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娘

称父曰爷,母曰娘,见古乐府《木兰歌》:“朝辞爷娘去,又不闻爷娘唤女声。”《玉篇》“爷”字注:“俗呼父为爷。”程大昌演繁露》云:“汉魏以后,称父不为父,而转其音曰爷。”案,爷,古只作“耶”。《南史》:“王彧子绚五六岁,读《论语》‘周监于二代’,外祖何尚之戏曰:‘可改耶耶乎文哉。’”以“郁”、“彧”同音也。又,简文帝嘲费旭诗“不知是耶非”为不识其父。可见唐以前无“爷”字,俗亦呼曰爹。按,《广韵》“爹”注:“羌人呼父也。涉邪切。”又,“ ”字注:“吴人呼父。正奢切。”程泰之以为其读若“遮”,与今所呼不同。考《南史·梁宗室始兴王憺传》:“行荆州事,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音,徒我反。”《通鉴》:“唐贞元六年,回纥可汗谢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史释之注:“虏呼父为阿多。”则“爹”亦当为“多”音。韩退之《祭女挐文》:“阿爹阿八。”未知读何音。《唐书·窦怀贞传》:“中宗以韦后乳妪赐怀贞,自署皇后阿 ,人或谓为国 。”世谓媪婿为阿 也。今吴俗呼下等人有年者曰阿 ,当本此。 娘,当作“孃”。《南史·竟陵王子良传》:“孃今何处?何用读书?”时武帝遣送裴后还都也。 “娘”则为美女之称,若吴娘、窈娘之类。然隋韦世康《与子弟书》“况娘春秋已高,温凊宜奉”,杜诗“爷娘妻子走相送”,皆以“娘”为母。

父曰老子 常熟呼“子”音如“则”

陆放翁《笔记》引“大范老子”、“小范老子”,谓是西陲俚俗之称。案,《晋书·孝友传》:“潘综与父骠共走避贼,骠曰:‘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则是时已有此称。

母曰阿妈

《正字通》:“俗称母曰妈,读若‘马’平声。”又,“齐人呼母曰‘ ’。”音迷,亦作“ ”。 李贺呼其母曰阿 。楚人呼母曰嬭。音祢。 见《博雅》。江南曰阿妈。《北史·恩幸传》:“穆提婆母陆令萱鞠养后主,谓之乾阿妈。” (1)

公 太公

祖父曰公。案,《吕氏春秋》:“孔子弟子从远方来者,问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颜氏家训》云:“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北史》:“郑道育戏呼徐之才为师公,之才曰:‘我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南史》:“何偃呼颜延之为颜公,延之以其轻脱,乃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此皆以祖为公也。古有称父曰公者。《列子·黄帝篇》:“家公执席。”《国策》:“陈轸将赴魏,其子陈应止公之行曰:‘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多公之车。’”云云。又,父呼子亦曰公,如晁错父呼错、陆贾父呼贾,皆称公,是也。又,妇人亦可称公,《南史》:“南齐宫中有妇人韩兰英,自言孝武以来,常在宫中,为女博士,教书学,宫中呼为韩公。”  曾祖曰太公。按,《汉书·党锢传》:“李固女文姬云:‘太公以来,积德累仁。’”师古注:“太公,谓其祖父郃也。”今以太公称曾祖,盖以别于公。又考唐杜确序《岑嘉州集》云:“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俗盖省去“曾”字。

伯伯

伯父曰伯伯,见陈襄文昌杂录》:“东坡立春日簪幡胜,子姪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胜耶?’”老杜《别从侄勤》诗:“汝伯何由发如漆?”

公婆

舅姑曰公婆。案,元高则诚琵琶记》有“公公婆婆”之称。今俗呼伯叔祖曰公公,伯叔祖母曰婆婆。 《说文》“婆”作“媻”,注:“一曰老母称。”《明史》:“广西傜人男老曰婆,妇老曰公。”正与中土相反。

外公 外婆

外祖曰外公,见宋人《拊掌录》:“靖康时,城破,王时雍搜取妇女与金人,时号为‘金人外公’。”外祖母曰外婆,见《容斋随笔》“陈恭公弟妇顾氏云:‘只是外婆不乐。’”又云:“外婆责三舅,以第五人及第,当过词掖”云。

伯婆 叔婆

夫之伯母曰伯婆,叔母曰叔婆。考庆元六年,沙堽里人龚大雅《甃义井题记》具列高曾祖翁婆及伯翁、叔翁、伯婆、叔婆、外翁、外婆诸名氏。见钱竹汀先生《金石文跋尾续》。 则宋时已有此称。

显考 先君 先父

父殁,称显考;母,曰显妣。按,孔颖达《祭法正义》以为高祖之称居四庙最上,故以显明目之。唐宋碑志多称皇考、皇妣。徐师曾《曲礼注》:皇,美也。 元潘昂霄金石例》引韩魏公《祭式》云:“后代疑‘皇’为君,于是易‘皇’称‘显’,然尚无明禁。”徐氏《读礼通考》云:“元大德中,始诏改‘皇’为‘显’,士庶不得称‘皇’。”“显考”二字,始于武王之诰:“康叔曰:‘惟乃丕显考文王。’ 又称先君,见《晋书·张华传》“雷焕之子华曰:‘先君化去之言。’”张湛《列子序》“吾先君与刘正舆、傅颖根”云云。又,《颜氏家训·终制篇》:“先君先夫人旅葬江陵。”东坡《颍州别子由》诗:“念子似先君。”山谷《从丘十四借韩文》诗:“中有先君手泽。” 又,后汉桓鸾女称其四世祖桓荣为先君,见《范史·列女传》。 亦称先父,见《左传》:“钟仪曰:‘先父之职官也。’”张处度《列子序》亦云:“湛闻之先父。”

家父 家母

颜之推《风操篇》云:“昔陈思王称其父曰家父,母曰家母。凡与人言己世父,以次弟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蔡邕书集,呼其姑女为家姑、家姊,班固书亦云家孙,今并不行。”按,今俗惟称幼行不曰家。

令尊 尊公

称人父曰令尊。尊字亦有本。《晋书·王献之传》:“谢安问曰:‘君书何如家尊?’”谓其父右军也。是亦可云家尊。《乐记》:“父尊而不亲。” 近亦曰尊公,《陈其年集》屡用之,盖本《列子·黄帝篇》:“家公执席。”张湛注:“谓其父也。”

家叔

自称其叔曰家叔,见渊明《归去来辞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秦少游帖》:“家叔已赴滨州渤海知县,祖父在彼幸安。”见《周益公题跋》。

丈人 叔丈人

妻父曰丈人。案,古人尊长通称丈人。如《汉·宣元六王传》:“以淮阳宪王为丈人。”小颜注:“丈人者,严庄之称,凡亲而老者,皆称焉。”裴松之《蜀·先主传》注云:“董承于献帝为丈人,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是晋宋以后,始以妻父为丈人。《世说》:“王恭对王忱云:‘丈人不悉恭。’”是时犹以为通称。《汉·匈奴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似已以妻父为丈人。然曰“行”,则非确指妻父,且亦非中国通称。 柳子厚《祭杨凭文》:“昭祭于丈人之灵。”又,《与外舅杨凭书》:“丈人以文律通流当世。”又云:“丈人旦夕归朝廷。”《通鉴》:“元载有丈人来从求官,但赠河北一书遣之,丈人不悦。”陈后山《送外舅》诗:“丈人东南英。”自注:“丈人字,俗以为妇翁之称。”此皆以妻父为丈人。 任渊注山谷《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诗序》:“王淮奇,字庆源,东坡叔丈人也。”是叔丈人之称自宋已有。

丈母

妻母曰丈母。案,柳州《祭独孤氏丈母》及《通鉴》载韩滉称刘元佐母为丈母,皆妇人长老之通称。庆元六年,龚大雅义井题名有“丈人丈母”等,则此称起于赵宋。又,《颜氏家训·风操篇》云:“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此即今之表伯叔母也。

岳父 泰山

妻父亦曰岳父,或称曰泰山。案,杜光庭《青城山记》云:“此山为五岳之长,故名丈人山。”又云:“昔甯封先生栖此山,黄帝筑坛,拜为五岳丈人。”《汉·郊祀志》大山川有“嶽山”,小山川有“嶽婿”。嶽既有婿,则嶽可称妇翁矣。“嶽”、“岳”同。 俗以丈人山而转为“岳”,复以“岳”而转为泰山。孙持正云:“泰山有丈人峰,故名。”段文昌《杂俎》、苏鹗《演义》以为,张说婿郑镒因说为泰山封禅使,得超迁,黄幡绰戏为“泰山之力”,由此目丈人为泰山。其说非是。

女婿

婿称女婿,亦古。《汉书·霍光传》:“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又,“徙光女婿范明友为光禄勋,复徙光长女婿邓广汉为少府,中女婿赵平为散骑都尉。”又,“任宣曰:‘车丞相女婿少府徐仁。’”盖姊妹夫皆称婿,故以“女”字别之。杜诗:“女婿近乘龙。”

亲家 亲,去声

婿妇父母相谓曰亲家。案,《后汉·后妃纪》“会公卿诸侯亲家宴饮”章怀注无音。卢纶《王驸马花烛诗》:“人主人臣是亲家。”萧瑀自言:“唐朝左仆射,天子亲家翁。”则以“亲”字作去声。黄氏《韵会·去声二十一震》收“亲”字,注:“婚姻相谓为亲。” 《唐·萧嵩传》:“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储光羲有《敬酬陈掾亲家翁》诗,乐天有《赠皇甫郎中亲家翁》及《赴任宴送皇甫亲家翁》诗。

舅母

颜之推《家训》云:“思鲁等弟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今称舅母,不言亲也。

哥 阿况

呼兄曰哥,起于唐时,明皇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又有《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园池》诗。柳州《祭弟宗直文》:“八哥以清酌之奠,致祭于亡弟十郎之灵。”又,张元一《咏静乐公主》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以公主甚长,而兄懿甚短,故云。若《旧史·王琚传》明皇称睿宗为“四哥”,《棣王琰传》称明皇为“三哥”,此犹南阳王绰呼父曰兄。兄非正称也。元世祖称其臣董文炳为董大哥,更奇。哥哥之称,见《汉武故事》,然非以称兄。 俗称兄亦曰况,音作呼巷切。叶盛水东日记》引张揖广雅》“兄况于父”,以为俗语呼兄曰况之所本。

舍弟 令弟 家弟 家兄

自称其弟曰舍弟,称人兄弟曰令兄、令弟。案,魏文帝《与钟繇书》:“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老杜有《临邑舍弟书至》诗云:“舍弟卑栖邑。”又有《远怀舍弟颖观等》诗,又,《月夜忆舍弟》,又,《得舍弟消息》,又,《舍弟占归草堂检校》。 太白有《送舍弟》诗。于逖有《忆舍弟》。李中有《哭舍弟》诗。令兄、令弟,盖取《角弓》诗,此令兄弟之义。亦称家弟,见《世说》:“戴逵兄逯云:‘家弟不改其乐。’”《晋书·戴逵传》作“家兄”。《唐书·温大雅传》曰:“若家弟安康,我当含笑入地矣。”庾翼《与王右军书》云:“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载《法书要录》。 又,《世说》:“王含作庐江,王(教)〔敦〕曰:‘家兄在郡定嘉。’” 古亦自称其弟曰令弟。谢康乐《酬惠连》诗:“末路值令弟。”李颀《放歌行》:“吾家令弟才不羁。”少陵《送从弟亚》诗:“令弟草中来。”又,《入行军六弟宅》诗:“令弟雄军佐。”又,《送乡弟韶》云:“令弟尚为苍水使。”太白《赠别舍人弟台卿》诗:“令弟经济士。”又,《宣城长史弟昭赠双鹤》诗:“令弟佐宣城。”李嘉祐《送窦拾遗因寄中书十七弟》诗:“凭尔将书通令弟。”皆自称其弟也。太白又有《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云:“令弟字延陵。”此对其兄之称。又,《留别宗十六璟》云:“令姊忝齐眉。”自称其姊曰令姊,亦见此。

小弟 大弟

对人自称小弟。案,《汉书·金日 传》:“莽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通,何罗弟名。 《后汉·马援传》:“与杨广书曰:‘伯春小弟仲舒。’”云云。魏文帝《燕歌行》:“小弟虽无官爵。”《晋书·苻坚载记》:“毛兴将死,告登兄同成曰:‘可以后事付卿小弟。’”是称人弟亦曰小弟,犹言幼弟也。《楞严经》:“阿难向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称人曰大弟,见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聊与大弟陈其苦怀。”注以为“合是中表昆弟”。吴鲁肃称吕蒙曰大弟,蒙称肃曰大兄,见司马徽《江表传》。徐孝穆《报尹义尚书》亦云:“岂与大弟同年而语?”

令郎 某郎 令坦

称人子曰令郎。见《焦仲卿妻》诗:“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郎,盖郎君之省。《邵氏闻见录》:“王晋公祐云:‘某不做相,儿子二郎必做。’”二郎者,文正公旦也。俗以排行呼子曰几郎,亦有出。称人婿曰令坦,盖取右军坦腹东床之事。此犹以《诗·伐柯》而称行媒曰作伐,俱不可通。

姆姆 婶婶

娣姒相谓曰姆姆婶婶。案,吕东莱《紫薇杂记》:“吕氏母母受婶房婢拜,婶见母母房婢拜,即答。”母母即姆姆。 则宋时有此称。《正字通》:“今俗弟妻谓夫之嫂曰姆,呼叔母曰婶,叔母当作叔妇。 父之弟妇亦曰婶。”姪呼伯叔母曰大姆婶婶,盖从母之称。 《辍耕录》云:“婶妗字,非古吴音,世母合而为婶,舅母合而为妗耳。”按,王定国《随手杂录》有云:“郡君李氏,余婶也。”则宋已有此称。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俗以母为婶,有民韦庶女名睡娘,奏案即呼庶作父睡,妻作婶睡。”

姐姐 姼姼

女兄曰姐,又曰姐姐,起于赵宋。吴曾《漫录》云:“近世称女兄为姐,盖尊之也。”《正字通》:“文言之曰姊,质言之曰姐。”近刻《太白集·秦女休行》:“何惭聂政姐。”又,《寄东鲁二稚子》诗:“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此讹“姊”为“姐”字也。《说文》:“蜀人呼母曰姐。”此犹北齐太子呼生母为姊姊、宋呼嫡母曰大姊姊也。 父之姊妹呼曰姼姼。案,《汉书·西域叙传》:“姼姼公主乃女乌孙。”注:“姼,音题,好女也。”郭璞《方言》注音“多”,今俗从此音。《方言》:“南楚谓妇考曰父姼,妇妣曰母姼。”

娘子

妻曰娘子,“子”字当是语助,如称日为日子之类。《韩非子》:“郑县卜子令妻为袴,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毁新如旧。”杜诗“结发为妻子”是也。若平阳公主及柴绍妻之娘子军、退之《祭周氏二十娘子》、花蕊《宫词》“诸院各分娘子位”,皆泛指女人言。 又,司马温公《书仪》云:“古人谓父为阿郎,母为娘子。故刘岳《书仪》上父母称‘阿郎娘子’。后奴婢尊其主如父母,故亦谓之‘阿郎娘子’。”此又一例。今无之。阿郎,今以称人之子。

老婆

妻又称老婆。按,《传灯录》:“大愚曰:‘黄蘖与么老婆心切。’”又,“普化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本为老妇人之称。

妻舅 内兄弟

妻兄弟曰舅,他无所见,惟《楚策》:“朱英谓考烈王曰:‘李园不治国王之舅也。’”案,园于考烈为妻兄。东坡《与蒲持正书》:“千乘姪屡言大舅全不作活计,欲老弟苦劝公。”末云:“纵不以鄙言为然,且看公亡甥面上,少留意也。”详语意似以妻兄为舅。亡甥盖自指其子,千乘姪乃妻姪也。 若昌黎《柳子厚墓志》所云“舅弟卢遵”,乃母舅之子。山谷作《李摅字说》云:“予既字舅弟李摅曰安诗。”又,《灵龟泉》诗云:“舅弟妙学古。”自注:“舅弟,李德叟。”皆谓舅之子。山谷母,李公择姊也。或称妻弟曰舅弟,殊谬。 近人笔札称妻兄弟曰内兄弟,亦非古。所谓内兄弟,指舅之子也。姑之子则曰外兄弟。然《颜鲁公家庙碑》云:“昭甫工篆籀,与内弟殷仲容齐名。”下叙“昭甫子惟贞,云少孤,育舅殷仲容氏”云云,是以妻弟为内弟矣。明张司直寅序《岁寒居集》有“内伯父”、“内兄”之称。李于鳞文称妻弟左国玑曰内弟,为虞山名家所嗤,不知鲁公已有之。

连襟

姊妹之夫曰连襟。见宋马永卿懒真子录》:“江北人呼连袂亦曰连襟。”《正字通》谓:“今俗曰连襟,未的。”连袂之称,亦起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仁宗时,驸马柴公宗庆与驸马李公宗遵勗连袂。”陈氏《类书》:“范文正与郑戩并娶李参政女,时称连袂。”

姑夫 姨夫 姊夫

《南史·范云传》:“六岁时,依姑夫袁叔明读书。”“姑夫”之称见此。《周书·王褒传》亦云:“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姨夫,见颜之推《勉学篇》,云:“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王志坚《表异录》云:“袁聿修为姨丈人崔休所知赏。”盖今之姨夫也。 又云:“东莞臧逢世就姊夫刘缓乞客刺书翰纸末,手写《汉书》。”晋张敏《头责秦子羽》文云:“子羽虽有姊夫之尊。”《宋书·顾觊之传》:“高祖谦,晋陆机姊夫。”

阿姨

妻妹曰阿姨。案,王献之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似谓母姨。乐天《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唐秦国夫人曰:“岂有天子阿姨无钱用耶?”此则为妻姊妹矣。

两姨甥

姊妹相呼其子曰甥,人称之为两姨甥。按,杜氏《通典》引颜延之说云:“从母有母名,则姊妹之子不可言甥。”雷次宗以为“甥”字有“男”,见不及从母。然韦昭注《国语》云:“姊妹之子曰甥。”则三国时已然。《晋语》:“司空季子曰:‘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彭,彤鱼氏之甥也。’”韦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云:黄帝取于西陵氏之子曰累祖,实生青阳。雷、累同。”

外甥

《后汉·刘表传》:“外甥张允。”又,《袁绍传》:“外甥高幹。”开元十八年吐蕃《请和表》云:“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云:“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杜诗“西戎外甥国”用此。太白有《送外甥郑藩从军》诗。 亦可作“外生”。刘氏《世说注》引《卫玠别传》云:“王济,玠之舅,尝云:‘昨日吾与外生共坐,若明珠之在侧。’”唐戴叔伦有《抚州对吏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呈上姊夫》诗。

表弟兄 表叔

姑舅昆弟曰表弟兄。案,李肇《国史补》:“李衮善歌,崔昭入朝,密载之。绐言表弟,顷命酒,曰:‘欲请表弟歌。’”老杜《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诗:“他乡惟表弟。”东坡有《闻程正辅表兄将至》诗。又,《赠表弟程德孺生日》诗:“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坡公母,程氏也。盖“表”有外义,表弟即外弟。司马温公《日录》云:“东坡有表弟,与坡不协。”  表叔,见吕东莱《(董)〔童〕蒙训》:“张戩与弟载,二程之表叔也。”表姪,可称外姪,山谷弟知命有《次韵外姪李光祖》诗,云:“外家未觉风流远。”知命母,李公择之姊。光祖,盖公择孙也。诗附《山谷内集》。

外家

妻家曰外家。山谷《黄氏二室墓志》用之:“二公未尝求索于外家。”按,《周礼》郑注:“姻谓亲外族。”贾疏:“外族,母妻族也。”则母妻党皆可称外家。《汉·窦婴田蚡传》:“上曰:‘俱外家。’”案,窦系祖母,田为母族也。《尔雅》:“妻父曰外舅,妻母曰外姑。”是亦可称外家。 古人多以母家为外家。如《汉·孝元后传》:“成帝云:‘外家何甘乐祸败?’”《王夫人悼后传》:“上即位,数遣使者求外家。”《赵后传》:“昭仪言若外家也。”《后汉·王符传》:“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轻。”山谷嘲其子小德诗:“解著《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用此。 袁宏后汉纪》:“司马太后诏曰:‘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隋文帝纪》:“外家吕氏甚微,后访求,知是舅家。”张湛《列子序》亦云“少游外家舅始周”云云。

媳妇 新妇

子妇曰媳妇。案,庆元中,龚大雅《义井题记》有“亡男媳妇诸名氏”,则宋已有此称,盖以子息之妇而加“女”作“媳”也。《魏志·曹植传》:“大发士息,前后三送。”注:“言士卒子息也。”《国策》:“老臣贱息舒祺。”注:“息,生息也。” 吕云孚《六书辨正》:“成祖谓仁孝后有‘媳妇儿好’之语。”《归震川集》亦间用“媳”字。若《元·成宗纪》:“命完泽征八百媳妇国。”此则边土妇女之通称。 新妇之名,始见《吕氏春秋》:“白圭云:‘有新娶妇者,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曰:“蕉火大钜。”’云云。惠子曰:‘何事比我于新妇?’”王彦辅《麈史》以为今人称子妇曰新妇,本此。《国策》亦有“卫人迎新妇”之文,本为新聚时之称,后遂至老仍此称矣。 晋时妇人自称亦曰新妇,如“新妇得配参军”、“以小郎属新妇,不以新妇属小郎”是也。逋翁《弃妇词》:“新妇初来时。”亦是。○又宋陈恭公呼弟妇为六新妇,见《容斋随笔》。

妾曰小

《邶风·柏舟篇》:“愠于群小。”《集注》:“谓众妾也。”今俗号妾为“小”,盖本此;又以“小”之名而谓妻曰大。又称“小星”,亦取之《诗》。

女曰囡

女儿曰囡,音如曩。按,《集韵》“囡”与“ ”同,《说文》“ ”音昵立切,“私取物缩藏之”。则音义皆非。《明史·选举志》云:“吴人以生女为囡。”万历戊子申相国婿李鸿闱卷用“囡”字中式,为吏部郎高桂所参,时有“李阿囡”之称。吕石香云孚《六书辨正》云:“吴中呼女儿为囡,音近‘娜’,当是‘娜’字之讹。”是其称始于明初。

姪曰孙 姪女

乡野呼兄弟之子曰孙。案,《汉书》:“乌程男子孙常与弟烈之子争讼,掾吏议曰:‘烈儿遭饥,赖常升合,长大成人,而更争讼,非顺孙也。’”则此称古有之。 “姪”字本对姑而言,雷次宗所云“姪字有‘女’,明不及伯叔”,是也。《尔雅》:“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左传》:“姪其从姑。”皆对姑称姪。然《吕氏春秋》谓:“黎丘部有奇鬼,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状。”阎百诗谓:“先秦已称兄弟之子曰姪。”案,《公羊传》亦以兄弟之子为姪。《颜氏家训》谓:“晋宋已来,始呼叔姪。”非是。姪,《唐韵》:“音咥,徒结切。”《释名》:“姪,迭也,更迭进御也。古之贵者,嫁女必以姪娣从。”  《柳州集》有《小姪女墓砖记》。“姪女”字见此。一本“女”下有“子”字。

夫兄曰伯

古称夫兄曰兄公,见《尔雅·释亲》。一作妐。 俗称为伯,盖从其子之称。按,《容斋随笔》“庆历中,陈恭公为相,弟妇语云:‘三舅荷伯伯提挈,极喜’”云云。又,陶岳五代史补》:“李涛弟澣娶妇,窦出参涛,涛答拜,澣曰:‘新妇参阿伯,岂有答礼?’”是宋时已然。张淏《云谷卧余》云:“《尔雅》称夫之弟为叔,则夫之兄亦可为伯。”

堂兄弟

从兄弟曰堂兄弟,见《明会典》:“永乐元年冬,军职继绝,不论堂兄,并袭。”亦见郑晓今言》。堂谓同堂也。《北史·蠕蠕传》云:“彼人已立主,是阿那瓌同堂兄弟。”今俗有嫡堂、从堂之称,非是。

夫死哭曰天

潘岳《寡妇赋序》:“适人而所天又殒。”李善引《左传》注云:“妇人在室则父天,出则夫天。”《丧服传》曰:“父者子之天,夫者妇之天。”案,蔡邕《女赋》:“当三春之嘉月,将言归于所天。”安仁赋本之。俗夫死则哭天,生时则讳言之。  《左传》:“文姜哭而过市曰:‘天乎!’”此非指其夫也。古同辈亦可称天。汉弘农太守《与计吏赵壹书》曰:“宁当慢傲,加于所天。”注云:“敬壹,故谓为所天。”见《赵壹传》。

————————————————————

(1) 中华书局标点本《北史·恩幸传》:“穆提婆本姓骆,汉阳人也。父超,以谋叛伏法,提婆母陆令萱配入掖庭,提婆为奴。后主在襁褓中,令其鞠养,谓之乾阿嬭,呼姊姊,遂为胡太后昵爱。”作“干阿妳”。四库本作“干阿奶”。未有作“干阿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