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的统治 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长孙皇后嫡出三子,长子承乾,立为皇太子,次魏王泰(太宗第四子),次晋王治(太宗第九子)。唐太宗宠爱魏王泰,以泰爱士善属文,特令于魏王府置文学馆,任自引置学士,延宾客著书。泰奏撰《括地志》,历四年成书。太子承乾甚忌魏王泰,惟恐发生废立的事,泰也有夺谪之意。两人各结朝臣,互相倾轧。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承乾密谋杀泰,事泄,太宗废太子承乾,同时斥逐魏王泰,更立晋王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年五十三。太子治即位,是为高宗。

唐高宗一共做了三十四年皇帝(公元650—683年)。当他即位之初,承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全盛局面,国力鼎盛。当时的宿将如李勣、契何力,都是唐太宗的同辈,后起的名将如苏定方、任雅相、刘仁轨、薛仁贵等,大都是唐太宗一手培养起来的,他们都熟谙战略、战术,能够指挥大军团作战,从事远征。当时中枢的宰相,如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妻兄,唐太宗的取得政权,无忌之力居多;如褚遂良,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府僚,他们都有丰富的统治经验。所以在唐高宗前期对内能够巩固封建统治,对外也能够不断取得胜利。

唐高宗一代,除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在睦州(治建德,今浙江建德东)爆发了以陈硕贞(女,自称文佳皇帝)为首的农民起义之外,政局比较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不断上升,人口从永徽三年,全国户数三百八十万,经高宗、武则天两朝,到了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户,仅半个世纪,增加一倍以上。在军事上,东与新罗联军,取高句丽、百济。西面击败西突厥,俘贺鲁,一度把安西都护府设立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并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以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于葱岭以西、波斯以东地区置十六个都督府,由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中亚各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密切联系。在当时的世界上,只有东罗马帝国(即拂)和阿拉伯哈利发国家(即大食),可以与盛大的唐王朝相比拟。

武则天的当政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武士彠,是个木材大商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因致大富”(《太平广记》卷一三七引《太原事迹》)。唐高祖李渊“领屯汾晋,休其家,因被顾接”(《新唐书·外戚·武士彠传》)。后来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引为司铠参军;李渊起兵太原,置大将军府,以武士彠为铠曹参军。从平长安,官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历利(州治绵谷,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二州都督,病卒。武则天是武士彠的第二个女儿,生在广元。晚唐诗人李商隐《利州江潭作》诗题下注云“感孕金轮所”。因为武则天尝自加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所以李商隐这样称呼她。

武士彠死后,唐太宗闻武则天有美色,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选入后宫为才人。唐制,皇帝后宫置才人五人,正五品。这是皇帝左右名分较低的姬妾。这时武则天才十四岁。她后来对人讲,唐太宗有一匹骏马叫“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则天自称)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资治通鉴》唐久视元年)太宗很是赞赏她的气概。她那种强毅的性格和统治才能,这时已经透露出来了。

唐太宗病危,太子治在太宗左右侍疾,“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唐太宗病死,一部分未曾生育子女的姬妾,被剃度为女尼,“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唐高宗往感业寺行香见武氏,再召入宫,“未几大幸,拜为昭仪”(《资治通鉴》唐永徽五年)。次年,高宗废皇后王氏和所宠淑妃萧氏,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年三十一岁)。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黜后,囚于宫内别院,不久,武则天遣人杖王皇后和萧淑妃各一百,并截去手足,纳酒瓮中,数日后死去。

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事件上,朝臣分为两派,一派是反对的,一派是迎合的。反对派是辅政大臣长孙无忌(高宗的舅父)、褚遂良,还有于志宁、韩瑗等等大臣。迎合派是许敬宗、崔义玄、李义府等等,李义府等都想通过劝立武则天为后这一事件,自己政治地位可以直线上升。李勣(即徐世勣)是唐太宗时代的名将,本来和长孙无忌意见相同,后来看到高宗很固执,为了维持自己的禄位,态度改变了。一天,高宗单独接见李勣,高宗问他:“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受太宗遗嘱辅政),事当且已乎?”勣对:“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礼部尚书许敬宗更公开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预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资治通鉴》唐永徽六年)这样,武则天终于被立为皇后。

武则天对反对派的迫害是非常残酷的,授意迎合派的大臣许敬宗(时已超升为侍中、中书令)、李义府(时已超升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中书令)等制造伪证,累贬褚遂良为爱州(治九真,今越南清化)刺史,遂良在当地病故,后来他的两子彦甫、彦冲也在流配爱州途中被杀害。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许敬宗又诬奏长孙无忌谋反,贬官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川东北郁山镇)安置,不久又逼令自杀。同年,韩瑗、柳(废后王氏母舅)也被杀,所有这些家族的近亲,都被流配到岭南充奴婢。这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大冤案。

自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后,唐高宗得了一种风眩病,“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资治通鉴》唐显庆五年)。由于武则天发挥了她的政治才能,处理政务得当,因此到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便发展到唐高宗“每视朝,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资治通鉴》唐麟德元年)。“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称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显即皇帝位,是为中宗。

武周改制 先是,唐高宗初即位,王皇后无子,高宗立后宫陈王忠为皇太子。及废王皇后,亦废太子忠,更立武则天子弘为皇太子。武则天生四子一女,长太子弘,次贤(章怀太子)、三显(中宗)、四旦(睿宗),女太平公主。太子弘长大,性仁爱,“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资治通鉴》唐上元二年),奏请高宗将二公主嫁人,因此失爱于武则天。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病死,时人以为武则天所鸩杀。同年,高宗立贤为太子。不久命太子贤监国,“太子处事明审,时人称之”(《资治通鉴》唐调露元年)。他知道母亲不会相容,内怀忧惧,作《黄台瓜辞》,冀以感悟武则天。“其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资治通鉴》唐至德二载)到了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武则天果真诬太子贤要造反,把他废为庶人,于巴州(治化城,今四川巴中)安置,最后还是逼令自杀。贤废,贤弟显为太子。高宗死(时武则天五十九岁),中宗显立。武则天仍临朝听政。两个月后,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把他幽禁于房陵(今湖北房县),改立显弟旦为皇帝,是为睿宗。睿宗知道母亲的政治野心,因此虽做皇帝,不敢过问政事,政事全都取决于武则天。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索性改唐为周,降睿宗为皇嗣,而自为皇帝。这时她已六十六岁了。在公元705年,武则天才被迫退位,那时她已经八十二岁了。她做了十五年皇帝,并且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已参决大政,前后当政,一共有四十年之久。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立武氏七庙,追尊父武士彠以至五代祖武克己等为皇帝。改皇嗣李旦姓武氏。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即皇帝继承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父系氏族为主的成熟的封建社会。从习惯上说,父死子继或母死子继,因为母子血统最接近,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倘使这样做,一旦武则天身死,最高统治权力势必依旧落到李唐子孙手里,武周王朝就会夭折。如果立内侄武承嗣为皇太子呢?武周王朝是延续下来了,可是武承嗣究竟是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的儿子,同武则天并无直接血统关系,况且武元爽还是因武则天授意,被流配岭南而死的呢。

武则天做了皇帝的第二年,武承嗣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因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大臣李昭德等坚持反对,武则天未遽然允许。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兄武元庆之子)屡次使人进说武则天:“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皆营求为太子。武则天犹豫未决。宰相狄仁杰提出“姑侄之与母子孰亲”(《资治通鉴》则天圣历元年)的问题,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中宗时幽禁房州)。宰相王方庆、王及善也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武则天权衡母子和姑侄之间的亲疏,决定不立武承嗣、武三思为皇太子。武则天即皇帝位的第九年,即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托言庐陵王有病,遣使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至洛阳(时武则天在洛阳)疗病。同年八月,武承嗣知不得立为皇太子,怏怏病死。庐陵王到了洛阳以后,皇嗣李旦坚决表示让位于庐陵王,乃立庐陵王显为皇太子,以李旦为相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时才正式确定下来,母位子继。

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虽然解决,但武三思、武懿宗(武则天伯父武士逸之孙)、武攸暨(武则天伯父武士之孙)等人还是当权派,气势熏天。尽管如此,武则天最后决定把政权交还给儿子,不交给侄儿,这样做还算是理智的。

武则天当政期间,为了巩固统治,曾不惜重用酷吏,奖励告密,纵容诬告,滥杀无辜,动辄株连数十家或数百家,实行恐怖统治。

有人说,武则天沉重地打击了关陇统治集团,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她在争取到皇后地位后,曾斥逐长孙无忌,逼其自杀;韩瑗前死,谪其子为广州官奴。以后高宗又听宰相上官仪言,欲废武后,仪反为武则天所杀,“朝士流贬者甚众”(《资治通鉴》唐麟德元年)。这个上官仪,陕州人,把他作为关陇统治集团成员就很勉强了。尤其以后被武则天所杀的人,除了唐宗室及外戚外,范围更广,不能只说她是打击关陇统治集团,也不能说她只是打击了门阀世族,而不包括世族和庶族。不论什么人,只要有一些迹象表明是在反对她,她就残酷地加以镇压。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病死,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听政。不久废中宗,立睿宗,政归太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英公李勣孙嗣英公徐敬业聚集了政治上失意的人士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在扬州举兵,以匡复唐室,拥护庐陵王为号召,一时人数发展到十余万人之多。但当时承平日久,人民厌恶内战,而府兵制度尚未破坏,中央的兵力尚足以临制四方,地方新招集的军队,没有经过正常的训练,无法与中央抗衡。同时徐敬业在战略上也犯了错误,不使大军鼓行渡淮,直指洛阳,而欲南渡长江,进取金陵,以致兵力分散,无法抗拒北兵。武则天命大将李孝逸、黑齿常之等率兵三十万,东讨徐敬业。徐敬业逆战失败,被部下所杀。坐徐敬业举兵事而受株连被杀者,有宰相裴炎、宿将程务挺等。

当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时,有“飞骑十余人于客户坊同饮。有一人曰:‘早知今日无功赏,不如扶竖庐陵。’席上一人起出,北门进状告之。席未散,并擒送羽林,鞫问皆实。告者授五品,言者斩,自余知反不告,坐绞”(《朝野佥载》),“告密之端,自此兴矣”(《资治通鉴》唐光宅元年)。

自徐敬业举兵之后,武则天“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指洛阳),“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有胡人索元礼,知太后(武则天)意,因告密召见,擢为游击将军,令案制狱。元礼性残忍,推一人必令引数十百人”,武则天以为能。于是周兴、来俊臣之徒纷纷仿效。“兴累迁至秋官侍郎,俊臣累迁至御史中丞,相与私畜无赖数百人,专以告密为事,欲陷一人,辄令数处俱告,事状如一”。来俊臣又与万国俊等“共撰《罗织经》数千言,教其徒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构造布置,皆有支节”(《资治通鉴》唐垂拱二年)。武则天看到告密信,就教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等审理,他们“每鞫囚,无轻重,先以醋灌鼻,禁地牢中,以火围绕,绝其粮,多抽衣絮以啖之”。“又作大枷凡十,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者愁,九曰求得死,十曰求破家。遭其枷者,闷转于地,莫不自诬”(《太平广记》卷二六八引《神异经》)。又讯囚酷法,“或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皇晒翅’;或以物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驴驹拔橛’;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谓之‘仙人献果’;或使立高木之上,引枷尾向后,谓之‘玉女登梯’;或倒悬石缒其首”;“或以铁圈其首而加楔,至有脑裂髓出者”(《资治通鉴》唐垂拱二年)。至于“铺棘卧体,削竹签指,方梁压髁,碎瓦搘膝”(《朝野佥载》),更是一般刑罚了。“每得囚,辄先陈其械具以示之,皆战栗流汗,望风自诬。”(《资治通鉴》唐垂拱二年)不知屈害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冤狱。

武则天准备改唐为周,正式做皇帝,必须消灭李唐宗室和姻戚,所以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起,到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止,先后杀韩王元嘉、霍王元轨、舒王元名、鲁王灵夔(皆高祖子),越王贞、纪王慎(太宗子),泽王上金、许王素节(高宗子)等,并其子孙;又鞭杀章怀太子贤二子,史称“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者,亦流岭南”(《资治通鉴》则天天授元年)。武则天还诛杀李唐皇室的亲党数百家,其中包括唐开国元勋裴寂的孙子裴承先(高祖女临海公主子)、高祖女常乐公主及其夫括州刺史赵瓌、太宗女城阳公主及其子薛、薛绍(绍为武则天女太平公主之夫)等。以上这些人,绝大部分可以说是关陇统治集团的构成分子。

武则天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外,“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资治通鉴》唐长寿元年)。这些大臣中,在位的宰相就占了十九人之多,计有宰相河东裴炎、临淮刘之、金城骞味道、京兆韦待价、京兆张光辅、常山魏玄同、京兆韦方质、永阳邢文伟、河内范履冰、河东裴居道、溧阳史务滋、清河傅游艺、南阳岑长倩、陈留格辅元、长沙欧阳通、京兆乐思晦、赵郡李元素、乐安孙元亨、陇西李昭德,这十九个宰相中,韦待价、韦方质、张光辅、乐思晦、裴炎、裴居道,勉强可以列在关陇统治集团之内。其余的不是赵魏旧族,便是江南世家,其中如傅游艺,是因上书劝进被超迁为宰相的,所以说打击范围很广,实际触及到了整个统治阶层。

被诬陷处死者的亲属,往往流配岭南。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有人密告岭南流人要谋反,武则天命酷吏万国俊前往调查处理。万国俊至广州,悉召岭南流人,一天杀三百余人。武则天又遣六道使按察流人动向,刘光业杀七百人,王德寿杀五百人,自余少者不减百人。当时酷吏滥杀无辜,于此可见一斑。

武则天在她的统治权巩固以后,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先后诛杀了酷吏索元礼、来俊臣、万国俊等,以平息民愤。

武则天一方面固然任用酷吏,铲除异己,造成了无数冤案,但另一方面,却也广开才路,大刀阔斧地破格引进人才,以扩大政权基础,巩固武周统治。武则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又在载初二年(公元691年)下制:“官人者咸令自举”(《旧唐书·则天皇后纪》)。除了鼓励“自举”以外,还派遣十道巡抚使分道挑选人才,加以提拔。十道巡抚使所举之人,武则天皆亲自引见,如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四齿杷)推侍御史,脱(模)校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此两句据《朝野佥载》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资治通鉴》则天长寿元年)。

武则天也利用科举制度来广泛延揽人才。《通典·选举典》引沈既济之言曰: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公元680—681年)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公元682—683年)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至于开元、天宝(公元713—755年)之中”,“百余年间”,“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说明武则天重视进士科的考试,对当时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武则天很重视科举,曾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数日方了”(《通典·选举典》),“贡士殿试自此始”(《资治通鉴》则天天授元年)。武则天“以选部送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隋唐嘉话》),吏部考试时的密封糊名制度,也可以说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度实行过。

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尤其重视进士科,这样,科举制度不仅为世家“士族所趣向”(《通典·选举典》),就是新兴的庶族地主子弟,也趋之若鹜,这就给新兴的庶族地主开了参与政权的方便之门。

在武则天所选拔的人才中,出现了不少名臣,宰相有狄仁杰、张柬之,将帅有张仁愿、唐休、郭元振等;就是以后开元年间号称名相的姚崇、宋、张嘉贞、苏、张说等人,也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选拔出来的,不过到了唐玄宗时更为重用罢了。唐德宗时宰相陆贽称:“武后收人心,务拔擢,非徒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新唐书·陆贽传》)唐宪宗时宰相李绛也称:“武后命官猥多,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新唐书·李绛传》)可见武则天大刀阔斧地在封建地主阶级中提拔人才,在唐人心目中是肯定的。武则天重视科举制度,我们在今天看来,这是符合当时正在上升的新兴庶族地主阶层的要求的。

武则天喜欢居住在洛阳,改称洛阳为神都。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毁洛阳乾元殿,更造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梁上柱)(柱上曰)(斜柱)(屋),藉以为本。下施铁渠(渠以通水),为辟雍之象。号曰万象神宫”(《资治通鉴》唐垂拱四年)。万象神宫顶上的涂金铁凤,据说“轩轩欲飞”(《大唐新语》),形像神似。又在万象神宫之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佛〕像,造到第三级,已经可以俯视万象神宫了。天堂里供养的大佛像,是用纻麻制成的,“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资治通鉴》则天天册万岁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天堂失火,延烧万象神宫,“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又“造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宫”(《资治通鉴》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在武则天晚年,还作大佛像于北邙山白司马坂,用去钱一千七百万文,尚未完成。

武则天又铸铜为九鼎,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容纳一千八百石;余州鼎各高一丈四尺,容纳一千二百石。鼎上有山川物产图像,共耗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

武则天又在洛阳用铜铸造天枢,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用铜铸蟠龙、麒麟等萦绕铁山。天枢上铸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作人立捧火珠,高一丈。这样大肆营造,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大大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民族关系 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周围兄弟民族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譬如唐和吐蕃的关系,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赞普攻陷了四镇,堵塞了中原通往中亚的丝绸通路。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命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西域,和吐蕃争夺四镇,唐军大败,损折甚多。到了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纳西州(治高昌)都督唐休的建议,才夺回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在四镇的争夺上,固然曲在吐蕃赞普,不在唐王朝,但后来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又派大军和吐蕃战于洮州界上素罗汗山,唐军大败。到了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以后,才因吐蕃贵族内部矛盾爆发,边患稍纾。

和东突厥的关系:武则天时,东突厥部落在其杰出的领袖骨笃禄领导之下,恢复东突厥汗国成功。可是武则天并没有想确立双方的友好关系,曾两次(公元689、公元694年)任命僧怀义为行军大总管,调动大军进攻东突厥,并先后改东突厥可汗骨笃禄之汉译为不卒禄,骨笃禄弟默啜之汉名为斩啜,露骨地表现出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在这样情况下,东突厥汗默啜不断进犯边塞,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还深入河北,攻掠赵(州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等州,杀掠甚众,唐和突厥的关系紧张异常。

和契丹的关系:契丹近塞的一些部落,曾入居营州(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城侧,因忍受不住武周地方官吏的奴役,其部落酋长李尽忠、孙万荣举兵抗唐。武则天发兵进讨,并改李尽忠之汉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之汉名为孙万斩。唐军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进攻契丹部落,结果大败,死丧甚多。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则天又动员了十七万大军,进攻契丹,结果又是全军覆没。契丹乘胜深入河北,幸亏东突厥汗袭击契丹后方,契丹前方军心涣散,河北的威胁才告解除。

总之,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唐和兄弟各族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唐边地人民的和平生活,由于战争而遭到破坏。

中宗复辟与韦后干政 武则天做了十五年皇帝,全部时间都住在洛阳,洛阳一时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武则天晚年,又听从狄仁杰的劝告,把中宗李显从幽禁地房陵召回,重新立为太子,而把李旦从皇嗣的地位,降为相王。武则天在外廷虽重用张柬之,任为宰相,而实际政事多委任于幸臣麟台监(即秘书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兄弟。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这一年的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太子、相王都见不到她,只有张易之兄弟在旁侍奉汤药。宰相张柬之联络禁军将领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率领禁军,拥太子李显至洛阳禁内迎仙宫长生殿(武则天寝宫),斩张易之兄弟于廊下,并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传位于皇太子,皇太子即位,是为中宗。中宗恢复国号为唐,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洛阳上阳宫。

武则天虽死,中宗虽复位,但是以武三思为首的属于唐外戚系统的武氏势力,并未铲除。武三思勾结中宗皇后韦氏,怂恿中宗,罢黜张柬之等,不久诬告他们要再度制造政变,加以杀害。一时,韦后、武三思的气焰非常嚣张。

中宗四子,长重润,韦后所生,为武则天所杀。后宫生重福、重俊、重茂。重福为韦后所嫌恶,被斥居外州,故重俊得立为太子。重俊恶武三思、韦后,又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率领禁兵,杀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并挥兵进围皇城,想迫使中宗退位,结果,重俊兵败被杀,中宗另立少子重茂为太子。

中宗在武则天在位时期,与韦后一起幽禁在房州有十余年之久,到了武则天晚年,复召回洛阳,立为太子,后来又复辟为皇帝。他没有统治经验,在位时政治腐败,贪墨成风。最为突出的是“墨敕斜封”这件事。当时韦后、后爱女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以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儿等,皆依势用事。要想求官的人,只要“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不通过正式手续)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斜封官皆不由两省(门下省、中书省)而授,两省莫敢执奏,即宣示所司”。当时凡任命“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谓判其官事)、知(谓知其官事)官,凡数千人”(《资治通鉴》唐景龙二年)。由于“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资治通鉴》唐景龙三年)。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余人,“铨衡失次,府库减耗”(《资治通鉴》唐神龙二年)。政治浊乱不堪。

公元710年,中宗死,太子重茂即位为帝,韦后以皇太后听政,政治还在进一步腐化下去。这时能够威胁韦后最高统治权力的要算是武则天少子,曾做过名义上的皇帝,降为皇嗣,后来又把皇位继承权让给中宗的相王李旦了。他是硕果仅存的李唐帝胄,韦后如果不把他除掉,是无法走上武则天的道路的。

李旦第三子临淄郡王李隆基知道父亲处境危险,为了不至于被政敌所消灭,为了战胜对手,于是急速发动了政变。在公元710年六月,事先联络左、右羽林军所隶辖的“万骑”果毅葛万福、陈玄礼等,进入长安的玄武门,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斩宰相韦温、宗楚客,灭其党羽。并废黜少帝重茂,李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睿宗。

睿宗称帝之后,以临淄郡王隆基功大,立为皇太子;公元712年,禅位于隆基,自为太上皇帝。李隆基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