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天才和热情是多方面的。这一个“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同志论鲁迅语)一生的事业、文章,异常浩大,异常雄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多多地、好好地研究。鲁迅在生之日,无论中国外国的批评家,都对他有各种各样的估价。他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封建势力,黑暗社会及一切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的反动分子和落后分子——在他生前或则威吓、利诱、监视、侦察,甚至要逮捕他、暗杀他;或则慑于他的权威,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他,便在他的背后“放冷箭”。这些姑且不说。就是他的同僚,新文化新文学运动者对他都有许多误会,不了解他。他生前有过许多激烈的笔战;他死后还有很少数的个人不能化除成见,对他作不正确的估价。即以最近过去的“左翼”文学家说吧,也有少数犯宗派主义“左”的幼稚病的人们不了解鲁迅,不能好好地和鲁迅合作。鲁迅的一生充满了战斗、挣扎精神,他的敌和友,对他都攻击得凶。但是鲁迅是宽大的。他为着公共利益,常和过去交战过的人们握起手来,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共同的敌人。鲁迅这种光明磊落的态度,一见于过去和“创造社”笔战之后,仍和“创造社”、“太阳社”等结成联合战线以反抗旧社会;再见于最近“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之争,他主张和一切文学家、一切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下统一起来。他说:

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这政策在我是认为非常正确的……我对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态度,我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统一起来的主张……我以为在抗日战线上是任何抗日力量都应当欢迎的。(《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统一战线问题》)

在许多批评鲁迅的创作因而指出鲁迅的思想、人生观和他之为人的文章里,我以为最正确而精彩的,要算何凝(即瞿秋白)选编《鲁迅杂感选集》那一篇长的序言。那真是独到的见解,对于鲁迅适当的、完全的了解,听说鲁迅自己对瞿秋白那篇文章也很满意,说:“从来,就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正确的估价。”我们的青年——也不仅青年读者而已——如有志研究鲁迅并向鲁迅学习,应该细读秋白那篇遗作。

我这篇短文,不打算论到鲁迅的创作和他一生奋斗的功绩,因为这些说来太长,非作专门的论述不可。现在约略地说一说鲁迅是如何爱青年的,以及鲁迅对青年说过些什么话。

鲁迅能爱亦能恨。他爱人民,他恨人民的敌人。他和敌人作剧烈的战斗,就因为爱人民的缘故。看吧,鲁迅从事于文艺的志愿是要以文艺“改变国民的精神”,“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鲁迅一向便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而赞成“为人生而艺术”的方针。鲁迅的第一篇作品《狂人日记》,是反对中国封建势力的。这一篇作品的末了一句话是:“救救孩子!”——这可以说是鲁迅一生的目的,他的志愿是为人民,为青年,为孩子这一辈。

鲁迅这个伟大的作家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虽然鲁迅不肯自认为青年的导师,他说:

“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罢,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们……”但这是鲁迅自谦。他从来不摆起面孔,自称是“青年的导师”,然而,鲁迅确实给了青年们如何生活、如何行动的方针。鲁迅说过:

……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可是还得附加几句话以免误解,就是: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华盖集·北京通讯》)

鲁迅的这种意思在别处也写过: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涂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

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是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他这种反抗旧社会、反对反动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学习。中国青年所受的压迫,实在是太重,压得不能活下去了,鲁迅却告诉青年说: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这是鲁迅争取自由、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他曾反复说明争取自由之必要。他打个譬喻,说明苟且偷生不得自由之痛苦,他说:

……中国人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见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北京通讯》)

中国的“古训”一向是拿“少年老成”这个教条教育青年的。青年人不过二十岁左右便装出“老成”的样子,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怕触犯“非礼勿动”的教训。——这是旧式的所谓“遗少”。但是新式的“遗少”也很不少。他们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宁可按住一肚子意见,不肯说出。因为一说,一动,就怕犯错误,怕受批评。列宁曾说过,人们要在错误中学习,只有完全不做事的人,才不会犯错误。鲁迅怎么说呢?他告诉青年:

“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鲁迅竭力鼓励青年们去活动,大胆去活动,不要怕人笑话,他说: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读了这段话,使我想起恩格斯一句同样意义的话来,恩格斯劝革命者要行动,要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受教育,说,要学游泳,就要下水去!

鲁迅之关心青年作家无微不至。向上的青年们从全国各地跟他通信,寄作品、稿子给他看。他都一一回答,稿子,都过细的看,过细的批改。有好多青年作家的作品由鲁迅介绍到书店出版,鲁迅于百忙之中还替这些书写序言。这样的事实很多,青年作家们自己都能记得清楚。可以说,中国许多青年作家是经鲁迅栽培,扶植起来的。鲁迅常常鼓励青年作家大胆创作,大胆活动,大胆除旧革新,他说: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知识高超而眼力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倘不是一下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鲁迅鼓励青年努力大胆创作的意见,在他的杂感“未有天才之前”(见《杂感集·坟》)里说得更多,这里不再引证了。

几个青年作家(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及其他十五人)在白色恐怖之下牺牲了。鲁迅作了一篇异常沉痛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他无限悲愤地说:“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青年韦素园病死了,鲁迅作了一篇文章“忆韦素园君”,说他是“值得纪念的青年”,因为他“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它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鲁迅死后,某某作文纪念他,说:鲁迅曾为某的儿子治病,在炎日之下亲自替他找医生,因此某说,鲁迅的一生爱多于憎。

鲁迅之关心青年,对青年说的话,青年应向鲁迅学习的处所还多着多着。这里只再引他的两段话,因为我觉得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对在抗战时代的青年特别有意义。鲁迅在他的《华盖集》内说:

青年又何须找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华盖集·导师》)

中国青年在抗战时代,尤其要懂得“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生存的方向走”的道理。团结青年,和全国的青年联合起来,整个中国的命运就大可以决定了。所以巩固团结,反对分裂是我们目下重要的口号。青年要向鲁迅学习这一种精神!

鲁迅一生奋斗精神之最可取法的是,他仗义执言,毫不姑息,毫不妥协,决不投降,斗争到底,至死不改其宗。他的斗争,不是和人们闹私人意气,而是为中华民族公共的幸福。同时,他的斗争不是一鼓作气,只五分钟的热度,以后便冷下去了。相反的,鲁迅是愈斗愈强,老而益壮,对无论哪一件坏事,哪一个敌人,他决不肯放松。他最鄙弃那种没有骨气的人,“赶热闹的革命家”,一旦革命潮流暂时低落,便消极、畏馁、怠工、开小差,甚至做两面派,当叛徒的小人。鲁迅是主张要打便打到底的。因此他常说,作战要有“靱性”。鲁迅曾用这样一段话说明没有持久性之可耻,他说: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甚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了看客的群众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吧。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靱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指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叛徒”——萧注)的吊客,见胜利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这真说破了许多庸人的缺点。青年是民族的菁华,一个也不应该做庸人!所以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反对妥协投降,是我们目前的口号。青年要学习鲁迅这一种精神!

末了。我愿举出鲁迅之永远进步,永不落后或倒退的精神。鲁迅之永远随着时代进步处,从他自己一生所经过的道路便可看出。他少小时候受尽了社会的压迫和奚落,因而“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感觉到这种旧社会制度非改革不可,在他的自述里,我们知道,他幼小时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但到十三岁时家里遭了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鲁迅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父亲病死后,生计更加艰难,他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得,几乎陷于完全失学的危机了,后来他的母亲好容易给他筹备了八元路费,教他去寻不要学费的学校。他十八岁考入南京水师学堂,过了半年,改进路矿学堂,毕业后被派往日本,这时鲁迅决定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可见鲁迅当时的少年爱国热忱。在“同盟会”时代,鲁迅是主张推倒满清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在“五四”运动时,鲁迅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统治之有力的战士,在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却特别积极,特别倔强,继续奋斗。他是中国工农群众的战友,他由个人反抗、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进步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暮年即又加入民族统一战线。鲁迅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因此他接受马列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苏联。他是伟大中华人民的伟大儿子,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他一生总是进步的、前进的。他反对复古、反动、开倒车。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是我们目前重要的口号。青年要向鲁迅学习,就得发扬并光大这种再接再厉不知疲倦的精神。

一九四〇年,原载《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