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金的和战

(一)高宗的乞和

徽宗宣和末,各地人民困于苛政,时有暴动。其后金人入寇,京师沦陷,到高宗南奔扬州时,黄河南北以及陕西之地,几乎全陷于金;而南方地区,盗匪猖獗,秩序极其紊乱。当时宋的政权,可以说不绝如缕。幸金人以刘豫为傀儡,统治北方,而豫庸驽无能,南侵屡次失败,才给宋室一个喘息的机会,得以从事内部的戡定。当时盗匪最强悍的,如襄阳的张用,洞庭湖的杨么,湖南的曹成,先后为岳飞所平;福建的范汝为,也被韩世忠讨灭。还有若干投降刘豫的(如李成),豫以他们为前驱,屡次入寇,都为岳、韩所挫。金人的援兵,也屡次败退。金废刘豫后,金宋间的缓冲地区撤除,于是局面又形紧张。但宋人因累获胜利,声势与士气,已远较往昔为盛。

当群盗平定,岳飞、韩世忠、张浚诸将,皆图恢复中原;诸将以岳飞最为新进,而主战也最力。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少时即有殉国死义的志节,他曾任宗泽部将,以勇敢善战闻。南渡之后,迭平寇乱,甚受高宗的倚任。他曾屡次上奏,力主恢复,但高宗对收复失土,并无兴趣,相反的却颇倾心于和议。这固然由于高宗于败丧之余,对金人深怀恐惧,以致不敢轻启战端,但还有两点重要的原因:一是因为主战派的口号是“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如果战而获胜,二帝得还,则必然会发生皇位问题。即使钦宗宁愿让位,其发生纠纷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果有人煽构其间,则冲突随时可起。万一在交战之时,金人立钦宗于北方,则其皇位仍然感受威胁。因此必须与金议和,使二帝不能南归,其皇位才能巩固。二是因为主战者皆为武人,在高宗心目中,如果一旦战而获胜,则武人必将跋扈难制。朝中的士大夫,于猜忌将领,削弱藩镇,也早有传统的成见,对高宗的主和,自然赞助。因此高宗信用主和的朝臣秦桧,专意向金乞和。

岳飞,选自《历代名臣像解》。

正在宋人酝酿乞和的时侯,金方也换了新主。金太宗死于绍兴五年(1135),侄孙亶继立,是为熙宗。熙宗即位时,年仅十六,大臣挞懒、蒲鲁虎(即宗磐,太宗子)、斡本(即宗干,太宗子)等辅政,各怀异志。七年(1137),金废刘豫,宋遣王伦使金乞和,当时挞懒守开封,欲结宋为外援,因而力主和议。次年,挞懒回朝,与蒲鲁虎等合议以伪齐之地归宋,熙宗许之。九年(1139),正式交割,以河南陕西之地归宋,宋室为之大赦。同年,蒲鲁虎及挞懒以谋反被诛,兀术执政,反对归地,于是战端再起。次年,兀术兴举国之兵,分道南侵,渡河陷开封,为宋将刘锜败于顺昌(今安徽阜阳市)。既而兀术自与岳飞战于郾城(今河南漯河郾城区),又大败,飞进军至朱仙镇,离开封仅四十五里,河北豪杰,多暗中与飞相通,以待王师。金人连败之余,军心极为不稳,但由于秦桧的积极谋和,使这种有利的局面,迅速改观。同年,高宗命岳飞班师,于是河南又陷于金。

顺昌之战示意图。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遣四路大军南下。其中兀术主力陷宋东京开封,继续进攻淮西。宋将刘锜率兵防守顺昌,整顿城防后,即与金军交锋。宋军先主动出击,败金前锋,兀术主力继至。刘锜示敌以弱,诱兀术弃攻城器械,轻军进迫。刘锜率全城军民,乘敌远道而来,以逸待劳,又在城外多方机动,对敌多有杀伤。金兵遭遇重大伤亡后,被迫率军北返,顺昌保卫战胜利结束。

绍兴十一年(1141)春,兀术再度南侵,连陷淮南重镇,又为宋将刘锜败于柘阜(今安徽巢湖市西北)。既而锜奉诏班师,金人也渡淮北去。这时宋室决计求和,乃诏韩世忠、岳飞诸将至临安,拜世忠为枢密使,飞为副使,均解除兵柄。十二月,岳飞以“拥兵逗留”等罪而被杀,死时年三十九,其实他被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始终反对乞和。旧史记岳飞为秦桧所害,自属可信,但秦桧如果不经高宗允许,而敢擅杀一位像岳飞那样重要的人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岳飞是唐代李靖、李绩以后最伟大的军事天才,而忠义文采,更有过之。他御军严而有恩,善以少击众,剿贼破虏,战无不胜,是宋将中最为金人所畏惧的一位。他有几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见《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这对宋代政治的积弊,真是一针见血之论。自他被杀后,宋室的武力,从此不振,结果只能称臣纳币,取媚于敌,过其苟延残喘的岁月。

同年十一月,宋金和议成,和约的重要条款有:(一)宋称臣奉表于金,金册宋主为皇帝。(二)宋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每年春季在泗州(今江苏盱眙县西北)交纳。(三)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致贺。(四)金归还徽宗梓宫(徽宗死于绍兴五)及韦太后(高宗生母)。(五)宋金国界,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界。这个条约,对宋来说,其屈辱与损失,是无法估计的。这时的疆土较北宋时代大为削减,徽宗宣和时,全国共有二十三路,一千二百三十四县。至此只剩下十三路,七百零三县。而以东南半壁供应庞大的岁贡和政府开支,经济的危机自然无法避免。南宋的日趋贫弱,终于造成亡国于外族的悲剧,也无疑大部受这个条约之赐。以这么大的代价所换来的,只是钦宗的羁留北国以及高宗皇位的保全而已。

岳飞反攻中原作战经过示意图。绍兴十年(1140),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岳飞派偏师连下西京洛阳、汝州、郑州、颍昌、陈、蔡等地。为诱敌南下,岳飞置主力于颍昌,自率轻骑驻守郾城。金果然派大军进攻郾城,岳飞以步卒对敌精骑,先挫其锋锐,再大兵投入,大破兀术精锐亲兵与拐子马。郾城会战后,宋将杨再兴在小商桥与敌遭遇,歼敌二千。随后,岳飞料金兵必攻打颍昌,遂先集重兵待之,金果以十万步骑来犯,岳飞再次大破金军,并乘胜推进到距东京开封仅四十五里之遥的朱仙镇。金军溃败,狼狈撤回开封,准备北逃,岳飞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二)金亮南侵与孝宗北伐

金宋和约,维持了将近二十年,到高宗末年,双方又发生战争,而挑起战端的,则是金方。金熙宗初即位时,年事尚轻,既长,酗酒好杀,朝政日非,赖兀术以元老重臣,勉支大局。绍兴十八年(1148),兀术死,熙宗诛杀益甚,因而人心汹惧,皆思为乱。次年末,熙宗为其从弟亮(本名迪古乃)所弑,亮自即帝位,是为废帝(又称“海陵庶人”)。亮残暴猜忌,较熙宗尤甚,即位后不久,便大杀宗室。他酷好中国文物,于二十三年(1153)徙都燕京;继而有南侵之意,于二十九年(1159)大肆抽调女真、契丹、奚等部丁口,得二十四万人。三十一年(1161),金徙都汴京,遂即大举分道伐宋。亮自率兵六十万,渡淮而南,直抵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对岸,宋江北守军,望风奔溃。高宗遣虞允文犒师,允文至采石,收集败兵,重新布防。金主率舟师绝江而来,宋师拒之于江中,金兵不得逞而退。当金主亮南侵以后不久,金人愤其暴虐,乘机拥立亮族弟乌禄于辽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是为世宗。同年,世宗自辽阳徙居燕京。亮既遭采石之败,又闻世宗即位,欲先悉众渡江,然后还师平难,乃改趋扬州(今江苏江都市),行至瓜洲(今江苏扬州邗江区西南),为臣下所杀,金大军遂退。宋乘时恢复失土,取得淮北数州,声势复振。但高宗经此风波,对帝位已不再眷恋,乃于次年传位于太子昚而自为太上皇,太子即位,是为孝宗。

孝宗为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六世孙,高宗以嫡子早死,近支宗室又皆为金人所俘,因而养之于宫中。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他被立为太子。次月,高宗便传位于他。他即位后,锐意恢复,想一战而雪祖宗之耻。他追复岳飞官职,并下诏中外,陈朝政缺失,一时甚有清明之望。但当时的形势,已非昔比。自金宋媾和,秦桧专相权者十五年,忠臣良将,被他诛杀殆尽;一般士大夫,苟且偷安,早已失去恢复的勇气。高宗时代的大将,只剩下一个张浚,他虽然忠诚谋国,但其勇略较之岳飞、韩世忠等人,相去甚远。而金自世宗登位,任用贤能,国势甚强。因此孝宗虽然发动北伐的壮举,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收获。

孝宗即位时,宋金尚在战争状态中。金主以宋不称臣,以大将仆散忠义赴汴京,节制河南诸军,积极备战。隆兴元年(1163),宋以张浚统领江淮地区诸军,布防于淮水南北。五月,张浚遣李显忠、邵宏渊率师攻金,连下灵壁(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虹县(今安徽泗县)及宿州(今安徽宿州市)。既而李邵不合,为金人所乘,大败于符离(今安徽宿州市北),军资器械,委弃殆尽,幸金军未再南攻,局面始未大坏。至此朝臣之主和者,对张浚大肆攻击,孝宗不得已下诏罪己,并贬浚官。次年,宋遣使与金议和。既而孝宗有悔意,金人再度遣兵渡淮,连陷要地。这时张浚已死,朝无重臣,人情惊骇,孝宗乃决意请和。同年,和议告成,其重要条件有:(一)金宋为叔侄之国,宋主称金主为叔父。(二)两国往来文书称为“国书”(在此以前,两国文书往来,用君臣之礼,金称“下诏”,宋称“奉表”)。(三)宋岁输银绢,各减五万两匹,改称“岁贡”为“岁币”。(四)双方疆界,与高宗绍兴时相同。对宋来说,这个条约的最大收获,是两国外交立于平等地位,不再向金称臣。此后,双方大体相安者四十余年。

金自灭辽败宋以后,西方的夏与东方的高丽先后称藩。到世宗,金的疆域,东至今俄属东海滨省及朝鲜半岛北部,西至今甘肃省东部,北逾阴山,南至淮水,成为东亚最大的强国。世宗为金的贤君,有“小尧舜”之称。当时女真人因入居中国日久,汉化的程度业已很深,而世宗对于汉族文化,颇能取长舍短。他研习汉文的经典与历史,常与执政大臣讨论前言往行,竭力仿效,但对中原汉人的苟安萎靡,游惰狡诈,则深恶痛绝。他常思保持女真人淳朴尚武的风习,以补汉族文化的不足,因此他提倡文武合一,重视射猎。金据中原后,沿袭辽制,设进士科以笼络汉人;至世宗,又设立女真进士科,试以策论,限用女真文字。他的用意,是一方面以考试选取女真的人才,另一方面使女真人通习国字,不致荒废。总之,他对汉化能择善而从,而又不忘其本族的优良传统,再加上他本人的勤求治理,遂造成金代的盛世。[参看姚从吾《金世宗对于中原汉化与女真旧俗的态度》(载《东北史论丛(下)》)]

孝宗也是南宋有数的贤君,他伐金虽然失败,但在外交上与金人力争,终于除去对金的臣属关系,不能说是毫无收获。约成之后,他仍主备御金人,无晏安之意,假若不是金世宗在位,金势极强,他必不甘于信守这个不平等的条约。内政方面,也没有多大缺失。他以远支宗室,继承大统,对高宗能竭尽孝道,这一点也是值得称道的。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死,孝宗欲退位,以毕三年之丧,为朝臣所劝阻。至十六年(1189),孝宗传位于太子惇,自为太上皇。由于继承非人,宋室从此步入衰运。

(三)开禧用兵的再挫

太子惇即位后,是为光宗,皇后李氏干政。李后性悍妒,光宗畏之,又以帝染心疾,常不视朝,政事多决于后,后益骄恣。她并与左右近习,离间光宗父子间的情感,谓孝宗有废立意。光宗信之,定省之礼多缺,甚为臣下所不满。绍熙五年(1194),孝宗死,光宗不出宫成礼,中外汹汹,宰相赵汝愚与朝臣韩侂胄请命于高宗后吴氏,拥立皇子嘉王扩,是为宁宗,尊光宗为太上皇。侂胄为北宋名臣韩琦五世孙,又为宋室外戚,宁宗立后,他出入宫掖,居中用事。不久侂胄排斥赵汝愚而自专大政,朝廷的党争随之而起。

宋室南渡之初,朝臣之言经学政术者,分为两派:一派倡程颐之学,一派倡王安石之学。两派以见解不同,相互倾轧,渐至形成政治斗争。孝光之世,儒者朱熹宏扬程学,谓之“道学”,甚有时望。宁宗初即位,赵汝愚荐朱熹为侍讲,并召贤士之在外者,任以职事,一时中外望治。熹以韩侂胄用事为虑,劝帝勿令左右窃柄;侂胄谓熹迂阔不可用,遂罢熹侍讲。庆元元年(1195),汝愚亦为侂胄排挤而去,汝愚党彭龟年、吕祖俭等均遭罢斥。侂胄欲根绝异己,乃倡“伪学”之禁。所谓伪学,是指学者的“言行相违”者,其标准异常空洞。士大夫凡不附侂胄的,都被加上伪学的罪名,而遭贬逐。三年(1197),宋室公布伪学者姓名五十九人,以为世诫。其后数年,侂胄以权威已固,为平息众愤,乃于嘉泰二年(1202)弛伪学党禁。这时侂胄爵为郡王,又加太师,朝政皆出其手,宰执无不从命,但因伪学之禁,颇为清议所不容,因此想立大功,以塞众口。又因使者邓友龙自金还,言金困弱,击之势如拉朽,侂胄遂决意伐金。学者叶适诸人,多所赞助,爱国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放翁均亲附之。

金世宗死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皇太孙璟继位,是为章宗。章宗即位之初,政治尚称清明。但他喜好文辞,极力提倡汉学,重视翰林之选,于是女真汉化益深,往日勇猛犷悍的风气,渐至消失殆尽。其后,元妃李氏与佞臣胥持国擅权,政治渐衰,但缺点一时尚未显露。当时宋方传闻金为北边鞑靼(即蒙古)等部所寇扰,国势日弱,实则不甚正确。而韩侂胄误信流言,遂至轻击妄动。嘉泰四年(1204),侂胄决意伐金,乃追封岳飞为鄂王,以激励将士;又命吴曦(璘孙)练兵于蜀,准备大举。开禧元年(1205),金派大臣仆散揆至河南,集中兵力以备宋。次年,宋出兵伐金,连复泗州(今江苏盱眙县西北)、虹县(今安徽泗县)等数城。宋军继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均遭失败;而吴曦又复降金,求为蜀王,形势大为不利。既而仆散揆统兵分道南下,迭陷淮南重镇,兵锋直至江北,宋人大震。三年(1207),吴曦为部下所杀,四川得以保全,局面稍安。侂胄自悔失策,遣使赴金营议和,金人求侂胄首级,侂胄大怒,复有用兵之意。

宁宗皇后杨氏及礼部侍郎史弥远,均素怨韩侂胄,因此力请杀侂胄以谢金人,宁宗许之。弥远俟侂胄早朝,伏兵杀之。嘉定元年(1208),宋金和议告成,其重要条件有:(一)依靖康故事,金宋世为伯侄之国。(二)增岁币为银绢各三十万两匹。(三)宋别以犒军银三百万两与金,金亦尽以所侵淮陕地归宋。此外宋把韩侂胄的首级,函送于金。

韩侂胄北伐失败,其轻举误国之罪,虽不可辞,但不忘仇敌,志切恢复,其勇气亦非当时一般苟安的士大夫所能比拟。他的倡“伪学”之禁,最为当时清议所不容,他所以被一世的恶名,起因全在于此。南宋时代,道学盛行,道学家隐然为物望所归,太学生从而和之,声势益炽。他们的论调,每能左右时局,执政者更是他们经常攻击的对象。其实当时所谓贤者,行为不免矫伪,议论也嫌空疏,至于一般太学生,更多骄横不法。总之,南宋的士大夫,仍然蹈袭着北宋党争的恶习,形成政治上的一大病根。自韩侂胄死,宋室于败丧之余,不敢再战,国势益形不振,而金也因蒙古勃兴,屡遭侵略而日趋衰微。因此双方相安无事者,又有六七十年。

二、蒙古的强大

(一)蒙古的兴起与南进

蒙古族的起源,说法不一,或谓出于鞑靼(鞑靼的种属,又有二说:一说属于靺鞨,一说属于沙陀突厥),或谓出于室韦,此外尚有出于匈奴、吐蕃等说法。至于哪一种说法最为正确,则难以断言。蒙古先世的居地,也有多种传说。中国史书谓蒙古祖先渡腾吉思海,徙于斡难河(今鄂嫩河)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下。[参看林惠祥《中国民族史》,页五〇至六一;《新元史》卷一《序纪》]腾吉思海在今何地,无法确断,因此蒙古先世究自何地徙至今蒙古国地区,也不可知。蒙古人的情形,最初异常茫昧,到南宋初年,才有较多的史迹可寻。宋高宗时,其酋合不勒可汗在位,势力始强。绍兴十六年(1146),金熙宗遣兵伐之,大败而还。金不得已与之议和,割西平河(今克鲁伦河)以北之地与之,并岁给牛羊米豆等物。这时大漠南北,部落错列,号令并不统一。至合不勒孙也速该,曾并吞若干附近的部落,但他不久为邻部所杀,所统的部落也因之离散。

也速该既死,长子铁木真继立,年仅十三。铁木真勇武有雄才,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他被推为蒙古本部可汗。其后他锐意拓土,邻近诸部大都为其征服,只有乃蛮与之敌对。乃蛮属突厥族,统有斡儿寒河(今鄂尔浑河)上流至大金山(今阿尔泰山本脉)之间地,国势雄强。宁宗嘉泰四年(1204),铁木真与乃蛮战于沆海山(今杭爱山),杀其部长太阳汗,太阳汗子屈出律奔西辽,于是乃蛮灭亡,蒙古统一大漠南北。开禧二年(1206),铁木真会诸部于斡难河,诸部共推他为大汗,上尊号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原义为“海洋”,延伸为“强大”之意)。六十余年后,他的后裔建立元朝,他被谥为“太祖”。他称大汗后,便南向发展,与夏、金展开激烈的战争。

夏于北宋时称臣于辽,徽宗宣和四年(1122),金人破辽,天祚帝出奔阴山,夏曾遣兵救辽,为金人所败,既而议和。至六年(1124),夏正式称藩于金,其后双方相安无事者达八十年。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吉思汗率师进入河西,时夏主安全在位,遣世子拒战,结果失败。安全不得已,纳女请降于蒙古,夏从此益衰。

成吉思汗,佚名绘。

蒙古于服夏后,继而伐金。金自海陵南迁,世宗定都燕京后,部族大部移徙到中原富庶之区,汉化日深,将士流于骄惰,往昔勇悍之风,日见消失,战斗力逐渐降低;而蒙古初兴,强盛无比,因此金人无法抵御。金章宗死于嘉定元年(1208),帝叔卫绍王永济继立,他为人昏懦,蒙古对之甚为轻视。四年(1211),成吉思汗伐金,大破金兵于宣德(今河北宣化县),入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区西北),直薄燕京而还。六年(1213),卫绍为臣下所弑,昇王珣(章宗兄)立,是为宣宗。成吉思汗乘金室内乱,再度进围燕京,并分兵寇掠河北河东及山东各地,数千里内,人民杀戮几尽,城郭为墟。次年,金宣宗请和,送卫绍王公主,连同童男女各五百人,马三千匹及金银财物等,以为犒劳,蒙古军始退。

蒙古退军后,金宣宗以河北残破,财用匮乏,于嘉定七年(1214)迁都汴京。次年,蒙古再度南伐,进克燕京,府库储积,洗劫一空。既而蒙古西攻潼关不克,遂由嵩山小路进窥汴京,金师力战却之,虽汴京无恙,但金的损失甚大。这时金的疆域,较前大为减缩,河北之地,大部丧失,西则扼守潼关,东阻黄河以自固,南以淮水与宋为邻。金把大军集中于河南,并力而守,当时河南地区的金军,精兵不下三十万,民兵不计其数,因筹措粮饷,重敛于民,结果农村破产,所在盗起。而金又与夏、宋交恶,于是形势益趋不利。

蒙古伐夏时,夏人曾求救于金,金人未能赴援,夏人恨之。嘉定四年(1211),夏主安全死,族子遵顼立。这时金为蒙古所侵,国势益衰,夏乃乘机伐金,取金西偏地。金自迁汴后,疆土日狭,颇思辟地南方,而宋亦以金势日蹙,罢其岁币,因此双方关系恶化。金于十年(1217)兴兵分道南侵,宋亦下诏伐金,连兵数载,互有胜负。金兵财俱困,愈觉不能支持,而山东大盗李全,又率众降宋,予金以甚大牵制,但宋军战力薄弱,始终不能对金人作致命的打击。十六年(1223),宣宗死,子守绪立,是为哀宗。次年,金遣使至宋请和,榜谕军民,更不南侵;并与夏修好,称兄弟之国。当金宋交战时,蒙古的成吉思汗正展开西征的壮举,因此金人才没有遭遇夹击的危险。金与宋议和后不久,蒙古的侵迫又接踵而来。

蒙古军第一次进攻中都作战经过示意图。蒙太祖六年(1211)二月,成吉思汗“誓师伐金”,以兵力十万南下,先诱降金朝北境汪古部。修整至七月,向东南开进,攻陷乌沙堡,再陷乌月营。金守将千家奴、完颜承裕等弃抚州,南奔会河堡。此时蒙军一部连克昌州、桓州等地,并以一部乘胜南下,克白登,进围金西京,以保障主力侧后。西京守将突围逃往宣德,千家奴等亦向宣德奔逃。蒙军全力追击,经翠屏山,至会河堡,大败金军。至宣德后,千家奴等又不敢抵抗,继续东逃。蒙军乘机进占宣德、德兴。九月,蒙军哲伯部进迫居庸关,金守将弃关而逃,蒙军进抵中都城下。金中都经营多年,城大且坚,蒙军攻城,遭遇重大伤亡后不能下,遂在城外四处饱掠而去。北役是蒙军向金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成吉思汗准备充分,进兵灵活,进攻中都失利,立即放弃,转为袭扰中都附近防守薄弱地区,以削弱金朝实力,孤立中都,取得重大战果。而金朝方面,金帝和战无主,战将畏敌如虎,终致重大损失。

蒙古军第二次进攻中都作战经过示意图。蒙太祖七年(1212)正月,蒙军攻掠云中、九原,进围抚州,金派大军前往野狐岭应战,并派完颜承裕率军随后增援。两军战于獾儿嘴,蒙以少胜多,大破金军,承裕后续部队南逃往会河堡,蒙军追击,再破金军。九月,成吉思汗率军围攻金西京时负伤,蒙军北返。

蒙太祖八年(1213),成吉思汗再次向中都发动进攻,出兵后连克德兴、怀来、缙山,进逼居庸关。这时居庸关有金精兵把守,成吉思汗派一部在居庸关北口与敌相持,并令一部由哲伯率领,由间道奔袭居庸关南口,自率主力西行,绕出紫荆关,在五回岭大败金兵后,进入中都西南。此时哲伯部亦下居庸关南口,与北口蒙军南北夹击,下居庸关。十月,蒙主力包围金中都;十二月,自料不能下,即兵分三路:右路沿太行山南下,折向山西,袭击潞安、平阳、太原等地;东路袭破滦、蓟等州;中路南下袭河间、济南、益都等城。蒙军所向披靡,连下金九十余城,大掠之后,又回兵进逼中都。蒙太祖九年(1214),迫金献上子女玉帛后,然后北返。此役,蒙军发挥野战特长,大破金主力,攻坚城不下后,随即夺占中都两翼要点,横扫大量州县,使中都成为一座孤城,战略战术上取得极大成功。

(二)蒙古的西征

成吉思汗自以全力伐金,几乎囊括整个黄河以北的土地,照理应继续用兵,吞并中原,但他忽然放弃南进,转而西征。揆其原因,约有二端:一是成吉思汗灭乃蛮时,乃蛮太阳汗之子屈出律出奔西辽,西辽主古儿汗以女妻之,委以国政。既而屈出律联合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攻灭西辽而瓜分之,并有东进复仇之意,因而成吉思汗先发制之。二是花剌子模杀戮蒙古使臣,并劫掠蒙古派遣的商队。这时天山南路东部地区为畏兀儿所据,畏兀儿亦即唐时的回鹘,宋时建高昌国,主要根据地在今新疆哈密、吐鲁番一带。而伊犁河及吹河流域,则为哈剌鲁所据,他也就是唐时的葛逻禄。成吉思汗西征前,先招降他们。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成吉思汗遣哲别、速不台讨屈出律。次年灭之,定西辽地,而与花剌子模接壤。当时有蒙古商队至花剌子模,花剌子模人指为间谍,拘杀蒙人,并夺其货物。蒙古遣使责问,也遭杀戮,因此成吉思汗于十二年(1219)亲率大军西征。

这时花剌子模的疆域,东限帕米尔高原,南抵印度河,西邻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 Baghdad),北至咸海、里海,国势甚强。蒙古大军西进后,于嘉定十三年(1220)攻陷其国都撒马尔罕(Samarkand),国王谟罕默德逃至里海中,死于一小岛上。次年,王子札阑丁南走,成吉思汗追之,至印度河而还。另一支蒙古军则绕里海,逾太和岭(即高加索山),进攻钦察。钦察为突厥所建之国,在乌拉岭(Ural Mts.)以西,里海黑海以北。十五年(1222),钦察王乞援于俄罗斯(据今莫斯科及其附近之地)。次年,南俄诸侯兴兵赴援,与蒙古兵大战于阿里吉河(今喀尔喀河 Kalka),入阿速海(Sea of Azov)滨,俄军覆没,钦察遂定。蒙古军未再深入,东归平康里部(在咸海、里海以北,西与钦察、南与花剌子模接壤)而还。成吉思汗既定西域,设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官)以治之。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成吉思汗西征归,大封子弟。他遵照幼子守产的旧俗,以蒙古旧疆封给幼子拖雷,西征所得的土地,则封给年长诸子。他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以北,亦即康里及钦察旧壤,是为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阿姆河以北,伊犁河西南,跨锡尔河上游,包葱岭内外,亦即西辽故地,是为察合台汗国;封三子窝阔台于金山(即阿尔泰山)东西,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东南,亦即乃蛮故地,是为窝阔台汗国。至于花剌子模故地(今伊朗一带地),则于成吉思汗退师后,复为札阑丁所据。次年,成吉思汗遣师攻夏,以责罚夏的拒绝从征西域,夏主德旺(遵顼子)惊悸而死,国人立其弟。三年(1227)六月,力屈而降,于是夏亡。十月,成吉思汗死于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年约七十一岁。

成吉思汗死后,汗位虚悬甚久。照蒙古旧俗,汗位的继承者,须经“忽里勒台”(宗亲大会)的推戴,才算有效。因此最初由拖雷监国,至绍定二年(1229),始由诸宗亲大将共戴窝阔台继位,是为元太宗。他定都于和林(在今蒙古国库伦西南。成吉思汗时,尚无固定的国都,但其晚年渐以和林为固定驻帐所),营建城郭宫室。既而遣将讨伐花剌子模余部,札阑丁走死,其地遂定。四年(1231),又遣将伐高丽,取四十余城。端平元年(1234),蒙古灭金,掩有黄河流域之地。既而钦察及俄罗斯诸部不靖,窝阔台乃于次年命兄子拔都(术赤子)率众西征。嘉熙元年(1237),拔都平定钦察,直入俄境。次年,焚兀拉的米儿(Vladimir)、莫斯科(Moscow)等城,然后转锋南下,掠俄罗斯南境。四年(1240),蒙古焚毁基辅(Kiev),然后分道西攻匈牙利(即马扎儿),北军取道波兰(即孛列儿),南军取道罗马尼亚,拔都自率中军直捣匈京布达佩斯(Budapest)。次年,北军歼波兰、日耳曼联军于利格尼兹(Liegnitz,今波兰 Legnica),南入匈境。拔都攻陷匈京,匈王贝拉四世(Bela Ⅳ)遁走,南北两路蒙军皆来会师。拔都并分军徇奥地利(Austria)境,直至意大利的威尼斯(Venice)。适值窝阔台死讯到来,蒙军乃于淳祐二年(1242)东归,拔都并承袭钦察汗位。这次西征后,钦察汗国的领土大为扩张,辖境东至叶尼塞河(Yenisey)以东,西至多瑙河(Danube)下游,南至高加索山。

窝阔台于淳祐元年(1241)死,由其后脱列哥那监国,继承人选,久议不决。至六年(1246),始由其子贵由继统,是为元定宗。八年(1248),定宗死,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至十一年(1251),拖雷子蒙哥被推继位,是为元宪宗。次年,蒙哥遣其弟忽必烈远征大理(今云南),另一弟旭烈兀西征波斯北境的回教国木剌夷。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灭大理,并击下吐蕃。五年(1257),遣将兀良合台击定交趾。同年,蒙哥亲自伐宋。这时,旭烈兀已平木剌夷,并戡定其旁诸国,移师伐大食。次年,陷巴格达(Baghdad),杀回教“哈里发”(教主)木斯他欣。复进兵定叙利亚及阿拉伯半岛,遣使招降埃及(即密昔儿),其王不听,率众抵抗,蒙古兵锋始被遏止。开庆元年(1259),蒙哥死于合州(今重庆合川市)钓鱼城城下。次年,埃及苏丹库吐斯(Kutuz)集全国兵及叙利亚、大食等国之避难者,共得十二万人,进攻叙利亚的蒙军,蒙古守将怯的不花败死,会宪宗讣至,蒙军遂退。旭烈兀西征后,建国于阿姆河南,据波斯、叙利亚、小亚细亚之地,是为伊儿汗国。

蒙古三次西征,开疆拓土,其幅员的广阔,实古今中外所仅见;其间被征服的民族,也多至难以数计。自这个欧亚混同的大帝国建立后,中西交通,开往古未有之盛,东方中国系的文明和西方希腊、罗马系的文明,开始大规模的接触,发生复杂的关系。不独东西使节来往如织,而西方不知名的商贾、教士、学者、军人以及艺术家之东来者,更不可胜数。波斯的天文学、回回炮以及西域的医药,也于此时自西方大量输入中国。中国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发明于唐代中叶,活字版发明于北宋)、火药(发明的时代不可考,南宋时已大量应用)等发明物,也因蒙古的西征而输入欧洲,[参看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页二〇五至二〇八]这是蒙古铁骑在屠杀焚掠蹂躏两大洲后,所发挥的一点较好的影响。

三、金宋的灭亡

(一)宋的联蒙灭金

金自宣宗迁汴,国势益弱。他虽思励精图治,但既非拨乱反正之才,而又秉性猜忌,因此政治并无起色。自迁都后,河北地区的秩序大乱,州县官往往逃奔河南,于是盗贼蜂起,形势日益险恶。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太原不守。金室为挽救危局,曾封河北地区守将九人为公,赐号“宣力忠臣”,赋予重权,以坚其守土之心。但他们实力单弱,不相统摄,加以军纪废弛,粮运不继,结果无济于事。宣宗又好刑名之术,奖用胥吏以摧抑士大夫。他以术虎高琪为相,高琪喜吏恶儒,君相俱尚刑威,因此吏权大盛,政风甚为刻薄。当时赋役较迁都前增加三倍,而胥吏的贪纵,为害尤甚。最失策的,无过与宋夏交兵,其时金军的素质低落,且步多马少,连兵数载,不但无以克敌制胜,反弄得兵困财竭,使国家沦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参看林瑞翰《晚金国情之研究》(载《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一辑第五册)]

金宣宗死于嘉定十六年(1223),在位凡十年。子守绪继位,是为哀宗。哀宗继立后,与夏媾和,并停止南侵。他鉴于国势危殆,乃简选各地精兵,组织“忠孝军”,直隶于中央政府。据说其军士的精锐,器仗的坚整,较全盛之时,犹有过之。当时蒙古正移师西征,无暇南侵,给予金人一个喘息的机会,若干金人甚至寄以中兴之望。但金的政治积弊已深,财政恐慌,民生艰困,这些都不是仅以军队便可解决的。何况国土局促,敌人环伺,忠孝军虽强,较之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其实力仍有一段距离。因此中兴的好梦,不久便成为泡影。

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本思及时并吞金夏,但他于平夏后不久死去,以致灭金之志未伸。拖雷监国时期,曾于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攻大昌原(在今甘肃宁县),金将完颜陈和尚督忠孝军奋战,以四百骑击败蒙古八千骑,造成金蒙军兴二十余年未有的大捷。自此金蒙在陕甘一带的战争,渐呈胶着状态。次年,窝阔台继大汗位,想打开蒙金的僵局,乃于三年(1230)自将伐金,皇弟拖雷等各以本部兵随从。蒙军入陕西,窝阔台命拖雷攻凤翔。次年,蒙军克凤翔。窝阔台决定分道大举伐金,期以明年会师于汴。议定后,并遣速不罕使宋,接洽假道,准备经宋境迂回伐金。这个战略,是成吉思汗最先发明的。史书说他临死时,曾对左右说,金精兵集中潼关,而北有黄河之固,难以遽破;如能假道于宋,自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州市)二州北向,直捣汴京,则金人可灭。[参看《元史》卷一《太祖本纪》]

当时宋对蒙古的假道伐金,持默许的态度。蒙古假道攻金的军队,由拖雷统率,准备自凤翔渡渭水,进入宋境,沿汉水而下。既而蒙古使者速不罕为宋地方官所杀,拖雷乃遣兵入大散关,攻破凤州(今陕西凤县),继屠洋州(今陕西洋县),围兴元(今陕西汉中市),直攻至西水(今四川南部县西北)而还。接着蒙古东向伐金,取饶风关(在今陕西石泉县西),自金州(今陕西安康市)而东,所过之地,军民望风奔避。五年(1232)正月,拖雷军自唐州趋汴京,金元帅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合兵十五万,自邓州邀击蒙军,窝阔台也渡河至郑州(今河南郑州市),遣速不台攻汴。适值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与金军大战于三峰山(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南),金军大败,精锐尽丧,汴京四围要地,多为蒙古所得,于是形势益危。

同年四月,蒙古围攻汴京,金人固守不屈,相持十六昼夜。速不台知不能急下,乃与金议和,金以太子为质,并予金帛无数,蒙古兵遂解围,退师河洛之间。七月,金军卒杀蒙古使者唐庆等三十余人,金主不问,和议复绝。蒙军再围汴京,相持三四个月,汴京粮尽援绝,势益孤危,哀宗不得已,于十二月率军突围北走。绍定六年(1233)正月,哀宗渡河至蒲城(今河南长垣县西南),既而折返河南,弃军走归德(今河南商丘市南)。四月,金汴京守将崔立以城降蒙古,金宗室诸王均遇害,后妃均被掳北去。五月,哀宗南徙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从者仅二三百人,马五十匹。既而蒙古以塔察儿率军攻蔡州,并遣使至襄阳,约宋人出兵运饷,合攻蔡州。十月,宋以孟珙、江海率师二万,运米三十万石,以赴蒙古之约。金哀宗遣兵接战,屡败蒙兵,相持数月。至端平元年(1234)正月,蔡州已绝粮三月,而蒙宋联军进攻益急。哀宗决心殉国,乃传位于族子完颜承麟,是为末帝。这时南面宋兵,已攻入城内,哀宗自缢死,未几城溃,末帝也为乱兵所害。于是金亡,历祚凡一百二十年。

(二)元的灭宋

宋自韩侂胄死后,史弥远继之专权,政事益坏。嘉定十七年(1224),宁宗死,宁宗无子,生前以宗室子贵和为皇子,更名竑。竑与史弥远不合。宁宗既死,弥远矫诏立另一宗室子贵诚为帝,更名昀,是为理宗。这时金兵屡败于蒙古,宋也乘机罢岁币,与金开衅,并收抚山东群盗李全等,以谋规复北方。但群盗拥兵跋扈,叛服不常,对恢复大业,毫无帮助。端平元年(1234),宋与蒙古联合灭金,双方并划分河南地界,以陈(今河南淮阳县)、蔡(今河南汝南县)以北属蒙古,以南属宋。但宋宰相郑清之(其时史弥远已死),将领赵葵、赵范等,想乘机恢复中原,遂遣师取汴京、洛阳等地。不久宋师为蒙古所败,汴洛又复失守。次年,蒙古以宋背盟,大举伐宋,分道南下。三年(1236),蒙军连陷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市)、成都等要地。幸当时蒙古分兵西征,未以全力攻宋,所失土地,又于其后数年间为宋将孟珙等所收复。

宋所以能保持半壁江山,东恃江淮之险,西恃荆襄四川为保障,而宋的水师甚精,颇能对抗不擅水战的蒙古军。宋收复失土后,以孟珙镇江陵,余玠守四川。二人同是优秀的军事人才,加以忠义奋发,因此上流甚固,局面得以暂安。淳祐元年(1241),蒙古复陷成都。次年,又陷叙州。三年(1243),余玠听从幕僚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徙合州(今重庆合川市)于州治东南的钓鱼山。钓鱼山形势险峻,仅一道通出入,而山顶平坦,周围十余里,上有“天池”,池水取用不竭,因此余玠筑城山上,以便据险而守。其后他又以同样办法,把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阆州(今四川阆中市东)、蓬州(今四川营山县)、渠州(今四川渠县)、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巴州(今四川巴中市)、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等处的治所,都迁于其附近的山上。这种战略,给予蒙古入侵以极大的阻碍。余玠曾与蒙古大小三十六战,皆有劳效。六年(1246),孟珙死。宝祐元年(1253),余玠亦死。宋室于数年间失掉这两个柱石,其损失不可言喻。其后权臣贾似道当政,荒淫误国,政事益不可为。但孟珙所经营的襄阳,余玠所建筑的钓鱼城,都曾于抗蒙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钓鱼城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元宪宗八年(1258)二月,蒙哥督师南征,并亲率主力进攻四川。至十二月,川西、川北、川中大部被蒙军占领,蒙哥因此企图夺取重庆,东出虁门,与忽必烈所率中路会师鄂州,然后顺江东下,进占临安,但为重庆西北之钓鱼城所阻。为此,蒙哥决意攻下钓鱼城。元宪宗九年(1259)二月,蒙哥命一部于涪州之蔺市造浮梁,以阻长江下游南宋援军,并亲率大军攻城,数月不能下。南宋为确保上游,命吕文德率军逆长江而西,经力战,冲垮蒙军浮梁,溯嘉陵江而北,增援钓鱼城。蒙军兵分两翼,向南顺流纵击,在槽山大败宋军。但在围攻钓鱼城时,蒙哥中宋军飞石,不久即死,蒙军因之北返。

宝祐六年(1258),元宪宗蒙哥领兵十万南下侵宋,次年,进围合州钓鱼城。蒙哥亲自督军进攻,守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率军民合力拒守,苦战数月,城终不下。七月,蒙哥死于钓鱼城下,传说中飞矢而死。这个举世无敌的蒙古大汗,居然死于一座孤城的攻防战中,真是一个奇迹,这可看出余玠山城设防战略的成功。这一战给予蒙古骑兵一个重大打击,它不但延长南宋二十年的国祚,而蒙古骑兵征服世界的活动,也至此告一段落。[参看姚从吾《宋余玠设防山城对蒙古入侵的打击》(载《东北史论丛(中)》)]蒙哥死后,忽必烈自河南进兵,渡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区)。宋遣右丞相贾似道赴援,似道私自与蒙古议和,请称臣,割江南为界,岁奉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忽必烈因欲争夺汗位,乃许宋和,匆匆提兵北归。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自立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四十里上都河北岸),建元中统,是为元世祖。

南宋军民保卫襄樊作战经过示意图。总结以往攻宋得失,忽必烈决定以主力攻襄樊,实施中间突破,然后顺江而下,直取临安。襄樊为鄂、豫、陕交通要冲,樊城居汉水北,襄阳居汉水南,两城隔水互为犄角。蒙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派诸将攻打襄阳,采取围城阻援待其自困而后夺取的作战指导:一是筑堡修垒,阻止襄阳宋军出击;二是在万山、灌子滩汉水中立栅,截断宋水军进援;三是命阿术、刘整等兵力集结于鹿门山、德安、京山等地,牵制和分散宋军,保障主力对襄阳的长期围困。南宋主政者贾似道昏聩无知,对蒙军在襄阳的军事行动无动于衷。至元六年(1269),宋将夏贵部才自动率军自黄州沿江、汉而至龙尾舟袭击蒙军,但被击败;范文虎以舟师进援,又被击败;次年二月,襄阳守军万人出击万山堡,被击败;至元八年(1271)四月,范文虎统两淮诸军进援,于湍滩被阿术击败;六月,范又率舟师十万沿汉水北上增援,又被击败;至元九年(1272),均州、房州三千军队由张顺、张贵率领,沿汉水顺流而下,冲破蒙军封锁,进入襄阳,但在打通襄、鄂交通过程中,全军战死。至此,宋师进援襄阳的计划全部失败。蒙军遂全力攻伐襄樊,先切断两城交通,然后各个击破,十年(1273),襄樊终于告破。经过长达六年的围困,蒙军终于攻取了这一屏蔽江、汉的战略要地,为尔后沿江东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蒙古既退,贾似道讳和为胜,以大捷闻,理宗乃诏其还朝执政。元世祖既立,遣使者郝经至宋,持书申好息兵,并索岁币。似道恐讳和的事泄露,乃拘留郝经于中途。世祖复遣使追问,宋仍不答。景定三年(1262),世祖以阿术统征南军事,但适值蒙古内部不靖,并未积极进兵。而贾似道专恣益甚,又猜忌诸将,多所罪责,因此军队离心,有以地降敌者。五年(1264),蒙古定都燕京,更名大都,并改元至元。同年,宋理宗死。理宗无子,生前纳贾似道之策,立侄禥为太子。禥继位,是为度宗。似道进位太师,威权益盛。度宗咸淳三年(1267),蒙古再派阿术南下。次年,进围襄阳,守将吕文焕力战拒守,宋屡次遣将救襄阳,均遭失败。七年(1271),蒙古改国号元,历史上的元朝自此开始。九年(1273),元兵攻下樊城。这时襄阳已被围六年,援兵不至,吕文焕遂降。这个军事重镇的沦陷,使长江中游失去屏障,元军乃得以长驱东下,直捣宋的首都临安。

文天祥,选自《历代名臣像解》。

咸淳十年(1274),度宗死,子显继位,是为恭宗。同年,元派伯颜总率诸军,大举南下,攻陷鄂州。然后顺流东下,沿江城邑,望风而降。德祐元年(1275),宋以贾似道率军十三万溯江迎敌,至鲁港(今安徽芜湖市西北),不战自溃,元兵遂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至此,宋室始将似道免职。次月,元兵陷临安,掳恭宗北去。朝臣陈宜中、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立益王罡(度宗庶子,恭宗兄)于福州,改元景炎,是为端宗。景炎三年(1278),端宗为元兵所逼,走死碙洲(在今广东湛江东南硇洲岛),文天祥等又立卫王昺(端宗弟)为帝,改元祥兴,迁于南海中的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市南)。既而元师进逼,文天祥兵败被擒。祥兴二年(1279),元军攻厓山,张世杰以舟师迎战失败,陆秀夫负帝蹈海而死,从死者数万人,其壮烈可谓史无前例。总计自金亡至宋室倾覆,宋人与蒙古苦战凡四十五年,较之蒙古的横扫欧陆,所向无前,实不能同日而语。南宋既亡,蒙古以外族并吞中国的创举,也至此完成,这时已是元世祖称帝后的二十年,也就是至元十六年。文天祥被俘后,送至燕京,元人屡次劝降,天祥严拒,遂被幽囚。天祥被囚凡三年,于狱中作《正气歌》,列举古代忠臣义士的事迹,认为他们皆秉有正气,为天地栋梁,其忠节义行,如日星河岳,亘古不磨。至元十九年(1282),天祥被杀,临行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其衣带中并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是宋室的最后孤臣,他的死,象征着正气的销歇,以及黑暗时代的接踵而至。[参看《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

(三)元的其他对外战争

蒙古与金、宋交战,只是它对外战争的一环。除去三次西征,自窝阔台时代起,直至元世祖末年,六十余年间,曾先后征讨过高丽、大理、吐蕃、交趾(安南)、占城、日本、缅甸等国。这些战争大多数是蒙古人获胜的,但也遭遇过几次败创。现在对这类战争的经过,作一简略叙述。

高丽自唐高宗时被灭,不久,唐因专力抵制吐蕃,退出朝鲜半岛。其后新罗坐大,其王室金氏,统一半岛。至唐末,新罗政乱,国内盗贼蜂起。盗魁甄萱,据完山(今韩国全州)称王,国号“后百济”。另一盗魁弓裔,盘踞于大同江及汉江一带,建国曰“摩震”,都于松岳(今韩国开城),于是半岛复成鼎足之势。弓裔为人暴虐,不为众所服,于五代初期为其部将王建所杀。王建自立为王,复号高丽,仍都松岳,而以平壤为西京,国势日盛。既而新罗为后百济所破,国都失陷,其王乃于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投降高丽。次年,王建伐后百济,灭之,于是半岛复归一统。其后,高丽先后称臣于辽金。及蒙古兴起,初与高丽结好,后因高丽杀蒙古使者,窝阔台遣兵征之,高丽请和,蒙古于占领区设达鲁花赤七十二人,以监督其行政。然高丽叛服不常,贵由、蒙哥之世,曾四度征伐。高丽屡受兵祸,乃于蒙哥末年遣世子入朝,臣于蒙古,到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元于高丽设立“征东行中书省”,从此高丽内政,也为蒙古人所操持。

大理即唐代的南诏,据今云南省地。唐懿宗时,改国号为大礼。昭宗时,其王室蒙氏为其臣郑氏所篡,改国号大长和。其后篡夺频仍,国号屡更。后晋时,其国主段氏始改号大理国。宋统一后,与之绝少往来。元宪宗蒙哥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命忽必烈征大理,次年灭之。蒙人虽仍用段氏治其地,但已不复独立。吐蕃于唐末国势顿衰,但其境内喇嘛教(佛教密宗的一支,约于唐中叶传入吐蕃),则日盛一日。喇嘛(僧侣领袖,原意为“无上者”)的势力,甚至超过吐蕃的赞普。忽必烈伐大理时,分兵征吐蕃,当时喇嘛扮底达威行全国,与吐蕃赞普同时出降,于是吐蕃亦定。

日本于唐时与中国通使甚频,五代及宋时,使聘中绝,来华的仅是些僧侣、商贾。高丽降蒙古后,蒙古的侵略目标乃转向日本。世祖初年,曾六次遣使,赴日招降,均告失败,遂于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三月,遣战船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人,自高丽进发,远征日本,高丽也以兵数千助征。至十月,始入其国,击败日军。但元军队伍不整,箭又用尽,因此只掳掠四境而回。灭宋后,世祖又于至元十八年(1281),再遣军十数万征日本,分由高丽及江南进发。元军入海后,士气不振,不肯立即进攻。移泊五龙山(今日本九州东北鹰岛),遇飓风,统帅忻都、范文虎等弃军先走,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尽为日人所歼。世祖两征日本,都遭失败,自与蒙古人的不擅海战有关。他本拟再度出师,因群臣谏阻,又以用兵安南,遂不再讨伐。

交趾为今越南北部地,唐代隶属于中国版图。五代时,受南汉控制。及宋灭南汉,交趾请内附,宋封其国主为交趾王,其内政完全自主,宋不过受其朝贡,有时甚至与中国交兵。蒙哥时,招降交趾未成,乃于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遣兀良合台征之,破其国都而还。元世祖即位后,其王陈光昺乞请入贡,世祖封之为安南国王。今越南南部,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名曰占城,不从元命。至元十九年(1282),元遣水陆军分道伐之。水师自广州浮海进讨,连战破之,占城降。而陆路元军,因假道问题,与安南发生冲突。元军攻入安南,陷其国都,而元军遭遇疫疾,死伤亦重。二十二年(1285),元军退,又遭安南人追击,死者过半。二十五年(1288),元大举讨伐安南,结果又败。世祖谋再举,而安南奉表请降,战事乃告停顿。三十一年(1294),世祖死,成宗嗣位,罢安南之征。至此安南始奉职责,占城也内附于元。

缅甸即唐时的骠国,宋以后称缅,其国之部落曰甸,有大甸、中甸等名,故又称缅甸。元初,缅甸国势甚强,西并阿剌干(孟加拉湾 Bay of Bengal 沿海地),南并白古(仰光 Rangoon 北境),并进占暹罗。世祖遣使招谕其王内附,缅甸不从,反遣师侵云南。至元二十年(1283),元师伐之,攻取其地。二十二年(1285),缅甸乞降,世祖许其悔过。二十四年(1287),缅甸内乱,元再平之,缅甸始贡方物。暹罗本为二国,在缅甸东南,即今泰国之地。暹国国土贫瘠,不宜耕种,而仰给于其南邻的罗斛国。元世祖末年,罗斛遣使入贡。成宗时,暹人亦入贡。到元末,暹国降于罗斛,乃合并为暹罗国。[见《新元史》卷二五二《暹罗传》]一说暹罗之名,始见于11世纪,其意为“黑色之国”或“黄金之国”;12世纪,暹罗已建为君主国。[参看程光裕、李作华《东南亚史》页六〇至六一及页七一]

南洋群岛诸国,也多朝贡于元,其著者有马兰丹(今马六甲 Malacca)、苏木都拉(今苏门答腊 Sumatra)等。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派兵击爪哇,并降其邻国葛郎(在今爪哇岛东部)。此外,世祖并曾遣使招谕琉求(今台湾),使者至彭湖(今澎湖)而返。

元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它约包有今中国本部,以及俄属东海滨省,朝鲜半岛,蒙古国,兼涉新疆、青海、西藏三省的东部之地。但这只是元室的直辖地区,至于它的藩属,则北有漠北诸部,南有南洋诸国,西有四大汗国及吐蕃,势力远及亚洲的大部和欧洲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