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名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祖上为安徽庐州合肥人。本家始祖张福因强壮有力跟从明太祖在濠州起义,渡过长江,攻克采石矶,而后又跟随大军平定吴、越、闽、广,累积军功被封为归州长宁所千户。其四世孙将家从秭归迁到江陵,遂为江陵人。高祖名张旺,曾祖名张诚字怀葛,祖父名张镇,字东湖,皆居家未曾做官。张怀葛为人德高望重,施德于人,不求回报,得了钱就周济贫乏,因此在乡里名声很高。张怀葛生有三个儿子,张镇是次子。张镇豪放有侠气,不从事生产,也不学习儒业,然而张怀葛却偏偏喜爱这个儿子。张镇生张文明,即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字治卿,号观澜,通晓经学,品行端正,在当时很有威望,然而命运不佳,七次考试都没有被主考官选中,于是弃官回乡,在家专心教育儿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度完一生。

(按)张居正的祖先,在德行、言谈方面都是谨慎小心的人,其家庭仅是小康之家,其人也仅是中等人的资质而已,并非有什么养尊处优的家庭条件可以依赖,丰功伟业的祖辈功德可以荫庇。比较卫国公李靖的生活优裕,相业传家,张居正真是远远不及。呜呼!这正是上天有意要启发张居正的内心而相助其成功的地方。其家里没有可足凭恃的产业,祖上没有可以封荫后代的功绩,从消极方面言之,这可以让他避免沾染骄奢淫逸的恶习,从积极方面言之,这是促发他奋斗向上的契机。再加上他的父亲屡考不中,满腹郁郁不平之气,无处发泄,自然只得把平生的希望,转而寄托在张居正一人身上。观看张居正所描述的他父亲的为人,说他“幼年机警敏捷,写文章片时即成,不加改窜,随口吟诗,往往有奇妙之句;然而不肯顺从八股文的法度,遵守写作八股文的规矩,因此不被考官录用。性情天真坦率,与人相处,不论贵贱、贤与不贤,皆能平等相待,不与之争执,不与之结怨,反过来人们也没有怨恨他的……其生活节俭,自律甚严,每顿饭都未曾超过两盘菜……所有衣服、食物、日用器物即使十分破旧了,也不允许儿子们扔掉,侍妾皆不能穿戴上等的丝绸衣物……”(《先考观澜公行略》)由此可见,张居正的父亲所教给张居正的恭敬节俭之道,启示张居正的治学方法,必定有远远超过常人的地方。张居正日后伟大成就的取得,谁能说不是纯朴的家风,严明的家教以助成促成呢?看到这里,君子们应当叹息贤德的父兄对于后代子侄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而且家庭教育对后代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

张居正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十二考取博士弟子员。十六岁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二十三岁成为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进入中秘书(掌理宫廷藏书的机构,此指翰林院)读书学习。二十五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上疏指陈时政,皇帝没有批复。三十岁因身体虚弱,请假回乡养病,自此在家隐居六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即张居正三十六岁时,因其父张观澜不忍让他无职闲居,他害怕伤了父亲的心,不得已重新复出。奔赴京城,任右春坊右中允,并兼管国子监司业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徐阶的举荐,充任《承天大志》副总编。接受任务后,仅八个月就完成了稿件,稿件以十二月纪(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月为纪,故一年十二纪,又称十二月纪)为次序,呈献给皇帝御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右春坊右谕德,兼任裕王朱载垕的讲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事务。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四十三岁,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又因那时皇帝对各藩王的侍臣特别优待,进而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值内阁。不久,充任《世宗实录》总编,晋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隆庆二年(1568年),加任少保兼太子少保,这年八月上《陈六事疏》,是其日后执政治国的纲领。隆庆四年(1570年),加任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他的一个儿子也因他的功劳被封为中书舍人,这年十二月加任少傅兼建极殿大学士,另一个儿子被荫封为尚宝司丞。隆庆五年(1571年),充任会试主考官。隆庆六年(1572年),加任少师兼太子太师,授予他另一个儿子锦衣卫正千户的职位,世袭此官。这年五月穆宗驾崩,张居正与高拱、高仪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不久后,高拱罢职归家,高仪病亡,于是张居正一人执政。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四十九岁,进升为中极殿大学士。万历四年(1576年),特予晋升为左柱国(明代的一种勋爵,正一品),进封太傅,领伯爵的俸禄,皇帝亲自颁下诏书奖赏慰劳,并在礼部赐宴招待。万历十年(1582年),进升太师。这年夏季六月病逝,时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归葬张居正老家。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追回剥夺其官阶。至天启(熹宗年号)年间,因为都御使邹元标的进言,皇帝才下诏重新追述其功绩,恢复其原有官职,予以追悼祭奠。崇祯(庄烈帝年号)年间,又恢复对其子孙后代以及母亲、妻子的加封。张居正兄弟共四人,张居正为长,其弟分别为居敬、居易、居谦。张居正的原配妻子是顾氏,继妻王氏。生有六子:长子名敬修,礼部主事;二子名嗣修,进士,翰林院编修;三子名懋修,进士,翰林院修撰;四子名简修,锦衣卫指挥同知;五子名允修,秀才;六子名静修。生有一个女儿,嫁给刘戡之。张居正被定罪后,长子张敬修因承受不住张诚等人的刑罚,便自我诬陷,承认了积存三十万两黄金在王篆、曾省吾、傅作舟家的不实之罪,不久之后自缢而死。其弟张居易和次子张嗣修被发配到偏远的瘴疠之地戍守。后来,明熹宗恢复了张居正的原有官位,庄烈帝也因张敬修的孙儿张同敞的请求,恢复了张敬修原有的官职,并授予张同敞中书舍人的职位。《明史》记载称同敞有大志有气节,感念皇帝的恩德,更加奋发向上。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同敞奉命慰问湖广各地的藩王,趁机让他从云南调兵。还未来得及复命,两京就已相继失陷,于是奔赴福建。唐王也感念张居正的功绩,恢复其家世袭锦衣卫正千户的旧例,并授予张同敞指挥佥事。不久,张同敞奉命出使湖南,听闻汀州被攻破,随即投奔武岗的何腾蛟。永明王因大臣的举荐,授予张同敞侍读学士的官职。受到总兵官刘承荫的嫉恨,说翰林学士、吏部督学按例都应该录用在甲科的进士,于是改授张同敞尚宝卿。因大学士瞿式耜的推荐,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总督各路军马。张同敞文武兼备,意气慷慨;每次出战,都策马于各将领之前;有次兵败,张同敞端坐不走,诸将去而复还,力战之下竟然反败为胜,因此军中将士都十分敬服张同敞。清兵攻破严关,诸将士皆弃桂林而逃,城中空虚无人,只有瞿式耜端坐府衙之中,正赶上张同敞从灵川回来,拜见瞿式耜,瞿式耜说:“我是守官,应当死于此。您没有守城的责任,何不离开?”张同敞神情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难道您就不允许张同敞与您共死吗?”瞿式耜很高兴,取酒与张同敞共饮,借着明亮的烛光两人一直坐到天亮。清晨被清兵俘获,劝之投降,不从,让他们去深山里做僧人,也不答应,于是将二人幽禁于民房之中,虽然是不同的房间,但声息相通,两人整日赋诗唱和,四十日后,两人整肃衣冠,共赴刑场,没有一丝恐惧之色。而张居正的第五个儿子张允修,也在张献忠抢掠荆州之时,在墙壁题诗后,绝食而死。(《明史·张居正传》)

(按)张居正辅佐神宗,功绩非常伟大,然而神宗愚昧贪婪,误听小人之言,几乎使张居正遭受死后仍被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的惨祸。明代君王的薄情寡义,自明太祖开国时就这样了,更何况这是一个朝代的末期,能有不变本加厉的吗?但张同敞不念旧恶,为报君恩,慷慨赴死,尽了臣子的本分。看他从容就义时的样子,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千年之后,依然觉得英气逼人。这都是其家训劝诫,平日重视教养的缘故,可见一个家族能出现这么多的忠烈,是有所从来的啊!今世的人,在国难严重之际,常常是早上还在本国占据要位,晚上就甘心叛变投降了,这些人放弃了作为中国国民的本分,加剧了民族危机,从造成的外部影响来说,即使死一万次也是死有余辜。将他们与张同敞等人相比,其贤与不肖相差之远真是无法计量啊!所以,君子通过此,应该深切地感受到恢复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多么的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