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

百官一。

○高丽太祖开国之初 用新罗泰封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 二年立三省六尙书九寺六卫略仿唐制。 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 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 外有牧府州县。 官有常守位有定员。 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 文宗睿宗虽少加增损大抵皆袭成宗之旧子孙有所遵守。 自忠烈改官制凡拟上国者悉改之。 忠宣受禅父子互相纷更而官爵大紊及恭愍嗣位二十年之*闲改官制者四而或从旧制或用新制遂不胜其烦矣。 大抵高丽之法因时沿革繁简有异。 当其立法之始宰相统六部六部统寺监仓库简以制繁卑以承尊省不过五枢不过七宰相之职举而庶司百寮各供其职及其弊也。 省宰增至七八自事元以来事多仓卒佥议密直每于都评议司会议而商议之名又起与国政者至六七十人于是六部徒为虚设百司涣散无统而政事不复修举矣。 其设官之制终始得失盖如此。 凡诸衙门所统所属其详未可考今姑以大小品秩为次录之其随立随罢者亦幷录之以着一时之事若因事散见而无首尾可考者略之。 且都监各色因事而置事已则罢或遂置而不罢其名号多出于武臣任意撰定率皆鄙俚然亦皆附录作百官志。

○三师三公*大师*大傅*大保为三师*戴维司徒司空为三公无其人则阙其始置岁月不可考。 文宗定三师三公各一人皆正一品。 忠烈王罢恭愍王五年复置十一年又罢之。

○门下府掌百揆庶务。 其郞舍掌谏诤封驳国初称内议省。 成宗元年改内史门下省文宗十五年改中书门下省忠烈王元年倂尙书省为佥议府。 五年元赐佥议府正四品印。 七年元升秩为从三品。 十九年元改为都佥议使司又升从二品恭愍王五年复称中书门下省别立尙书省。 十一年复改都佥议府十八年改门下府。

○判门下国初称内议令成宗改内史令文宗改中书令定一人秩从一品。 忠烈王元年废不置。 二十一年置都佥议令以金方庆为之寻以嫌于上国中书令改判都佥议使司事后改领都佥议。 恭愍王五年复改中书令十一年复改领都佥议十八年改领门下辛禑改判门下。

○侍中成宗置门下侍中。 文宗定一人秩从一品忠烈王元年改佥议中赞置左右各一人。 二十四年忠宣受禅改都佥议侍中寻复改中赞。 三十四年忠宣在元改政丞省一人。 忠肃十七年忠惠王复改中赞后复改右左政丞。 恭愍王三年复改侍中寻复改右左政丞五年改门下侍中守侍中十一年复改佥议右左政丞十二年改佥议左右侍中十八年改门下左右侍中辛昌复改侍中守侍中。

○赞成事成宗置内史侍郞平章事门下侍郞平章事。 文宗定门下侍郞平章事中书侍郞平章事各一人。 又于中书门下各置平章事 秩正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为佥议侍郞赞成事佥议赞成事。 二十四年忠宣以宰执员冗论议异同事多稽滞乃罢之寻又复之。 三十四年忠宣改中护定三人秩仍正二品后复称赞成事。 恭愍王五年复文宗旧制。 九年称平章政事十一年复为佥议赞成事。 十八年改门下赞成事。

○评理穆宗时有 知政事。 文宗定一人秩从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佥议 理。 三十四年忠宣改评理增为三人。 忠肃王十七年复改 理。 恭愍王五年复改 知政事。 十一年复改佥议评理。 十八年改 知门下府事。 二十一年改门下评理。

○政堂文学文宗定一人秩从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 文学事。 十六年复改政堂文学。 忠宣王罢后复置之。

○知门下府事文宗定知门下省事一人秩从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知佥议府事忠宣王罢恭愍王五年复改知门下省事。 十一年改知都佥议事十八年改知门下府事。

○常侍穆宗时有左右散骑常侍文宗定左右各一人秩正三品后改左右常侍。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复改左右散骑常侍寻复改左右常侍。 恭愍王五年复改左右散骑常侍十一年复改右左常侍。 十八年复改左右散骑常侍二十一年复改左右常侍。

○直门下文宗定一人秩从三品。 睿宗十一年诏: 立本品行头。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罢。 恭愍王元年置直都佥议五年复改直门下十一年复改直都佥议后复改直门下。

○司议大夫穆宗时有左右谏议大夫。 文宗定左右各一人秩正四品。 睿宗十一年诏: 立本品行头。 后改左右司议大夫。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左右谏议大夫降从四品后复改左右司议大夫。 恭愍王五年复改谏议大夫升从三品班在直门下上十一年复改右左司议大夫十八年复改左右谏议大夫二十一年复改左右司议大夫。

○给事中文宗定一人秩从四品后改称中事。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复改给事中三十四年忠宣罢。 恭愍王元年复置中事寻罢之。

○舍人太祖十三年置内议舍人成宗改内史舍人。 文宗改中书舍人定一人秩从四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都佥议舍人升正四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中书舍人降从四品。 十一年改内书舍人十八年改门下舍人。

○起居注文宗定一人秩从五品。 睿宗十一年诏: 立本品行头。 恭愍王五年升正五品。

○起居郞文宗定一人秩从五品。 恭愍王五年升正五品。

○起居舍人文宗定一人秩从五品恭愍王五年升正五品。

○献纳穆宗时有左右补阙。 睿宗改左右司谏各一人秩正六品后改左右补* {谏}。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复改左右司谏三十四年忠宣改左右献纳升正五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左右司谏降从五品十一年复改右左献纳升正五品十八年复改左右司谏二十一年复改左右献纳。

○正言穆宗时有左右拾遗。 睿宗十一年改左右正言各一人秩从六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思补升正六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左右正言。

○录事穆宗时有门下录事。 文宗定一人秩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改都佥议录事升正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门下录事十一年复改佥议录事为阶梯正七品十八年复改门下录事。

○注书穆宗时有内史主书。 文宗改中书注书定一人秩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改都佥议注书升正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门下注书十一年复改佥议注书十八年复改门下注书。

○典务令一人从七品丞二人从八品录事二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始置寻罢之。

○首领官经历一人都事二人 忠宣始置寻罢之。

○ 属文宗置: 主事六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六人注宝三人待诏二人书艺二人试书艺二人记官二十人书手二十六人直省八人[唐乡各四人]电吏百八十人门仆十人。 忠宣王加置: 照磨一人令史二十人译史二人通事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人。

○尙书省太祖仍泰封之制置广评省摠领百官有侍中侍郞郞中员外郞。[太祖时又有内奉省。 三国史云: "内奉省卽今都省。" 沿革与此不同。] 成宗元年改广评省为御事都省十四年改尙书都省。 文宗定: 尙书令一人秩从一品; 左右仆射各一人正二品; 知省事一人从二品; 左右丞各一人从三品; 左右司郞中各一人正五品; 左右司员外郞各一人正六品; 都事二人从七品。  属主事四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六人记官二十人 士一人直省二人。 忠烈王元年倂于中书门下为佥议府幷罢员吏二十四年忠宣设左右仆射于佥议府又置左右司郞中员外郞都事各二人会都佥议府别厅治事寻 罢之。 恭愍王五年革三司复置尙书省 复文宗旧制唯不置知省事升都事正七品十一年罢尙书省复置三司。

○三司掌摠中外钱谷出纳会计之务太祖改泰封调位府为三司。 显宗五年因武臣之请罢三司置都正司十四年复置三司。 文宗定: 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使二人正三品; 知司事一人副使二人从四品; 判官四人。 睿宗十一年诏: 本司员立本品行头。 忠烈王置左右使忠惠王元年置都事。 恭愍王五年罢为尙书省。 十一年复置三司定: 判事一人从一品; 左右使各一人正二品; 左右尹各二人从三品; 副使四人正四品; 判官二人正五品; 都事阶梯正七品。 十八年改副使为少尹。 辛禑始置领三司事。吏属文宗置主事六人令史十一人书令史二人记官二十五人重监二人计史二人 士四人。[吏属文宗前后史阙未考诸司仿此。]

○密直司掌出纳宿卫军机之政。 成宗十年兵官侍郞韩彦恭使宋还奏宋枢密院卽我朝直宿员吏之职于是始置中枢院。 显宗初卽位罢中枢院及银台南北院置中台省以掌三官机务有使副使直中台兼直中台二年罢中台复置中枢院十四年中枢院日直员为左右承宣各有副仍以副枢以下兼之。 文宗定: 判院事一人院使二人知院事一人同知院事一人秩 从二品; 副使二人签书院事一人直学士一人 正三品; 知奏事一人左右承宣各一人左右副承宣各一人亦正三品; 堂后官二人正七品。 献宗元年改枢密院。 睿宗十一年诏: 承宣立本品行头。 忠烈王初卽位置执奏自崔忠粹死执奏之职废至是复之。 元年改密直司。 二年改承宣为承旨。 二十四年忠宣改光政院删定员吏: 使从一品; 同知院事正二品; 副使从二品; 佥院事正三品; 同佥院事从三品; 都承旨从五品; 承旨副承旨 从六品; 计议官正七品; 计议 军正八品寻复改密直司; 使一人知司事二人同知司事三人副使四人 从二品; 知申事一人左右承旨各一人左右副承旨各一人 正三品; 堂后官正七品。 三十四年忠宣罢及卽位复之加置判司事。 二年密直司升秩与佥议府同称两府改承旨为代言。 三年副使降正三品。 恭愍王三年判司事知申事四代言皆为禄官。 五年复改枢密院员秩 复文宗旧制。 十一年复改密直司: 判司事司使知司事签书司事同知司事 从二品; 副使提学知申事右左代言右左副代言 正三品; 堂后官阶梯正七品。 十八年降签书正三品改提学为学士代言为承宣后复改学士为提学承宣为代言。吏属文宗置别驾十人主事十人试别驾二人令史二人记官八人通引四人。

○资政院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新置之: 使秩从一品; 同知院事正二品; 佥院事从二品; 同佥院事正三品; 判官正五品; 计议官正七品; 计议 军从八品。 寻罢之。

○吏曹掌文选勋封之政。 国初称选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成宗十四年改为尙书吏部。 文宗定: 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一人正四品; 郞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郞一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倂吏礼部为典理司改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二十四年忠宣改为铨曹别立礼部复改判书为尙书仍一人摠郞为侍郞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正郞为郞中佐郞为员外郞 增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仍罢六曹判事知事寻复之。 三十四年忠宣倂吏兵礼为选部仍以选军堂后卫尉倂焉改尙书为典书增三人侍郞为议郞郞中为直郞员外郞为散郞 仍三人加设注簿二人正七品以他官兼之后复称典理司。 恭愍王五年复立六部吏部置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品秩 复文宗旧制。 十一年复改典理司以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复改选部称尙书议郞直郞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典理司仍复判书摠郞正郞佐郞之号。 恭让王元年改吏曹。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记官六人。

○考功司掌考 官吏功过。 国初称司绩。 成宗十四年改尙书考功。 文宗定郞中二人秩正五品员外郞二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改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二十四年。 忠宣倂于铨曹恭愍王五年复置考功司郞中员外郞十一年复称正郞佐郞十八年改直郞散郞二十一年复称正郞佐郞。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四人计史一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兵曹掌武选军务仪卫邮驿之政。 太祖元年置兵部令卿郞中后称兵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其属有库曹。[太祖元年有徇军部令郞中十六年有兵禁官郞中史。 光宗十一年改徇军部为军部其职掌未详疑皆是掌兵之官后 废之。] 成宗十四年改兵官为尙书兵部仍改库曹为尙书库部。 显宗二年罢库部。 文宗定: 兵部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二人正四品; 郞中二人正五品; 员外郞二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改军簿司仍改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二十四年忠宣改为兵曹又改判书为尙书增二人其一班主兼之摠郞为侍郞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正郞为郞中佐郞为员外郞 增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选部后改摠部又复称军簿司。 恭愍王五年复改兵部称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 十一年复改军簿司以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复改摠部称尙书议郞直郞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军簿司仍复称判书摠郞正郞佐郞。 恭让王元年复改兵曹。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记官十二人。

○户曹掌户口贡赋钱粮之政。 国初称民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其属有司度金曹仓曹。 成宗十四年改为尙书户部仍改司度为尙书度支金曹为尙书金部仓曹为尙书仓部后 罢属官。 文宗定: 户部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二人正四品; 郞中二人正五品; 员外郞二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改为版 司仍改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二十四年忠宣改为民曹又改判书为尙书仍一人摠郞为侍郞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正郞为郞中佐郞为员外郞 增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三十四年忠宣改为民部仍以三司军器都 院倂焉改尙书为典书增三人摠郞为议郞正郞为直郞佐郞为散郞 仍三人后改版图司恭愍王五年复改户部称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 十一年复改版图司以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复改民部称尙书议郞直郞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版图司仍复称判书摠郞正郞佐郞。 恭让王元年改户曹。吏属文宗置主事六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人计史一人记官二十五人 士一人。

○刑曹掌法律词讼详 之政。 太祖仍泰封之制置义刑台后改刑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成宗十四年改尙书刑部。 文宗定: 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二人正四品; 郞中二人正五品; 员外郞二人正六品。 又别置: 律学博士一人从八品; 助敎二人从九品。 忠烈王元年改为典法司仍改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二十四年忠宣改为刑曹又改判书为尙书仍一人摠郞为侍郞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正郞为郞中佐郞为员外郞 增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 部仍以监传色都官典狱倂焉改判书为典书增二人侍郞为议郞复 为二人郞中为直郞员外郞为散郞 仍三人后复称典法司。 恭愍王五年复改刑部称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 十一年复改典法司仍复称判书摠郞正郞佐郞。 十八年改为理部称尙书议郞直郞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典法司又复称判书摠郞正郞佐郞。 恭让王元年复改刑曹。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四人计史一人记官六人 士二人杖首二十六人。

○都官掌奴婢簿籍决讼。 文宗定: 尙书都官郞中二人; 正五品员外郞二人; 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改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二十四年忠宣复改郞中员外郞。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 部。 忠宣王二年以诉良者多而 部不能辨复设都官置正郞佐郞。 恭愍王五年改郞中员外郞。 九年加员外郞二人。 十一年加置摠郞正四品改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革摠郞改正郞为直郞佐郞为散郞。 二十一年复称正郞佐郞。吏属文宗置主事六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六人计史一人记官五人 士一人。

○礼曹掌礼仪祭享朝会交聘学校科举之政。 国初称礼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其属有祠曹。 成宗十四年改礼官为尙书礼部仍改祠曹为尙书祠部。 显宗二年罢祠部。 文宗定: 礼部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一人正四品; 郞中二人正五品; 员外郞二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倂于典理司。 二十四年忠宣复置称仪曹尙书一人侍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郞中员外郞 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 三十四年忠宣复倂于选部。 恭愍王五年复立礼部置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 十一年改礼仪司仍改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复称礼部又改判书为尙书摠郞为议郞正郞为直郞佐郞为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礼仪司称判书摠郞正郞佐郞。 恭让王元年改礼曹。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二人记官六人篆书书者二人。

○工曹掌山泽工匠营造之事。 国初称工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其属有虞曹水曹成宗十四年改工官为尙书工部仍改虞曹为尙书虞部水曹为尙书水部后废虞水部。 文宗定: 工部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一人正四品; 郞中二人正五品; 员外郞二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罢。 二十四年忠宣复置称工曹尙书一人侍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郞中员外郞 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后复罢之。 恭愍王五年复立工部置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 十一年改典工司以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复称工部仍改判书为典书摠郞为议郞正郞为直郞佐郞为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典工司称判书摠郞正郞佐郞。 恭让王元年复改工曹。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四人计史一人记官八人。

○司宪府掌论执时政矫正风俗* {纠}察 劾之任。 国初称司宪台。 成宗十四年改御史台有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显宗五年武臣金训等请罢御史台置金吾台使副使录事 无常员。 六年罢金吾台复以御史台为司宪台置大夫中丞杂端侍御司宪殿中侍御司宪监察司宪。 十四年复改御史台。 靖宗十一年升权知监察御史班在阁门祗候上。 文宗定: 判事一人大夫一人秩正三品; 知事一人中丞一人从四品; 杂端一人侍御史二人 从五品; 殿中侍御史二人正六品; 监察御史十人从六品[文吏各五人。]。 睿宗十一年诏: 知事杂端立本品行头。 神宗五年御史二人升为 秩。 忠烈王元年改监察司仍改大夫为提宪中丞为侍丞侍御史为侍史监察御史为监察史。 二十四年忠宣改为司宪府改提宪复为大夫升从二品侍丞复为中丞增二人升从三品侍史改内侍史殿中侍御史改殿中内侍史监察史改监察内史省为六人新置注簿一人正七品 知事杂端寻复改监察司以内侍史复为侍御史殿中内侍史为殿中侍御史监察内史为监察御史。 三十四年忠宣复改司宪府改大夫为大司宪升正二品中丞为执义升正三品侍御史为掌令升从四品殿中侍御史为持平升正五品监察御史为* {纠}正增十四人其四兼官仍从六品。 忠宣王三年降大司宪正三品执义从三品后复改监察司以大司宪为大夫。 恭愍王五年复改御史台大夫如故改执义为中丞省一人掌令为侍御史持平为殿中侍御史降从五品* {纠}正为监察御史。 十一年复改监察司仍复改中丞为执义侍御史为掌令殿中侍御史为持平升正五品监察御史为* {纠}正。 十八年复称司宪府改大夫为大司宪革执义置知事兼知事从三品掌令改侍史持平改杂端降从五品加置兼* {纠}正。 二十一年革知事复置执义改侍史复为掌令杂端为持平。吏属文宗置录事三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六人计史一人知班二人记官六人 士一人记事十人所由五十人。

○开城府成宗始置尹显宗罢府置县令文宗复称开城府置知府事。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倂给田都监及五部于开城府掌都城内判府尹一人从二品尹二人一兼官正三品少尹三人一兼官正四品判官二人正五品记室 军二人正七品。  随品带缮工职事别置开城县令掌都城外。 恭愍王五年改定尹从二品少尹正四品判官正五品 军正七品县令亦正七品县丞正八品。 十一年加置判府事位在尹上亦从二品。 恭让王元年令掌家舍财物追倍。 二年依中朝应天府直申中书省例令本府直报都评议司且擢用孝子顺孙旌表义夫节妇点考大小学校以养人才禁恶逆奸伪以正风俗又掌农桑户婚田土逋欠宿债牧民之任。

○艺文馆掌制撰词命。 太祖仍泰封之制置元凤省后改学士院有翰林学士。 显宗改为翰林院。 文宗定: 判院事宰臣兼之; 学士承旨一人正三品; 学士二人正四品; 侍读学士一人; 侍讲学士一人; 直院四人其二权务; 医官二人。 睿宗十一年删定员吏: 学士承旨学士 正三品;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正四品。 诸兼本院官 令立本品行头诸知制诰亦立本品行头。[翰林院宝*(){文}阁兼者谓之内知制诰他官兼者谓之外知制诰后改知制敎。] 后升直院为八品。 高宗七年复以直院为权务。 忠烈王元年改文翰署二十四年忠宣命直史馆一人直文翰一人更日直文翰署。 又罢政房使本署主选法寻改为词林院委以出纳之任。 学士承旨升从二品学士二人正三品侍读侍讲学士各一人从三品。 新置待制一人正四品。 寻复改文翰署后改学士为司学。 三十四年忠宣倂文翰史官为艺文春秋馆仍以右文馆进贤馆书籍店倂焉。 置: 大词伯三人从二品; 词伯二人正三品; 直词伯二人正四品; 应敎二人正五品; 供奉二人正六品; 已上 兼官; 修撰二人正七品; 注簿二人正八品; 检阅二人正九品。 忠宣王三年改词伯为提学。 忠肃王十二年分艺文春秋为二馆。 艺文馆置: 修撰注簿各一人检阅二人。 后改: 供奉正七品; 修撰正八品; 检阅正九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翰林院置: 学士承旨正三品; 待制正五品; 供奉一人正七品; 检阅一人正八品; 直院二人正九品。 九年加置大学士二人十一年复称艺文馆。 改大学士为大提学从二品置提学正三品直提学正四品应敎正五品供奉仍正七品修撰正八品检阅降正九品。 十八年提学例改学士。 二十一年复改提学恭让王元年复倂为艺文春秋馆。吏属文宗置录事二人承事郞二人待诏二人记官一人书手一人。

○春秋馆掌记时政。 国初称史馆。 监修国史侍中兼之修国史同修国史二品以上兼之修撰官翰林院三品以下兼之直史馆四人其二权务后陛直馆为八品。 高宗复以直馆为权务官。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倂于文翰署为艺文春秋馆。 忠肃王十二年分艺文春秋为二馆。 春秋馆置: 修撰注簿各一人检阅二人。 后改: 供奉正七品; 修撰正八品; 检阅正九品。 又有领馆事监馆事首相为之知馆事同知馆事二品以上为之充修撰官充编修官兼编修官三品以下为之。 恭愍王五年复称史馆置: 编修官一人正七品; 检阅一人正八品; 直馆二人正九品。 十一年复称春秋馆供奉正七品修撰正八品检阅正九品。 恭让王元年史官崔 等上书曰: "史官之任君上之言行政事百官之是非得失皆得直书以示后世而垂劝戒故自古有国家者莫不以史职为重本朝设艺文春秋馆选有文行者八人同任史翰之职又置兼官以领之所以重其任也。 近年以来史翰 而为二兼官亦不供职但以供奉以下四人当之不能备记非国家置史之本意也。 愿自今以史翰八人同其职任各修史草二本秩满当迁一纳于馆一藏于家以备后考兼官充修撰官以下各据见闻录为史草悉送史馆又本馆直牒京外大小衙门凡所施为之事一一报馆以凭记录永为恒式。" 从之。吏属文宗置书艺四人记官一人。

○宝文阁睿宗十一年禁中作淸燕阁选置学士直学士直阁各一人朝夕讲论经书。 学士视从三品直学士视从四品直阁视从六品。 又置校勘四人其二以御书院校勘充之其二以职事兼之寻以淸燕阁在禁内学士直宿出入为难就其旁别置阁改官号曰宝文加置待制官班视给舍直赐金紫。 仍修红楼下南廊为学士会讲之堂赐号曰精义就其左右为休息之所。 充其选者皆一时豪杰。 又置提举同提举管勾同管勾皆以中枢内臣兼之后加置大学士一人。 毅宗五年始置文牒所于宝文阁以文士十四人及宝文阁校勘专掌其事命司空林光为别监。 忠烈王元年改宝文署二十四年忠宣倂于同文院。[文宗以同文院为丙科权务官使一人三品兼之副使一人五品兼之录事四人二兼官。] 忠肃王元年渖王钧旨复置宝文阁大提学从二品提学正三品直提学正四品。 恭愍王五年改大提学为大学士 提学改直提学为直学士置待制正五品。 十一年复改大学士为大提学复置提学改直学士为直提学 待制置直阁正四品。 十八年提学例改学士 直阁置应敎正五品。 二十一年复用十一年官制。[忠烈王以后宝文阁徒有其名忠穆王初立大臣请置书筵官分四番更日侍读。 恭愍王元年开书筵亦分番入侍。 辛禑元年令五品以下四人为侍学分两番进讲及递官升四品。 恭让王二年改称经筵置领经筵事知经筵事讲读官。]

○诸馆殿学士废置沿革未详率皆选文臣之有才学者入衔兼带以备侍从。 成宗十四年以崇文馆为弘文馆置学士。 文宗定官制诸殿大学士秩从二品学士正四品。 睿宗十一年诏诸殿学士立本品行头。 仁宗十四年改文德殿为修文殿延英殿为集贤殿文德延英古有大学士学士今随殿改号。 神宗二年凡带学士职者 许 侍臣之列旧制虽带学士非台谏知制诰则不得与侍从。 至是中书奏改之。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置弘文馆学士直学士又复置崇文馆学士仍改修文殿为馆寻复改为殿。 二十九年改学士为司学后 废之置右文馆进贤馆。 三十四年倂右文进贤馆于文翰署寻复置右文馆大提学正二品提学正三品直提学正四品进贤馆大提学从二品提学直提学同右文。 恭愍王五年废两馆置修文殿集贤殿大学士直学士。 十一年复置右文馆进贤馆大提学提学直提学。 十八年复置修文殿集贤殿例改提学为学士。 二十一年复置右文进贤馆改学士为提学。

○成均馆掌儒学敎诲之任成宗置国子监有国子司业博士助敎大学博士助敎四门博士助敎。 文宗定: 提举同提举管勾各二人判事一人皆兼官; 祭酒一人秩从三品; 司业一人从四品; 丞从六品; 国子博士二人正七品; 大学博士二人从七品; 注簿从七品; 四门博士正八品; 学正二人学录二人 正九品; 学谕四人直学二人书学博士二人 学博士二人 从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判事为大司成从三品祭酒降正四品。 忠烈王元年改国学仍改祭酒为典酒司业为司艺。 二十四年忠宣改成均监升大司成正三品复改典酒为祭酒司艺为司业国子博士为成均博士加置明经博士明经学谕。 三十四年忠宣改成均馆删定员吏置: 祭酒一人从三品; 乐正一人从四品; 丞一人从五品; 成均博士二人正七品; 谆谕博士二人从七品; 进德博士二人从八品; 学正二人学录二人 正九品; 直学二人学谕四人 从九品。 后复置大司成正三品乐正改司艺丞改直讲进德博士升正八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国子监大司成正三品; 祭酒从三品; 司业从四品; 直讲从五品; 国子博士正七品; 大学博士从七品; 四门博士明经博士 正八品; 律学博士从八品; 学正学录正九品; 直学学谕书学博士明经学谕 学博士律学助敎从九品。 十一年复称成均馆改司业为司艺国子博士为成均博士四门博士为谆谕博士升从七品。 十八年改祭酒为司成。吏属文宗置书史二人记官二人。

○典校寺掌经籍祝* 。 国初称内书省。 成宗十四年改秘书省有监少监丞郞校书郞正字。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文宗五年内史门下省奏: "诸司判事本皆权带近皆为禄官有违古制请改之。" 从之。]; 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五品; 郞一人从六品; 校书郞二人正九品; 正字二人从九品; 校勘二人。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秘书监 判事降丞为从六品郞从七品倂留院官于校勘。[文宗定: 御书院知院事副知院事判院兼押院二人检计官二人留院官二人知书二人书手二十五人。] 三十四年忠宣降为典校署为艺文馆所辖丞一人正五品郞一人正七品校勘一人正九品。 又置权知校勘十二人后升为典校寺置: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五品; 郞正七品; 注簿正八品; 校勘正字 从九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秘书监改令为监副令为少监置著作郞二人正七品郞增二人降从七品复置秘书郞四人正八品校勘升正九品判事丞正字如故。 十一年复称典校寺改监为令少监为副令革著作郞升郞为正七品革校书郞置注簿正八品校勘复降从九品余 仍。 十八年复用五年官制。 二十一年复用十一年官制。吏属文宗置主事一人令史一人书艺十人记官二人书手十五人。

○通礼门掌朝会仪礼穆宗朝有阁门使副使祗候。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知事兼官; 使正五品; 引进使二人正五品; 引进副使从五品; 阁门副使正六品; 通事舍人四人祗候四人正七品; 权知祗候六人。 睿宗十一年诏知阁门事立本品行头。 神宗五年祗候文吏各三人升为 秩。 忠烈王元年改通礼门。 二十四年忠宣复改为阁门判事以下皆复旧制唯祗候增为八人 权知祗候。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中门改定员吏: 使二人正三品; 副使二人正四品; 判官二人正五品; 舍人二人正六品。 祗候十四人其四以郞将兼之从六品。 后复改通礼门以使为判事。 恭愍王五年复改阁门判事如故知事从三品引进使正四品引进副使正五品通事舍人祗候 从六品。 十一年复改通礼门引进使改副使引进副使改判官通事舍人改舍人。 十八年复改阁门又改副使为引进使判官为引进副使舍人为通事舍人。 二十一年复称通礼门仍改称副使判官舍人。吏属文宗置承旨四人听头二十人记官一人。

○典仪寺掌祭祀赠谥。 穆宗朝有*大常卿少卿博士司仪斋郞。 文宗以*大常府为丙科权务官使一人三品兼之副使一人五品兼之录事四人亦兼官。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大常府为奉常寺置: 卿二人秩正三品; 少卿一人正四品; 丞一人正五品; 博士一人从七品; *大祝一人奉礼郞一人 正九品。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典仪寺置领事二人皆兼官改卿为令省一人少卿为副令增二人丞仍一人革博士*大祝奉礼郞置: 注簿一人正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录事二人正九品。 后置判事正三品降令从三品丞从五品。 恭愍王五年改*大常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革注簿复置博士升正六品判事丞直长录事如故。 十一年复称典仪寺又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降从四品革博士复置注簿余 仍。 十八年复称*大常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升正四品注簿为博士。 二十一年复用十一年官制。吏属文宗置记事书者。

○宗簿寺掌族属谱牒。 穆宗朝有殿中省监少监丞内给事。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五品; 内给事一人从六品。 后改殿中寺改监为尹少监为少尹。 忠烈王二十四年改宗正寺革判事改尹为卿少尹为少卿丞内给事仍旧新置注簿从七品后改殿中监复称尹少尹。 忠宣王二年改为宗簿寺置: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宗正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 十一年复称宗簿寺又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 十八年复称宗正寺例改为卿少卿。 二十一年复称宗簿寺仍改为令副令。吏属文宗置主事四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四人记官四人 士一人。

○卫尉寺掌仪物器械。 太祖元年置内军卿。 光宗十一年改内军为掌卫部后称司卫寺。 成宗十四年改卫尉寺。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革判事增卿为二人 丞一人寻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吏部。 忠惠王元年复置: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少尹从四品; 丞从六品; 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改令为卿少尹为少卿。 十一年复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十八年复改尹为卿少尹为少卿。 二十一年复改为尹少尹。 恭让王元年罢倂于重房。吏属文宗置书史六人记官。

○司仆寺掌舆马廐牧。 文宗定: *大仆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一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革判事增卿为二人。 三十四年忠宣改司仆寺以尙乘典牧诸牧监倂焉置: 领事一人从二品兼之; 正二人其一兼官正三品; 副正二人其一兼官正四品; 丞二人正五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后改定: 判事正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大仆寺革副令置卿从三品改直长为注簿判事丞如故。 十一年复称司仆寺改卿为正加置副正从四品复改注簿为直长。 十八年复称*大仆寺又改正为卿副正为少卿直长为注簿。 二十一年复称司仆寺又改为正副正直长。吏属文宗置书史四人记官一人。

○礼宾寺掌宾客燕享。 太祖四年置礼宾省。 成宗十四年改客省后复改礼宾省。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典客寺革判事增卿为二人 丞为一人寻改礼宾寺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复改典客寺置领事二人兼官改卿为令升正三品少卿为副令增二人升正四品丞增二人升正五品注簿升正七品。 后改定: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六品; 注簿从七品; 录事从八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礼宾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 十一年复称典客寺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 十八年复称礼宾寺例改为卿少卿。 二十一年复称典客寺又改为令副令。 恭让王二年复改礼宾寺。吏属文宗置书史八人令史八人记官四人 士一人承旨四人孔目十五人都衙十五人。

○典农寺掌供 盛。 穆宗时有司农卿后废之。 忠宣王置典农司其司员吏出使者皆称务农 铁使寻改为储积仓。 恭愍王五年复置: 司农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从三品; 少卿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十一年改典农寺改卿为正少卿为副正革直长。 十八年复称司农寺又改正副正为卿少卿复置直长。 十九年置籍田官令一人肄本寺。二十一年复称典农寺仍复为正副正。

○内府寺掌财货 藏。 文宗定: 大府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二人从四品; 知事兼官;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四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外府寺革判事增卿二人 少卿一人丞一人注簿二人。 后复称大府寺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改内府司改卿为令升正三品少尹为副令增二人升正四品丞复增二人升正五品注簿升正七品。 后改内府寺置判事正三品令降从三品副令降从四品丞降从五品注簿降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改大府监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降丞从六品。 十一年复称内府寺改卿少卿为令副令。 十八年复称大府寺仍复为卿少卿。 二十一年复称内府寺又改为令副令。吏属文宗置书史十二人计史一人记官六人 士一人。

○小府寺掌工技宝藏。 太祖仍泰封之制置物藏省有令卿。 光宗十一年改为宝泉后改小府监有监少监丞注簿。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内府监革判事升监从三品。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缮工司。 忠惠王元年复置为小府寺判事正三品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小府监改尹为监少尹为少监。 十一年复称小府寺改监少监为尹少尹。 十八年复称少府监又改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小府寺仍复为尹少尹。 恭让王二年罢之委其任于内府寺。吏属文宗置监史六人记官四人 士一人。

○军资寺掌军需储积。 恭让王二年革小府寺置军资寺又革转输都监其钱谷文书悉委之判事正三品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缮工寺掌土木营缮。 穆宗朝有将作监监少监丞注簿。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缮工监革判事升监从三品。 三十四年忠宣改缮工司以小府宫阙都监仓库都监燃灯都监国 倂焉置领事一人从二品改监为令增三人升正三品少监为副令增三人升正四品升丞正五品注簿正七品自领事至注簿皆兼官。 后改缮工寺改定: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六品; 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将作监改令为监副令为少监。 十一年复称缮工寺改监为令少监为副令。 十八年复称将作监又改令副令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缮工寺仍复为令副令。 恭让王元年赵浚建议缮工务剧员少以重房上大将军郞别将兼判事以下官。吏属文宗置监作六人记官三人 士一人。

○司宰寺掌鱼梁川泽。 文宗定: 司宰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司津监革判事改卿为监少卿为少监寻复称司宰寺改监为尹少监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改都津司删定员吏: 令三人其一兼官正三品; 长三人其一兼官正四品; 丞二人正五品; 注簿二人正七品。 后复改司宰寺置判事正三品令降从三品革长置副令从四品降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 十一年复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 十八年改司宰监复改令副令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司宰寺仍改为令副令。吏属文宗置书史六人记官二人 士二人。

○司水寺掌兵船军。 忠宣王以都府署为都津司所辖。 恭让王二年罢都府署为司水署寻改为寺判事正三品令从三品副令从四品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三年都堂启请: "于司水寺依汉都船令例置都船指谕依齐官船典军例置官船典军。" 从之

○军器寺掌营造兵器。 穆宗朝有军器监监少监丞注簿。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一人从五品; 丞二人正七品; 注簿四人正八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革判事省注簿二人。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民部。 恭愍王五年复置: 军器监判事正三品; 监从三品; 少监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十一年加置录事正八品后改军器寺。 恭让王元年赵浚建议军器寺务剧员少以重房上大将军郞别将兼判事以下官。吏属文宗置监史八人记官四人 士二人。

○书云观掌天文历数测候刻漏之事。 国初分为太卜监太史局。 太卜监有监少监四官正丞卜博士卜正。 太史局有令丞灵台郞保章正 壶正司辰司历监候。 显宗十四年改太卜监为司天台。 文宗定: 司天台判事秩正三品; 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二人从四品; 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各一人从五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卜正一人卜博士一人 从九品。 太史局判事一人知局事一人令一人从五品; 丞一人从七品; 灵台郞二人正八品; 保章正一人 壶正二人 从八品; 司辰二人正九品; 司历二人监候二人 从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司天台为监。 忠烈王元年改司天监为观候署后复改司天监。 三十四年忠宣倂太史局为书云观删定员吏置: 提点一人兼官正三品; 令一人正三品; 正一人从三品; 副正一人从四品; 丞一人从五品; 注簿二人从六品; 掌漏二人从七品; 视日三人正八品; 司历三人从八品; 监候三人正九品; 司辰二人从九品。 后罢提点改令为判事余 仍旧。 恭愍王五年复改司天监判事以下 复文宗旧制但加置卜助敎从九品又别立太史局令以下品秩亦复文宗旧制。 十一年复倂司天太史为书云观改定员吏: 判事正三品; 正从三品; 副正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六品; 掌漏从七品; 视日正八品; 司历从八品; 监候正九品; 司辰从九品。 十八年复分为司天监太史局员吏品秩用五年官制。 二十一年复倂为书云观用十一年官制。

○典医寺掌医药疗治之事。 穆宗朝有太医监监少监丞博士医正。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二人从五品; 博士二人丞二人 从八品; 医正二人助敎一人呪 博士一人 从九品; 医针史一人注药二人药童二人呪 师二人呪 工二人。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司医署改定员吏置: 提点二人兼官正三品; 令一人正三品; 正一人从三品; 副正一人从四品; 丞一人从五品; 郞一人从六品; 直长一人从七品; 博士二人从八品; 检药二人正九品; 助敎二人从九品。 后改典医寺罢提点改令为判事郞为注簿。 恭愍王五年复称*大医监改正为监副正为少监革检药。 十一年复称典医寺改监为正少监为副正复置检药。 十八年复称*大医监又改正副正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典医寺仍改为正副正。

○通文馆忠烈王二年始置之令禁内学官等 外年未四十者习汉语。[禁内学官秘书史馆翰林宝文阁御书同文院也幷式目都兵马迎送谓之禁内九官。] 时舌人多起微贱传语之*闲多不以实怀奸济私 文学事金坵建议置之。 后置司译院以掌译语

志卷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