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郑道传著)

 朝鲜经国典(上)

正宝位

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天地之大德曰生。何以守位。曰仁。天子享天下之奉。诸侯享境内之奉。皆富贵之至也。贤能效其智。豪杰效其力。民庶奔走。各服其役。惟人君之命是从焉。以其得乎位也。非大宝而何。天地之于万物。一于生育而已。盖其一原之气。周流无间。而万物之生。皆受是气以生。洪纤高下。各形其形。各性其性。故曰天地以生物为心。所谓生物之心。即天地之大德也。人君之位。尊则尊矣。贵则贵矣。然天下至广也。万民至众也。一有不得其心。则盖有大可虑者存焉。下民至弱也。不可以力劫之也。至愚也。不可以智欺之也。得其心则服之。不得其心则去之。去就之间。不容毫发焉。然所谓得其心者。非以私意苟且而为之也。非以违道干誉而致之也。亦曰仁而已矣。人君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天下四境之人。皆悦而仰之若父母。则长享安富尊荣之乐。而无危亡覆坠之患矣。守位以仁。不亦宜乎。恭惟 主上殿下。顺天应人。骤正宝位。知仁为心德之全。爱乃仁之所发。于是正其心以体乎仁。推其爱以及于人。仁之体立而仁之用行矣。呜呼。保有其位。以延千万世之传。讵不信欤。

国号

海东之国。不一其号。为朝鲜者三。曰檀君曰箕子曰卫满。若朴氏昔氏金氏相继称新罗。温祚称百济于前。甄萱称百济于后。又高朱蒙称高句丽。弓裔称后高丽。王氏代弓裔。仍袭高丽之号。皆窃据一隅。不受中国之命。自立名号。互相侵夺。虽有所称。何足取哉。惟箕子受周武之命。封朝鲜侯。今 天子命曰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盖以武王之命箕子者。命 殿下。名既正矣。言既顺矣。箕子陈武王以洪范。推衍其义。作八条之教。施之国中。政化盛行。风俗至美。朝鲜之名。闻于天下后世者如此。今既袭朝鲜之美号。则箕子之善政亦在所当讲焉。呜呼。 天子之德无愧于周武。殿下之德亦岂有愧于箕子哉。将见洪范之学。八条之教。复行于今日也。孔子曰。吾其为东周乎。岂欺我哉。

定国本

储副。天下国家之本也。古之先王。立必以长者。所以绝其争也。必以贤者。所以尚其德也。无非公天下国家之心也。尚虑教养未至。则德业未进。无以克荷负托之重。于是。择耆儒宿德为之师傅。端人正士为之僚属。朝夕讲劝。无非正言正事。则其薰陶涵养者至矣。先王之于储副。不徒定其位。从而教之者如此。而或有招致技术之士。徒事词章之学。其所习者反为丧心之具。甚者惟谗谄面谀之徒是信。嬉游逸豫之事是好。卒无以保其位者多矣。吁可惜哉。恭惟我 殿下即位之初。首降德音。以正东宫之位。置书筵官。谓门下左侍中赵浚,判中枢院事南在,签书中枢院事郑揔。其学业皆可以备讲劝之任。命为师傅宾客。而臣亦以不敏。得忝贰师之职。虽其学问之疏略。不足以仰补原良之德。然其心则未尝忘之也。今我东宫以岐嶷之资。温文之性。夙兴夜寐。每御书筵讲论不怠。则日就月将。必至于光明之学。可冀也。其所以正储位而隆邦本者。宜矣。

世系

臣尝读周雅。论文武之德者。必追述后稷,公刘积功

累仁之事。以见其所由来者远。论文武之福者。必歌咏子孙振振之仁。侁侁之盛。以著其所由及者广。恭惟 本朝世系之盛。自某以来。世有积德。至 穆王而始著。至 殿下而大命集矣。天又锡之以祚胤既蕃且大。爰命贤有德者正位东宫。馀皆建爵分封。藩屏 王室。亦国家长久之计也。疏其封爵名号。作世系篇。

教书

书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惟其心之一于内。故言之发于外者。不期而自大。观其发言之大。则其存心之一。从可知矣。自典谟训诰著于书。而精一执中之说。为万世圣学之渊源。信乎其大矣。汉唐以来。天子之言。或称制诏。或称诰敕。诸侯之言。称教书。尊卑虽殊。其所以立言之义则一也。所谓制诰教书。有亲自制者。有出于文臣之代言者。随其政治之高下。有醇驳之不同。然而因是亦可见一时之云为也。恭惟我 殿下。自在潜邸时。好与儒士读经史诸子。讲明义理。论古今成败之事甚悉甚熟。文章虽其馀事。而学问之至。盖有自得者多矣。今当维新之日。立经陈纪。与民更始。屡降 德音。以教中外。其书虽出于文

臣之制进。其命意则一本于 宸衷之断。而讨论润色。得义理之当。又非秉笔者所能髣髴。是宜列著于篇。以备一代之典。

治典

总序

治典。冢宰所掌也。司徒以下皆冢宰之属。则教典以下。亦冢宰之职也。冢宰得其人。六典举而百职修。故曰人主之职。在论一相。冢宰之谓也。上以承君父。下以统百官治万民。厥职大矣。且人主之材。有昏明强弱之不同。顺其美而匡其恶。献其可而替其否。以纳于大中之域。故曰相也。辅相之义也。百官异职。万民异业。平之使不失其宜。均之使各得其所。故曰宰也。宰制之义也。至于宫闱之密。而嫔媵之进御。亵御之执役。舆马服饰之玩。食饮之供。惟冢宰得知之。冢宰重臣也。人主之所礼貌也。而身亲细微之事。不其冗乎。曰非也。嫔媵亵御。本以备使令也。不谨则有邪媚之惑。舆马衣服饮食。本以奉身也。不节则有奢华侈用之费。故先王立法。举以此属之冢宰。而以为之制节限量。其虑远矣。夫以人主之尊。人臣仰而正之。难矣哉。以智力持之不可也。以口舌争之不可也。惟积其诚而动之。正其已而格之耳。百官万民之众。而以一身治之。其亦难矣。提耳而教之不可也。家喻而户晓之不可也。惟知人之贤不肖而进退之。庶绩兴而百官治。审事之当否而区处之。物得其所而万民安。宋大儒真西山之论相业曰。正已格君。知人处事。旨哉。言也。臣愚以谓正已格君。乃治典之本。而知人处事。治典之所由行也。故于此并论之。

官制

人君。代天工治天民。不可以独力为之也。于是。设官分职。布于中外。博求贤能之士以共之。官制之所由作也。恭惟我 殿下即位之初。首命儒臣。讲采历代之典。参以前朝之旧。建立官府。制其名称。盖欲省繁汰冗。以从简要。而当维新之日。草创更始。未遑及也。然前朝既有军器监。又有防御都监。既有缮工监。又有造成都监。今皆革去。所谓都监者。以其务归之本监。循名而责实也。革内乘并之司仆。革内厨并之司膳。盖欲省自已之奉也。设内侍府掖庭署。所以别流品也。推此类观之。 殿下改正官制之美意可得也。其内而辅相者曰门下府。主会计者曰三司。本兵者曰中枢院。掌文翰者曰艺文春秋馆。主风纪者曰司宪府。六曹及百司庶府。各因其事而举者。随其职任之要而别论之。外而监司曰都观察黜陟使。守令曰牧都护府使,知官县令监务。盖监司风纪之任。而守令近民之官。守令有贤否之异。而民之休戚系焉。监司举黜陟之典。而守令为之劝惩焉。以侍从郎官更迭为之。所以重其选也。故以此附于官制之末。

宰相年表

宰相之职。臣于治典论之矣。然为宰相者得其君。然后道行于上而惠及于下。身荣于前而名显于后。而君臣之相遇。自古以为难也。帝者之世。君臣俱圣。故相与都俞于堂陛之上而成雍熙之化。王者之世。君臣俱贤。故相与勤劳于政事之间而致隆平之治。霸者之世。其君不及其臣。然能任之专。故亦能成一时之功。若夫中材之主。相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如唐之玄宗相宋璟,张九龄则致开原之太平。用李林甫,杨国忠则速天宝之祸乱。噫。臣之遇君诚难。而君之遇臣亦难矣。方今明良相遇。诚意交孚。相与共图维新之政。千百年之一盛际也。于是作宰相年表。独书侍中者。亦以见冢宰之兼众职。而人主之职在择一相。百执事以下不与也。

入官

治天下国家之要。在于用人而已。古之用人者。养之有素。择之甚精。所入之途狭而所居之任久。惟其养之素。故人材成。择之精而所入之途狭。故侥倖冒进之心息。所居之任久。故贤能得以展其才而事功成。后世。上之人失其教养之道。而人才之成就。不出于天资之高下。而其进而用之也。或因君上之私恩。或因宰执之引进。或拔于行伍之中。或出于刀笔之吏。然此犹可言也。积赀资者挟贿赂以求之。饰子女者托婚姻以得之。何有于择哉。而所入之途亦广矣。非才杂进。希求无厌。贸贸棼棼。日志乎超升。而为君相者。亦不胜众多争进之心。夺彼而与此。朝拜而夕罢。徒以苟且姑息为计。而日不给。居位之久不久。靡暇论也。虽有贤智之士。亦安得以展布其才。以成事功乎。比之万丈之陂。日受众水之入而不得容焉。则其势必毁决堤防。汎滥四出而后已。而国家随以亡。言之可为寒心矣。惟科举一事。庶几周礼宾兴之意矣。然试以词章。则浮华无实之徒。得侧于其间。试以经史。则迂僻固滞之士或有焉。隋唐以来之通患也。惟我 主上殿下即位之初。立经陈纪。动法古昔。而于用人之道。尤致意焉。谓人才不可以不养。于是内而成均部学。外而州郡乡校。各置教授生员。赡其廪食。三年一大比。试以经学。观其经明行修之实。试以赋论对策。观其文章经济之才。此文科也。谓将相大臣皆有功德于民。而其子孙又承家庭之训。知礼义之方。而皆可以从政。置门荫。谓兵有国之常备。不可以不讲。设训鍊。观以教韬略战阵之法。谓簿书期会金谷营造之事。供给应对之节。不可以不习。置吏学译。以奉使命通中国。医以治疾病济夭札。阴阳卜筮。所以决嫌疑定犹豫。于是。置译学医学阴阳卜筮之学。而各有其科焉。养之可谓至。而择之可谓精矣。其不在七科者。不惟其人不得冒进。而有司亦执法以制之。所入之途狭矣。又定官制。自一品至九品。分正从为十八级。每一级分二资。积十五个月历一资。积三十个月迁一级。居其任不亦久乎。其才学道德。足以裨补国政。武勇韬略。足以统率三军。 君上以特旨用之者。不在资格之拘。然当即位之初。庶事草创。勋劳亲旧。有未尽除授者。军旅方兴。介胄之士。在所当先。成法未尽举行。故臣于此著之。俾后来知有成法。而得所持守焉。

补吏

吏。执官府之役者也。汉法通一经以上者。得补吏。卿相守令多于此焉出。唐补吏之法。虽不及汉。然试之而后补之。亦能理簿书期会之数。习供给进退之节。而官府治焉。前朝补吏之法有二途。所谓三都监,三军录事,都评议使司。知印宣差。皆以士人为之。曰掾吏典吏书吏令吏司吏之属。各随其衙门之高下。以良家子弟充之。然无试补之法。听其自举。兵兴以来。入官多门。自举者亦少。官府求之如不得。其间猥屑庸陋不能操刀笔者或有焉。国家始命吏曹议试补之法。考其家世及通律文书筐者得补为吏。法则善矣。其得人与否。在有司焉耳。

军官

古者。大国三卿。曰司徒。主民。曰司马。主兵。曰司空。主地。无事则各守其职。有事则三卿皆出为将。故曰大国三军。军将皆卿也。分而合之。离而属之。先王之虑远矣。盖宰相无所不统。而军机之重。必欲使庙堂知之。所以存体统也。长枪大剑。虽非搢绅之所能操。而决策制胜。亦待深于韬略者。然后乃能料也。国家损益唐府兵之法。立十卫。每一卫率五领。自上将军以下至将军。自中郎将以下至尉正。统之义兴三军府。

令宰相判府事。判诸卫事。以重御轻。以小属大。体统严矣。每道置节制使。其州郡之兵番上宿卫。亦内外相制之义。而属之义兴三军府镇抚所者。以内御外之义也。义兴三军府所统十卫五十领职秩次第。节制使以下镇抚兵马之号。详著于篇。

钱谷

钱谷。盖有国之常备。而生民之司命也。然取之无其道。用之无其法。横敛多而民生苦。糜费广而国用竭。有国家者。不可不虑也。周公作周礼。司徒掌钱谷之入。而周知其数。冢宰掌其所出之命。而不至于妄费。是以。量其入而以为出。三年有一年之蓄。通计三十年。有九年之蓄。虽有凶荒军旅之变。不以为病也。汉以大司农掌之。唐以度支使掌之。其赋敛漕运之数。供上祭祀宴享之费。军旅之需。为宰相者漫不得知。而以利权之重。付之一司一使。随时营具。多方取办。仅济一时之用。如有不虞之变。未免空匮之窘。亦可笑也。国家以三司掌钱谷所入之数。而其出也。承都评议使司之命而行之。盖有得于周官遗意者矣。其钱谷之所在。随其任而书之。以见其经费之数焉。

封赠承袭

人臣。有功在王室。泽被生民者。生则崇其爵禄。殁则加其位号。又推其恩。上及祖考。下延子孙。盖所以报之重而厚之至也。 殿下褒奖功臣。自门下侍中裴克廉以下五十有二人。以次论赏进爵。追赠三代。又令适长世袭其爵。及判三司事尹虎卒。特赠门下右侍中。载在盟府。可考而书也。

赋典

总序

赋者。军国所需之总名也。分而言之。则用之于国曰钱谷。故治典论出纳之节甚详。取之于民曰赋。故于此论其所出之目。曰州郡曰版籍。赋之出也。曰经理。赋之制也。曰农桑。赋之本也。曰赋税。赋之贡也。曰漕运。赋之输也。曰盐铁。山场水梁。曰工商船税。赋之助也。曰上供曰国用曰禄俸曰军资曰义仓曰惠民典药局。赋之用也。曰蠲免。赋之宽也。知赋之所出。则民生不可不厚而州郡不可不治也。版籍不可不详也。知赋之所制则经理不可不正也。知赋之所输则民力不可困。而漕运不可不讲也。知赋之所本则农桑不可不重也。知赋之所助则课程不可不立也。知赋之所用则出纳不可不节也。知赋之所宽则民财不可尽取也。然有土有人然后可以得其赋。有德然后可以保其赋。大学之传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臣故以德为赋典之本焉。

州郡

京邑。四方之本也。股肱之郡。供赋役卫王室。京邑之辅也。远而州郡星罗棋布。皆出其力以供公役。出其赋以供公用。无非王室之藩屏也。国家因前朝王氏之旧。而有所沿革。京畿分左右道。国之南曰杨广道。其外曰庆尚全罗道。西为西海道。东为交州江陵道。(按交州江陵道即岭东西地)置监司曰都观察黜陟使。东北为东北面。西北为西北面。置监司曰都巡问使。以宣教化。以总钱谷刑名兵马之事。其州府郡县。各置守令焉。可见其疆理之整齐。而王化之攸行也。

版籍

国之贫富。在民之众寡。赋役之均。在民数之周。故任民牧之职者。休养生息。以蕃其类。劳来安集。以保其居。民可庶也。籍其户口。稽其登耗。民可数也。验口计丁。科其差敛。赋役可均也。夫如是。事集于上而下不扰。国富而民安也。前朝之季。不知制民之产。休养失其道。而生齿不息。安集无其方。而或死于饥寒。户口日就于耗损。其有见存者。不胜赋役之烦。折而入于豪富之家。托于权要之势。或作工商。或逃浮图。固已失其十五六。而其为公私寺院之奴婢者。亦不在其数焉。幸而号为编民者。又以家长之所容隐。奸吏之所占挟。一户之口。不尽付籍。民数可得而周乎。赋役奚由而均乎。一有徵敛之事。期限刻迫。捶挞随之。事未及集。民不胜其烦扰。国益贫而民益苦也。惟我 殿下初即位。命有司讲求便民之方。教于中外。籍其数。得户几口几。可谓知为政之本矣。然有司之才否不同。奉行或有未至者。其间岂无脱漏之数。而行之岁月之久则可周也。盖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者。国之本而君之天。故周礼献民数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重其天也。为人君者知此义。则其所以爱民者。不可不至矣。故臣著版籍之篇而并论之。

经理

古者。田在于官而授之民。民之所耕者。皆其所授之田。天下之民。无不受田者。无不耕者。故贫富强弱。不甚相过。而其田之所出。皆入于公家。而国亦富。自田制之坏。豪强得以兼并。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借耕富人之田。终岁勤苦。而食反不足。富者安坐不耕。役使佣佃之人。而食其太半之入。公家拱手环视。而莫得其利。民益苦而国益贫。于是限田均田之说兴焉。是则不过姑息之计。然亦治民之田。授以耕之耳。唐永业,口分之田。(按唐授田之制。一夫受田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桀。)亦计口授田。使自耕之。以其租为公家之用。然识者讥其田制之未正也。前朝田制。有苗裔田役分田功荫田登科田(按。高丽田制仿唐制。而苗裔田分给前代国王后。役分田不论实阶。定以人品。功荫田赐功臣及投化人。登科田登科人别赐。)军田闲人田。以食其田租之入。而民之所耕。则听其自垦自占。而官不之治。力多者垦之广。势强者占之多。而无力而弱者。又从强有力者借之耕。分其所出之半。是耕之者一而食之者二。富者益富而贫者益贫。至无以自存。去而为游手。转而为末业。甚而为盗贼。呜呼。其弊有不胜言者。及其法坏之益甚。势力之家。互相兼并。一人所耕之田。其主或至于七八。而当输租之时。人马之供亿。求请抑买之物。行脚之钱。漕运之价。固亦不啻倍蓰于其租之数。上下交征。起而斗力以争夺之。而祸乱随以兴。卒至亡国而后已。 殿下在潜邸。亲见其弊。慨然以革私田为己任。盖欲尽取境内之田属之公家。计民授田。以复古者田制之正。而当时旧家世族。以其不便于己。交口谤怨。多方沮毁。而使斯民不得蒙至治之泽。可胜叹哉。然与二三大臣之同志者。讲求前代之法。参酌今日之宜。打量境内之田。得田以结计者。几分上供之田。国用军资之田。文武役科之田。而闲良之居京城卫王室者。寡妇之守节者。乡驿津渡之吏。以至庶民工匠苟执公役者。亦皆有田。其授民以田。虽不及于古人。而整齐田法。以为一代之典。下视前朝之弊法。岂不万万哉。

农桑

农桑。衣食之本。王政之所先。国家内而司农。外而劝农。使验民之勤惰而劝惩之。风纪之司。察其职之称否而黜陟之。 殿下屡降德音。必以劝农桑为首。敦其本而取其实也。将见衣食足而知廉耻。仓廪实而礼义兴。太平之业。基于此矣。

赋税

孟子曰。无野人。莫养君子。无君子。莫治野人。古之圣人。立赋税之法。非徒取民以自奉。民之相聚也。饮食衣服之欲攻乎外。男女之欲攻乎内。在丑则争之。力敌则斗之。以至于相残。为人上者。执法以治之。使争者平斗者和。而后民生安焉。然不可耕且为也。则民之出乎什一。以养其上。其取直也大。而上之所以报其养者亦重矣。后之人。不知立法之义。乃曰民之供我者。乃其职分之当然也。聚敛掊克。犹恐不胜。而民亦效之。起而争夺。祸乱生焉。盖先王所以立其法者。天理也。后世所以作其弊者。人欲也。才臣计吏之治赋税者。当思遏人欲而存天理可也。国家赋税之法。租则一出于田。而所谓常徭杂贡者。随其地之所出而纳之官府。盖唐租庸调之遗意也。 殿下尚虑赋税之重。有以困吾民。爰命攸司。改正田赋。详定常徭。杂贡。庶几得中正之道。然租则验其田之开荒。所出之数可稽。其常徭杂贡者。但定其官府所纳之数。不分言其有户则出某物为调。有身则出某物为庸。吏因缘为奸。滥徵横敛。而民益困。豪富之家多方规避。而用反不足。 殿下爱民定赋之意。不得下究。有司之责也。幸当无事閒暇之时。讲而行之可也。

漕运

古者。天子诸侯。皆享畿内之赋。故漕运之所责入。远不过五百里。近不过五十里。民力不至于困。秦汉以来。郡县天下。而其所出之赋。输之天子之都。道里至远。运粟至多。而民力困。于是。以漕运为急务。而讲求其法甚详。而民力之困犹是也。国家三边滨海。内有大江。漕运由之。民力可省。自倭寇作耗。沿海州郡。舍水而陆。崖险谷隘。秋潦冬雪。人夫疲顿。牛马颠踣。民甚苦之。 殿下即位。命有司修战舰。增戍卒。水攻陆守。倭寇进不得掠。退无所获。于是远遁。而海运通。陆输州郡。远者不过四五百里而达于江。民力省而国用裕。然吏不得人。措置之方。小失其宜。则害随以生。不可不察也。

盐法

盐出于海。而民用之不可无者也。前朝自忠宣王立盐法。使民纳布受盐。以资国用。及其法弊。布入于官。盐不及已。民甚苦之。 殿下即位。首降德音。一革前朝弊法。每沿海州郡。置盐场而官为煮盐。听民将其所有之物。或布或米。无论精粗多寡。亲就盐所。称时价之高低。计直受盐。然后纳价物焉。盖与民同其利。非禁而榷之也。其盐场所在与所出之数备书焉。以凭会计。

山场水梁

古者。数罟不入洿池。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山林。盖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此山场水梁之所由本也。前朝之时。山场水梁。皆为豪强所占夺。公家不得其利焉。 殿下即位。革其弊法。收而为公家之用。以山场属缮工。取其材木以充营缮。以水梁属司宰。取其鱼盐以供内外之膳及祭祀宾客之用。其山场水梁所在可考者。悉书之。

金银珠玉铜铁

粟米布帛。民资以生。至于金银珠玉。无补于民用。宜非为政之所急。然宗庙至敬之所在。故器必饰以金玉。冠冕加于众体之上。亦以珠玉饰之。况本国臣事天朝。其岁时庆节之所修。必以金银将之。盖金银珠玉。在奉先事大之礼。不可无者也。至于铜铁。以爨以耕。尤切于民用。又铸为兵具。军国之须。莫重于此。前朝有金银所。官为采之。国家凡产铁之处。每置铁场。官集丁夫铸冶之。民所铸冶则不课焉。而采金银之法。今皆废矣。然金银有见数。事大之日无穷。则其采之之法。亦不可不讲也。臣于此取金银所及铁场。悉著于篇。以备参考焉。

工商税

先王制工商之税。所以抑末作。而归之本实。国家前此未有定制。民之游惰者皆趋之。而南亩之民日益减。末作胜而本实耗。不可不虑也。臣故备举工商课

税之法。著之于此。举而行之。在朝廷焉。

船税

本朝滨海以国。鱼盐之利为多。而公私漕运辐溱于东西之江。置司水监以掌之。而收其税以助国用焉。其利亦厚矣。

上供

人君。专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其所出之赋。何莫非已分之所有。凡国之经费。何莫非已分之所用。故曰人君无私藏。此书曰上供曰国用。岐而言之。亦有说乎。饮膳衣服。所以供王之奉养也。匪颁。所以供王之赐与也。珍宝。所以供王之玩好也。是数者。今皆谓之上供。考之周礼。各置司存以掌其出入会计之数。尚虑人主侈心之生而费之无节。掌吏肆其奸欺而失于渗漏。于是。以冢宰总而制之。虽似人主之私用。实通于有司之经理。至汉唐。始有天子私藏之名。与军国之用不相通。然其财之所出。或税山海泽薮之物产。或得州郡之私献。或称常赋之羡馀。未尝取于经理之赋。而犹有统摄。不相侵紊。其遇凶荒军旅之事。出其财而赡之。识者尚且非之曰。人君不能正其家人。近习之故而有私人。既有私人。不能无私费。于是有私财。万事之弊。莫非由此而出。其为戒也至矣。前朝之制。置料物库。掌馈食之粟。司膳掌饔饩膳羞之烹熟。司酝掌酒醴。内府掌布帛丝绵以供衣服。司设掌帐幕床褥以供铺设。皆以朝士职之。宪司以时体察。稽其盈缩之数。可谓得周官之意矣。自忠烈以下。臣事原朝。世降公主。宫掖之费为多。或朝燕京。留侍都下。其道路之费。盘缠之用。在所当办。于是始置德泉义成库之属。然其田口赀资。或损内帑以鬻之。或出于王氏外家之世业。或出籍没之家。不在经理之数。而遂为人主之私藏也。 殿下在潜邸。献议欲尽革之。归之国用。当国者持之甚力。故不克如志。然因是而革去者不啻十四五。及 即位。以五库七宫。悉归之公用。昔光武罢小府禁钱归之大司农。以充公用。史臣美之曰。能绝一己之私。以今方古。实无愧焉。第缘 即位之初。草创更始。庶事繁浩。用度甚广。而其出纳之际。有司拘于文法。或不能给。事机多失。于是斟酌损益。与 即位之教不同者有焉。然权一时之宜耳。其成法则未尝改也。臣于此。一以上供书之。从而著其说。俾后之人。知 殿下节俭克私之美意焉。

国用

国家置丰储仓。凡祭祀宾客田役丧荒之用皆于此焉。出谓之国用。其出纳会计之制。则都评议使司,三司,司宪府各以其职治之。今悉书其所入之数。著之篇者。欲其用之也量入为出。庶乎不至于妄费也。

军资

子贡问为政。孔子以足食足兵答之。国资兵以存。兵资食以生。孔明治兵过管,乐。其伐魏也屯田渭上。以为持久之计。项羽凭百战百胜之资。而一朝粮饷不继。战败身死为天下笑。是知食者三军之司命。不可一日而无者也。故古之为国者。不惟治其兵。又当治其食。不惟治其食之所入。又当治其食之所生。夫食之所生。在地与人而已。国家介山海之间。其丘陵薮泽不耕之地十居八九。而人之游手虽不能悉得其数。以居京城者计之。不下数十万。去而为浮图者不下十万。子弟之閒散。庶民之执公役。戍卒之在边圉。以至工商巫觋之徒。才人禾尺之类。计亦不下十万。不惟不耕。又从以食之。可谓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矣。又因丧荒疾病。不得尽力于南亩。而岁时宾客祭祀之费。亦民之所不能已者。可谓为之者舒而用之者疾矣。兵食奚由而足乎。为今之计。莫若辟閒荒之

地。汰游手之民。尽归之南亩。省民之耕穫而宽其力。制宾客祭祀之式而节其财。然后兵食可得而足也。国家置军资监以储兵食。然但治其所出入之数而已。臣故并论其食之所自生。著之于篇。以为足食之本焉。

禄俸

人君之与贤者所共者。天职也。所治者。天民也。故厚之以天禄。使之免仰事俯育之累。而专力乎供职也。传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国家颁禄之制。自一品至九品分为十八科。三司给牌。广兴仓以其科而颁之。贤者之食天禄者。当思保天职可也。食焉而怠其事。犹不可。况无其事而食其禄。其可乎哉。故先王立法。君之于臣民。功者赐之。饥者周之。无常职而食常禄。以为不恭。其法严矣。

义仓

水旱疾疫。在天道流行之数。代或有之而饥馑至焉。为民牧者。其可坐视而莫之救欤。国家内置义仓。以储谷粟。又推其法。及之州府郡县。各置义仓。每当农月。给贫民无种食者。至秋成止收其本。以备不虞。如遇凶荒之岁。尽发以赈。待岁丰登。亦收其本。以资长远。饥而不损于民。丰而不伤于农。使谷粟常存。而民不至死。盖法之最良者也。其出纳之际。周其急而不继其富。核其实而不耗其数。使良法不废。亦在夫典守得人。申明而举行之耳。

惠民典药局

国家以为药材非本土之所产。如有疾病。其孝子慈孙。傍求奔走。药未之得而病已深。有不及救治之患。于是置惠民典药局。官给药价五升布六千疋。修备药物。凡有疾病者。持斗米疋布至。则随所求而得之。又营子利。十取其一。期至无穷。俾贫民免疾痛之苦。而济夭札之厄。其好生之德大矣。不幸有官府之责取。权势之抑买。而药价耗损。贫民无以自活。岂非不仁之甚者也。典是局者。思尽其责。俾国家好生之德。克永厥终可也。

蠲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轻徭薄赋。以裕其食。不幸被水旱霜虫风雹之灾。随其伤损之多寡。蠲免赋役有差。盖所以厚其本也。国家损分减免之法已自行之。著在甲令。有司宜当审而行之也。

礼典

总序

恭惟 主上殿下。上以应乎天。下以顺乎人。作其 即位。稽古经邦。庶事万类。以序以和。礼乐之兴。惟其时矣。臣以为礼之为说虽多。其实不过曰序而已。朝廷主严。君尊而臣卑。君令而臣行。故朝觐会同。正大位而统百官。朝廷之序也。祭享主诚。人尽其诚。神格于上。故蒸尝祼献。事祖考而通神明。祭享之序也。宴享主和。宾献而主酬。主侑而宾食。饮食宴乐。以睦宗戚而亲臣邻。宴享之序也。至于符宝所以通信。舆服所以辨等。乐者。所以美功德。历者。所以明气候。经筵。所以劝进君德。学校。所以养成人才。设科目举遗逸。所以广求贤之路。求言进书。所以通上下之情。其遣使也。奉表天朝。以尽事大之诚敬。曰图形纪功。所以重功臣而报之厚。曰谥。所以辨群臣之善恶而垂劝戒。曰旌表。所以励节义。曰乡饮酒。所以教礼逊。曰冠婚丧祭。所以一风俗。此皆政事施为之得其序也。故臣推本序之一言。而作礼典总序焉。

朝会

国家朝会。冬至正朝 圣节。则率群臣向阙行礼及接诏受赐之仪。一依 朝廷颁降仪注为之。礼讫。坐正殿受群臣朝。 诞节则行庆寿之礼。如冬至正朝之仪。谓之三大朝会。立春人日。则当直宰臣押班。谓之小朝会。及教宥境内。则有教书开读之仪。行封爵追崇之事。则有发册遣使之仪。凡所行幸则谓之陪奉。五日一听政则谓之衙日。命相则谓之宣麻。摄行祭祀则谓之祝版亲传。各有其仪焉。恭惟 主上端拱正殿。望之皇皇。仗仪森列。衣冠肃穆。告教词命之懿。进言陈诫之切。升降周旋。俯伏拜兴。严而泰。和而庄。蔚然粲然。可尚可嘉。宜其勒成一代之典。昭示罔极焉。其使臣诸节。州郡守令迎命之礼及自相见礼。各以类附焉。

宗庙

王者受命开国。必立宗庙以奉其先。盖报本追远。厚之道也。其有功德者。祖而宗之。以为不迁之主。故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殿下即位。追崇 皇考桓王以上四代。加以王爵。以立庙室。以安神主。其牲牢币帛之数。簠簋(簠簋。一本作莆筥。)笾豆之品。祼献拜祝之节。讲之甚熟。书之于策。礼曹以时请而行之。百司庶府。莫不奔走虔供其职。敬之至也。

社稷

社者。土神也。稷者。谷神也。盖人非土不立。非谷不生。

故自天子至诸侯。有人民者。皆得置社稷。盖为民求福之祭也。国家立社稷。牺牲致其肥腯。器币致其净洁。献以三终。乐以八成。皆有司存。以时举行。重民之意大矣。

耤田

农者。万事之本也。耤者。劝农之本也。盖宗庙之粢盛。军国之财用。皆出于农。而民生以之而番庶。风俗以之而淳厚。故曰农者。万事之本也。人君亲耕耤田。以先于农。而下民皆曰。且以人君之尊。尚且身为之耕。况以下民之贱。安坐而不耕。其可乎哉。于是。人人皆赴南亩而农事兴矣。故曰耤者。劝农之本也。国家置耤田令丞。以掌耤耕祭祀之法。臣悉著之于篇。以见殿下重谷之意焉。

风云雷雨

风云雷雨。滋五谷遂品汇。则其泽物也至矣。国家钦奉 诏旨。立其坛于国之南。有司以时致祭焉。其事大之礼。敬神之义。一举而尽矣。

文庙

天下之通祀。惟文庙为是。国家内自国都。外至州郡。皆建庙学。当春秋二仲上丁之日。祀之以礼载。惟圣教之在天下。如日月之行乎天。百王以之为仪范。万世以之为师表。盖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而其根于人性之固有。而人心之所同然者。亦岂待臣之言哉。惟 殿下丰其饩饎。洁其器皿。以致尊师重道之意。则可得而书也。

诸神祀典

凡载祀典者。皆有功德于民。不可不报者也。其祀山川之神。以其兴云雨滋五谷。足民食者也。其祀古昔圣贤。以其得时行道。康济斯民。立法垂训。昭示后世。故皆载之祀典。以为常祭。其不载祀典者。谄而非礼。淫而无福。在所当禁。

燕享

君臣以严敬为主。一于严敬。则势相悬绝。情不相通。先王。于是制燕享之礼。亲之曰宾主。尊之曰诸父诸舅。丰其饮食。致其慇勤。而望其教诲焉。周诗曰。钟鼓既设。一朝享之。又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之谓也。国家置礼宾寺。以掌燕享。其酌献之疏数。殽羞之丰俭。皆有定制。今悉著之。

符瑞

古者。天子执圭。诸侯执五玉。虽有尊卑之殊。其所以

合信。而为国家之宝则一也。故通谓之瑞而世守之。本朝置尚瑞司。以掌符宝。下而百司庶府。外而使臣守令。皆有印章焉。

舆服

尊卑之分。莫严于名器。名器之等。莫辨于舆服。故天子诸候。以至臣庶。各有等第。所以一其视听。定其心志也。国家冠服之制。(以下缺)

乐者。本于性情之正。而发于声文之备。宗庙之乐。所以美祖考之盛德。朝廷之乐。所以极君臣之庄敬。以至乡党闺门。莫不因其事而作焉。故幽则祖考格。明则君臣和。推之乡党邦国。而化行俗美。乐之效深矣哉。国家有雅乐署。属之奉常。宗庙之乐也。有唐乐有乡乐。置典乐署掌之。用之于朝会。用之于燕享。又新制文德武功之曲。述 殿下盛德神功。以形容创业之艰难。古今之文。备于此矣。所谓功成而乐作。观乐而知德者。不其信欤。

历者。所以明天道之运行。定日月之躔度。分节候之早晚。岁功以之而成。庶绩以之而熙。故圣王重之。国家置书云观以掌其职。其推步筐计之术。则有授时历有宣明历。(按授时。元世祖时历。宣明。唐穆宗时历。)以时考验。国家敬天勤民之意。可见矣。

经筵

殿下即位。首置经筵官。以备顾问。常曰。大学。为人君立万世之程。真西山推广其意作大学衍义。帝王为治之序。为学之本。蔑以加矣。每于听政之暇。或亲自观览。或使人讲论。虽高宗之时敏。成王之日就。无足多让。猗欤盛哉。

学校

学校。教化之本也。于以明人伦。于以成人才。三代以上。其法大备。秦汉以下。虽不能纯。然莫不以学校为重。而一时政治之得失。系于学校之兴废。已然之迹。今皆可见矣。国家内置成均。以教公卿大夫之子弟及民之俊秀。置部学教授。以教童幼。又推其法。及于州府郡县。皆有乡学。置教授生徒。曰兵律曰书筐曰医药曰象译。亦仿置教授。以时讲劝。其教之也亦至矣。

贡举

科举之法。尚矣。在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其贤能曰选士。升之学曰俊士。升之司马曰进士。论定而后官之。任官而后爵之。位定而后禄之。教之甚勤。考之甚精。用之甚重。故成周人才之盛。政治之美。非后世所能及也。在汉曰孝弟,力田,贤良,茂才。在魏晋曰九品中正。在隋唐曰秀才,进士。其目多矣。要以得人为务。虽不及成周之盛。而一时之人才。皆出于此。前朝自光王始用双冀之言行科举法。掌选者称知贡举,同知贡举。试以词赋。至恭悯王一遵原制。革去词赋之陋。然所谓座主门生之习。行之甚久。不能遽除。识者叹之。 殿下即位。损益科举之法。命成均馆试以四书五经。盖古明经之意也。命礼部试以赋论。古博学宏词之意也。然后试以对策。古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意也。一举而数代之制皆备。将见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致治之隆。轶汉唐而追成周矣。呜呼盛哉。其武科医科阴阳科吏科通事科。各以类附见焉。

举遗逸

士之伏于下者。或抱道德而不求闻达。或怀才能而

不见擢举。苟非上之人。求之诚而访之勤。无以致其至而得其用矣。故厚礼以徵之。高爵以待之。古先哲王之所以兴至治也。 殿下即位之初。申命有司曰。其有经明行修。道德兼备。可为师范者。识通时务。才合经济。可施事功者。习于文辞。工于笔札。可当文翰之任者。精于律筐。达于吏治。可当临民之事者。谋深韬略。勇冠三军。可为将帅者。习于射御。工于捧石。可当军务者。天文地理卜筮医药或攻一艺者。备细访问。敦遣于朝。可见 殿下侧席求贤之美意矣。

求言进书

上之求于下者以言。下之进于上者以书。则决壅去蔽。上下之情通矣。何善之有遗。何冤之不伸哉。 殿下即位之初。命随朝五品以上衙门。各陈便民条画。择其尤善者。著之教书。布告中外。自是虽在草野。进书言事者尚多有之。臣取其见闻之有徵者而书之。

遣使

本国事大以礼。朝聘贡献。岁时遣使。所以修侯度而述所职也。苟非学问之富。辞命之善。足以专对命而扬国美者。畴克当是选哉。 殿下即位以来。凡朝正圣节进表进笺使者。乃其人也。其姓名可考者。悉书之。

功臣图形赐碑

恭惟 殿下英谟伟略。出于天性。深仁厚泽。结于人心。一朝作其 即位。为神人之主。皆 殿下之德之所致。群臣何功之有焉。 殿下撝谦不伐。推奖与议之臣。以为或奋义定策。或与闻协赞。或归心翊戴。赐功臣号有差。立阁图形。镌碑记功。俾后子孙。接于目而感于心。遵守勿替。与国匹休。垂示之意远矣。

谥者。节以一惠。著平生之善恶。而示后世之劝惩焉。其有补于名教也多矣。

旌表

秉彝好德之良心。人皆有焉。然在上者不先倡之。下之人无所观感而兴起矣。故国家立法。其有忠于君。孝于亲。全夫妇之道者。皆为之旌而表之。砺行义而厚风俗也。臣故著篇名。苟有其事。续而书之可也。

乡饮酒

乡饮酒之礼。先王所以教人之意备矣。宾主揖让而升。所以教尊让也。盥洗。所以教致洁也。自始至终。每事必拜。所以教致敬也。尊让洁敬。然后相接。暴慢远而祸乱息矣。主人谋宾介。所以辨贤愚也。先宾后介。所以明贵贱也。贤愚辨贵贱明。人知劝矣。故其饮酒也。乐而不至于流。严而不至于离。臣以为不肃而教成者。惟乡饮酒为然也。

冠礼

司马温公曰。冠者。成人之道也。成人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近世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已加中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臣述格言。责成人。作冠礼篇。

婚姻

礼记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男女者。人伦之本。而万世之始也。故易首乾坤。书记釐降。诗述关雎。礼谨大婚。圣人之重之也如此。自三代以来。国之兴废。家之盛衰。皆由于此。而近来婚姻之家。不论男女德行之如何。苟以一时之贫富而取舍之。又其相求也。不暴则秘。媒此而聘彼。如商贾之售货。无附远厚别之意。或兴狱讼。或被侵陵。又亲迎礼废。男归女家。妇人无知。恃其父母之爱。未有不轻其夫者。骄妒之心。随日以长。卒至反目。家道陵替。皆由始之不谨也。不有上之人制礼以齐之。何以一其风俗哉。臣稽圣经谨本始。作婚礼篇。

丧制

孟子曰。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夫死者。亲之终而人道之大变也。故先王慎之。作丧制。达之天下。使天下之为人子者世守之。哭泣擗踊。情之变也。殡而食粥。虞而食蔬食菜羹。祥而食菜果。饮食之变也。袒括齐衰。服之变也。枕块寝苫。外而不内。居之变也。人子爱亲之情。至此极矣。然犹未也。虞而哭。期而悲。祥而忧。忌而慕。愈久而愈不忘。盖亦出于中心之诚。非勉而为之也。近世以来。丧制大坏。例以浮图之法治之。初丧未葬。珍羞盛馔之狼藉。钟鼓之喧轰。男女之混杂。而主丧者惟应对供办之不给是虑。何暇哀死而恤亡哉。是以。虽居百曰之制。无戚容惨色。而笑语如平日。至亲如此。况其下者乎。见闻习俗。恬不为怪。盖以人子之情。无古今之异。而习俗使之然也。其所谓追荐者。直为人观美耳。而卒至于倾家破产者亦有焉。在死者为无益之费。而贻生者无穷之患。多见其妄也。不有在上者作法以防之。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殿下即位。立经陈纪。动法古圣。其于礼典。尤致意焉。命有司讲明修定。皆有成法。臣重人纪。慎大事。作丧制篇。

家庙

伊川先生曰。冠婚丧祭。礼之大者也。今人都不理会。豺獭皆知报本。今士大夫多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数件。虽幼者可使渐知礼义。臣述格言。质神明。作祭礼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