原来所受封关内侯的食邑加封为安平侯。那一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受了封而且都有了食邑。后来又加封两千户的食邑给萧何,这是因为高祖曾经去往咸阳服徭役时,萧何单独多送给他二百钱。以上记确定萧何的功劳。

汉十一年,陈豨反①,高祖自将,至邯郸②。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③。诸君皆贺,召平独吊④。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注释】

①陈豨(xī):刘邦属将,汉初任赵相国,统率赵、代军队,后因勾结匈奴反叛而被杀。

②邯郸:古都邑,郡县名。今属河北。

③都尉: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④吊:哀吊其不幸。这里可理解为警告。

【译文】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出征,来到邯郸。还未完全平定叛乱,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阴谋反叛,吕后用萧何之计诛杀了韩信,有关事迹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高祖听说韩信被杀后,派遣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名都尉做萧何的卫队。许多官吏都来祝贺,召平却来哀吊。召平原来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沦为百姓,家贫,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的瓜味美可口,因此世人俗称“东陵瓜”,这是依召平的封号而来的。召平告诉萧相国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帝在外风吹日晒,而您留守朝中,并没有冒生死的危险,却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为您设置卫队,是因为现在淮阴侯新谋反于关中,皇上怀疑您也会有异心啊。设置卫队保护您,并不是对您的恩宠。希望您推让不要接受封赏,并且拿出全部家财帮助军需,那么皇上就会高兴了。”萧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于是大喜。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①,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②。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③?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注释】

①拊循勉力:安抚勉励。

②孳孳(zī):勤勉不倦。和:安乐。

③贳(shì)贷:赊借。自污:自己败坏自己的名声。

【译文】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皇上亲自率大军攻击叛军,其间多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干什么。相国因为皇上在外用兵,就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全部财产资助军需,和讨伐陈豨时的做法一样。有人劝萧何说:“您受灭族之刑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加封吗?然而您从初入关中,得到百姓拥护,至今十多年来,老百姓都亲附您,您还在孜孜不倦办事来获取民众爱戴。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问您的情况,是怕您颠覆关中。现在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放低息贷款来玷污自己的声誉呢?那样皇上的心里才会安定。”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皇上因此大为高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①,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②。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③!”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④,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⑤。”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⑥。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⑦,有善归主,有恶自与⑧。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⑨。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⑩。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11)。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12),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以上召平与客与王卫尉脱何于祸。

【注释】

①遮:阻拦。

②谒:臣属、晚辈进见上级、长辈。

③利民:有利于人民。这是刘邦说的反话。

④上林:古苑名。秦代所建。汉初荒废,高帝十二年许民入苑开垦。

⑤稿:谷类植物的茎,这里指禾秆、麦秸等。

⑥械系:禁押,用镣铐拘禁。

⑦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曾师事荀子,后入秦,历任廷尉、丞相。后被赵高所杀。

⑧自与:留给自己。

⑨怿(yì):喜悦,高兴。

⑩节:符节。

(11)徒跣(xiǎn):赤脚,是一种谢罪的表示。

(12)桀、纣:即夏桀和商纣,都是有名的暴君。

【译文】

皇上平定了黥布的叛军,回到长安,途中百姓拦道上书,说相国用低价强买平民田地房屋数以千万计。皇上到达长安,萧相国前去拜见。皇上笑着说:“相国是在为百姓谋利吗?”把百姓上告相国的文书都给了萧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萧相国乘机为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旷土地,早已废弃荒芜,希望能让百姓去耕种,只是让他们不要收禾秆、麦秸,正好作苑中禽兽的饲料。”皇上大怒,说:“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财物,才为他们求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相国交给了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过了几天,王卫尉侍奉高祖,上前问道:“萧何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拘禁他如此严厉?”皇上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成就则归功于皇上,有差错则自己承担。现在萧相国接受商人贿赂,替百姓求我的上林苑,以此取悦于百姓,因此拘禁他。”王卫尉说:“既然从事于这项职务,那么凡对百姓有利的都该向上请求,这才是真正宰相所做的事呢!陛下怎么能怀疑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才这样做呢?况且陛下过去与楚相持数年,陈豨、黥布反叛,陛下亲自率兵前往,在那些时候,萧相国留守关中,他一跺脚则函谷关以西就不为陛下所有了。萧相国不在那时谋利,现在反而贪图商人的这点小贿赂吗?况且秦朝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丢失天下,李斯分担过错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为什么怀疑相国到如此浅薄的程度!”高祖不高兴。这一天,派使臣持节赦免了萧相国。萧相国年纪大,一向恭敬谨慎,进去拜见高帝,赤脚谢罪。高祖说:“相国免谢罪了。你为民请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一样的暴君,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拘禁相国,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啊。”以上记召平、客和王卫尉帮萧何免祸。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①。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②,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③!”

【注释】

①能:意动用法,即“以之为能”。

②百岁后:去世后。这是一种对死的避讳说法。

③恨:遗憾。

【译文】

萧何和曹参向来互相看不起。等到萧何病重,孝惠帝亲自去探望他的病情,惠帝问萧何说:“您百年之后,谁能代替您做相国?”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点头说:“陛下得到人选了,我死也没有遗憾的了。”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①。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以上将死荐贤、诫子孙二事。

【注释】

①垣:围墙。

【译文】

萧何购置田宅,一定选在穷僻的地方,建筑房屋不设院墙,并说:“这样,后代子孙贤德,效法我的俭朴;子孙不贤德,也不会被强势人家所抢夺。”以上记萧何将死之际举荐贤人、告诫子孙两件事。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①。

【注释】

①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一个带有褒贬评价的称号,称为谥号。

【译文】

孝惠帝二年,萧相国去世,谥号文终侯。

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译文】

其后代因罪而失去侯位的有四代,每次断绝侯位,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功臣都不能与之相比。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①,录录未有奇节②。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③,何谨守管籥④,因民之疾秦法⑤,顺流与之更始⑥。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⑦。

【注释】

①刀笔吏:指从事文墨工作的小官吏。

②录录:即碌碌,平淡无奇。

③日月:比喻皇帝。

④管籥(yuè):钥匙。引申为职责。

⑤秦法:原作“奉法”,据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改。

⑥更始:除旧立新。

⑦闳(hónɡ)夭、散宜生:是周文王的两个得力大臣,后佐助武王灭商,屡立战功。

【译文】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是一个文墨小吏,平平常常,没有突出的表现。等到汉朝兴起,靠君主的余光,萧何忠于职守,利用人民痛恨秦的酷法,顺应时势为百姓除旧布新。韩信、黥布都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却光耀灿烂。他位居群臣之首,美名流于后世,可同闳夭、散宜生等的功业比肩了。

曹相国世家

【题解】

本文是《史记》中关于曹参的一篇传记。曹参和刘邦同为沛县人,刘邦起兵反秦,曹参跟随他东征西讨,攻城略地,屡立战功,在汉高祖六年被封为平阳侯,任齐悼惠王的丞相。萧何去世,他继任相国,处处效法萧何所定法度,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本文的写法是前略后详,对于曹参的所有战功都只做概括叙述,而对他如何以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治理国家,则有相当详细的描述,文章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又本篇地名凡已见于前《项羽本纪》者,不重注。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秦朝时做过沛县管理监狱的官吏,而那时的萧何是沛县的主吏,在县里,他们都有权势。

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①。将击胡陵、方与②,攻秦监公军③,大破之。东下薛,击泗水守军薛郭西。复攻胡陵,取之。徙守方与。方与反为魏④,击之。丰反为魏,攻之。赐爵七大夫⑤。击秦司马军砀东⑥,破之,取砀、狐父、祁善置⑦。又攻下邑以西,至虞⑧,击章邯车骑。攻爰戚及亢父⑨,先登。迁为五大夫。北救阿⑩,击章邯军,陷陈(11),追至濮阳。攻定陶,取临济(12)。南救雍丘,击李由军,破之,杀李由,虏秦候一人。秦将章邯破杀项梁也,沛公与项羽引而东。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将砀郡兵。于是乃封参为执帛(13),号曰建成君(14)。迁为戚公(15),属砀郡。

【注释】

①中涓(juān):秦、汉时皇帝的侍从官,原为主管宫中清洁工作的官员。

②方与:秦县名。在今山东鱼台县西。

③监:指泗水郡监,名平。

④魏:指魏王魏咎,战国时魏王的后裔,陈胜起义后被立为魏王。

⑤七大夫:爵位名。即公大夫。战国时秦国始置,秦汉沿用。为二十级军功爵之第七级,故称七大夫。

⑥司马(yí):秦军别将。

⑦狐父:地名。在今安徽砀山南。祁:县名。在今河南夏邑东北。善置:驿站名。

⑧虞: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虞城。

⑨爰戚: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嘉祥南。

⑩阿:即东阿,今属山东。

(11)陷陈:同“陷阵”。攻破敌人的阵地。

(12)临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封丘东。

(13)执帛:战国时楚国爵位名称,刘邦初起时,官爵多从楚国旧名。

(14)建成:县名。在今河南永城东南,楚汉之际,受封者虚建名号,不必实有其地。

(15)戚公:指戚县县令。戚县在今江苏沛县东北。

【译文】

汉高祖被立为沛公刚开始起兵的时候,曹参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他率军攻击胡陵、方与,攻打秦朝郡监的军队,大破敌军。他又向东攻下薛县,在薛县外城西面进击泗水郡守的部队。随后再次攻打胡陵,而且乘胜占领了它。此后曹参调去镇守方与,而恰逢方与叛降魏王,曹参就率军攻击方与。这时丰邑也反叛降魏,曹参又去攻打丰邑。由于屡立战功,曹参被赐以七大夫的爵位。曹参在砀县东面进攻秦别将司马的军队,大破敌军,占领砀县、狐父和祁县的驿站善置。又在下邑以西发动攻击,进军虞县,攻打章邯的车骑部队。在攻打爰戚和亢父之时,曹参身先士卒,率先登城。因此他被升迁为五大夫。接着,曹参率军向北援救东阿县,进攻章邯的军队,攻破敌阵,追败军直至濮阳。他率军攻打定陶,攻取临济。向南援救雍丘,攻击李由的军队,破敌军,杀李由,俘虏秦军军候。此时,秦将章邯打败了项梁的部队,杀死项梁,沛公和项羽带领军队东归。楚怀王让沛公当砀郡长,统率砀郡的军队。在这时,曹参被封为执帛,号称建成君。继而升为戚县县令,隶属砀郡。

其后从攻东郡尉军①,破之成武南②。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③,大破之。追北④,西至开封,击赵贲军,破之,围赵贲开封城中。西击秦将杨熊军于曲遇⑤,破之,虏秦司马及御史各一人。迁为执珪⑥。从攻阳武⑦,下辕、缑氏⑧,绝河津⑨,还击赵贲军尸北⑩,破之。从南攻犨(11),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12),陷陈,取宛,虏,尽定南阳郡。从西攻武关、峣关(13),取之。前攻秦军蓝田南(14),又夜击其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以上从高祖初起至入关灭秦。

【注释】

①东郡:郡名。辖今山东西北部与河南东北部一带。尉:郡尉,掌管一郡的军事。

②成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成武。

③杠里:地名。在成阳西。

④追北:追击败军。北,败逃。

⑤曲遇:古邑名。在今河南中牟东。

⑥执珪:战国时楚国爵位名。位同上卿。

⑦阳武:县名。在今河南原阳东南。

⑧(huàn)辕:关口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缑(ɡōu)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⑨河津:黄河的渡口。这里指黄河的重要渡口平阴津。

⑩尸:乡名。属偃师县。

(11)犨(chōu):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鲁山东南。

(12)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yǐ):指秦南阳郡守吕。阳城: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方城东。

(13)武关:关名。旧址在今陕西丹凤东南丹江上。峣(yáo)关:关名。旧址在今陕西商洛西北。

(14)蓝田: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蓝田西南。

【译文】

后来,曹参随沛公攻打东郡郡尉的部队,在成武南大败敌军。在成阳南攻击王离的军队,再攻王离军于杠里并大破敌军。追击败军,西到开封,进击赵贲的军队并打败敌军,把赵贲围在开封城中。向西在曲遇进击秦将杨熊的军队,打败敌军并俘虏秦军的司马和御史各一人。曹参升迁为执珪。跟随沛公攻打阳武,攻下辕、缑氏,封锁了黄河渡口平阴津,回军在尸乡北进击赵贲的军队,打败了敌军。跟随沛公向南攻打犨县,在阳城外城东与南阳郡守吕交战,攻破敌军,夺取宛城,俘虏吕,完全平定南阳郡。跟随沛公向西进攻武关、峣关,夺取两关。而后又前进在蓝田南攻击秦军,晚上从蓝田北面进攻秦军,大败敌军,于是进入咸阳,灭亡了秦朝。以上记曹参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到灭秦的事迹。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①,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②。击章平军于好畤南③,破之,围好畤,取壤乡④。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⑤,破之。复围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击赵贲、内史保军⑥,破之。东取咸阳,更名曰新城⑦。参将兵守景陵二十日⑧,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赐食邑于宁秦⑨。参以将军引兵围章邯于废丘。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⑩。至河内,下修武,渡围津(11),东击龙且、项他定陶(12),破之。东取砀、萧、彭城。击项籍军,汉军大败走。参以中尉围取雍丘。王武反于黄(13),程处反于燕(14),往击,尽破之。天柱侯反于衍氏(15),又进破取衍氏。击羽婴于昆阳(16),追至叶。还攻武强(17),因至荥阳。以上从高帝定三秦,渡河,往返至荥阳。

【注释】

①汉中: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汉中。时为刘邦的国都。

②下辩:秦县名。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故道: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西南。雍: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南。(tái):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武功东南。

③章平:秦将章邯之弟。好畤(zhì):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乾县东。

④壤乡:好畤县的乡名。

⑤高栎:亦乡名。

⑥内史:官名。秦时为京城的行政长官,犹后世的京兆尹。

⑦新城:汉高帝元年(前206)把咸阳改名新城。后来武帝又改为渭城。

⑧景陵:《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说为县名;《史记地名考》疑为秦代陵名。其地当在今陕西境内。

⑨宁秦: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

⑩中尉:官名。秦朝为九卿之一,汉承袭,掌京师治安。临晋关:也叫蒲津关,在临晋县城(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黄河边上。

(11)围津:也称白马津,黄河渡口之一,在今河南滑县东北。

(12)项他:魏国丞相。

(13)王武:刘邦的将领。黄:当作“外黄”,秦县名。

(14)程处:刘邦的部将。燕:县名。在今河南延津东北。

(15)天柱侯:刘邦部将的封号,姓名不详。又,天柱侯,《史记》本或作“柱天侯”。衍氏:古邑名。在今河南郑州北。

(16)羽婴:秦汉之际诸侯王将领(属谁不详),曾驻守昆阳(今河南叶县)。

(17)武强:古邑名。一说在今河南郑州东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一说在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武强城(《史记集解》引瓒曰)。

【译文】

项羽到了关中,封沛公为汉王。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随汉王到汉中,被升为将军。随汉王回军平定三秦,最初攻占下辩、故道、雍县、县。在好畤南进攻章平的军队,打败了章平军,包围了好畤,攻取了壤乡。在壤乡的东面和高栎一带向三秦的军队发动攻击,击败敌军。再次包围章平于好畤,章平突围逃走。乘势攻击赵贲和内史保的军队,打败了它。向东攻取了咸阳,汉王改咸阳名为新城。曹参率军镇守景陵二十天,三秦派章平等率军攻击曹参军,曹参出兵迎击,大破敌军。汉王将宁秦赐给曹参作食邑。曹参作为将军率军把章邯包围在废丘。后来作为中尉跟随汉王出临晋关。到达河内,攻下修武,从围津渡过黄河,向东在定陶进攻龙且、项他,打败敌军。又向东攻取砀县、萧县、彭城。汉王率军进攻项籍的军队,被打得大败而逃。这时曹参作为中尉率兵包围并夺取了雍丘。汉将王武在外黄反叛,程处在燕县反叛,曹参率军前往平叛,把他们都打败了。天柱侯在衍氏反叛,曹参又率军平叛,打败叛军,占领衍氏。在昆阳攻击羽婴,追杀败军到叶县。回军攻打武强,顺势打到了荥阳。以上记曹参跟随高祖平定三秦,渡过黄河,往返到达荥阳。

参自汉中为将军中尉,从击诸侯及项羽,败,还至荥阳,凡二岁①。高祖二年②,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遫军东张③,大破之。因攻安邑④,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⑤,追至武垣⑥,生得魏王豹。取平阳⑦,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赐食邑平阳。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⑧,大破之,斩夏说。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⑨,击成安君⑩,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于邬城中。戚将军出走,追斩之。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11),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12)。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13),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余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14),其守相许章(15),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以上从韩信破魏、破赵、破齐。

【注释】

①凡:总共,共计。

②高祖二年:原作“高祖三年”,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曹参以左丞相出征齐、魏在高祖二年,据改。

③东张:古邑名。在今山西永济西北。

④安邑:秦县名。在今山西夏县境内,战国时魏国的旧都。

⑤曲阳:古邑名。在今山西曲沃东北。

⑥武垣:据梁玉绳说,“武”字衍,此即垣县,治所在今山西垣曲东南。

⑦平阳:时为魏国都城。

⑧夏说(yuè):初隶陈馀。田荣叛楚,自王齐地,陈馀因未得封地,怀怨于心,便趁机派夏说游说田荣,借齐兵驱逐项羽所立之常山王张耳,迎立赵歇为王。赵歇封陈馀为代王。因陈馀要留赵辅政,故以夏说为代相,此处当作“代相国”。邬(wū):秦县名。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北。

⑨井陉(xínɡ):山口名。在今河北井陉。

⑩成安君:陈馀的封号。

(11)历下:古邑名。在今山东济南西,以其南对历山而得名。

(12)著: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济阳西北。漯(tà)阴: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齐河东北。平原: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平原西南。鬲: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德州东南。卢: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南。

(13)上假密:即高密,秦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14)田广:齐王田荣之子。项羽伐齐,田荣兵败,被子原民众杀死。田荣之弟田横立田广为王。

(15)守相:官名。郡太守及诸侯王国相之合称,均秩二千石。

【译文】

曹参从汉中做将军、中尉后,跟随汉王攻打诸侯和项羽的军队,兵败,又回到荥阳,共计两年。高祖二年,曹参被任命为代理左丞相,率兵驻扎关中。一个多月后,魏王豹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之职另率一军与韩信东进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大败敌军。乘胜进攻安邑,俘虏了魏将王襄。接着在曲阳进击魏王,追到垣县,活捉了魏王豹。又率军攻占平阳,俘虏了魏王的母亲及妻子儿女,完全平定了魏地,共攻占五十二座城邑。汉王于是把平阳赐给曹参作为食邑。随后跟韩信在邬县东进攻代相国夏说的军队,大破敌军,杀死夏说。韩信与原常山王张耳领兵向井陉进发,进攻成安君,而命令曹参率军把赵国别将戚将军包围在邬县城中。戚将军出城逃走,曹参率军追击并杀死了他。于是曹参率兵到达敖仓汉王的营地。此时韩信已攻下赵国,做了相国,又向东进攻齐国。曹参以右丞相之职隶属于韩信,击败了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占领了临淄。回军平定济北郡,攻打著县、漯阴、平原、鬲县、卢县。不久又随韩信在上假密进攻龙且的军队,大破敌军,斩杀了龙且,俘虏了龙且部将周兰。平定齐地后,共占七十余县。还俘虏了原齐王田广的宰相田光、守相许章,以及原齐地胶东将军田既。以上记曹参跟随韩信破魏、破赵、破齐之事。

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参归汉相印。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①,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除前所食邑。

【注释】

①列侯:爵位名。是当时二十等爵位的最高一级。

【译文】

韩信被封为齐王后,领兵到达陈县,和汉王一起打败了项羽,而曹参被留在齐国平定那些还没有归服的地方。项羽死后,天下大定,汉王做了皇帝,韩信被改封为楚王,齐国划分为郡。曹参归还了汉丞相印。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派曹参给刘肥担任相国。在高祖六年,赐爵封侯,朝廷与诸侯剖符各执一半,让他们的爵位代代相传,永不断绝。曹参的食邑是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号平阳侯,废除以前所封的食邑。

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①,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②。以上留齐、相齐。

【注释】

①悼惠王:齐王刘肥的谥号。

②竹邑:汉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北。相:县名。在今安徽淮北西北。留:汉县名。治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译文】

(陈豨叛乱后)曹参以齐国相国的身份领兵攻击陈豨部将张春的军队,打败了张春军。黥布反叛时,曹参又以齐国相国的身份跟随齐悼惠王率领步兵、车骑兵十二万,与高祖合击黥布的军队,大破叛军。向南打到蕲县,又回军平定了竹邑、相县、萧县、留县。以上记曹参留在齐地,担任齐相国的事迹。

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①。总叙参功。

【注释】

①大莫敖: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之卿号。

【译文】

曹参的功劳有:总共攻下两个诸侯国,攻占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虏两个诸侯王,三个诸侯国丞相,六个将军,以及大莫敖、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总叙曹参的功绩。

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①。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②,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③,善治黄老言④,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以上为齐相事。

【注释】

①更:改换。

②富于春秋:意为很年轻。春秋,指年龄。

③胶西:郡名。在今山东胶河以西地区。

④治:研究。黄老言:指道家学说。西汉初年,人们把道家称为“黄老”。其实黄老只是道家的一个派别。这个学派从战国后期开始形成。“黄”是托名黄帝主张,“老”是指老子思想。

【译文】

孝惠帝元年,废除诸侯国置相国的法令,朝廷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在齐国作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由于天下刚平定不久,悼惠王又很年轻,曹参便把齐国的长老和读书人全部召集起来,询问使百姓像齐国过去那样安定团结的办法。儒生数以百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曹参不知怎样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深通黄老学说,便派人带厚礼去请。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的办法以清静无为最好,这样,人民可以自行安定。盖公还以此类推详细阐述治国之道。曹参于是让出正堂,请盖公住在那里。曹参行政以黄老学说为要领,所以他在齐国担任丞相九年,齐国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大加称赞曹参是贤能的丞相。以上记曹参担任齐国丞相的事迹。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①,“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②:“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③?”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④?吾是以先之。”

【注释】

①趣:通“促”。赶快。治行:整理行装。

②属:通“嘱”。嘱咐。后相:后任丞相。

③治:治道,政治措施。

④安所:哪里。

【译文】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告诉下人赶快收拾行装,“我将要到朝廷当相国了”。过了不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入朝。曹参离开齐国时,嘱咐其后任丞相说:“请求把齐国的监牢和市井托付给你,千万小心不要去干扰。”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监狱和市井,是善恶并容的地方,如果你干扰它,坏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它放在第一位。”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以上去齐入为汉相。

【译文】

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要好;等到后来彼此做了将相,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的时候,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却只有曹参。以上记曹参离开齐国,入朝担任汉相国。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①。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②,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③,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④。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⑤,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⑥,以为常。

【注释】

①一:一概。约束:指规章制度。

②木诎(qū):不善于辞令。

③言文刻深:执法严苛。言文,指法律条文与规章制度。

④醇酒:味道香浓的美酒。

⑤已:通“以”。不事事:不理政事。前一个“事”为动词,治理;后一个“事”为名词,政事。

⑥开说:开口劝谏。

【译文】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办事没有什么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制度法令。曹参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言辞的忠厚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官吏中那些执法严苛,一心追求名声的人,常常被斥退。曹参日夜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及宾客看到曹参不理政事,都纷纷来访并都想进言劝告。那些人一到,曹参就让他们喝美酒,停了一会,来者又想说什么,曹参就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离开,始终无法进言,如此者习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①。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②。

【注释】

①幸:希望。案:查问处理。

②应和(hè):应声唱和。

【译文】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住处,官吏在住处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大吵。曹参的随从讨厌他们,但苦于无法对付他们,便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这时又听到官吏醉酒大叫,引吭高歌,随从官吏暗暗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查问。曹参却反而叫人取酒,摆开座席,也边饮边唱,与官员们互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①,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注释】

①细过:小过失。

【译文】

曹参看到别人的小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清平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①。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②?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③:‘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④,闲侍⑤,自从其所谏参⑥。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⑦!”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注释】

①窋(zhú):曹参的儿子。中大夫:郎中令属官,掌议论,备顾问。

②少:轻视,看不起。

③从容:不急迫,引申为自然随意。

④洗沐:沐浴。此指放假。

⑤闲侍:闲暇侍奉父亲。

⑥自从其所:自出其意。

⑦乃:竟。安敢:怎么敢。

【译文】

曹参的儿子曹窋担任中大夫。汉惠帝奇怪相国不理政事,心里想“难道是轻视我吗”?于是惠帝告诉曹窋说:“你回家后,试探着私下自然随意地问问你父亲,就说:‘高祖刚刚去世,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天天饮酒不止,什么事也不干,拿什么关心天下大事呀?’但你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期回家,在闲暇时侍奉父亲,把皇上的话变成了自己的话来劝谏曹参。曹参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并说:“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天下的事不是你所应当说的。”到朝会的时候,惠帝责怪曹参说:“和曹窋有什么相干呢?前次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自己考虑:您与高帝谁更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跟萧何比哪个更贤能?”皇上说:“您似乎不及他。”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况且高祖与萧何平定了天下,申明了法令,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职责,遵循原来的法度不有所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不用再说了。”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①。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②;曹参代之,守而勿失③。载其清净④,民以宁一⑤。”以上为丞相时事。

【注释】

①出入:首尾,前后。

②(jiǎnɡ):平直明确。画一:整齐。

③守:遵守,奉行。

④载:乘,行。

⑤宁一:安宁不乱。

【译文】

曹参担任汉相国,前后三年。去世后,谥为懿侯。儿子曹窋继承侯位。百姓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法度,明白划一;曹参接替他,遵守而不改变。执行其清静无为而治的政策,老百姓安定不乱。”以上记曹参担任汉丞相时的事。

平阳侯窋,高后时为御史大夫①。孝文帝立,免为侯。立二十九年卒,谥为静侯。子奇代侯,立七年卒,谥为简侯。子时代侯。时尚平阳公主②,生子襄。时病疠③,归国。立二十三年卒,谥夷侯。子襄代侯。襄尚卫长公主④,生子宗。立十六年卒,谥为共侯。子宗代侯。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⑤,国除。以上子孙。

【注释】

①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行政高级官吏,掌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②尚:古代娶帝王的女儿叫尚。平阳公主:汉景帝之女。本叫信阳公主,因嫁给平阳侯,故称平阳公主。

③病疠(lì):患麻风病。

④卫长公主:汉武帝与卫皇后所生长女。

⑤宗坐太子死:指曹宗因受汉武帝太子刘据发动政变事件的牵连而死。坐,因,由于。

【译文】

平阳侯曹窋,高后时做御史大夫。等到汉文帝登基,曹窋被免官做侯。曹窋在位二十九年去世,谥号静侯。其子曹奇继承侯位,在位七年去世,谥号简侯。其子曹时接替侯位。曹时娶了平阳公主,生子曹襄。曹时得麻风病后回到封国。在侯位二十三年去世,谥号为夷侯。其子曹襄接替侯位。曹襄娶卫长公主,生子曹宗。曹襄在位十六年去世,谥号为共侯。其子曹宗接替侯位。征和二年中,曹宗因受太子反叛事件牵连被处死,封国被废除。以上记曹参子孙的事迹。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①。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②。然百姓离秦之酷后③,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释】

①擅:专有。

②极言:尽力主张,尽情说出。道:在这里特指道家清静无为的原则。

③离:通“罹”。遭受。

【译文】

太史公说:相国曹参攻城野战的功劳之所以如此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在一起。等到韩信被杀后,封赏列侯的战功,只有曹参独占威名了。曹参做汉朝相国,清静无为很合乎道家的原则。但在百姓遭受秦朝残酷统治后,曹参让他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所以天下人都赞扬他的美德。

五宗世家

【题解】

汉景帝的五个妃子共生了十三个儿子,全部被分封到各地为王,史称为“五宗”。本文以明晰的线索、清楚的条理描述这十三个王的行状及其结局。在这十三王中,有人好儒学,学者从之游;有人虽死,而百姓怜之;有人好宫室、苑囿、狗马;有人好声色、好力气,甚至好谋反、好通奸乱伦、好贼戾作恶、好诡辩中伤;有人勾心斗角,夺权争利,用尽心机。但炎炎者灭,皇皇者绝。作者寓褒贬、寄讽谏于质朴无华、准确有力的语言中,读后令人掩卷沉思。

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①,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栗姬子曰荣、德、阏于②。程姬子曰馀、非、端。贾夫人子曰彭祖、胜。唐姬子曰发。王夫人兒姁子曰越、寄、乘、舜③。

【注释】

①孝景皇帝:即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在位。

②栗姬:汉景帝的宠妃。阏(è)于:据梁玉绳考证,当作“阏”,“于”字衍。

③兒姁(ní xǔ):王皇后的妹妹。

【译文】

景帝的儿子共有十三人被分封为王,他们由五个母亲所生,同母所生的称为宗亲。栗姬的儿子叫荣、德、阏于。程姬的儿子叫馀、非、端。贾夫人的儿子叫彭祖、胜。唐姬的儿子叫发。王夫人兒姁的儿子叫越、寄、乘、舜。

河间献王德①,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间王②。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③。山东诸儒多从之游。

【注释】

①河间:封国名。地在今河北中南部,治所在今献县东南。

②孝景帝前二年:汉景帝在位16年,前156—前150为前元,前149—前144为中元,前143—前141为后元。前二年即前元二年,也即前155年。用:因为,凭借。

③被服:衣着服饰。造次:仓促,急促,这里指举动。

【译文】

河间献王刘德,在景帝前元二年时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爱好儒家学说,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以儒者为标准。崤山以东地区的儒生们都乐于跟从他,与他交游。

二十六年卒,子共王不害立。四年卒,子刚王基代立。十二年卒,子顷王授代立。

【译文】

献王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其子共王刘不害继位。共王在位四年后去世,其子刚王刘基继位。刚王在位十二年后去世,其子顷王刘授继位。

临江哀王阏于①,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临江王。三年卒,无后,国除为郡②。

【注释】

①临江:封国名。治所在今湖北中西部,治所在今江陵。

②除:取消。汉代郡国并立,郡由朝廷直接统治,国是王侯封地。

【译文】

临江哀王刘阏于,在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临江王。他在位三年后去世,没有后代,封国被改为郡。

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

【译文】

临江闵王刘荣,在景帝前元四年立为皇太子,四年后被废,以曾任太子的身份受封为临江王。

四年,坐侵庙壖垣为宫①,上征荣。荣行,祖于江陵北门②。既已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③!”荣至,诣中尉府簿④。中尉郅都责讯王⑤,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注释】

①壖(ruán)垣:指宫庙内、外墙之间的空地。垣为外面的矮墙。汉代京城及各郡、各诸侯国的治所均建有汉高祖及汉太宗文帝的庙。临江王宫与汉文帝庙邻近,刘荣利用庙外空地扩建王宫,被人告发。

②祖:古代出行前祭祀路神的礼俗,一般还会设宴送行。

③反:同“返”。

④诣:往,到。中尉:官名。掌管京城治安。簿:动词,指核对事实,接受审讯。

⑤郅都:人名。汉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人,景帝时为中尉,行法不避权贵,号曰“苍鹰”。

【译文】

闵王四年,因侵占祖庙外空地扩建宫室的罪,皇上召他进京。刘荣出发前,在江陵城北门祭拜路神。登上马车之后,车轴突然折断以致车子毁坏。江陵的父老们都流着泪悄悄地说:“我们的国王不会返回来了!”刘荣一到京城,便被召到中尉府去核实罪状。中尉郅都严厉审讯他,闵王极端恐惧,自杀了。后被葬在蓝田。当时有几万只飞燕衔泥土放在他的坟墓上,老百姓都很同情他。

荣最长,死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南郡。

【译文】

刘荣是景帝的长子,死了没有后代,封国被取消,领地归于汉朝廷管辖,建置为南郡。

右三国本王皆栗姬之子也。

【译文】

以上所述三国的第一代国王都是栗姬的儿子。

鲁共王馀,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阳王①。二年,吴、楚反破后②,以孝景前三年徙为鲁王。好治宫室苑囿狗马③。季年好音④,不喜辞辩。为人吃⑤。

【注释】

①淮阳:封国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②吴、楚反:指汉代的七国之乱。

③苑囿(yòu):游猎场所。

④季年:晚年。音:音乐。

⑤吃:口吃,结巴。

【译文】

鲁共王刘馀,在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身份受封为淮阳王。共王二年,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即景帝前元三年改封为鲁王。他喜欢修建宫室、苑囿,喜欢养狗畜马。晚年又喜欢音乐,不喜欢言辞论辩。为人口吃结巴。

二十六年卒,子光代为王。初好音舆马①;晚节啬②,惟恐不足于财。

【注释】

①舆马:车马。

②晚节:同“季年”。晚年。

【译文】

共王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其子刘光继承王位。刘光起初爱好音乐、车马;晚年变得吝啬,只担心钱财不够享用。

江都易王非①,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②。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力,上书愿击吴。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吴已破,二岁,徙为江都王,治吴故国③,以军功赐天子旌旗。元光五年④,匈奴大入汉为贼⑤,非上书愿击匈奴,上不许。非好气力,治宫观,招四方豪桀⑥,骄奢甚。

【注释】

①江都:封国名。在今江苏中部,治所在今扬州。

②汝南:封国名。在今河南、安徽交界地区,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

③吴故国:指吴王刘濞以前的老地盘。

④元光五年:前130年。元光,汉武帝年号(前134—前129)。

⑤贼:残害作乱。

④豪桀:即豪杰。

【译文】

江都易王刘非,在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身份受封为汝南王。吴、楚七国叛乱时,刘非十五岁,体壮力大,给皇上上书表示愿意攻打吴国。景帝赐给他将军印信,前往攻打吴国。吴国已经平定两年后,改封为江都王,治理吴国旧地,由于军功被赏赐了天子旌旗。武帝元光五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为害严重,刘非上书请求去攻打匈奴,但没有得到皇上的允许。刘非喜好使弄气力,喜欢修治宫室楼台,招揽四面八方的豪杰人士,非常骄纵奢侈。

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为王。七年自杀。淮南、衡山谋反时①,建颇闻其谋。自以为国近淮南,恐一日发,为所并,即阴作兵器,而时佩其父所赐将军印,载天子旗以出。易王死未葬,建有所说易王宠美人淖姬②,夜使人迎与奸服舍中③。及淮南事发,治党与颇及江都王建④。建恐,因使人多持金钱,事绝其狱⑤。而又信巫祝,使人祷祠妄言⑥。建又尽与其姊弟奸⑦。事既闻,汉公卿请捕治建。天子不忍,使大臣即讯王。王服所犯⑧,遂自杀。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

【注释】

①淮南、衡山谋反:指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谋反之事。

②有所说:有所喜爱的。说,同“悦”。

③服舍:服丧的房舍。

④及:牵涉,牵连。

⑤事绝其狱:通过活动来了结、平息这一案件。

⑥祷祠:祭祀祈祷。

⑦姊弟:姐妹。弟,通“娣”。妹妹。

⑧服:认罪。

【译文】

易王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其子刘建继承王位。刘建在位七年后自杀。淮南王、衡山王阴谋反叛时,刘建听到他们的一些策划。他自认为国土接近淮南,恐怕叛乱一旦发生,自己将被吞并,于是就暗中制作兵器,经常佩戴着景帝赏赐给他父亲的将军印信,车上插着天子旌旗外出。易王死了还没安葬,刘建就派人把他所喜爱的淖姬——易王从前宠爱的美人——晚上接到守丧的房屋里与她通奸。等到淮南王谋反的事被发觉后,朝廷惩办淮南王的党徒时,牵连到了江都王刘建。刘建很恐惧,于是派人带大量金钱四处活动,企图平息这场官司。刘建又迷信巫祝,派人祭祀祈祷,编造一些胡言乱语。刘建又与他所有的姊妹通奸。这些丑闻传出后,公卿大臣请求捕捉惩治刘建。但天子不忍心,派大臣去就地审讯他。他承认所犯的罪行后,便自杀了。封国被取消,领地归入朝廷,建置为广陵郡。

胶西于王端①,以孝景前三年吴、楚七国反破后,端用皇子为胶西王。端为人贼戾②,又阴痿③,一近妇人,病之数月。而有爱幸少年为郎④。为郎者顷之与后宫乱,端禽灭之⑤,及杀其子母。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⑥,而端所为滋甚。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大半。端心愠⑦,遂为无訾省⑧。府库坏漏尽,腐财物以巨万计,终不得收徙⑨。令吏毋得收租赋。端皆去卫,封其宫门,从一门出游。数变名姓,为布衣,之他郡国。

【注释】

①胶西:封国名。在今山东胶河以西地带,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于:谥号。《史记索隐》引《广周书谥法》云:“能优其德曰于。”

②贼戾(lì):性情凶狠恶毒。

③阴痿:阳痿。

④郎:侍从官。

⑤禽:同“擒”。

⑥天子:指汉武帝。

⑦愠(yùn):心中怨恨。

⑧訾省:理财问事。訾,同“资”。

⑨收徙:收藏和转移。

【译文】

胶西于王刘端,在景帝前元三年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以皇子的身份封为胶西王。刘端为人凶狠残暴,有阳痿病,一接触妇女,便要病好几个月。他有一个宠幸的年轻人担任侍从官。这位年轻人不久便与后宫妃嫔淫乱,刘端把他捉住杀掉,还牵连杀死了他的儿子和母亲。刘端多次违犯朝廷的法令,朝廷的公卿大夫屡次请求处死他,天子因为兄弟之情不忍心下手,而刘端更加为非作歹。朝廷主管官员一再请求削夺他的封地,于是给他削去了一大半。刘端心中恼恨,于是便不理财务政事。府衙仓库全部破烂漏雨,坏掉的财物数以万计,始终不派人去收藏搬迁。还命令官吏不得去收取租税田赋。刘端又全部撤掉保卫人员,把王宫的大门封闭,由一小门出外游玩。而且多次改名换姓,乔装成普通百姓,前往其他郡国。

相、二千石往者①,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所以设诈究变②,强足以距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注释】

①相:朝廷派往封国的最高官员,负责政务。二千石:汉代按俸禄给官吏分等级,食二千石者属高级官员。

②所以设诈穷变:用来欺骗诡诈的种种方法。穷,穷尽。变,变化。

【译文】

朝廷派到胶西国的相和二千石级官员,按照朝廷的法令来治理郡国,刘端就搜求他们的罪过向朝廷告发,找不到罪过的便用欺诈的办法将他们毒死。刘端用来设置骗局的方法变化多端,强横的程度足以拒绝别人的劝谏,智谋的程度又足以掩饰自己的错误。相和二千石官员如果听从他的指令去做事,那么又会违犯朝廷法令而受到惩治。所以虽然胶西是一个小王国,在这里被杀伤的二千石级官吏却有很多。

立四十七年,卒,竟无男代后,国除,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译文】

胶西于王刘端在位共四十七年去世,最终没有男性后裔接替其位,封国被取消,领地归于汉朝廷管辖,建置为胶西郡。

右三国本王皆程姬之子也。

【译文】

以上所述三国的第一代国王都是程姬的儿子。

赵王彭祖①,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广川王。赵王遂反破后②,彭祖王广川四年,徙为赵王。十五年,孝景帝崩。彭祖为人巧佞卑谄③,足恭而心刻深④。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⑤。彭祖多内宠姬及子孙。相、二千石欲奉汉法以治,则害于王家。是以每相、二千石至,彭祖衣皂布衣⑥,自行迎,除二千石舍⑦,多设疑事以作动之⑧,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⑨;不听,乃上书告,及污以奸利事。彭祖立五十余年,相、二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⑩,入多于国经租税。以是赵王家多金钱,然所赐姬诸子,亦尽之矣。彭祖取故江都易王宠姬王建所盗与奸淖姬者为姬,甚爱之。

【注释】

①赵:封国名。在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治所在今邯郸。

②赵王遂反破后:赵王遂是汉高祖之孙,赵幽王刘友之子,平定诸吕之乱后被封于赵。曾参与吴楚七国之乱。

③巧佞卑谄:能言善辩而又会巴结逢迎。

④足恭而心刻深:过于恭顺而又严酷阴毒。

⑤中人:中伤别人。

⑥皂布衣:黑色的衣服,服役者所穿。

⑦除:扫除。

⑧作动:困惑耸动。

⑨迫劫:要挟。

⑩为贾人榷会:当商人垄断经营。榷,独木桥,喻垄断。

【译文】

赵王刘彭祖,在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身份封为广川王。赵王刘遂叛乱被平定后,刘彭祖在广川为王的第四年,改封为赵王。第十五年,景帝去世。刘彭祖为人善于逢迎讨好,奉承谄媚,外表特别恭顺,而内心阴险狠毒。喜欢钻研法令条文,常用诡辩来中伤别人。刘彭祖有许多宠幸的姬妾和大群的子孙。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如要遵循朝廷的法令来治理王国,那么就会对赵王家不利。因此每当朝廷派来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刘彭祖便身穿仆人的黑色衣服,亲自前往迎接,亲自为他们打扫住所,然后设计许多疑难问题使他们困惑吃惊,等到他们一旦失言,触犯了朝廷的禁忌,他就记录下来。二千石级官员要按朝廷法令治理的话,他就用记下的话进行要挟;如果他们不听,便上书朝廷告发,并且用一些奸邪和贪财的罪名来诬陷他们。刘彭祖在位五十多年,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在他那里任职没有能够满两年的,他们动辄因犯罪离职,严重的被处死,轻微的被判刑,因此二千石级官员都不敢治理赵国。赵王便得以独断专权,他派人到各县去经商谋利,只许独家经营,收入超过了国家常规的租税。因此赵王家里金钱极多,然而又都赏赐给诸多的姬妾、儿子,也就用光了。刘彭祖还娶了从前江都易王的宠妾、江都王刘建曾和她通奸的淖姬为妾,非常宠爱她。

彭祖不好治宫室、祥①,好为吏事②。上书愿督国中盗贼。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③。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④,莫敢留邯郸。

【注释】

①(jī)祥:敬奉鬼神以求福。

②好为吏事:喜欢过问、干涉下级官吏的事。

③从:让人跟着,即带领。走卒:巡逻的兵士。行徼(jiǎo):巡察。

④诸使:其他郡国的使者。险陂(bì):阴险邪恶。

【译文】

刘彭祖不喜欢修筑宫室,也不喜拜神求福,却爱好去做下级官吏的事务。曾经上书朝廷希望亲自缉捕国内的盗贼。经常在夜里带领兵卒在邯郸城内巡逻。各地的使者和过往的客人都因为刘彭祖阴险邪恶,不敢在邯郸逗留。

其太子丹与其女及同产姊奸,与其客江充有郤①。充告丹,丹以故废。赵更立太子。

【注释】

①江充:邯郸人,武帝任他为直指绣衣使者,负责镇压三辅盗贼。与太子据有嫌隙,诬陷太子行巫蛊,为据所杀。

【译文】

他的太子刘丹与女儿及同胞姐姐通奸,又与他的门客江充有矛盾。江充于是告发刘丹,刘丹因而被废。赵国另立太子。

中山靖王胜①,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胜为人乐酒好内②,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③。常与兄赵王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声色。”赵王亦非之,曰:“中山王徒日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④!”

【注释】

①中山:封国名。在今河北中西部,治所在今定州。

②乐酒:喜欢饮酒。好内:好色。

③子枝属:子孙。

④藩臣:形容诸侯王如同皇室的藩墙屏障一样。

【译文】

中山靖王刘胜,在景帝前元三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中山王。靖王十四年,景帝去世。刘胜为人喜欢酒色,有各支子孙一百二十多人。他常与哥哥赵王相互责难,他说:“兄长做国王,专门代替官吏做事。做国王的人应当天天听音乐,欣赏女色。”赵王也责难他说:“中山王只知每天淫乐,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怎么配称得上是藩臣!”

立四十二年卒,子哀王昌立。一年卒,子昆侈代为中山王。

【译文】

刘胜在位四十二年去世,其子哀王刘昌继位。刘昌在位一年去世,其子刘昆侈接替做了中山王。

右二国本王皆贾夫人之子也。

【译文】

以上所述两国的第一代国王都是贾夫人的儿子。

长沙定王发①,发之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②,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兒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③。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命曰发④。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长沙王。以其母微⑤,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注释】

①长沙:封国名。在今湖南中部,治所在今长沙。

②有所辟:有所回避,指月经期。

③身:指有身孕。

④命:取名。发:在此有事后发现之意。

⑤微:地位低下。

【译文】

长沙定王刘发,他的母亲是唐姬,原是程姬的婢女。景帝召幸程姬,程姬有所回避,不愿前去,便让婢女唐兒打扮好,在晚上前去侍寝。皇上酒醉没有发觉,以为唐兒便是程姬,于是唐兒得到宠幸而怀了身孕。事后才发觉不是程姬。等到生下儿子,便起名叫发。刘发在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身份受封为长沙王。因他的母亲地位低微,不受宠爱,所以被封在低湿贫穷的王国。

立二十七年卒,子康王庸立。二十八年,卒,子鲋立为长沙王①。

【注释】

①鲋(fù jū):人名。

【译文】

刘发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其子康王刘庸继位。刘庸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其子刘鲋继承做长沙王。

右一国本王唐姬之子也。

【译文】

以上王国的第一代国王是唐姬的儿子。

广川惠王越①,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为广川王。

【注释】

①广川:封国名。在今河北衡水、邢台、山东德州一带,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冀州区。

【译文】

广川惠王刘越,在景帝中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广川王。

十二年卒,子齐立为王。齐有幸臣桑距。已而有罪,欲诛距,距亡,王因禽其宗族。距怨王,乃上书告王齐与同产奸。自是之后,王齐数上书告言汉公卿及幸臣所忠等①。

【注释】

①告言:指上告或控告。所忠:人名。

【译文】

刘越在位十二年去世,其子刘齐继位为王。刘齐有一个宠爱的臣子叫桑距。后来桑距犯了罪,刘齐想杀掉他,桑距便逃跑了,刘齐便逮捕了他的家族。桑距怨恨刘齐,于是上书告发刘齐和同胞姊妹通奸。从那以后,广川王刘齐屡次上书控告朝廷的公卿大臣和宠臣所忠等人。

胶东康王寄①,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为胶东王。二十八年卒。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镞矢战守备②,候淮南之起。及吏治淮南之事,辞出之③。寄于上最亲,意伤之④,发病而死,不敢置后,于是上问⑤。寄有长子者名贤,母无宠;少子名庆,母爱幸,寄常欲立之,为不次⑥,因有过,遂无言。上怜之,乃以贤为胶东王,奉康王嗣,而封庆于故衡山地⑦,为六安王⑧。

【注释】

①胶东:封国名。在今山东东部,治所在今平度。

②楼车:一种用于观察敌军虚实的战车。镞:箭头。

③辞出之:别人供出了他,即谋反事牵涉到了刘寄。

④意伤之:心里很伤感。

⑤上问:皇上听到并过问此事(指刘寄的继承人。

⑥不次:不合于礼法规定的长幼次序。

⑦故衡山地:指衡山王刘赐的老地盘。

⑧六安:封国名。治所在今安徽六安。

【译文】

胶东康王刘寄,在景帝中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胶东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刘寄隐约听说了谋反的一些事情,于是私自制造楼车、弓箭,做好战斗和防守的准备,以待淮南王起事。等到朝廷官吏处理淮南王事件时,供词中牵涉到了刘寄。刘寄与皇上的关系最密切,自己心里感到内疚伤心,不久发病而死,不敢安排继承人,皇上听说了这件事就亲自予以过问。刘寄的长子名叫刘贤,其母不受宠爱;小儿子叫刘庆,其母受宠爱,刘寄常常想立他为继承人,因为不合礼法,又由于自己有过错,便没有提出来。皇上很怜悯刘寄,于是封刘贤为胶东王,做康王的继承人,又把刘庆封到以前衡山王的领地,为六安王。

胶东王贤立十四年卒,谥为哀王。子庆为王。

【译文】

胶东王刘贤在位十四年去世,谥号为哀王。其子刘庆继位为王。

六安王庆,以元狩二年用胶东康王子为六安王①。

【注释】

①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汉武帝年号(前122—前117)。

【译文】

六安王刘庆,在元狩二年以胶东康王儿子的身份受封为六安王。

清河哀王乘,以孝景中三年用皇子为清河王①。十二年卒,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清河郡。

【注释】

①清河:封国名。在今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治所在今河北清河东南。

【译文】

清河哀王刘乘,在景帝中元三年以皇子的身份封为清河王。哀王在位十二年去世,没有后代,封国被取消,领地归于汉朝廷管辖,建置为清河郡。

常山宪王舜,以孝景中五年用皇子为常山王①。舜最亲,景帝少子,骄怠多淫,数犯禁,上常宽释之。立三十二年卒,太子勃代立为王。

【注释】

①常山:封国名。在今河北西南部,治所在今元氏西北。

【译文】

常山宪王刘舜,在景帝中元五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常山王。刘舜与皇上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他是景帝的小儿子,骄横懒惰而多淫乱,屡次触犯禁令,但皇上常常宽容赦免他。宪王在位三十二年去世,太子刘勃接替王位。

初,宪王舜有所不爱姬生长男棁。棁以母无宠故,亦不得幸于王。王后脩生太子勃。王内多①,所幸姬生子平、子商,王后希得幸。及宪王病甚,诸幸姬常侍病,故王后亦以妒媢不常侍病②,辄归舍。医进药,太子勃不自尝药,又不宿留侍病。及王薨,王后、太子乃至。宪王雅不以长子棁为人数③,及薨,又不分与财物。郎或说太子、王后,令诸子与长子棁共分财物,太子、王后不听。太子代立,又不收恤棁④。棁怨王后、太子。汉使者视宪王丧,棁自言宪王病时,王后、太子不侍,及薨,六日出舍⑤,太子勃私奸,饮酒,博戏,击筑⑥,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牢视囚。天子遣大行骞验王后及问王勃⑦,请逮勃所与奸诸证左⑧,王又匿之。吏求捕,勃大急,使人致击笞掠,擅出汉所疑囚者⑨。有司请诛宪王后脩及王勃。上以脩素无行,使棁陷之罪,勃无良师傅,不忍诛。有司请废王后脩,徙王勃以家属处房陵⑩,上许之。

【注释】

①内多:指宠姬侍妾多。

②妒媢(mào):嫉妒。

③雅:平素,向来。

④收恤:收容抚恤,照顾。

⑤出舍:走出服丧的处所。

⑥筑:古乐器。

⑦大行:掌接待宾客的官员。骞:指张骞。验:审问。

⑧证左:作证人。

⑨擅出:擅自释放。所疑囚者:所囚禁的嫌疑犯。

⑩以:连同。房陵:县名。今湖北房县,是秦汉时贬居罪犯的地方。

【译文】

当初,宪王刘舜有一个不受宠的妃子生了长子刘棁。刘棁因为母亲不受宠爱,也不讨宪王喜欢。宪王的王后脩生了太子刘勃。宪王的妃妾很多,他所宠爱的妃子生下了儿子刘平、刘商,王后很少得到宪王临幸。等到宪王病情严重的时候,诸多宠幸的姬妾经常在床畔侍奉,王后仍由于内心嫉妒,不大去侍候问病,经常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医生献上药物,太子刘勃不亲自尝试,也不肯守夜侍奉。等到宪王咽了气,王后和太子才来到。宪王一向不把长子刘棁当人看待,等到去世,又不分给他财物。侍从官中有人劝说太子和王后,让宪王的各个儿子与长子刘棁共同分享财物,但太子和王后不听。太子继位后,又不照顾抚恤刘棁。刘棁于是怨恨王后和太子。朝廷的使者来了解视察宪王的丧事,刘棁亲自诉说宪王生病时,王后、太子不去服侍,等到宪王去世,才过了六天就跑出守丧的房子,太子刘勃私下奸淫,酗酒,赌博耍戏,击筑奏乐,与女子同车而行,遍绕城区穿越闹市,还去监狱看视囚犯。天子于是派大行官张骞到王后处验实此事并且询问刘勃,请求逮捕参与刘勃奸事的各个证人,可刘勃又把他们藏匿起来。官吏搜求寻捕,刘勃非常急迫,便派人拷问告发的人,又私自放出朝廷所囚禁的嫌疑犯。主管官员请求诛杀王后脩和刘勃。皇上以为王后脩一向没有好品行,使刘棁告发她犯罪,而刘勃没有贤良的老师辅佐,不忍心诛杀他。主管官员请求废黜王后脩,把刘勃和他的家属迁徙到房陵,皇上同意了。

勃王数月,迁于房陵,国绝。月余,天子为最亲,乃诏有司曰:“常山宪王蚤夭①,后妾不和,適孽诬争②,陷于不义以灭国,朕甚闵焉。其封宪王子平三万户,为真定王;封子商三万户,为泗水王。”

【注释】

①蚤夭:即早夭。蚤,同“早”。

②诬争:诬陷争斗。

【译文】

刘勃只做了几个月的王,便被贬居房陵,于是封国灭绝。过了一个多月,天子因宪王最亲近,于是召来主管官员说:“常山宪王早死,后宫的王后与妃妾不和,嫡子和庶子互相控告,陷入不义的争执,以至于封国灭绝,我很怜悯他。现封给宪王儿子刘平三万户,做真定王;封给宪王儿子刘商三万户,做泗水王。”

真定王平①,元鼎四年用常山宪王子为真定王②。

【注释】

①真定:封国名。在今河北滹沱河流域,治所在今正定南。

②元鼎四年:前113年。元鼎,汉武帝年号(前116—前111)。

【译文】

真定王刘平,元鼎四年以常山宪王儿子的身份受封为真定王。

泗水思王商①,以元鼎四年用常山宪王子为泗水王。十一年卒,子哀王安世立。十一年卒,无子。于是上怜泗水王绝,乃立安世弟贺为泗水王。

【注释】

①泗水:封国名。在今江苏洪泽湖以北,治所在今江苏宿迁西南。

【译文】

泗水思王刘商,在元鼎四年以常山宪王儿子的身份封为泗水王。思王在位十一年去世,其子哀王刘安世继位。哀王在位十一年去世,没有儿子。当时皇上很怜惜泗水王绝后,便封刘安世的弟弟刘贺为泗水王。

右四国本王皆王夫人兒姁子也。其后汉益封其支子为六安王、泗水王二国。凡兒姁子孙,于今为六王。

【译文】

以上四国的第一代国王都是王夫人兒姁的儿子。之后,朝廷加封他们的支子为六安、泗水两国的国王。所有兒姁的子孙,到现在有六个国王。

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于天子。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译文】

太史公说:汉高祖分封诸侯王时,王国的所有赋税都归国王所有,国王有权任命内史以下的官吏,朝廷只给他派遣丞相,丞相佩带黄金印信。诸侯王自己任命御史、廷尉正、博士等官,权力几乎和天子相当。自从吴、楚七国之乱后,在五宗封王的时代,所有二千石级的官员都由朝廷为他们派遣,撤去“丞相”名称而改为“相”,佩带银印。诸侯王只能享受赋税,而政治权力被剥夺。在以后诸侯王中的贫穷者,有的只能乘坐牛车。

伯夷列传

【题解】

本文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列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记载历史人物的事迹,为司马迁所首创。伯夷,是商代孤竹君的儿子,古代高尚守节者的典型。在文中,作者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伯夷的遭遇,更多的则是借孔子言论,以许由、务光、颜回作陪衬,用盗跖作对比,杂引经传,大发议论,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和不平,即所谓借他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虽是史事,实为心声,这是读此文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③。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④,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⑤,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⑥。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⑦,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⑧。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⑨,何哉?以上言学者当考信于六艺,许由、卞随、务光之说不可信。

【注释】

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指《尚书》《仪礼》《乐经》《诗经》《周易》《春秋》六部经书。

③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

④岳牧:古代传说中的四岳和十二州牧的合称。四岳指传说中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

⑤说者:指诸子杂记。许由:尧时隐士。传说尧要让位给许由,许由不受,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⑥卞随、务光:传说中的夏朝高士。传说商汤灭夏桀后,要把帝位让给他们,他们拒不接受,并投颍水而死。

⑦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东南。

⑧吴太伯: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就是周文王姬昌。相传太王预见到姬昌的圣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让姬昌接替。太伯为遂父愿,便同仲雍出走,到达吴国,故称吴太伯。

⑨其文辞:记载他们的文字。

【译文】

学者即便读书极为广博,也还要从六经中考据征信。《诗经》《尚书》虽有残缺,但是还可了解到虞舜、夏禹时期的文献。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在舜和禹之间,是由四岳和十二牧共同举荐禹,并在一定岗位任职数十年,取得成绩之后,才被授予帝位。这是为了表明天下是最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尊贵的位置,传让天下是如此艰难。然而有的书上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并以此为耻,就逃走隐居去了。到了夏代,卞随、务光也是这样的人。这又如何解说呢?太史公说:我曾登上箕山,那上面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一一叙说排列古代的仁德、圣贤之人,像吴太伯、伯夷就说得很详细清楚。就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了,但是关于他们事迹的文字却没有见到一点,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上说明学者应该到六经中寻找确证,许由、卞随、务光的传说不可信。

孔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

【注释】

①叔齐:伯夷之弟。

②悲:悲叹。

③轶诗:指后引的歌辞,因未收入《诗经》,故称轶诗。轶,通“佚”。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恨,因此怨恨很少。”“他们求仁得仁,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为伯夷的想法而悲叹,看到他们散失的诗篇而更感惊异。史书中有关他们的事迹记载如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④:“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⑤,采薇而食之⑥。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⑦,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⑧,我安适归矣⑨?于嗟徂兮,命之衰矣⑩!”遂饿死于首阳山。

【注释】

①中(zhònɡ)子:次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次序。中,通“仲”。

②盍:何不。

③木主:西伯姬昌的木制灵牌。

④太公:吕尚,号太公望,齐国始祖。

⑤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历山,在今山西芮城西北。也有说在陇西的,还有说在洛阳东北的。

⑥薇(wēi):蕨类植物,即巢菜,野豌豆。

⑦西山:即首阳山。

⑧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⑨安:哪里。适:去,往。

⑩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犹言“唉,我就要死啦,命运就是这样坏啊”。于嗟,也作“吁嗟”,叹息声。徂,云,这里指死。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嗣君,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这是父命。”于是逃去。叔齐也不肯当国君而逃走。国中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奉养老人,便想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了那里,西伯姬昌却去世了,其子武王姬发载着姬昌的灵位,追尊谥号为“文王”,并率军向东去攻打商纣。伯夷、叔齐拦在武王马前劝谏,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下去弑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的左右随从想杀掉伯夷、叔齐。太公望说:“这是两个讲仁义的人。”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走了。武王克商取胜,天下归于周朝,而伯夷、叔齐深以为耻,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豌豆吃。等到即将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唱道:“登上了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豌豆。用暴力解决暴政啊,却不知自己之错。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迅速逝去,我到哪里去啊?可叹死之将至啊,命运是如此衰弱!”终于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以上言伯夷事当征诸孔子之言,传及轶诗不可信。

【译文】

由此看来,他们到底怨恨还是不怨恨呢?以上说明伯夷的事要以孔子的话为依据,传说及轶诗不可信。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①,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②。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③,而卒蚤夭④。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⑤,肝人之肉⑥,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以上悲伯夷之饿死,而自寓不平之意。

【注释】

①七十子之徒:相传孔丘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②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③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

④卒:终于。

⑤跖(zhí):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人,为横行一时的大盗,故名之为盗跖。

⑥肝人之肉:泷川资言以为当作“脍(kuài)人之肉”,《庄子·盗跖》称其“脍人肝而之”。脍,切肉成丝。

【译文】

有人说:“天道公正,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可不可以说是好人呢?他们这样积累仁德,纯洁品行却终于饿死。而七十贤徒中,孔子只推举颜回为好学。但颜回却常陷于贫困,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最后早死。上天报答给善人的,又是些什么呢?盗跖每天杀死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残暴凶横,聚集党徒几千人,横行天下,他竟然寿终正寝。这是遵循什么道德呢?这是最大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到了近世,有些人品行不端,专干犯法的事,却终身安逸享乐,富贵连绵几代不断。有些人选择好地方才踏上去,选择好时机才说话,不走小道,不是公正的事情不发愤去干,然而他们中遭遇灾祸的,却不可胜数。我很疑惑,假如这就是所谓的天道,它到底是对还是错?以上悲叹伯夷饿死,而寄寓了自己心中不平之意。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以上言士当立后世之名,不争一时之荣,与《解嘲》《宾戏》等篇同一自况之意。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要互相商量”,也就是各自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吧。因此孔子又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到,就是执鞭当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可求,我就根据我的爱好去做”,还说“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世界混浊,品行高洁之士才会显现,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重视德行,轻视富贵吗?君子最痛恨死后名声不能传扬于后世。以上说明有志之士应该求立后世的美名,而不云争夺一时的荣宠,与《解嘲》《宾戏》等篇同样是自比的意思。

贾子曰①:“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夸者死权③,众庶冯生④。”“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⑤。”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⑥。岩穴之士⑦,趣舍有时若此⑧,类名堙灭而不称⑨,悲夫!闾巷之人⑩,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云之士(12),恶能施于后世哉(13)?以上羡伯夷得孔子而名彰,憾己不得圣人以为依归。

【注释】

①贾子:贾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文中的话引自贾谊的《鸟赋》。

②徇:通“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献出生命。

③死权:为争权而死。

④冯:通“凭”。依靠。

⑤作:起,出现。睹:显现,彰明。

⑥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远,这里是比喻。骥,千里马。

⑦岩穴之士:隐居山野的人,即隐士。

⑧趣:通“趋”。进取。舍:隐退。

⑨类名:美名。堙(yīn)灭:埋没。

⑩闾巷之人:平民。这里指有才能而在下位的人。

(11)砥(dǐ):磨刀石,引申为磨砺。

(12)青云之士:德行高尚或地位显耀的人。

(13)恶:通“乌”。怎么。

【译文】

贾谊说:“贪利的人为财而死,壮烈的人为名而死,矜夸的人为权而死,一般百姓只知保全自己的生命。”“同是光明就会互相照映,同是一类事物就会互相应求。”“云跟随龙,风跟着虎,圣人出现万物才能得以彰显。”伯夷、叔齐虽是贤人,有了孔子的赞扬才使他们的名声更加昭著。颜回虽然好学,也只是附在千里马之尾才使他的德行更加显明。乡野隐士,他们出仕和隐退有时也像叔齐、伯夷、颜回等贤者,但美名埋没而不传于世,是真可悲啊!身居穷巷的平民,想砥砺品行建立名声,不依附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怎么能扬名于后世呢?以上羡慕伯夷得到孔子的赞誉而名声大著,恨自己没有圣人可以依靠。

孟子荀卿列传

【题解】

孟子、荀卿都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作者在文章结构上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先谈孟子之书引发出感慨,从而导入正文,简叙孟子的身世、经历和主张,接着以大量篇幅叙述和孟子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并通过驺衍游诸侯受到的礼遇和孟子适齐魏受困的对比,说明孟子的“仁政”主张在“以攻伐为贤”的时代是不能实现的。在叙述荀卿时,指出他“五十始游学于齐”,在稷下“三为祭酒”。虽仅此寥寥数语,荀子的学术声望已表露无遗。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①,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②!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魏(yínɡ)。

②诚:的确,确实。

③夫子:指孔子。原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人沿用。

【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未曾不放下书而感叹,说:唉!功利的确是祸乱的源头啊!孔夫子很少谈利,就是要时常预防祸乱的本源。所以说,“依据取利而做事,会招惹很多人的怨恨”。从天子到一般百姓,在喜好功利的弊病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驺人也①。受业子思之门人②。道既通,游事齐宣王③,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④,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⑤,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⑥,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⑦,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⑧,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⑨,是以所如者不合⑩。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11),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以上孟子。

【注释】

①驺:同“邹”。小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

②子思:即孔伋,战国时鲁国学者,孔子之孙。门人:学生,弟子。

③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君主,名辟疆,前319—前301年在位。

④不果所言:不兑现自己对孟子的诺言,即空口称赞孟子学说而不采纳实行。

⑤商君:即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强秦。

⑥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将,屡建战功,后遭魏相公叔陷害,投奔楚国。受到楚悼王重用,实行变法革新,率兵南平百越、北灭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使楚国强盛。

⑦齐威王:名因齐,前356—前320在位。齐宣王之父。孙子: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曾任齐威王的军师,先后设计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著有《孙膑兵法》。田忌:齐将,在孙膑辅佐下先后两次大败魏军。

⑧合从:即合纵,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和活动。连衡:即连横,指秦国联合东方某一国或几国去进攻其他国家的策略和活动。

⑨唐: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尧是其领袖。虞:即有虞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舜是其领袖。三代:指夏、商、周。

⑩如:去,到。

(11)万章:孟子的学生。

【译文】

孟轲,是驺国人。他求学于孔伋的弟子门下。在学业有成后,孟轲游说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孟轲又前往魏国,魏惠王不兑现对孟子的诺言,并认为他的言论迂阔而不切实际。在那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战胜削弱了敌人;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因而诸侯国都到东方来朝见齐王。天下各国正致力于进行合纵、连横的斗争,以战争为能事,而孟轲却论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这与他所到的国家的要求不适合。于是,孟轲便返回自己的国家和万章等人依次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思想,写出《孟子》七篇。以上是孟子的事迹。

其后有驺子之属①。

【注释】

①驺:同“邹”。这里是姓。

【译文】

在孟轲以后有驺子等人。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①,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注释】

①驺忌:曾任齐相国,劝说齐威王奖励国人进谏,封为成侯。

【译文】

齐国有三个驺子:最早的是驺忌,他以弹琴的道理求见齐威王,由弹琴的道理说到治国安民之道,被封为成侯,并被任命为相国。他出生在孟轲之前。

其次驺衍①,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②。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③,《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④,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⑤,因载其祥度制⑥,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⑦。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⑧。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⑨,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⑩。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11)。于是有裨海环之(12),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13),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14),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15),始也滥耳(16)。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注释】

①驺衍:战国时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五德终始”说。著有《邹子》和《邹子终始》,已佚失。

②若《大雅》整之于身,施(yì)及黎庶矣:《诗经·大雅·思齐》中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说,即此所谓“整之于身,施及黎庶”,即古代的修齐治平之道。施,延伸,推广。

③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消息:灭亡和生长。怪:怪诞。

④不经:不合常规,不合儒家经典。

⑤并:通“傍”。随着。

⑥(jī):祈神求福,吉凶的先兆。

⑦窈冥:深奥。

⑧海外:泛指遥远的异域。

⑨五德转移: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五种变化。

⑩符应: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来附会人事相应,谓之“符应”。

(11)九州:一般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里指驺衍地理学说中的九州,亦称“大九州”。

(12)裨海:小海。

(13)瀛海:大海。

(14)要:探求。归:旨归,宗旨。

(15)六亲:六种亲属。说法不一,通常以父、母、兄、弟、夫、妻为六亲。

(16)滥:虚无缥缈,荒诞不经。

【译文】

其次是驺衍,在孟轲之后。驺衍看到国君们更加荒淫奢侈,不能推行德政,像《大雅》里说的那样先修养好自身品德,再推行到平民百姓中。于是就深入观察阴阳变化,记述各种怪诞异常的变化,写作《终始》《大圣》篇等达十余万字。他的话大都空阔远大,不合常规,都是先验证细小事物,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边无际。首先叙述从现在上溯到黄帝,学者们所共同研讨的,大致随着时代的盛衰,因时记载那些消灾求福、趋吉避凶的措施,接着往上追溯,直至天地尚未形成之际那深远奥秘而无从探究的时代。先记述中国的名山大河,深谷的禽兽,水里和土地上所生长的事物,以及物产中最珍贵的,然后从此推论到海洋以外以及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论述从天地分开以来,五行相生相克,每个朝代,只有因时制宜,才能使天命和人事互相感应。他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就是禹所分的九州,但这种州不能算作州。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一样的州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在这里有小海环绕它,人民和动物都不能彼此来往,犹如在一个特定区域中,这才是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再有大海环绕它,那才是天地的边际。驺衍的学说大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然而总结其学说的宗旨,必定不出仁义节俭和君臣上下六亲的范围,只是乍听起来他的说法荒诞不经罢了。王公贵族开始看到他的学说,惊惧而受感化,但此后却不能实行它。

是以驺子重于齐①。适梁,惠王郊迎②,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③。如燕,昭王拥彗先驱④,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⑤,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⑥,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⑦,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⑧。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圜凿⑨,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⑩,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11),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12)?以上驺衍。

【注释】

①重:看重,这里是被动用法。

②郊迎:到郊外迎接,是古代一种较隆重的礼遇。

③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曾任赵相,养食客数千人。襒(bié)席:拂拭座席表示敬意。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作“撇”。

④昭王:即燕昭王,姬子。拥彗:拿着扫帚。

⑤碣石宫:宫名。旧址在北京西郊。

⑥仲尼菜色陈、蔡:指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在陈蔡边境被围困,断了粮,以致忍饥挨饿好几天。菜色,饥饿的脸色。

⑦陈:同“阵”。引申为军事。

⑧大王:指周太王古公亶父。大,通“太”。邠:地名。在今山西彬县东北。

⑨枘(ruì):榫头。内:通“纳”。圜:通“圆”。

⑩伊尹:名挚,亦称阿衡。据说他是有莘氏陪嫁过来的奴隶,曾“负鼎俎,以滋味说汤”,后被商汤委以国政,辅汤伐夏。

(11)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原为虞国大夫,虞亡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楚,帮人养牛,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赎回,用为大夫,辅佐穆公成就霸业。饭牛:喂牛。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12)傥:通“倘”。或者,倘或。

【译文】

因此驺衍在齐国受到重视。他到魏国,魏惠王到郊外相迎,行宾主之礼。他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同他行进,亲自为他拂拭座席。他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在前边引路,请求让自己成为他的学生而受业,并修筑碣石宫让他居住,亲自前去向他学习。驺衍在这时写了《主运》。他到诸侯国游说,受到这般尊贵的礼遇,哪像仲尼受困陈、蔡挨饿,孟轲受困齐、魏那样呢?所以周武王凭着仁义讨灭商纣而建立王业,伯夷却饿着肚子遵循道义而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孔子战阵之事,孔子却不愿回答;魏惠王企图进攻赵国,孟轲却赞扬周太王离开邠的事情。这些难道是有意讨好世俗而求苟合吗?拿着方形的榫头想要放到圆形的卯眼里去,难道能放进去吗?有人说,伊尹依靠烹饪去勉励商汤为王,百里奚本来喂牛,而秦穆公用他以成就霸业,先求得合作,然后引导对方走上正道。驺衍的言论虽不合常规,或许也有百里奚喂牛、伊尹负鼎的意图吧。以上记驺衍。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①,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②,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③,岂可胜道哉!

【注释】

①稷下: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东北。齐宣王曾在此地广置学宫,招揽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

②淳于髡:齐国学者。慎到:战国时法家人物,主张循自然而立法。重视“势”,强调法令的执行全归统治者的威势,著有《慎子》,已失传。环渊:战国时道家人物。接子:战国时道家。著有《接子》二篇,已失传。田骈:战国时齐国学士,与淳于髡共称稷下先生,学黄老道德之术。著有《田子》二十五篇,已失传。驺奭(shì):战国时阴阳家,著有《驺奭子》十二篇,已失传。

③世主:当时的君主。

【译文】

从驺衍到齐国稷下的学者,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等人,各自著书论述治乱之事,以此来影响当时的国君,哪里能说得完呢!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①,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②,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③,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④;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⑤: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⑥。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⑦,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⑧,束帛加璧⑨,黄金百镒⑩。终身不仕。

【注释】

①晏婴:春秋时齐国贤臣,以善谏著称。

②屏:屏退。

③管:指管仲,春秋时齐国大臣,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晏:指晏婴。

④驱逐:策马驰逐。

⑤音声:指音乐女色的玩乐享受。

⑥会:巧逢。

⑦讴(ōu):歌唱。

⑧安车:古代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

⑨束帛:一捆帛(相当于五匹)。

⑩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人。他博闻强记,学问不主一家。他进谏的时候,喜欢效仿晏婴的做法,然而主要致力于奉承旨意察言观色。有宾客把淳于髡引见给魏惠王,魏惠王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两次接见他,而淳于髡始终未发一言。魏惠王感到奇怪,因此责备那位宾客说:“你赞扬淳于先生,说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等到他来见我,我却不能从他那里得到一点教益。难道是我不配同他说话吗?这是什么缘故呢?”客人把这些话转告淳于髡。淳于髡说:“是这样。我前一次见到大王,他的心思在策马驰逐;后一次见大王,他心里在想声色娱乐。我因此才沉默不说话。”宾客把这些全都禀告给魏惠王,魏惠王十分惊讶,说道:“唉!淳于先生确实是一个圣人。第一次淳于先生来时,正巧有人献给我一匹好马,我尚未及验看,碰巧淳于先生就来了。后一次淳于先生来时,有人献给我善于歌舞的人,我还未来得及试试,凑巧淳于先生又来了。我虽然屏退了左右人等,可心思仍在那些事情上,是这样。”过后,淳于髡被魏惠王接见,一次谈话说了三天三夜,双方都不感疲倦。魏惠王想让他担任卿相,淳于髡辞谢而去。魏惠王送给他四匹马拉的坐车一辆,成捆的丝绸另加玉璧,黄金一百镒。淳于髡终生没有做官。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译文】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研讨黄老道德之学,并因此阐明自己的旨意。慎到写了十二篇论,环渊写了上、下篇,而田骈、接子也都有论著。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①。

【注释】

①纪文:著述。

【译文】

驺奭是齐国诸邹子之一,也较多地采纳驺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于是齐王嘉之①,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②,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以上淳于髡至驺奭等六人。

【注释】

①齐王:指齐宣王。

②开第:修建住宅。衢(qú):四通八达的路。

③览:展示。

【译文】

当时,齐宣王赏识他们,自淳于髡以下的人,都称作列大夫,给他们在交通方便处修建宅第,高门大屋,用以表示尊宠。展示给天下诸侯国的宾客看,以说明齐国能招纳天下贤能之人。以上记淳于髨至驺奭等六人。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①,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②,炙毂过髡③。”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④,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⑤。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⑦。李斯尝为弟子⑧,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⑨,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⑩,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11),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以上荀卿。

【注释】

①处:居住。

②雕龙:指修饰文字。

③炙毂过:给车轴上油的油瓶,油虽尽,但仍有余留的油泽。这里比喻富有智慧。过,也作“”。

④齐襄王:名法章,前283—前265年在位,齐湣王之子。

⑤祭酒:古代会同飨宴时,酹酒祭神的尊长者。后亦泛指年长或位尊者,至汉代始以祭酒为学官名。

⑥春申君: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曾任左徒、令尹。受封于吴,号春申君。兰陵:楚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枣庄东南。

⑦家:安家。

⑧李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任秦始皇的丞相,后为秦二世所杀。

⑨遂:遵循。营:通“荧”。迷惑。巫祝:装神弄鬼替人祈祷的人。

⑩庄周:战国时宋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语多荒诞。

(11)墨:指墨家,创始人墨翟,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译文】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方去齐国游学。驺衍的学说迂阔而雄辩;驺奭的文章写得完美却难于实施;与淳于髡相处时间长了,经常能得到有益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道:“谈天道变化是驺衍,修饰文章是驺奭,智慧无穷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死去。齐襄王时,荀卿是当时稷下学者中年纪最长、学问最大的人。齐国尚需补充列大夫的缺位,而荀卿三次充当祭酒。齐国有人谗害荀卿,荀卿便前往楚国,春申君让他当兰陵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免官,因此就在兰陵定居。李斯曾经做过他的学生,后来当了秦国的丞相。荀卿憎恨乱世的政治,乱亡之国和昏庸之君接连不断,不遵循正道而被巫祝、吉凶预兆所迷惑,浅陋的儒生拘于小节,而像庄周等人,又语多荒诞,扰乱世俗,因此荀卿推究儒家、墨家、道家学说及其实践的利弊,整理写出数万字的著作后去世。死后埋葬在兰陵。以上记荀卿之事。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①,剧子之言②;魏有李悝③,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④;阿之吁子焉⑤。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注释】

①公孙龙:名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公孙龙子》。坚白、同异之辩:当时名家关于“坚白”“同异”两个问题的争论。公孙龙学派提出在“坚白石”命题中“坚”“白”两种属性是可以脱离“石”而单独存在的实体。惠施学派则提出“合同异”的观点。二者都陷入形而上学的诡辩论中。

②剧子:法家,著有《剧子》,已失传。

③李悝(kuī):魏文侯曾用他为相,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④尸子:战国时楚人,名佼,著有《尸子》,已失传。长卢:战国时楚人,道家,著有《长卢子》九篇。

⑤吁(xū)子:吁婴,齐国学者,相传著有《吁子》十八篇。

【译文】

赵国也有公孙龙进行了“坚白”与“同异”的辩论,还有剧子的言论;魏国有李悝实行尽地力的教化;楚国有尸子和长卢;在阿邑有吁婴。从孟轲到吁婴,世上多有他们的著作,因此不作其传了。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以上公孙龙至墨翟等七人。

【译文】

墨翟是宋国大夫,善于防守和抵御的战术,主张节用。有人说墨翟与孔子是同时代人,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以上记公孙龙至墨翟等七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战国后期赵国著名的将相廉颇、蔺相如作的合传。作者以热情赞颂的笔触,叙述了他们的品质、才干和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他们政治上的荣辱升降,反映赵国势力的变化。

本文着重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等情节,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也同样令人敬仰。同时,传中还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条思想线索将赵奢善于治国理财并且善战,李牧抗御匈奴等史实贯穿起来,使传记内容更为丰满。另外,对战争场面记叙的生动,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为上卿③,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注释】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赵惠文王,名何,武灵王之子,前298—前266年在位。

②阳晋:齐邑名。在今山东巨野西南。

③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官阶。

【译文】

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将军,带兵前往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并攻取了阳晋,被授予上卿的官职,以勇敢之名闻于各国。蔺相如,也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②,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注释】

①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卞和)所得的宝玉,叫和氏之璧,简称“和氏璧”或“和璧”。

②肉袒:袒衣露肉。斧质:古代的刑具之一,把人放置在铁砧之上,用斧头砍杀。质,同“踬”。即铁砧。

【译文】

赵惠文王在位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众位大臣商量: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并不能得到,这就白白地被欺侮;可是如果不给,又怕秦军来攻打。商议计策不能决定,想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来答复这件事的人,没有找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家臣蔺相如可以委派前去。”赵王问道:“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犯过罪,私下里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家臣蔺相如阻止了我,说:‘您怎么认识燕王这个人的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燕王私下里握着我的手,说:“希望跟您结交为朋友。”因此认识燕王,所以想到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盛,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才想与您结为朋友。现在您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他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倒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膀,伏在刀斧砧板上向大王请罪,那么兴许还会免除罪责。’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我私下里认为这个人是一位勇士,有智有谋,适合出使秦国。”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道:“秦王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取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回答说:“秦国强盛,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果秦王拿了我的和氏璧,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邑来换取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的话,那么赵国这边就理亏。如果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把城邑给赵国,那么秦国就理亏。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把和氏璧给秦国,让它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派去当使者?”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人可派的话,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城邑交割给赵国了,那么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城邑如果没有交给赵国,我保证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①,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②,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③,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④,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注释】

①章台:也叫章华台,秦离宫台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②瑕:玉的斑点。

③睨:斜视。

④九宾:周礼九仪。古代举行朝会大典时用的极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人员站在朝堂,故名。

【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传递给嫔妃们以及左右侍臣观看,左右侍臣都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补偿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和氏璧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他。蔺相如便拿着和氏璧,后退几步站住,靠着殿柱,愤怒之极以至于头发都竖起来冲动了帽子,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当即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依仗着国力强大,想用一句空话就把和氏璧要过去,答应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大家商议,不想把和氏璧给秦国。我认为,就是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能相互欺骗呢,更何况是堂堂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玉璧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样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并让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叩拜,送上国书。为什么这样做呢?这只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呀。今天,我来到你们国家,大王在起居的宫殿里接见我,态度倨傲,不讲礼节;大王得到和氏璧后,让嫔妃们传看,有意戏耍捉弄我。我看大王根本没有诚意把城邑割让给赵国,所以我又把和氏璧收了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那今天我的脑袋将与和氏璧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蔺相如紧紧握着和氏璧,斜视着殿柱,要向殿柱撞去。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连忙道歉,再三请求不要撞坏和氏璧,又叫来掌管图籍的官员察看地图,在图上指着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终止的十五个城邑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装要把城邑割给赵国,实际并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人共同流传的宝贝,赵王害怕,不敢不奉献给您。赵王命我送和氏璧来的时候,曾经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设九宾大礼来接见我,我才敢把和氏璧献上。”秦王估量这件事,终究不能强横夺取,就同意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下。蔺相如料定秦王即使斋戒,最后也一定会违背诺言,不给赵国城邑,于是就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打扮成老百姓,怀里揣着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注释】

①汤镬(huò):古代酷刑,将人投入滚汤中煮死。

【译文】

秦王斋戒了五天之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大礼,引见赵国的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朝堂,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传位二十多个国君,没有能坚守盟约的。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因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从小路回赵国去了。而且秦国强盛,赵国势弱,大王派遣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就立刻奉送和氏璧前来。现在秦国凭借势力的强盛,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邑给赵国,赵国难道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吗?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当判处死罪,我愿意下汤锅接受烹煮的刑罚,希望大王与群臣仔细商议这件事。”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惊叹不已。左右侍臣有的想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死,秦王于是说:“今天杀了蔺相如,到底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往来,不如趁此优厚地对待他,让他回国,赵国哪里会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呢!”秦王终于在朝堂上会见了蔺相如,完成接见大礼后,让他回国去了。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以上持璧使秦,完璧而归。

【译文】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别国,而且能够不受侮辱,就任命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不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不把和氏璧给秦国。以上记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①。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注释】

①石城:赵国邑名。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译文】

这以后,秦国进攻赵国,攻占了石城。第二年,又进攻赵国,杀死了赵国两万多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②,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即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以上从赵王会秦于渑池。

【注释】

①渑(miǎn)池: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渑池西。

②缻:通“缶”。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秦国人敲击缶来为歌舞伴奏。

【译文】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想和赵王修好,在西河外渑池进行友好会晤。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相会。廉颇、蔺相如商议说:“大王不去,显示赵国既软弱又胆怯啊。”赵王于是动身前往渑池相会,蔺相如跟随。廉颇把他们送到边境上,与赵王告别说:“大王这次去,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来回一共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你们不能回来,就请大王允许我们拥立太子为王,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的请求,便同秦王在渑池会晤。秦王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说道:“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一回瑟吧。”赵王于是弹了一回瑟。秦国御史上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喝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盆缶,请秦王敲一敲,来共相娱乐吧。”秦王很生气,不答应。于是蔺相如捧着瓦缶进前,跪在秦王面前,请秦王敲。秦王不肯敲。蔺相如说:“您如果不敲,我就在这五步之内,把我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叱责他们,侍从全都倒退。这样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瓦缶一下。蔺相如回头把赵国的御史召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了瓦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赵国拿出十五个城邑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拿出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秦王一直到宴会结束,始终不能压倒赵国。赵国又大举陈兵防备秦国进攻,秦国不敢轻举妄动。会见结束回到赵国,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以上记蔺相如随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以上避让廉颇。

【注释】

①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惩罚。楚国用荆这种灌木作为鞭子打人。

②刎颈之交:以性命相许,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译文】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取城池,在野外同敌人厮杀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动动嘴,可是职位却在我上面,况且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能容忍位居其下。”并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了,不肯与廉颇会面。蔺相如每到上朝的时候,常常推托有病,不愿与廉颇争位次的高低。过了一些时候,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了廉颇,就连忙掉转车头回避。这时蔺相如的家臣们一起劝说道:“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投靠于您,只为仰慕您崇高的品格。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颇口出恶言,可您却惧怕躲避他,害怕畏惧得很,这样的事,普通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发生在将相之间呢?我们无能,请允许我们辞职离开吧!”蔺相如坚决劝阻他们,说道:“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家臣们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蔺相如说:“就是秦王那样的威严,相如尚敢在朝堂上大声呵斥他,侮辱他的众臣,相如即使愚笨无能,难道就唯独惧怕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出兵侵略赵国,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呀!现在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共同生存。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呀。”廉颇听说了这件事,脱去上衣,露出肩膀,在背上绑了荆条,由宾客带领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说道:“我这个庸俗卑贱的人,真是想不到将军胸怀宽广到这种程度。”两人终于和好,结成生死之交。以上记蔺相如避让廉颇。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②,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④。

【注释】

①几:古邑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

②防陵:魏县名。在今河南安阳南。安阳:魏县名。在今安阳西南。

③平邑:在今河北南乐东北。

④阏与(yù yǔ):县名。在今山西和顺西。

【译文】

这一年,廉颇向东攻伐齐国,打败了它的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城,并攻占了它。此后三年,廉颇攻打魏国的防陵、安阳,并攻占了它们。四年后,蔺相如带兵攻打齐国,到平邑就停止前进了。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打败了秦军。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以上收租税、治国赋。

【注释】

①平原君:赵胜,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时为赵相,战国四大公子之一。

【译文】

赵奢是赵国的田部吏。他去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办事,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发怒,准备杀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果现在放纵您家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会削弱;国法削弱,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各国就会对赵国发兵侵略;各国对赵国发兵侵略,赵国就不能存在,那您哪还能保有这样的富贵呢?您这样尊贵,如果能够奉行法律,那么全国的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赵国的统治就巩固,您贵为王亲国戚,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贤能,把他介绍给赵王。赵王用他管理全国赋税,于是国家赋税公平合理,老百姓富裕,国库也充实起来。以上记赵奢收租税,管理国家赋税的事。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译文】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不可以去救阏与?”廉颇回答道:“路途遥远,又险狭难行,难救呀!”赵王又召见乐乘问这个问题,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赵王又召见了赵奢,赵奢回答说:“那里的路途遥远,险狭难行,正如两只老鼠在洞穴里争斗,将帅勇敢就可以取得胜利。”赵王便命赵奢为将,带兵去救。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②。”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注释】

①武安:赵县名。今属河南。

②胥:通“须”。等待。

【译文】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时,赵奢在全军下令说:“有谁敢为军事进谏的将处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以西,他们擂鼓呐喊,大造声势,连武安房屋上的瓦片都震动了。军中一侦察员建议速去援救武安,赵奢当即杀了他。赵奢坚守营垒,停留了二十八天没有出兵,并且又增筑了营垒。秦国派间谍进入赵军军营,赵奢拿好饭菜款待后把他打发走了。间谍把这些情况报告秦国将领,秦国将领十分高兴,说道:“军队离开都城三十里就停下不前进,只是忙于增筑堡垒,阏与将不属于赵国了。”赵奢把秦军间谍打发走后,就下令全军将士都卸下衣甲,快步前进,两天一夜就赶到了前线,命令善射的士兵在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营垒筑成后,秦军听到这情况,全军而出。军士许历请求为军事进言献策,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料到赵国的军队到了这里,他们的来势凶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否则必定会失败。”赵奢说:“请允许我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请您按军令把我处以死刑。”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后再处置。”许历又请求进言,说道:“能够先占领北山的军队将获胜,后到的将失败。”赵奢允诺,立即发兵一万抢占北山。秦军后到,不能够夺取北山山头,赵奢发动攻势攻打秦军,秦军大败。秦军撤兵逃走,于是赵奢解除了秦军对阏与的包围,班师回朝。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以上解阏与之围。

【译文】

赵惠文王赐封赵奢,给他马服君的封号,并任许历做国尉。赵奢从此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以上记越奢解阏与之围。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①。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注释】

①长平:县名。在今山西高平西。

【译文】

四年后,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七年,秦国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峙。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王派遣廉颇去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于是坚守营垒不出兵应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也不予以理睬。赵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的间谍说:“秦国所厌恶的,只是惧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赵王于是就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使用赵括,像是粘着瑟上的弦柱来弹瑟,音调便不能变通了一样。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蔺相如之言,于是任赵括为将。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译文】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起军事,天下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曾经跟他父亲谈论用兵之道,赵奢不能驳倒他,但并不夸他好。赵括的母亲问他原因,赵奢说:“战争,是要死人的,可他说得太轻松了!赵国不用他做将军倒也罢了,如果一旦要用他做将军,让赵军吃败仗的一定是他。”等到赵括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道:“不能委派赵括做将军。”赵王问:“为什么?”赵括母亲回答说:“当初臣妾服侍他父亲,那时他父亲正做大将,亲自捧饭招待的食客就有几十个,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和王族所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他的军官和僚属们,从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方接受部下的朝见,军官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丝帛,都拿回来收藏于家中,而且天天打听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以买下的就买下。大王认为,这哪里像他的父亲?父亲、儿子心志不同,希望大王不要委派他。”赵王说:“您就放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趁机说:“大王果真还是要派遣他,假如有不称意的事,臣妾该不会遭到连坐吧?”赵王答应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以上赵括长平之败。

【译文】

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之后,更改全部军纪,撤换了军官。秦国将领白起听说此事,出奇兵,佯装败走,然后截断赵军的运粮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于是赵军军心涣散。四十多天里,断粮挨饿,赵括派出精锐部队,亲自领兵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于是大败,几十万大军都投降了秦军,秦军活埋全部降兵。赵军前后死亡的官兵共达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长达一年多时间,赵国险些亡国。依赖楚国、魏国的援助,才解除了邯郸的包围。赵王也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最终没有杀她。以上记赵括在长平大败。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①,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②,为假相国。

【注释】

①鄗(hào):赵国邑名。在今河北高邑东。

②尉文:邑名。不详所在。

【译文】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王采取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们都在长平之战中死去了,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起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为将军,出兵反击,在鄗地大败燕军,杀了栗腹,接着又趁势包围了燕国。燕王割让五个城邑求和,赵国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这一地方赐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还让他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宾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①,拔之。

【注释】

①繁阳:魏县名。在今河南内黄东北。

【译文】

廉颇从长平被免职回来,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们都离开了。等到又被重用做了将军后,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说:“你们都回去吧!”门客说:“唉!您怎么明白得这样慢啊!现在天下人都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来交结朋友,您有了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您。这本是买卖的常理,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过了六年,赵王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并占领了它。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①。以上廉颇破燕后去赵入魏。

【注释】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今河南开封。

【译文】

赵孝成王去世,他的儿子悼襄王继位,他委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非常愤怒,带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出逃到魏国大梁。以上记廉颇破燕国后,离开赵国,来到魏国。

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①。

【注释】

①武遂:燕县名。在今河北保定西北。方城:燕县名。在今河北固安。

【译文】

第二年,赵国就任命李牧为将军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译文】

廉颇在魏国居住了很长时间,但魏国并不信任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想重新被赵国起用。赵王于是派遣使者到魏国探望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金钱,让他诋毁廉颇。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上铠甲,坐上战马,表示自己还可以当大将杀敌立功。赵国的使者却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了,还很能吃,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于是就没征召他回来。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以上廉颇思复用赵。

【译文】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接他。廉颇担任楚将后,并没建立战功,说道:“我希望能指挥赵国的军队打仗。”廉颇最后老死在寿春。以上记廉颇希望再次被赵国起用。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注释】

①代: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蔚县西南。雁门: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右玉东。

②莫府:即幕府,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

【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方边疆的杰出将领。他经常驻扎在代郡、雁门郡,防备匈奴入侵。他有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的权力,市场的税收也都直接送到将军府内,作为士兵军费。他每天都杀几头牛给士兵们食用,习练射箭和骑马,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大量派出间谍,优厚地对待战士们。李牧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来抢掠,军士们赶紧退入营中坚守,有擅自捕捉俘虏的,杀。”匈奴每次入侵,战士们就点燃烽火报警,随即退入营垒里防守,不敢出战。这样一连好几年,也没有伤亡和损失。但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害怕,即使是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他们的将领胆小。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如故,赵王大为生气,召他回朝,派他人代替为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译文】

一年多后,匈奴每次来入侵,新将领都带兵出战。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都很大,边境上都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派人去请李牧。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强迫他出来,让他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得答应我还像从前那样,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①,彀者十万人②,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③,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⑤,降林胡⑥,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以上李牧破匈奴。

【注释】

①百金之士:能破敌擒将者,赏给百金,故名。

②彀(ɡòu)者:善于射箭的人。彀,拉满弓。

③单于:匈奴王称号,如同汉人的天子。

④襜褴(dān lán):胡人之国。

⑤东胡:种族名。是乌桓的祖先。因为他们又是鲜卑人,在匈奴东部,故称东胡。

⑥林胡:胡人的一个支系。

【译文】

李牧到了边境上,仍然按照原来的做法。这样,匈奴好几年没有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小。守边的士兵们经常得到奖赏却没有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打一仗。李牧于是就挑选兵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射手十万人,全部集中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肆放牧,人们布满原野。匈奴先派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走,并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听说后,率领大批军队入侵赵国。李牧布下了大量奇阵,组织左右两翼部队袭击匈奴,大败匈奴军队,打败杀死了十多万匈奴人马。李牧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了东胡,并使林胡投降,单于出逃。这以后十多年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以上记李牧大破匈奴。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①,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②,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③,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注释】

①武遂:据梁玉绳说,当作“武城”,武城在今河北磁县南。

②宜安:赵县名。在今河北藁城西南。

③番(pó)吾:赵县名。在今河北平山南。

【译文】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已逃到魏国去了,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又打败燕军,杀死了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国军队在武城打败了赵国军队,杀死了赵将扈辄,杀死赵军十万人。赵国于是任命李牧担任大将军,在宜安迎击秦军,大败秦军,打跑了秦将桓。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又过了三年,秦国军队进攻番吾,李牧把秦军打败后,又往南抵御韩、魏两国。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蔥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蔥,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以上李牧破秦后以谗废。

【译文】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王派李牧和司马尚抵抗。秦国给了赵王宠臣郭开许多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起兵造反。赵王就派赵蔥和齐国将军颜聚代替李牧统帅军队。李牧不听从命令,赵王就派人暗中逮捕李牧,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三个月以后,王翦加紧攻打赵国,大败赵军并杀死了赵蔥,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于是消灭赵国。以上记李牧破秦后因谗言被废。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太史公说:明知自己将死,就会产生勇气,这不是说死有什么难处,而是正确对待死很困难。当蔺相如高举和氏璧斜望殿柱,以及大声呵斥秦王左右侍臣的时候,这种形势下最多也不过是被杀掉罢了,可是有的士人却胆小而不敢有所行动。蔺相如振奋勇气,而使他的威风在敌国得到伸展,在廉颇面前又谦虚退让,声名比泰山还重,他处理事情,真可说是勇敢和智慧兼备了!

田单列传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战国时期齐将田单作的传记。通过记叙田单保护族人在安平脱险、为将后以奇计守即墨和大破燕国等事情,表现了田单的战术谋略,同时也表现了司马迁“兵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本传的后部,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歌颂了百姓王蠋的忠义,突出了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这说明,作者已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齐国人民同仇敌忾,是田单用奇谋取胜的基础。用太史嬓女和王蠋二人的爱国言行来衬托田单用奇,使本文有了比一般传记更大的思想容量。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①,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②。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③,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④。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折车败⑤,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以上保田宗得出安平。

【注释】

①乐毅:战国时名将,事详《乐毅列传》。

②莒(jǔ)城:即今山东莒县。

③安平:齐邑名。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

④傅铁笼:用铁箍包住。傅,通“附”。

⑤(wèi):车轴的两端。

【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亲属。齐湣王在位的时候,田单在齐国的首都临淄任市掾之职,不被人赏识。等到燕国派乐毅把齐国攻破,齐湣王逃跑,不久退守到莒城。燕军长驱直入,平定齐国,这时田单逃到了安平,让他同宗的族人把座车的轴头全部锯掉,箍上了铁箍。不久,燕国军队攻打安平,城池陷落,齐国人溃逃,争先恐后地抢行,结果很多人因车轴撞断,车子坏了,被燕军俘虏,唯独田单的族人因为用铁箍把车轴包住的缘故,得以逃脱,向东退到即墨继续防守。以上记田单保护族人得以逃出安平。

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湣王于莒①,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注释】

①淖(nào)齿:战国时楚国人,齐湣王时为齐相。

【译文】

燕军几乎攻陷了所有齐国城邑,只有莒和即墨两个城邑攻不下。燕国军队听说齐湣王逃到了莒城,便集中兵将合力攻打。这时候,淖齿已经把齐湣王杀死在莒城,接着就坚守城池,抵抗燕军,几年内燕军都没把城池攻下。燕军于是领兵东进,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将开城和燕军交战,战败被杀。即墨城中百姓共同推举田单,说:“安平那一仗中,田单的族人因为用铁箍箍住了车轴,得以保全,他会用兵。”拥立田单为将军,据守即墨,抵抗燕军。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①。乐毅因归赵。以上守即墨。

【注释】

①骑劫:人名。燕国大将。

【译文】

不久,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登上王位,燕惠王与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此事,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死,齐国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不过两座罢了。乐毅怕被诛杀不敢回国,他以伐齐为名,实际上是想联合军力,做齐国的国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他,所以他暂时缓攻即墨,等待他们归顺。齐国人所惧怕的,只是担心燕国派其他将帅来攻,那样的话,即墨就无法保全了。”燕惠王认为是这样,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便回到了赵国。以上记田单守即墨城。

燕人士卒忿。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卒曰:“臣欺君,诚无能也。”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①,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注释】

①劓:割去鼻子,古代的刑罚之一。

【译文】

燕国官兵们都愤愤不平。这时田单命令城里人民吃饭时必须先在庭院祭祀祖先,众多鸟雀因为争食祭祀的食物,所以在城上空盘旋飞翔。燕军对此感到奇怪。田单就又扬言说:“将有神人来教我。”接着就对城里人下令说:“会有神人来做我的老师。”有一个士兵说:“我可以做老师吗?”说完转身就跑。田单于是站起来,招呼那名士兵转回来,请他面向东坐,像老师一样对待他。那士兵说:“我是欺骗您的,其实没有什么能耐。”田单说:“你不要说啊!”于是尊他为神师。每一次发号施令,都一定要说是神师的主意。又扬言说:“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让他们列于军前和我们作战,那么,即墨就溃败了。”燕国人听说,便照着去办。即墨城里的人见齐国众多投降的士兵都被割去了鼻子,都很气愤,于是就更努力坚守城池,唯恐被敌人俘虏了。田单又行使反间计,散布谣言说:“我们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祖宗坟墓,凌辱我们的祖先,那就太令人悲哀了。”燕国军队就把城外的坟墓全部挖开,并焚烧死尸。即墨军民从城上看到,全都痛哭流泪,都想出城交战,愤怒比以前增加了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①,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②。”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注释】

①版:筑墙的夹板。插:掘壕工具。

②安堵:也作“按堵”,即安居。

【译文】

田单知道士兵们可以派上用场了,于是拿着夹板、铲锹,和官兵们一起分担修筑工事的任务,妻子、小妾都编排在队伍里,又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让士兵们食用。命令披甲的士兵们都藏匿起来,让老弱的人和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约定投降事宜,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收集民间黄金,得到了一千镒,命令即墨城里的富豪送给燕国大将,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不要掳掠我们的族人家属、妻妾、儿女,让我们安全。”燕国大将特别高兴,答应了他们。燕国军队因此更加懈怠了。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①,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

【注释】

①衔枚:枚的形状像筷子,行军时衔在口中,以免出声。

【译文】

田单又在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红绸绢制成的被服,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在牛角上捆上了尖刀,又把浸满油脂的芦苇捆在牛尾上,点燃芦苇的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晚上放开这些牛,精兵五千人跟在火牛后面。由于牛尾烧得发热,牛就狂暴地跑到燕国军营中去,燕军在夜间很慌乱。牛尾的火光明亮耀眼,燕国军队看见它们身上都有龙纹,碰到军兵都不死即伤。五千士兵趁机嘴里衔枚向敌营冲杀,城里的士兵大声吆喝着跟从他们,老弱妇孺都敲打铜器助威,喊杀声惊天动地。燕军大为惊恐,溃败而逃。齐国军队于是杀死了燕军主将骑劫。燕国军队纷扰混乱地四处乱跑,齐军紧紧追击逃跑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燕军而归顺了田单,田单的兵力一天天增多,乘胜追击,燕军一天天溃逃,一直追击到黄河岸边,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又都收复了。于是,众人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让他回临淄处理政务。

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以上大破燕。

【译文】

齐襄王对田单进行了封赏,封号是安平君。以上田单大败燕军。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①;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注释】

①适:通“敌”。下“适不及距”之“适”同。

【译文】

太史公说:用兵打仗要同敌人正面交锋,但又要出奇制胜。善于用兵的人,会制定变化无穷的奇妙战术。正面交锋与使用奇兵循环转化,就像圆环找不到它接头的地方。开头要像处女那样沉静,诱使敌人敞开门户不戒备;然后又像逃跑的野兔一样,使敌人来不及防御:说的就是田单这样的人吧?

初,淖齿之杀湣王也,莒人求湣王子法章,得之太史嬓之家①,为人灌园。嬓女怜而善遇之。后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与通。及莒人共立法章为齐王,以莒距燕,而太史氏女遂为后,所谓“君王后”也。

【注释】

①太史嬓(jiào):人名。姓太史,名嬓。

【译文】

当初,淖齿杀死了齐湣王,莒城的人就访求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太史嬓家里找到他,他正在替人家灌溉田地。太史嬓的女儿怜悯他并且对他很好。后来法章私下里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她,她就和法章私通了。等到莒城人共同拥立法章做齐王,凭借莒城来抵抗燕军,太史嬓的女儿就被册立为王后,就是人们所说的“君王后”。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①,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②。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子,立为襄王。

【注释】

①画邑:齐邑名。在今山东淄博东北。王蠋(zhú):人名。

②脰(dòu):颈项。

【译文】

燕军刚攻入齐国的时候,听说画邑人王蠋有贤德,就命令军士们说:“环绕画邑三十里不许入内!”这是因为王蠋是画邑人的缘故。不久,燕军派人对王蠋说:“齐国人都称赞你的品德,我任命你做将军,封赏给你万户的领地。”王蠋坚决谢绝。燕军使者说:“你如果不听我们的话,我们将带领大军屠杀画邑全城。”王蠋说:“忠臣不能侍奉两个君王,贞女不能嫁两个丈夫。齐王不听从我的建议,所以归隐在乡野种田。齐国既然已破亡了,我也不能独自存活;现在又用武力来劫持我做你们的将军,这是助恶行暴呀。与其活着干这种不仁不义的坏事,倒不如受烹而死!”于是,王蠋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枝上,自己奋力挣扎,扭断脖子而死。齐国逃亡在外的大夫们听说这件事,说:“王蠋,一个老百姓,尚且守节,不肯向燕国称臣,更何况我们这些当官吃俸禄的人呢!”于是,他们相聚到莒城,寻找齐湣王的儿子,拥立为齐襄王。

平原君虞卿列传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平原君和虞卿作的合传。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公子,名赵胜。虞卿则是一位游说之士。文章通过记叙他们为赵国的安危着想,出谋划策,赞扬了前者的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和后者的远见卓识及晚年的著书生活。本传客观地评价了平原君,他的某种程度的虚伪、不明大局、利令智昏等,与虞卿不忍看魏齐死去而与之一起逃到大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著书立说的事迹比较起来,不是更能引起人的深思吗?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①。以上总叙数语。

【注释】

①东武城:赵邑名。在今山东武城西北。

【译文】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公子。诸位公子中,赵胜最贤能,喜欢交结宾客,到过他那里的宾客大概有几千人。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相国,曾三次离职,又三次复职,被封在东武城。以上总叙几句话。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①,槃散行汲②。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③,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以上斩美人谢躄者。

【注释】

①躄(bì)者:跛腿的人。

②槃散:即“蹒跚”,指跛脚人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③罢癃(pí lónɡ):残疾。一说“罢”音同“跛”,指脚有病;“癃”指驼背,即既跛腿又驼背。

【译文】

平原君家的高楼与平民的家园相邻。平民家有个跛脚的人,走路一瘸一拐,常到井边去提水。有一次,平原君的小妾在楼上看到了这个情景,大声发笑。第二天,跛脚人来到平原君家,请求说:“我听说您喜欢士人,士人们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是因为您以士为贵而以妾为贱呀。我不幸患有残疾,但您的小妾却站在楼上嘲笑我,我希望能得到嘲笑我的人的头颅。”平原君笑着答应说:“行吧!”跛脚人离开后,平原君笑着说:“看这小子,竟然妄想因为一次嘲笑而杀死我的美人,不也太过分了吗!”最终没有杀掉小妾。过了一年多,他的宾客、朋友和家臣陆续离开的超过一半。平原君对此感到很奇怪,说:“我对待你们诸位,从不敢失礼,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离开我呢?”一个门客上前说道:“这是因为您没有把嘲笑跛脚人的小妾杀掉,大家认为您爱好美色,轻视士人,所以士人们就都离开您了。”于是,平原君就砍下嘲笑跛脚人的小妾头颅,亲自登门献给跛脚人,并顺便向他谢罪。之后,门人宾客家臣就又渐渐回来了。以上记平原君杀死美妾向跛腿邻居谢罪。

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②,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③,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注释】

①“是时齐有孟尝”几句:孟尝、信陵、春申,分别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和平原君合称“战国四公子”。倾,竞赛,胜过。

②合从(zònɡ)于楚: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条约,联合抗秦。

③歃(shà)血:盟誓的人在嘴边涂血。

④备员:用以补充人数的不足。

【译文】

这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因此,他们争相竭力对待士人。秦国包围了邯郸,赵国委派平原君去寻求救兵,到楚国订立合纵盟约,平原君决定和门下食客中有勇有力、文武双全的二十个人一起去。平原君说:“假如可以和平取胜,那再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和平的方式取得胜利,就在大堂上,歃血盟誓,一定要把合纵的盟约签订好再回来!这些士人不必到外面去寻找,在门下食客中寻找就够了。”经过挑选找到了十九个人,其余的人再也没有适合的,没法凑够二十个人。这时,门客中有一叫毛遂的人,上前向平原君自荐说:“我听说您将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准备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个人一同前往,不到外面寻找。听说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让我凑数前往吧。”平原君说:“先生在我门下效力共有几年了?”毛遂说:“在您这里已经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为人处世,就像把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针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可周围人并没有称赞谈论过你,我从来没听说过你,可见你没有什么长处了。先生你没能耐,还是留在家里吧。”毛遂说:“我今天请您把我放到布袋里去!假如我早就在布袋里,早已把整个锋芒都显露出来了,不会只是尖子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带上毛遂一同前往。另外十九个人相视而笑,但并没有排斥他。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①,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②:“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注释】

①夷陵:本来是楚国先王的墓名,后来改为县,在今湖北宜昌东。

②铜槃:即铜盘。槃,通“盘”。

③录录:即“碌碌”,平庸无用。

【译文】

等到了楚国,毛遂与另十九人一起谈论问题,十九个人都很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论有关签订合纵盟约事宜,说明利害关系,从日出时谈起,一直到中午还没有决定下来。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您上去谈谈吧!”毛遂提剑握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能决定。今天从太阳升起就谈论合纵事宜,到中午还没有决定,为什么呢?”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位客人是什么人?”平原君说:“他是我的家臣。”楚王呵斥道:“还不快退下!我是和你的主人谈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握住剑柄上前,说:“大王您之所以呵斥我,是依仗您楚国人多势众。现在这十步之内,您就不能再依仗你们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操纵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您呵斥什么?况且我听说商汤不过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就统一了天下,周文王凭借着方圆一百里的土地使诸侯们臣服,哪里是因为他们的军队众多呢!实际是因为他们能够根据形势提振威望。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百万大军,这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凭借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人能抵挡。白起,毛头小子而已,率领几万军队,大举进兵和楚国交战,一次战斗就攻占了鄢城和郢城,二次战斗烧毁了夷陵,三次战斗就凌辱了大王的祖先。这是楚国百代人的深仇大恨,连赵国也为之感到耻辱,而大王竟不觉得可恶吗?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我主人还在面前呢,您呵斥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确实像先生所说的,我愿奉献全国的力量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说:“合纵这件事决定了吧?”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对楚王的侍从说:“请取鸡、狗、马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下来向楚王呈献,说:“大王应该歃血盟誓订立合纵盟约,其次是我的主人,接着是我。”于是,在殿堂上缔结了合纵的盟约。毛遂左手持拿铜盘的血,右手招呼另外十九个人说:“各位先生依次来堂下涂血吧!你们都平庸无能,是依赖别人成就事业的人啊。”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②。以上毛遂定从于楚。

【注释】

①九鼎、大吕:都是古代认为最宝贵的传国器物。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大吕是周庙的大钟。

②上客:尊贵的客人。

【译文】

平原君与楚国订立了合纵盟约后回国。回到赵国后说:“我再不敢评判人才了。我评判的人才,多说有一千多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不会丢掉天下俊才,现在竟然把毛先生这样的人才丢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得赵国国威比九鼎、大吕还重大。毛先生凭着出色的口才,胜过百万大军的威力。我不敢再评判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奉为上宾。以上记毛遂帮助平原君在楚国促成合纵盟约的订立。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①:“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②,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以上李同说出家资飨士。

【注释】

①传(zhuàn)舍:古代公家为过往官吏歇宿而准备的馆舍,犹今之招待所。李同:原名谈,司马迁为避他父亲司马谈的讳故写作“李同”。

②绮縠(hú):绫罗绸缎。绮,细绫。縠,绉纱。

③剡(yǎn):锐利。

【译文】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领军队前来援助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得晋鄙的军队前来援助赵国,但都还没有到达赵国。秦国军队加紧围攻邯郸,邯郸的形势十分危急,就要投降了,平原君非常忧虑。邯郸管理招待所的官员之子李同游说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我就会成为俘虏,怎么能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老百姓,烧死人骨头,交换儿女煮了吃,可以说是万分危急了,可您的姬妾有几百人,连侍女们也都穿着绫罗绸缎,有吃不完的精美食物,但老百姓呢,穿的粗布短衣都破破烂烂,连酒糟、糠皮儿都吃不饱。百姓贫困,武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棍做长矛、箭矢,可您的器具、乐器还是照旧。假如秦国攻下了赵国,您哪里还会有这些东西呢?假如赵国能得到保全,您又何必担心您会没有这些东西呢?现在您如果能让您夫人以下的人员编入军队,分担守卫城池的任务,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分给战士们享用,士兵们正处在忧愁痛苦的时候,很容易感恩戴德。”平原君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征集到三千人组成了敢死队。李同和这三千人一起向秦军冲杀,秦军因此后退了三十里。又正好碰上楚国和魏国的救兵赶到了,秦军只好撤退了,邯郸得以保全下来。李同在战斗中牺牲,赵国就封他父亲为李侯。以上记李同劝平原君拿出家财犒赏军士。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①;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以上公孙龙说不受封。

【注释】

①右券:古代的契约一般中分为二,债权人持右半边,称为右券,据以向借贷者讨钱。

【译文】

虞卿想要凭信陵君保卫邯郸的功绩替平原君请求封赏。公孙龙听说后,连夜驾车会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凭信陵君保卫邯郸的功绩,替您请求封赏,有这样的事吗?”平原君说:“是这样。”公孙龙说:“这样做很不合适啊。而且赵王选拔您担任赵国的宰相,并不是因为您有赵国其他人所没有的智慧和才能。把东武城赐封给您,也不是因为您做了有功劳的事,而普通百姓没立下功勋,而是因为您是赵王亲属的缘故。您接受相印,而没有推说没有能力;在封赐领地时,也不辞谢说没功劳,也是自认是赵王亲属的缘故。现在信陵君保卫了邯郸的安全您却请赏,又是和众人一样的功劳却凭亲戚得到城池的封赏,这是很不妥当的。并且虞卿操纵着两个方面的权柄:如果事情成功,他会像债主那样手拿右券向您讨求报酬;如果事情未成,他会因曾建议请赏来博取好感。您一定不要听他的呀!”平原君于是就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以上记公孙龙劝平原君不要接受封赏。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译文】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了。子孙们世袭,直到赵国灭亡时为止。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①,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②。

【注释】

①坚白之辩:分辩“坚”与“白”的区别。公孙龙说:一块白石头,拿眼睛来看,只能得到“白”的概念;用手摸,只能得到“坚”的概念,所以“坚”“白”是两个概念,不能合而为一。

②绌:同“黜”。斥退。

【译文】

平原君对待公孙龙非常优厚。公孙龙很善于辩论“坚”和“白”一类名实问题,等到邹衍经过赵国谈论到最根本的道理时,才疏远了公孙龙。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担簦说赵孝成王①。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注释】

①蹑(niè juē):穿着草鞋。,通“”。草鞋。担簦:打着伞。簦,有长柄的斗笠,即伞。

【译文】

虞卿是一名善于游说的策士,他穿草鞋打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一见面,就被赐一百镒黄金,一双白玉璧。第二次见面,就作了赵国的上卿,因此称他为虞卿。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纳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①,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纳郑朱矣,卿以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②。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以上与楼昌争论赵之不宜与秦媾。

【注释】

①平阳君:惠文王同母弟赵豹。

②应侯:范雎。

【译文】

秦、赵两国在长平大战,赵国没能取胜,一名都尉被杀。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说:“我们的军队打仗没能获胜,还战死了一名都尉,我命令军队整装前去偷袭敌军,怎么样呢?”楼昌说:“这样做没有好处,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前去求和。”虞卿说:“楼昌说要讲和的原因,是认为如果不讲和的话,我军一定会被打败。但讲和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秦国。并且大王您判断秦国的来势,是想打败赵国的军队呢?还是不想呢?”赵王说:“秦国全力以赴,一定是想打败赵国军队。”虞卿说:“大王听从我的意见,派使臣携带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国和魏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一进入楚国和魏国,秦国一定会怀疑各国在联合抗秦,肯定会害怕。这样,就可以同秦军讲和了。”赵王不听虞卿的建议,与平阳君决定向秦国求和,派遣郑朱到秦国去。秦王接待了郑朱。赵王召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向秦求和,秦国已接待了郑朱。您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您不可能达到讲和目的,我军一定会被打败的。天下祝贺战争胜利的人都已到秦国了。郑朱是个身份尊贵的人,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会向天下大肆张扬这件事。楚国和魏国因为赵国求和,一定不来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各国都不援助大王,那么讲和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求和之事张扬给天下来祝贺秦军战胜的使臣,始终不肯与赵国讲和。结果,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秦军于是围攻邯郸,求和之事被天下人耻笑。以上记虞卿与楼昌争论赵国不应该与秦国讲和。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请听子割矣,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晋之交于秦①,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②,开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注释】

①三晋:春秋时赵、韩、魏三家都为晋国大夫,后来他们瓜分了晋国,各自成立一个国家,所以叫“三晋”。

②负亲之攻:背叛盟国而招来的攻击。

【译文】

秦国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后,赵王派人朝见秦王,派赵郝订立服从秦国、割让赵国六县的议和协约。虞卿对赵王说:“秦军进攻大王,是因为疲惫而撤军的吗?还是大王您认为他们尚有进攻的力量,只是因爱惜大王而不进攻了呢?”赵王说:“秦军攻打我们,没留下一点余力,他们一定是因为疲惫才撤军的。”虞卿说:“秦军用尽全力来攻打他们不能夺取的城邑,疲倦地撤退了,可现在大王却把秦国军事力量不能夺取的地方送给秦国,这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呀!明年秦军再来进攻大王,大王就没法获救了。”赵王将虞卿的话告诉赵郝。赵郝说:“虞卿真能完全了解秦军最大限度能到什么地方吗?即使果真知道秦军不能够再进攻了,这块弹丸大的地方不送给它,假如明年秦朝再攻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内地来求和吗?”赵王说:“让我听取你割让土地的建议,但你能保证秦国明年不来攻打我们吗?”赵郝说:“这不是我敢保证的。过去,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结交,相互结好。现在,秦国与韩、魏两国相处很好,却来进攻大王,这必定是大王事奉秦国不如韩、魏的缘故。现在我替大王解除由于背叛盟国而招致的攻击,开放边关贸易,同时和韩、魏国交往,到明年如果大王还单独被秦国攻击,那么就一定是因为大王事奉秦国比不上韩、魏两国的缘故。这不是我所敢承担的责任呀!”

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以为韩、魏不救赵也,而王之军必孤,又以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强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毙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以上与赵郝争论赵不宜割六城媾秦。

【译文】

赵王把这些告诉了虞卿。虞卿回答说:“赵郝说‘如果不求和,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内地来求和吗’。现在求和,赵郝又说不能确保秦国不再来攻。现在就是割让六个城邑给秦国,又有什么好处?秦国明年再来进攻,我们又要割让秦国靠军事力量所不能夺取的地方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呀!倒不如不求和。这样,秦军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夺取这六县;赵国即使不能防守,到底也不会丢失六个城邑。秦军疲倦而返,士兵必然疲乏无力。我们用这六个城邑拉拢天下的其他国家,去进攻疲乏无力的秦国,那我们即使失掉六个城邑给天下各国,也会从秦国得到补偿。我国能够得到好处与平白割让土地、削弱自己而加强秦国相比较,哪一样好呢?现在赵郝说‘秦国与韩、魏两国相处很好,却来攻打大王,必是认为韩、魏不会救赵国,大王军队势单力孤,又认为大王事奉秦国不如韩、魏两国殷勤’,这是要让大王每年拿出六个城邑去孝敬秦王,这样就会白白断送赵国的全部国土。明年秦国再要求割让土地,大王打算给它吗?如果不给,这是抛弃了以前献地的功劳,而挑起秦军再次入侵的祸端;如果给它,那最终就会无地可给。俗话说,‘强者善于进攻,弱者难于防守’。现在平白无故地听从秦国,秦军不用死战就得到很多土地,是加强秦国并削弱赵国呀。让越来越强的秦国来分割越来越弱的赵国,这必无止境。再说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索求无限,用有限的土地去满足它无限的索求,那势必会使赵国灭亡。”以上记虞卿同赵郝争论赵国不宜割让六座城邑向秦国求和。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对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①?公甫文伯仕于鲁,病死,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也。其相室曰②:‘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必不免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

【注释】

①公甫文伯:鲁定公的大夫。

②相室:古代为卿大夫管理家务的人。男称家老,女称傅母,通称家臣。

【译文】

赵王没有打定主意,楼缓从秦国回来了,赵王便跟楼缓商量这件事,说:“给秦国土地和不给秦国土地,这两种做法哪个好?”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判断的。”赵王说:“虽然如此,您试着谈谈你的看法吧。”楼缓回答说:“大王也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的事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后,姬妾因此在房里自杀的就有两个。但他的母亲听到消息却没哭。帮她料理家务的人说:‘哪有儿子死了,母亲却不哭的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一个贤人,被鲁国驱逐了,可是我这个儿子却不跟随孔子离去。现在他死了,姬妾中为他自尽的竟有两人,这一定是他对有德行的人很淡漠,对姬妾们却很优厚。’从母亲的角度说这些话,这母亲是一位贤良的母亲;但如果从妻子的角度说这些话,那这妻子难免被认为是一个有嫉妒心的妻子。因此说的话一样,说话的人不同,用心也就不同。现在我刚从秦国回来,说不割给秦国土地,那不是好办法;说给它,又怕大王认为我是在帮助秦国,所以我不敢回答。让我替大王考虑这件事,倒不如给它。”赵王说:“好吧。”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王慎勿予!”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毙,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愿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译文】

虞卿听说,进宫见赵王说:“这是粉饰造作的言论,大王千万不要割让土地给秦国!”楼缓听说了这件事,来求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讲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回答说,“不是这样!虞卿对这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秦国和赵国结成仇敌,其他各国的人就都会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将依赖强国来欺凌弱国了’。现在赵国军队被秦军围困,那么,天下祝贺战争胜利的人一定都在秦国了。所以不如迅速割地求和,使各国怀疑秦、赵两国关系已经和好,也缓解秦国对赵国的敌意。如果不这样做,各国将利用秦国强烈的愤怒,趁着赵国战败的时候,来瓜分赵国。赵国即将灭亡,还谈什么算计秦国呢?所以我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大王就这样决定下来吧,不要再考虑了。”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以上与楼缓争言赵宜赂齐不宜媾秦。

【译文】

虞卿听说,前去见赵王说:“危险呀!楼缓这样帮助秦国,这将使各国更加怀疑赵国,又哪里能满足秦国的贪心呢?他独独不说这样做是向天下示弱吗?况且我说不把土地割让给秦国,不是仅仅坚持不给就算了。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大王可以把六个城邑贿送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后,与大王合力向西进攻秦国,齐国必定会听从大王的话,不必等您说完就会答应。这样大王在齐国那里失去的,会在秦国那里获得补偿。而齐、赵两国也能报深仇大恨了,还能向天下展示赵国能有所作为。大王张扬这个消息,军队未到边境,我就能看到秦国把大量财物送给赵国而反过来向赵国求和了。答应同秦讲和,韩、魏两国听说了,一定都尊重大王;尊重大王,一定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相献给大王。那么大王一举就与韩、魏、齐三国取得了亲善关系,并与秦国交换了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了。”赵王说:“好。”赵王于是就派虞卿向东去会见齐王,与齐王商讨对付秦国的办法。虞卿还没有回国,秦国已先派使者到了赵国。楼缓听说此事,就逃离了赵国。赵国于是封赐给虞卿一个城邑。以上记虞卿与楼缓争论赵国应该贿赂齐国而不该同秦国讲和。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平原君,平原君曰:“愿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王曰:“善。”乃合魏为从。以上与赵王言宜与魏从。

【译文】

不久,魏国请求与赵国订立合纵盟约。赵孝成王把虞卿召来商量。虞卿顺路拜访了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您把合纵的好处阐明一下。”虞卿上朝去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订立合纵盟约。”虞卿回答说:“魏国做错了。”赵王说:“我暂时还没答应它。”虞卿回答说:“大王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订立合纵盟约,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它,又说我错了。既然如此,那合纵盟约终究是不可订立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与大国打交道,如果有利,则是大国得到好处;如果不利,也是小国遭受灾难。现在魏国是小国,却愿意遭受灾难,而您是大国,却推辞不受好处。所以我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认为合纵对于赵国是有利的。”赵王说:“好!”于是,赵国与魏国订立了合纵盟约。以上虞卿同赵王说应该和魏国订立合纵盟约。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①,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注释】

①魏齐之故:魏齐原是魏相,曾毒打过范雎。后范雎任秦的相国,依仗秦的强大,向魏国索要魏齐。魏齐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家。秦王又向赵王索要,赵王便包围平原君家,想拘捕魏齐,魏齐连夜逃跑,去见虞卿,虞卿就丢掉相印,与魏齐一道投奔信陵君。信陵君不肯见他们,魏齐羞愤自杀,虞卿也因此被困在大梁。

【译文】

虞卿后来因魏齐的缘故,不看重万户侯卿相的官爵,同魏齐一起从偏僻小路逃跑,终于离开赵国,困在大梁。魏齐自杀以后,虞卿郁郁寡欢,就著书立说,上从《春秋》里采集资料,下则考察现实,写成《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文章,一共八篇。用来分析讥讽国家大事的经验教训,世上流传称为《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①,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注释】

①冯亭邪说: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攻韩,韩王割让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给秦。上党太守冯亭不想归顺秦国,却愿降赵,派使者向赵王游说,平原君贪图十七座城邑,劝赵王接受冯亭的投降,从而引出了长平之战。

【译文】

太史公说:平原君是战国乱世的翩翩公子,可他看不清大局。俗话说“利令智昏”,平原君贪恋冯亭的邪说,结果使赵国四十多万官兵活埋在长平,邯郸几乎被攻破。虞卿估量事势,考虑情况,为赵国出谋划策,是多么的周密呀!等到不忍看魏齐受难,最后受困于大梁,就连普通人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又何况是贤人呢?但虞卿如果不是在穷困潦倒的境遇中,也就不能著书立说使后世知道自己了。

魏公子列传

【题解】

本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传记。文章通过对公子夷门执辔迎请侯生,盗取虎符援救赵国,与博徒、卖浆者交游并采纳归魏建议等事的记叙,颂扬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所难的高贵品格。传中所叙的门客,如侯生、朱亥、毛公、薛公等都是杰出人才,更衬托出了公子之贤。末尾汉高祖对信陵君的祭祀,则充分表现了后人对他的怀念和赞颂之情。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①。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②,以怨魏齐故③,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④,走芒卯⑤。魏王及公子患之。

【注释】

①魏昭王:名遬,前295—前277年在位。魏安釐(xī)王:名圉,前276—前243年在位。釐,也写作“僖”。

②范睢:据考,当作“范雎”。魏国人,字叔同,是一名在诸侯间行走的游说之士。

③魏齐:魏昭王时任相国。曾因故毒打侮辱范雎,故与范雎结怨。

④华阳:地名。在今陕西南郑。

⑤芒卯:齐国人,也作“孟卯”,是魏国相国,有贤良名声。

【译文】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魏昭王死后,安釐王继承王位,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这时候,范雎逃出魏国,当了秦国的国相,他因为怨恨魏国故相魏齐,命令秦军包围大梁,大败魏国华阳驻军,赶跑了芒卯。魏王和公子都为这件事犯愁。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译文】

公子无忌为人仁慈厚道,尊重士人,对士人无论贤与不贤,无忌都谦恭结交,不敢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慢士人。因此周围几千里的士人们都争相投奔他,共招致门客达三千多人。当时,各国因为公子贤能,门客众多,十多年不敢进兵侵犯魏国。

公子与魏王博①,而北境传举烽②,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以上公子好客,能探邻国阴事。

【注释】

①博:一种赌术,用枭、卢、雉、犊、塞五木为骰;枭为最胜。

②烽:烽燧,古代用它来报警。

【译文】

公子和魏王赌棋时,从北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要来侵犯,将要进入国境了。”魏王放下棋,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公子阻止魏王说:“那是赵王在打猎,不是为了侵犯我国。”还是照样赌棋。魏王心里害怕,无意赌棋。过了一会,又从北面传来消息说:“赵王打猎罢了,不是侵犯。”魏王十分惊讶,说:“公子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况呢?”公子说:“我的门客中有能深知赵王隐秘事情的人,赵王有所作为,门客就会向我报告,我因此得知。”从此,魏王畏惧公子的贤能,不敢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以上记公子喜结宾客,能探听到邻国的秘密情报。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①。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②,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③,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④,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⑤,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注释】

①夷门:大梁城的东门。

②虚左:指公子以尊贵的地位来侍奉侯生。车中以左位为尊。

③市:原作“巿”,据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改。下同。

④俾倪:即“睥睨”,斜视。

⑤抱关:守门的人。

【译文】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七十岁了,家境贫寒,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此人后,前去问候,想给他丰厚的馈赠。他不肯接受,说道:“我修身养性几十年,不能因为看守城门贫困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便置办酒席,大宴宾客。客人们坐定后,公子带着随从车马,空着车子左边的尊位,亲去迎接夷门侯生。侯生整整破旧的衣帽,径直登上公子座车的上首,毫不谦让,想借此来观察公子。公子握着缰绳,对他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朋友在市集的屠宰坊里干活,希望您屈驾前往,去看看他。”公子驾车进入市集中,侯生下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眼睛斜视公子,故意长时间站在那里跟他的朋友说话,暗中观察公子的举动。公子的脸色更加谦和。此时,魏国的将相、王亲贵族以及宾客们都已满坐厅堂之上,等候公子举杯开宴。市集上的人都看见公子握着缰绳,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骂侯生。侯生见公子脸色始终不变,于是辞别朋友,登上公子的车子。来到公子家中,公子带领侯生坐在上首,并一一介绍宾客,客人们都感到吃惊。当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到侯生面前敬酒祝福。侯生便对公子说:“今天我折腾公子也够多了。我只是个夷门的守门人,而公子却委屈车马,在大庭广众之中亲自来迎接我来赴宴,不应该以超规格的礼仪待我,今天公子特意用超规格的礼仪对待我。但我为了成就公子的美名,故意让车马长时间停留在市集之中,去拜访朋友以观察公子言行,公子却对我更加恭敬。市集里的人都把我看成小人,而认为公子是有德行的人,能礼贤下士。”宴会散了,侯生于是成为公子的上宾。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以上请迎侯生。

【译文】

侯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叫朱亥,这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上的人不了解他,所以隐居在屠宰坊中。”公子屡次前去问候朱亥,他有意不答谢回访,公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以上记公子邀请迎接侯生。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①。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②,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③,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注释】

①晋鄙:魏国将军。

②邺:魏县名。在今河南临漳。

③冠盖相属:这里指使者往来不绝。

【译文】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打败赵国长平的守军后,又发兵围攻邯郸。魏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请求救援。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去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朝夕之间就要把赵国攻破了,如果各国谁敢去救援赵国,等我打下赵国,一定转军先去攻打它。”魏王害怕,就派人让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地,名义上是在救援赵国,实际上是脚踏两只船,观望形势的变化。这期间,平原君的使者们接连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说:“我之所以要高攀您,联结婚姻,是因为您高尚义气,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现在邯郸很快就要投降秦国,而魏国援军不到,怎么能体现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们去投降秦国,就单单不怜惜您姐姐吗?”公子很忧虑这事,多次请求魏王,并让自己的宾客、辩士们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劝说魏王救赵。但魏王害怕秦国,始终没有听从公子的主张。公子估计最终不能得到魏王的帮助,决定不独自活在世上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集宾客门人,凑集一百多辆战车,想要率领门客们去跟秦军拼命,和赵国人一起灭亡。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①,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②,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③,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注释】

①馁虎:饿虎。

②如姬:魏王的宠姬。

③资:悬赏。

④虎符:即兵符。

【译文】

经过夷门的时候,遇见了侯生,详告了要去秦军那里拼命的情况。讲完话要走时,侯生说:“公子好自为之,老臣不能跟随您前去杀敌了。”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很不高兴,道:“我对侯生够亲厚周到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将要死了,侯生竟不赠送我只言片语,难道我还有对他失礼的地方吗?”就又驾车返回,问侯生。侯生笑说:“我早知道您会返回我这里的。”接着又说:“您喜爱士人,天下共知。现在您有难事,没有别的办法,却要去跟秦军拼命,这就像拿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用处呢?哪还养士做什么?然而公子您待我恩情深厚,公子您要去拼命,我却没有送您,我知道公子会恨我而且重返的。”公子拜了两拜,向侯生请教。侯生就支开旁边的人,悄悄地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宠幸,经常在魏王卧室里出入,有办法偷到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为她报杀父之仇,一直未能。如姬对公子哭诉后,公子派门客砍下了这个仇人的头颅,敬献给她。如姬一直想报答公子,万死不辞,只是还没有找到机会罢了。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她一定会答应您,那么您就可以得到虎符,夺取晋鄙之军,然后北进救赵并向西打退秦军,这是同五霸一样的功绩的啊!”公子听从侯生的计谋,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偷了调动晋鄙军的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①,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注释】

①嚄唶(huò zè):高声呼笑,形容气势之盛。嚄为大笑,唶为大呼。

②鼓刀:屠宰牲畜时敲击其刀有声,故称鼓刀。

【译文】

公子准备出发了,侯生说:“将军在外,君王的命令可以有所不受,只求对国家有利。您就是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您,还要向魏王再作请示的话,情况一定会很危险。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道去,这人是个大力士。晋鄙能够听从命令,当然很好;如果他不听从命令,可以让朱亥杀死他。”这时公子哭起来。侯生问:“您是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声威赫赫的老将,我去,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那我一定会杀死他,所以为他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请朱亥一起去。朱亥笑着说:“我只是在市集中拿刀杀牲的屠夫,公子却多次亲自问候我,我之所以不答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礼节没有用处。现在公子有急难,这正是我替您效命的时候啊!”于是和公子一同出发。公子向侯生辞行。侯生说:“我本当随您去,但由于年老,不能去。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当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就面向北方自刎,以死来报答公子。”公子于是出发了。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以上夺晋鄙军救赵。

【译文】

到了邺地,公子假称是奉魏王的命令来取代晋鄙。晋鄙虽合了兵符,可很怀疑这件事,抬起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上,这是国家重任,现在您一个人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想不听从公子的命令。朱亥袖里装着四十斤重的铁锥,一锥砸死了晋鄙,公子便统率了晋鄙的军队。公子集合部队,向全军发布命令:“父子二人在军营的,父亲回去;兄弟同在军营里的,兄长回去;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去奉养父母。”这样,公子挑选了八万精兵,发兵去进攻秦军。秦军撤退回去,公子于是救了邯郸,使赵国得以保全。以上记公子夺取晋鄙军去救援赵国。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①。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注释】

①韊(lán):革制的箭筒。

【译文】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国境边去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在前面为公子引路。赵王向公子接连两次揖拜说:“自古以来的贤者,没有能比得上公子的。”这时,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同别人相比。公子跟侯生诀别之后,到达军营时,侯生果真向着北方自刎了。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①。以上留赵,不受封。

【注释】

①信陵:在今河南宁陵。

【译文】

魏王对公子盗取兵符,假传命令杀死晋鄙一事非常恼怒,公子自己也明白。已打退秦军、保全了赵国后,就让一部将率领军队回到了魏国,公子就单独同门客们一起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传命令夺了晋鄙的军队,使赵国得到保全,就和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邑赐封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骄傲起来,脸上有自以为有功的神色。有个门客劝说公子道:“事情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能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了它吧!况且您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之军来援救赵国,对于赵国来说是有功了,对于魏国来说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自己骄傲并以此为功,我私意认为您不应该这么做。”于是,公子立刻就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王打扫台阶,亲自迎接公子,执行主人的礼节,引导公子登上西阶。公子却侧身谦让,由东阶走上去。自称有罪,有负魏国,对赵国也没有功劳。赵王陪公子喝酒直到傍晚,却一直没法提出献给他五座城邑的事,因为公子太谦让了。公子最终留住在赵国。赵王把鄗邑作为公子的封邑,魏国也又将信陵送给了公子。以上记公子留在赵国,不受封赏。

公子留赵。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①,薛公藏于卖浆家②,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③,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注释】

①博徒:赌徒。

②卖浆家:卖酒的店家。

③豪举:气魄很大的举动。

【译文】

公子居留在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个隐士叫毛公的隐身在赌徒之中,还有一位薛公混藏在卖酒人家,公子想见见这两人,但这两人躲避着他,不肯会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住处后,便暗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位隐士交游,很要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自己的夫人说:“以前我听说你的弟弟魏公子天下无双,现在我听说他竟胡乱地跟赌徒、卖酒人交往,公子只不过一个荒唐的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就辞别夫人,准备离开,说道:“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因此才背弃魏王来救援赵国,以使平原君满意。原来平原君交结朋友,只是样子摆得很大,不为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只怕见不到他们。拿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理睬我呢,现在平原君竟为我跟他们交往而感到羞耻,像他这样的人才不值得交往。”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夫人告诉平原君这些话。平原君脱帽谢罪,坚决挽留公子。平原君的门客们听说此事,有一半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公子,天下士人也都来投奔,公子的门客大大超过了平原君。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以上纳毛公、薛公言,归魏。

【译文】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过。秦国听说公子留住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出兵向东攻打魏国。魏王为这件事发愁,就派遣使者去请公子回国。公子害怕魏王怨恨自己,就告诫门客们说:“有胆敢替魏王使臣传达通报的,处以死罪!”门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人敢劝说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前来会见公子,说道:“公子之所以被赵国尊重,名声在各国流传,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呀。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形势危急而公子却不顾念,假如秦国攻克大梁,毁坏公子先王的祠庙,那您还有何脸面站在天下人当中呢?”话还没说完,公子脸色立变,吩咐赶快套上马车,回去救魏国。魏王见了公子,两人相对哭泣,随后魏王便把上将军的官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担任了魏军的统帅。以上记公子听从毛公、薛公的谏言,回到魏国。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①,走蒙骜②。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③。

【注释】

①河外:黄河以南总称为河外。

②蒙骜:齐国人,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后来又作将军,屡次带兵攻伐韩、赵、魏。

③《魏公子兵法》:共二十一篇,图集七卷,现已失传。

【译文】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派出使臣把自己任上将军之事通告给各国。各国听说公子做了将军,纷纷派将领带军队来援助魏国抗秦。公子统率五国的军队,在河外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赶跑了秦军将领蒙骜。于是乘胜追击秦军直至函谷关,堵住了秦军,秦军不敢出关。在这个时候,公子的威名震动天下,各国门客呈献兵法,公子都给题名,所以世人一般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以上再以毁废而卒。

【译文】

秦王深以为患,于是送了一万斤黄金到魏国去,寻找晋鄙的门客们,让他们在魏王前诽谤公子,说:“公子在国外流亡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的主将,各国的将领都归他管辖,各国的国王只知魏公子,不知魏王。公子也想趁这机会南面称王,各国国君惧怕公子的声威,正想一起拥护他为王。”秦国又多次派人到魏国行使反间计,假装祝贺,问公子被拥立为魏王了没有。魏王天天听到这类诽谤公子的话,不由不信,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主将。公子心知又一次因为诽谤而被废弃不用,就借口有病,不去朝见,和门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喝浓烈的酒,经常接近女色。这样日夜寻欢作乐四年之后,终于因为饮酒过度,患病死去。就在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以上记公子再度因为诽谤被废黜,而后去世。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①。其后秦稍蚕食魏②,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注释】

①东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南。

②蚕食:像蚕吞吃桑叶一样侵夺别国土地。

【译文】

秦国听说公子死了,让蒙骜带兵攻打魏国,占领了二十个城邑,开始设置东郡。以后,秦国渐如蚕吃桑叶一样侵占了魏国土地,十八年后秦国俘虏了魏王,屠杀了大梁人民。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译文】

汉高祖当初贫贱时,多次听说公子贤能。等到登上皇位后,每当经过大梁,常常祭祀公子。高祖十二年,打败黥布回来时,给魏公子安排了五户人家看守他的墓地,让他们世世代代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①,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注释】

①墟:大丘荒地。

【译文】

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旧址的时候,询问那个所谓夷门。夷门,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的几位公子也有喜爱士人的,然而像信陵君那样交结居于深林洞穴的隐士,不以结交平民为耻,是有道理的。他的声誉盖过各国的君王,不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高祖每次经过那里,下令人们要不断祭祀纪念他。

屈原贾生列传

【题解】

本文是一种依类而作的合传。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贾谊,西汉人,生长于寒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出身迥异,但他们有大致类似的经历、遭遇、才能和品行,故司马迁将二人并列,撰为合传。

本传采用夹叙夹议,反复吟诵的手法,对屈原的怀才不遇、忠烈遭厄给予了莫大的同情,对昏君的偏听误国、奸臣的嫉贤妒能进行了有力谴责,从而寄托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使之成为《史记》列传中抒情性最强的篇章之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注释】

①楚怀王:名槐,战国中期的楚国君主,前328—前299年在位。左徒:战国楚官名。类似后来的左右拾遗之类。

②娴(xián):熟练。辞令:应对之言。

【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宗。他担任楚怀王左徒之职。为人见多识广,记忆力强,通晓国家兴亡盛衰的道理,在应酬外交辞令上非常娴熟。屈原入朝就和君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法律;出朝就接待宾客,应付答对各诸侯国。楚怀王很信任屈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①,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②,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注释】

①上官大夫:指靳尚,是楚怀王的宠臣。

②宪令:法令。

【译文】

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职位相等,他同屈原争夺宠信,且心中嫉妒屈原的才能。一次楚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刚写出草稿,还未定稿。上官大夫靳尚看见了,便想夺过来把它作为自己拟定的,屈原不肯给,靳尚就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平制订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但他每颁布一项法令,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自以为是地说:‘除我之外没人能拟定出来。’”楚怀王很生气,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②,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③,治乱之条贯④,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⑤。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离忧:意谓遭受的都是忧愁之事。离,通“罹”。遭受。

②惨怛(dá):悲伤之极。

③广崇:高大。

④条贯:条理,系统。

⑤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言不能明察,谗言、谄媚蒙蔽了圣明,奸邪之人陷害好人,正直的人无法容身,所以就忧愁沉思,写成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始祖,而父母又是人的根本。人们受苦受难达到极点就会回返到根本上,因此在劳苦疲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喊上天的;在身心极度伤痛时,没有不呼爹喊娘的。屈原刚正不阿,秉公执事,竭尽忠诚与才智来报效君王,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可以说是穷途潦倒。诚信却遭到猜疑,忠直却受到毁谤,他怎么能没有怨言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抒发了这种怨恨的心情。《国风》里的诗歌虽有对美色的追慕,可并不淫秽;《小雅》里的篇章虽流露出怨恨讽喻之情,但并不宣扬暴乱。至于《离骚》这首长诗,可以说是兼有它们的优点长处了。诗中上溯至帝喾,下述至齐桓公,其间提及商汤、周武王,用历史事实来讽谏时政。阐明了广博高深的道德内容,政治治乱的变化规律,这些没有不详尽体现于诗中的。它的文字简洁,辞意深刻,志趣高洁,品行廉正,文章所写虽是细小事物,但意旨却极其恢宏博大,列举的比喻浅近,但意义却深远。屈原意志纯洁高尚,所以文中都是芳香事物。他的品行廉洁,所以到死也不容于世。身处污浊之中却能不染,像蝉脱壳于污浊之中,浮游于尘埃之外,不玷辱世俗的污垢,真是清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啊!把屈原的志趣推崇到和日月争光,也不过分啊!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①,乃令张仪详去秦②,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④,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⑤,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⑥。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释】

①惠王:秦惠文王,孝公之子,前337—前311年在位。

②张仪:战国时著名纵横家,首倡连横的外交策略,时为秦相。

③商、於(wū):地区名。约当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内乡一带地区。

④丹、淅:二水名。此处指河南西南部之西峡、淅川等一带地区。

⑤屈匄(ɡài):人名。楚国的将军。匄,通“丐”。

⑥邓:楚县名。在今河南漯河南。

【译文】

屈原遭黜之后,秦国想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和楚国订立了合纵盟约,秦惠王对这个盟约很害怕,就派张仪假装逃离秦国,准备了厚礼投靠楚国,张仪说:“秦国憎恨齐国,现在齐国却和楚国订立合纵联盟,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多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听信张仪的话,和齐国断交,派使臣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骗楚使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什么六百里土地。”楚国使臣愤怒地离开秦国,回来禀报给楚怀王。楚怀王大怒,于是大规模发兵讨伐秦国。秦国派军队迎战,在丹、浙一带大败楚国军队,杀死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将军屈匄,又乘势夺取了汉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于是动员全国兵力,深入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魏国听说这事后,发兵偷袭楚国,来到了邓地。楚国军队害怕,就从秦国撤军。而这时齐国终因恼怒楚怀王,不来援救楚国,楚国因此形势困窘。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注释】

①郑袖:郑国的一名女子,长相美丽,善于舞蹈,被楚怀王册封为南后。

【译文】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的土地与楚国议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要能得到张仪这个人就甘心了!”张仪听说这话,就说:“如果张仪一人能够抵上汉中的土地,就请让我去楚国吧!”张仪前往楚国,又用厚礼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从而得以在楚王宠妾郑袖处布置诡辩之言。楚怀王居然听信郑袖,又释放了张仪。这时屈原已经被疏远了,不再担任官职了,被派到齐国去做使者,等他返回后,就向楚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把张仪杀掉呢?”楚怀王后悔了,就派人去追杀张仪,却已追不上了。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译文】

这以后,各国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国,并杀死了楚国将军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①,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②:“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注释】

①秦昭王:名则,惠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前306—前251年在位。

②子兰:人名。楚怀王的幼子。

【译文】

这时秦昭王和楚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晤。楚怀王要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凶暴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楚怀王前去,说:“为什么要断绝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楚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楚怀王的归路,把楚怀王扣留起来,并要求割让土地。楚怀王发怒,不肯答应,就逃跑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楚怀王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遗体送回楚国埋葬。

长子顷襄王立①,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注释】

①顷襄王:名横,楚怀王长子,前298—前263年在位。

【译文】

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劝说楚怀王进入秦国而不能生还。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①,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②,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注释】

①放流:放逐到很远的地方。

②王明:王者英明。

【译文】

屈原嫉恨子兰等专权误国,虽被流放,却还眷恋楚国,心里想念楚怀王,总想回到他身边,希望楚怀王能悔悟起来,风俗也能得到改正。他渴望保全君王并使国家振兴,使楚国衰弱的局势得以扭转,一篇文章中往往反复表达这种心情。但始终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可能重回朝堂,由此也可看到楚怀王始终没有悔悟。国君无论愚蠢还是明智,贤能还是不中用,没有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保卫自己,选拔贤者来辅佐自己,但国家被灭,家族没落的局势持续出现,而圣君盛国却多代不见,就在于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实际上并不忠诚,他们所认为的贤才实际上并不贤明!楚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本质,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又受到张仪的欺骗,他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吃了败仗,国土遭到削减,丧失了六个郡的土地,自己也客死秦国,被天下人嘲笑。这是楚怀王没有识人之明的灾祸啊!《周易》中说:“井已经浚治干净,却不来饮水,使我伤心,这些水可是可以汲用的啊。君主如果贤明,老百姓就都会得到幸福。”楚怀王是这样昏庸,怎么可以获得幸福呢?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闻之”,闻屈平作《离骚》。

【译文】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作骚以怨,非常恼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了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把屈原流放到更远处。“闻之”,听说屈原创作了《离骚》。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①?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受物之汶汶者乎⑤!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⑥!”

【注释】

①三闾大夫:楚官职名。掌管楚国王族的昭、屈、景三姓事务。闾,聚族而居。

②(bǔ):吃。啜:饮。醨(lí):薄酒。

③怀瑾握瑜:比喻坚持操守,具有纯洁的美德。瑾、瑜,都是美玉。

④察察:明净、洁白的样子。

⑤汶汶:昏暗的样子。

⑥皓皓:洁白,光明。温蠖(huò):昏愦、昏暗的状态。

【译文】

屈原到了江边,披头散发,在岸边一边走一边吟诗。他面容憔悴,形容枯槁。渔翁看见就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了呢?”屈原说:“世人都混浊不清,唯独我干净;大家都昏醉不醒,只有我清醒,因此遭到流放。”渔翁说:“有圣德的人不固执地对待事物,能够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既然大家都污浊,您为什么不随着水流去推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昏醉,您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为什么怀着美玉一样的德行却让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了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上的灰尘,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衣服,人们又有谁肯让自己的清白之身,染上外物的污垢呢?我宁可投进不断的江水而葬身在鱼腹当中,又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污染呢?”

乃作《怀沙》之赋。

【译文】

于是做了一篇名为《怀沙》的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①。

【注释】

①汨(mì)罗:即汨罗江,流经湖南东北部与湘江汇合。

【译文】

然后就抱上石头,自沉于汨罗江而死了。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译文】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以擅长辞赋著名,但都只是师法屈原的文辞委婉含蓄,始终不敢直言进谏。此后楚国日渐衰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消灭了。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①。

【注释】

①投书以吊屈原:指贾谊写的《吊屈原赋》。

【译文】

屈原在汨罗江投水自杀一百多年后,汉朝有个贾生,他去做长沙王太傅,经过湘水时,写了篇文章投到江里悼念屈原。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①。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②,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注释】

①雒阳:即今河南洛阳。

②廷尉:官名。掌刑狱。

【译文】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他在十八岁时,就因为博览诗书,善写文章闻名洛阳。吴廷尉做河南郡守时,听说他才学出众,就召到官署里,很器重他。孝文皇帝刚继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全国第一,过去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调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生,说贾生年轻有才,通晓诸子百家的书。文帝就把贾生召来担任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①,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注释】

①说:同“悦”。

【译文】

这时贾生二十多岁,在同事中年龄最小。每次下诏讨论,很多老先生不能说出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如流,人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大家于是就认为贾生才能超人,都比不上他。孝文帝喜欢他,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①,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注释】

①绛、灌:指绛侯周勃和灌婴,均为西汉开国功臣。东阳侯:爵名。指张相如。冯敬:人名。时任御史大夫。

【译文】

贾生认为汉朝从开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融洽,所以理当改订历法,更换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律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他一一起草了仪式法度的草案,崇尚黄色,字数采用“五”数制,确定官职名称,完全改变了秦代旧制。孝文帝继位不久,做事谦虚谨慎,还没来得及实施。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都要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生担任公卿的职务。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这一班大臣都嫉妒他,说贾生的坏话,说:“这个洛阳少年,年轻而且学术浅薄,只想独揽大权,把许多政事都搅乱了。”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建议,让贾生去做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①,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注释】

①適:通“谪”。贬谪。

【译文】

贾生既已辞行前往长沙,听说长沙地方低洼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太长,加上又受到贬谪,心中很不舒服。等到他渡湘江时,就写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①。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注释】

①服:通“”。鸟名。又名山鸮,因夜鸣声恶,古称之不祥之鸟。

【译文】

贾生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鹗鸟飞进他的屋内,落在他的座旁。楚地的人把鸮叫作“”。贾生本就因为贬谪居于长沙,当地低洼潮湿,认为自己寿命将不能长久,因而心中悲哀,就写了一篇赋来宽慰自己。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③。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注释】

①受釐(xī):祭礼后,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

②宣室:汉宫殿名。在未央殿前。

③梁怀王:刘揖,文帝之子。

【译文】

一年多后,贾生被召回长安朝见皇帝。孝文帝正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对鬼神的事有所感受,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根本。贾生于是详细地说明其中道理。一直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地前移座席。谈完后,孝文帝说:“我好久没见贾生,自认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比不上他啊!”过了不久,又任命贾生做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很喜欢读书,所以命令贾生做他的老师。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译文】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生为此进谏,认为国家祸患由此开始了。贾生多次上疏报告,说有的诸侯封地接连几个郡,不合乎古代制度,应该逐渐削减。孝文帝没有采纳。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①。

【注释】

①至孝昭时,列为九卿:此当系后人补记,非《史记》原文,司马迁死于武帝末年,未及昭帝世。

【译文】

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掉下来摔死了,没留下后代。贾生为自己做太傅没尽到责任而感伤,悲痛哭泣一年多,也死了。贾生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到孝文帝去世,孝武帝继位,选拔贾生的两个孙子做了郡守,贾嘉十分好学,继承了贾生的家业,和我有书信来往。到孝昭帝时,贾嘉当上了九卿的官位。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①。维申谨按:《屈原传》中《怀沙赋》抄入《词赋》上编,依《楚辞·九章》。《贾生传》中《吊屈原赋》抄入《哀祭类》,《服鸟赋》抄入《词赋》上编,故此处不更录。

【注释】

①爽然:警悟的样子。

【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叹屈原的志趣。到长沙,游览屈原沉水自杀的汨罗江,未曾不流泪感叹,想象他的为人。后来读到贾生悼念屈原的赋,我又奇怪屈原凭自己那样超人的才华,如果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能容身,却把自己弄到了如此境地。读完《鸟赋》,体会到生死本是一般,对身世的浮沉也就不在乎,我才又心情舒畅地抛开了自己那些想法。维申谨按:《屈原传》中的《怀沙赋》抄入了《词赋》上编,依《楚辞·九章》。《贾生传》中《吊屈原赋》抄入《哀祭类》,《鸟赋》抄入《词赋》上编,所以此处不再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