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每逢海宇升平之际,对于政治制度,总有一番改革的。隋唐之世,就是这个时候了。

隋之政制

隋朝的政制,是沿袭魏晋南北朝,而加以改变整理的。自魏晋以后,宰相之官,废而不设,而其实权则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隋朝也还是如此。[1]三省的职权:中书是和皇帝议定办法的,门下省加以审查,然后发下尚书省,施行出去。所以尚书省实在是庶政的总汇。历代都分曹办事。到隋朝,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分统诸曹。这是模仿《周礼》的六官的。其制度,遂为后来所沿袭。[2]中国的法律,大体上是定于晋朝的。其刑法,则经南北朝至隋而后大定。原来古人称加害于身体的为刑,[3]两汉之世,则称为肉刑。汉文帝因受女子缇萦的感动,把肉刑废除,代之以髡钳和笞。[4]笞刑看似轻微,实际上往往至死;至于髡钳,则所谓“仅剔其毛发”,又未免失之过轻了。南北朝之世,徒流之刑,才逐渐兴起。到隋朝,乃加以整理,而成笞、杖、徒、流、死五刑。死刑分绞斩两种。徒的年限,流的里程,以及笞杖之数,各有规定。从此以后,历代亦就大体相沿,无什改变了。[5]选举制度,隋朝也有改革。后世盛行的进士科,是起于隋炀帝的,但其制不详,隋朝最有关系的,是将前此由郡县长官自辟的佐官,改由吏部除授。这一件事,从前议论的人,颇有不以为然的。但长官自用僚属,往往不免徇私;徇私引用的人,尤易于通同作弊。隋朝此举,实在对于选政,是颇有裨益的。

唐初之政制

唐朝的制度,又是沿袭隋朝而渐变的。三省的长官,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目,其人就算做宰相了。中书门下两省的事情,亦往往在政事堂内会议,不一定是中书先决定办法,然后门下加以审查,这是所以求简捷的。御史一官,到唐代威权渐重,亦颇得重视监察之意。[6]外官:从南北朝以来,州的区域,渐次缩小。第八章中,业已述及了。隋时或废州存郡,或废郡存州,然不过更换名目,实际上还是一样。唐朝则并州郡为一级,而郡大抵是虚名。其上设道,置采访使等,也是个监察之官,和汉时的刺史一样。

赋税及取士制度之改革

唐代的制度,最有关系的,是赋税和取士之制。古代农民,有两种负担:一种是税,是田上所出的农作品。一种是赋,是马、牛、车、辇等军用品。汉世税称田租,有田的人才出。赋则变为口钱,是全国的人一律要出的。汉魏之际,户赋渐兴。晋武帝平吴,定户调之式[7]。全国人民,因年龄、属性之别,而授田有多少之差。年龄、属性相同的,授田都是一样。所收的赋税,自然也是一样。此制定后,天下旋乱,实行至何程度,很是疑问。北魏孝文帝时,又有均田之令。其用意,也和晋朝的户调式一样。但有桑田、露田之别。露田是要还官的,桑田则作为私有。平均地权,两汉以来,久经有此议论。激烈的要把土地都收归国有,[8]缓和的则主张限民名田。[9]总因土地多在私人之手,不易实行。当时有一种议论,说平均地权之策,宜于大乱之后,土田无主之时行之。户调式和均田令,就是实行此等学说的。露田、桑田之制,大约是所以调和私有财产的。[10]唐朝的制度,也还是如此。私有的田,称为世业;由官给,将来要还官的,则称为口分。唐制更精详的,是乡有宽狭之别。田多,足以分给居民的为宽乡,不足的为狭乡。狭乡授田,要减宽乡之半。庶人徙乡,和贫无以葬的,得卖世业田。如能从狭乡徙宽乡,得并卖口分田,这是奖励他移徙的意思。[11]世业田虽得卖买,但最小最大,仍有一个制限。而乡有余田,也是要分给昆连的乡的,县州也都是如此,不能据以自私。其赋税,则凡受田的人,都要交纳田上所出的谷物,谓之“租”。成丁的人,为公家服役,谓之“庸”。[12]随乡所产,出丝麻和其织品,谓之“调”。所以此制称为租庸调法。租庸调的制度,是很精详的,然此制不易实行。[13]后来无田的人,官不能授;土田依旧自由卖买;有钱的人,还是恣意兼并;而赋税却是按人丁征收的,就有有田无税,无田有税,田多税少,田少税多的弊窦。人民无法,乃诈称读书、做官的;或者实系在家,而诈称出家,否则诈称客户。社会的经济,既不平均;国家的收入,又因之减少。其弊可谓很深了。此等积弊,如欲彻底清厘,非将户口和土地,一并查明,把非法兼并的土地,勒令退出,再行分给无田的人不可。然其事更不易实行。到公元780年时,杨炎做宰相,乃勒令诈称客户的人,各就其居住之地,造成簿籍,而按其财产的多少以纳税。分夏秋两季输纳,谓之两税。国家的收入,因而增加,人民的负担,亦得均平。但平均地权之意,就丝毫没有了。[14]取士之制,在古代,大夫以上,都是世官,士以下,则行乡举里选之制,已见《上古史》第八章。据说,古代还有一种诸侯贡士于天子之制,[15]西汉时,董仲舒根据此义,劝汉武帝立郡国选举之法。郡国各按人口为比例,岁举孝廉若干人。州刺史所举的,则谓之秀才[16]。初时政府是完全信任举主的,举到的人,即便任用。后来徇私冒滥的多了,东汉以来,乃渐渐加以考试。但非常行之制。魏晋以后,品评人物之权,操于中正之手,考试制度,自更无从说起了。唐时,才确立一种科举制度。官颁考试章程。士子自揣合格的,可到州县里去报名。州县依法加以考试。合格的送到尚书省里,再由礼部加以考试。由州送省的,称为举人。中央政府所设科目很多。其常行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所考的,是帖经、墨义[17],进士所考的是诗赋,都是无用的东西,所以颇为时人所诟病。但是所考的东西,有用无用,是一个问题;考试制度本身的好坏,又是一个问题。帖经、墨义和诗赋,虽然无用,论考试制度的本身,确实是公平的。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待劝勉而增多。这都是科举制度,给予我们的好处。

唐朝还有一种有名的制度,便是府兵。府兵之制,起于北周,隋唐袭之,而唐制尤为详备。其制:于地方设折冲府。每府都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校尉。人民有兵籍的,则蠲其租调,于农隙加以训练。府兵在平时,依旧种田。有事时,发令调集,命将统率出征。还师之日,将官便将差事缴消,兵亦各回老家。此制的优点,在于国家无养兵之费,而得多兵之用;兵又都是有身家的人,无“无家可归”之弊,亦无屯聚一处,受野心家利用之患。到府兵之制坏,而藩镇之兵起,唐朝的纲纪,就要大坏了。

唐朝女后之祸

唐朝的中衰,是起于高宗之世的。高宗初年,任用太宗旧臣,一切政治都谨守太宗的成规,所以“永徽之治”史称其媲美贞观[18]。后来宠任武昭仪[19],废皇后王氏,把他立做皇后。正人都因直谏贬谪。高宗又因患风眩,委政于武后,政治就渐坏。高宗死时,武后在政治上的威权,业经养成了,便把中宗废掉,立睿宗做皇帝。后来又把他废掉,自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中宗初被幽禁在外,后来才听宰相狄仁杰的话,把他召回京城,立为皇嗣。狄仁杰又荐张柬之做宰相。柬之潜结宿卫将士,乘武后卧病,举兵扶中宗复位。女子在历史上,很少掌握政权的,而武后自称皇帝,共有16年。其前后掌握政权,则共有四五十年之久,[20]也可以算得一个奇才。但他居心不正,并不以治国安民为务,只想扩张,保守自己的威权。而又十分奢侈。所用的人,亦多非正人。任用酷吏,大肆杀戮,以防天下的反叛。当他在位之时,百姓很受其荼毒;而且政界上的恶风气养成了,一时不易廓清。中宗是个极昏庸的人,复位之后,宠信皇后韦氏,听其干预政事,仍和武氏余党结合,以致政事弄得更糟。后来竟把中宗杀掉,要想另立幼君,临朝称制。睿宗的儿子临淄王,起兵把他讨平,扶立睿宗为帝,立临淄王为太子。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要想谋害他,总算给他除掉。睿宗亦传位于太子,是为玄宗。

玄宗即位之后,任姚崇、宋璟为相,把武后以来的弊政,逐渐铲除,唐朝又号称中兴。但是玄宗中年以后,也渐渐的怠荒了。废贤臣张九龄,而任奸佞的李林甫为相,把一切政事,都交给他。玄宗则宠爱杨贵妃,恣意骄奢淫逸。李林甫死后,竟任和杨贵妃冒认同宗的杨国忠做宰相。于是开元之治坏,而天宝之乱作了。[21]

唐朝当太宗和高宗初年,国威还强,四夷降伏的很多,管理他们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宗中年以后,兵力渐衰,加以武后握权之时,尽力对内,无心留意外事。于是吐蕃首见鸱张,西域和陇右都受其侵扰。突厥亦复强盛。契丹又背叛,河北大受蹂躏。东北的靺鞨族,也于此时自立为渤海国了。[22]渤海尚无甚侵扰,而吐蕃、突厥,都是中国的大患,契丹也和中国很为接近,不能没有法子制驭他。但此时府兵之制已坏,连皇帝的宿卫也调不出来,而改用骑[23]了。更如何说得上制驭四夷?于是玄宗欲除外患,不得不加重边兵,而藩镇之祸以起。

藩镇之起源及安史之乱

所谓藩镇,是指节度使而言之。唐初戍边的兵,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或称城,或称镇,统带这些兵的人,都称为使。合许多军、守捉、城、镇而称为道,又有总管他们的人,即称为大总管,后来改称大都督。大都督带“使持节”的,人家称他为节度使,后来就变为官名。玄宗在沿边设了许多节度使,而西北二边,因为制驭突厥、吐蕃,和奚、契丹之故,兵力尤重。这许多异族,一时确给唐朝镇压下来了。[24]然而中国的兵力,也成为偏重之势。唐朝用兵,任用蕃将时很多。但蕃将虽有功劳,不能做到元帅的。李林甫怕边将功名盛的,要入为宰相,才把此制破坏。于是安禄山就以胡人而兼范阳、平卢[25]两镇的节度使了。

安禄山是一个有野心而无大略的人;史思明较有谋略,其实亦系粗才。这两个都是胡人;他们手下的兵,亦多杂有蕃人。所以安史之乱,亦可以说是唐朝好用蕃将、蕃兵,而后来政治腐败,不能驾驭的结果。安禄山的造反,事在公元755年。此时唐朝内地,毫无兵力。所以禄山的兵一动,而河北、河南,相继沦陷。潼关又不守。玄宗就逃到四川。当玄宗出奔时,路过马嵬驿[26],兵变,逼着玄宗,把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杀掉。人民又劝玄宗留太子讨贼。玄宗也听了他。太子走向灵武[27]即位,是为肃宗。此时安禄山已在洛阳称帝。但他本是个粗才,手下的将帅,尤其都是骄横的武人。既得长安,恣意淫乐,更无意于进取。唐朝乃任用郭子仪,先平河东;又借用回纥的兵,把两京[28]收复。其时安禄山业已为其子庆绪所弒。唐朝以九个节度使的兵,围之于邺[29]。史思明据范阳,已降又叛,把九节度的兵打败,连安庆绪也杀掉。唐朝又任用李光弼,和他相持了两年。思明又给其子朝义所杀。才乘机把他打平。此时肃宗亦已死,代宗业已即位了。

安史之乱,前后不过八年[30]。因张巡、许远死守睢阳[31],江淮财富之地,幸获保全;所破坏的不过北方。然自此以后,藩镇的兵,就遍于内地;而河西、陇右[32],又为吐蕃所陷;回纥也骄横起来;唐朝的内忧外患,就日甚一日了。

【小结】

(一)隋唐的相职如何?其时重要的监察官是什么?

(二)试举隋以后五刑之名。何谓肉刑?废除肉刑的是什么人?

(三)隋朝对于选举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事?

(四)自晋到唐,有何种平均地权的立法?为什么不能收效?两税与租庸调的异点何在?试列举之。

(五)科举制度的前身如何?

(六)唐朝的科举制度,优点和劣点在哪里?

(七)武后在政治上的功罪如何?

(八)何谓府兵?何谓藩镇之兵?

(九)安史之乱,原因安在?试略述其经过。

(十)试略述唐自开国至玄宗时治乱盛衰之大略。

* * *

【注释】

[1] 隋朝改中书为内史,唐朝复旧。

[2] 吏部是天官冢宰之职,户部是地官司徒,礼部是春官宗伯,兵部是夏官司马,刑部是秋官司寇,工部是冬官司空。但古司空,实在是管建设的官,并不是管工事的。参看《上古史》第五章注释④。六部本是尚书省里的六个分部,但后世尚书省或不设,而兵部则仍存。

[3] 监禁、罚金等,不伤害身体的,古人不称为刑。刑与死有时为对称;又有时将死亦包括于刑之中,称为“大刑”。

[4] 缇萦是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因意犯法当刑,他跟着父亲进京,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文帝受他的感动,乃下诏把肉刑废除。

[5] 肉刑废除之后,刑罚的种类太少,施行起来,很难得其平,所以自汉以后,颇有提议恢复的。究因失之残酷,无人敢坚决主张,未能实行。然刑罚不得其平,也不是一件妥帖的事。这一个问题,在司法界上,悬而不决者颇久。到隋朝的五刑既定之后,自然就无须乎此了。所以“徒”“流”二刑的行用,确也算得中国刑法上的一个进步。

[6] 御史是秦官。他原来的职掌,大约是帮皇帝看文书的。帮皇帝看文书,要审查他的内容,合法不合法,所以后来便变做监察的官,专以弹劾为职务。御史的机关,称为御史台。其长官,历代或称中丞,或称大夫。明时改称都察院,长官称都御史。

[7] “式”系一种法令的名称。

[8] 新莽变法时,所实行的,就是这一种主张,见《中古史》第二章。

[9] 此议亦发自董仲舒。谓虽不禁私有;亦不求各人所有的土地,立刻平均;但为有田的人,立一个最大的限制,不得逾越此数。

[10]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古人的桑树,是种在宅地上的。这桑田,大约是住宅所在;或者虽非住宅所在,而系历来私有的土地,此时不夺其所有,然照立法者的意思,整理起土地来,住宅亦要限制他设在这个区域之中的;所以称为桑田。

[11] (11)口分田非其所有,而许其卖却,大约是将卖得之费,作为国家奖励其迁移之费。

[12] (12)每年20日。有闰之年加两日。

[13] (13)实行租庸调法,最紧要的,是户口和土田的帐籍,都要十分清楚。然这两者,到后来都糊涂了。就是此法初行之时,其精详明晰,曾达到何等程度,也是一个疑问。大抵户口、土田的清晰,总要地方自治进步,才能够达到目的;单靠官力,是很难办到,也很难维持的。

[14] (14)所以从前读史的人,评论杨炎,说他功罪不相掩。

[15] (15)见《礼记·射义》。此等制度,究竟古代实有其事与否?系另一问题。即使仅是一种学说,也总是后来立法的渊源;况且学说也不会毫无事实做根据的。

[16] (16)东汉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

[17] (17)帖经是责令人背诵经文的。把经文抹杀上下文或中间,令应试的人,默写出来。墨义则问其意义,应试的人,照注文回答。所以明经的考法,是只能试验书读得熟不熟的;应试的人,只要把书读熟就够了。所以当时的人,很瞧不起明经。

[18] (18)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永徽是高宗的第一个年号。

[19] (19)女官之名。皇帝的妾,名义上都是女官,有许多名目。

[20] (20)武后的立为皇后,在公元655年。至公元683年而高宗崩,中宗立,武后临朝称制。明年,武后废中宗而立睿宗。公元690年,武后称帝。至公元705年,而中宗复位。临朝称帝之时,政权固然全在他手里;当其做皇后之日,实际上也久已参预政治,握有政权了。

[21] (21)开元、天宝,都是玄宗的年号。开元自公元713至741年,天宝自公元742至755年,就是安禄山造反这一年。

[22] (22)参看第十七章。

[23] (23)一种募兵的名称。

[24] (24)当时和吐蕃争夺的,是现今青海省的地方。黄河北岸,全给中国恢复。突厥自被中国征服后,遗族时有反叛,都给中国所镇服。公元862年,骨咄禄又叛,中国就不能平定。骨咄禄死后,其弟默啜继之,更为强盛。直至公元744年,突厥又有内乱,玄宗才遣兵把他灭掉。自此突厥不能复振,漠南北之地,为回纥所据了。奚、契丹是营州(今热河朝阳县)都督府管辖的。武后时,契丹酋长,亦曾反叛。至玄宗,才把营州都督府恢复。

[25] (25)范阳军,治幽州,今河北北平县。平卢军,治营州。

[26] (26)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

[27] (27)今宁夏灵武县,唐灵州治。朔方军亦治此。郭子仪就是朔方军的节度使。

[28] (28)唐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

[29] (29)今河北安阳县。

[30] (30)公元755至762年。

[31] (31)今河南商丘县。

[32] (32)今甘肃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