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

王弇州《丛记》云:“京师称谓老先生为极尊。外自方伯以至佥宪,称抚台曰老先生,按(台)〔院〕则曰老先生大人。二十年来,凡宣大之守巡与南直隶之兵备,皆以老先生称按院矣。”此可见老先生之重。今则苟膺一命,无不曰老先生者,而老先生之称不足贵,是有明中叶风俗已如此。按,陈止斋《题司马温公玉垒聘君诗后》云:“熙宁、元丰间,天下学士大夫,称温公必曰‘老先生’。今见公所遗《玉垒聘君》诗,方以是称之,则聘君之为人可知也。”张无垢横浦《传心录》:“刘元城安世 与司马温公言及王荆公学问曰:‘其初与老先生略同。’时温公已参知政事矣。”周栎园《书影》云:“世风日下,平交等辈无不互作此称。”

大人

近人笔札有某兄大人之称。按,大人之名始于《易》及《士相见礼》,屡见于孟氏书。郑康成以为卿大夫之称。《左氏传》:“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又:“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杜注:“在位者。”《国策》:“杜赫谓周君曰:‘施于大人,大人轻君。’”鲍彪注:“谓已显仕者。”徐乐《言世务书》:“身非王公大人。”相如有《大人赋》,阮籍有《大人先生传》。 李白《上韩荆州书》云:“恐雕虫小伎,不合大人。”此泛言,非称荆州刺史也。书中称韩曰“君侯”,可证。 后汉呼宫禁近侍者为大人,如《邓禹传》:“宫人出入,多能毁誉,其中耆宿,称为中大人。”《阳球传》:“程璜方用事,宫中所谓程大人也。”亦见蔡邕《谏灵帝疏》。 高则诚琵琶记》:“蔡邕呼黄门为大人。”本此。明尹直《謇斋琐碎录》云:“吴与弼以处士征至京,每见士大夫,皆称大人。”盖大人之称,至明始滥。 古自称其父为大人,如范蠡长子云:“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汉高祖云:“始大人以臣为无赖。”霍去病云:“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后汉朱晖子颉问晖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张堪也。 ”扬雄子信云:“大人何不云荷戟入榛?”皆是。太白《送姪耑游庐山序》云:“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东坡有《舟中听大人弹琴》诗。《梁溪漫志》、《鸡肋编》并云:“世惟子称父为大人,若施之于他,则众骇笑之矣。”今俗加一“家”字以别之,曰家大人,称人父曰尊大人。按,《困学纪闻》引陆士龙《答车茂安书》有云:“尊大人、贤姊上下当为喜庆。”尊大人即指茂安,是尚未有定称。旧刻作“尊大夫”。 汉时称母亦曰大人。《淮阳王钦传》:“王遇大人益解。”注云:“自称其母也。”又,“张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归”。范滂云:“惟大人割不忍之恩。”皆是。余尊长无称大人者。今则朋友皆称某兄大人矣。噫!俗对小儿言亦曰大人,见《后汉·南蛮传》:“黔中郡,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又,《岑彭传》:“韩歆,南阳大人。”注:“谓大家豪右。”是富豪亦称大人。大人之称,宜其滥已。

晚生

后进自称晚生,见《晋书·戴渊传》:“弟邈请立学校。”疏云:“今后进晚生,目不睹揖让之仪。”然非自称之词。明人《知新录》载:“嘉靖丙戌,刑部赵公乃费阁老同年,每投谒,必书‘年晚生’。屠应峻戏目为‘神童’。”又,“蒲州杨太宰博,每元旦入拜关帝庙,先通名刺曰‘乡晚生’。”是其称亦起于前明。黄瑜《双槐岁抄》云:“韩雍莅两广总督,顺德钱大尹溥,其属吏也,书称‘乡生’。溥相去未久,乃有‘治生’、‘晚生’之称。官尊齿高,则系以‘翁’,或称‘老先生’矣。”

某翁

称人曰某翁。按,翁,本父祖之称。汉高祖云:“吾翁即若翁。”张凭对其祖云:“阿翁讵宜以子戏父?”《南史》:郁林王呼高帝为“太翁”。陆放翁诗:“爷严责程课,翁爱哺饴饧。”又,“儿能了翁事,孙能诵翁诗。”皆以称其祖。犹今人呼“祖”曰“公”也。“翁”、“公”古通。 宋玉《讽赋》云:“主人门开,翁又到市。”翁即老翁。杜诗所云“独与老翁别”也。李阳冰目李斯曰“斯翁”。渐以移之他人,太白有《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诗云:“我家仙翁爱清真。”则其同姓也。老杜亦有《崔少府十九翁高斋》诗。 王弇州《丛记》云:“嘉靖初,始有称翁者,然不过施之三公九卿,后渐至郡守丞倅。门生于座主,初不过曰‘先生’。分宜当国 (1) ,谀者多称为‘老翁’。余自丙辰入朝,则三品以上庶僚,俱称之曰‘老翁’。”是时称“翁”之重如此。今则氓隶相谓无不以“翁”云云。黄瑜《双槐岁抄》云:“宪庙初,给事中奏:近有无耻大臣,与内臣交结,或行扣头之礼,或有翁父之称。”盖此称滥于明季也。俗又称其别号曰“某翁”,益可哂。是将“老泉”为“老翁”,“东坡”为“东翁”耶?

别号

近喜称别号。按,《月令》“大雩帝”郑注:“帝,上帝也,乃天之别号。”是天固有别号也。孔颖达礼记》“麻冕”正义云:“冕者,冠中之别号。”是冠亦有别号。又,《左氏·昭二年传》:“齐少姜有宠于晋侯,谓之少齐。”杜注:“为立别号,所以宠异之。”然则妇人先有别号矣。 吴草庐《三坟辨》谓:“归藏黄帝之别号。”据此,则别号自古有之,特不应施之贾竖小子耳。《后汉·光武纪》:“别号诸贼铜马、大肜等。”是贼亦有别号也。

家某人

称同姓不宗者曰家某人。案,李穆堂绂《书曝书亭集后》云“近世人诗文标目,于同姓辄称家某人,考宋元以前文字,皆无此称。凡宗族近者,依辈行称,余虽同宗,亦直书其姓。若杜少陵之于位,韩退之之于重华,皆其子姪,犹直称姓,其于疏远可知。称‘家’之失,殆始于明之中叶。成、弘以前,犹不失唐宋家法。至嘉靖,诸人乃率意杜撰”云云。思按,杨德祖笺有云:“修家子云。”盖“家”字之滥觞。其实,子云之氏从“手”,德祖之氏从“木”,非一家也。 东坡有《答任师中家汉公》诗。或谓以宋之家铉翁而讹为此称,恐未然。

通家

世好曰通家。盖本《后汉·孔融传》谓李膺曰“与君累世通家”。以孔子尝问礼于老聃也。 范传正撰太白新墓碑云:“尝于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李有古杭杂记》云:“贾似道父陟为万安丞,与县宰陈履常通家往来。”若庾子山《乌石兰氏墓志》所云“秦晋匹也,是曰通家”,此为姻家之称。

西席

延师曰西席。本柳子厚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席”字取《曲礼》“席间函丈”及“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之义。俗以师称“西席”,因目主人曰“东家”。

山长

主书院者曰山长。见《宋史·理宗纪》:“何基,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徐玑,建宁府教授,兼建安书院山长。”是也。是时书院多在山中,如朱子白鹿洞、魏了翁白鹤山之类。 故称山长。近例称院长。

官府

称官长曰官府。按,《周官·大府》“凡官府都鄙之吏”注:“百官所居曰府。”又,《司会》及《职内》、《职岁》、《职币》,皆有“官府”字。《汉·盖宽饶传》:“诣官府门上谒辞。”退之《酬卢给事》诗:“上界真人足官府。”山谷《上大蒙笼》诗:“向来陆梁嫚官府。”俗语本此。《庄子》:“官天地,府万物。”亦“官府”字所出。

上司

属吏目上位曰上司。见《陈留耆旧·吴祐传》云:“同僚无私书之问,上司无笺檄之敬。”

上头人

役从目主人曰上头人。案,王融乐府:“闻有东方骑,遥见上头人。”谓车骑上之人也。即汉《陌上桑》曲“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之意。今为在上者之称。

阁老

池北偶谈》云:“洪武十(三)〔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于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公座于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案,《唐·杨绾传》:“故事,中书舍人年久者为阁老。”《通鉴》:“王涯谓给事郑肃、韩佽曰:‘二阁老不用封敕。’”老杜有《赠严阁老》诗,云:“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按,严武时为给事中也。年三十二,故曰“妙年”,见《旧史》本传。 《困学纪闻》云:“开元中,给事中为黄门省,故云‘黄阁’。近世用此诗为宰辅事,误矣。”是唐时尚未有定称。 中堂之称,宋已有之。《湘山野录》:“钱希白戏王钦若曰:‘中堂遂有如此宰相乎?’”《邵氏闻见录》:“康节谓富郑公曰:‘未若中堂骨董之美也。’”

郎中 待诏 博士 朝奉

医生曰郎中,赞礼曰待诏。陆容菽园杂记》云:“此元代名分不明之旧习也,国初有禁。”亭林《日知录》亦云然。按,洪容斋《夷坚志》:“鄱医赵珪,人称为赵三郎中。”又,“狐妇呼医人刘师道为刘郎中。”又,“信州吏毛遂为刘医药死,忽复活曰:‘是那个郎中主张?’”是宋时已称医人为郎中矣。北土称医人曰大夫,亦见《夷坚志》:“张二大夫者,京师医家,后徙临安,官翰林医官,仍称为张二大夫。” 《名义考》云:“待诏,当作‘代诏’。他邑呼曰‘大夫’,今松江、嘉定称之。 当作‘代敷’,言代人诏告敷宣者。”黄省曾吴风录》谓张士诚走卒、厮养皆授官爵,故有郎中、待诏、博士等称。恐未是。俗呼椎油者曰“油博士”,殆仿“茶博士”之称。 又,称徽州人贸易者曰“朝奉”。按,徽邑家谱,宋时多朝奉、承事之称。盖富家僭称,如传奇中之“员外”也。朝奉、承事,皆官爵名。

老爷

明经乡举,便称老爷。按,爷本呼父之词,以称贵人,未知所始。《通鉴》:“高力士承恩久,中外畏之,驸马辈直呼为爷。”尊人曰爷,殆始此。

相公 官人

奴隶称主人曰相公,小主人曰官人。案,前代拜相封公者,始称相公。封王拜相者曰相王。晋简文帝、武帝在魏时,皆称相王。 扬雄《羽猎赋》:“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王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老杜《崔少府高斋》诗:“知是相公军。”昌黎《送温处士序》:“留守相公。”薛逢《谢西川相公赐甘子》诗:“相公恩重赐先尝。”太白《为赵宣城与杨国忠书》 (2) ,六用“相公”字,时国忠为右相也。又,《上安州裴长史书》云:“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谓左相许圉师也。宋徽宗赐蔡元长句:“相公公相子。”元长对以“人主主人翁”。 韩维兄弟皆为相,其家呼子华为“三相公”,持国为“五相公”。见《能改斋漫录》。 有明三百年封公拜相者,惟李善长、徐达二人。元时称谓已滥,然延祐中,翰林章嚞为吾地海宁寺钟铭,称行中书省左丞朱清为相公,下此称相公者,至运粮万户及都水监而止,其余则称总管及承务。钱竹汀先生以为,相公之称虽滥,尚不概及下僚矣。今俗,乡举岁贡,辄鄙相公之名,称老爷。亦弗思矣。曾慥高斋漫录》:“王荆公退居半山,入编户家,老姥遗以麻线一缕,曰:‘相公可将归,与相婆也。’”“相婆”之称亦奇。  官人,见《左氏·哀三年传》:“官人肃给。”盖谓在官之人。《北史·梁彦光传》:“齐亡后,诉讼官人,千变万端。”《旧唐书·高祖纪》:“官人百姓赐爵一级。”退之《王适墓志》:“侯处士高云: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又云:“诚官人耶?取文书来。”老杜《逢刘主簿》诗:“剑外官人冷。”皆谓在官之人。《宋·岳飞传》:“养子云,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羸官人’。”俗称小主曰“官人”,盖始此。明制,郡王府自镇国将军而下,称呼止曰官人。今且以官人为孩子之称,吴中并以相公称歌童矣。噫!

大官 二官

以行次称人曰几官。按,《南史·梁武陵王纪》称湘东王绎曰:“七官文士,岂能匡济?”又曰:“愿送我一见七官。”胡三省《通鉴注》云:“湘东兄弟次弟七,故曰‘七官’。”又,《梁书·河东王誉传》云:“勿杀我!得一见七官。”纪为绎弟,誉乃绎姪,俱以七官呼者,盖从宫中通称也。骆宾王《送尹大赴京师序》:“尹大官三冬业畅。”又,《送阎五还润州诗序》:“阎五官言返维桑。”官,即官人之省。《唐摭言》:“李舟与齐映友善,映为相,舟与书犹曰‘十二官足下’。”

某舍 舍作“沙”去声

呼下等人曰某舍。按,镏孟熙绩《霏雪录》 (3) :“樊昌高八舍,家轩墀间畜龟,数年生育至百余。”王应奎柳南随笔》:“成弘间,夷亭张小舍善捕盗,时为语曰:‘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夷亭张小舍。’”是“舍”之称始于前明。张名浩,沈石田外祖也。徐武功有贞为作墓志云:处士世为公家弭盗。 今此称常熟盛行,坐其船者,必以舍呼之。

亲眷 家眷

异姓亲曰亲眷。见鲍照诗:“已经江海别,复与亲眷远。”葛稚川《神仙传》:“费长房谓壶公云:‘欲使亲眷不觉知去。’”按,徐陵《双林寺傅大士碑》:“共指菩提,方成亲眷。”《维摩经》:“有菩萨问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为谁?’”《唐语林》“李福镇南梁,谓宦家子弟之不肖者曰:‘今日所惩,贤亲眷闻之,必赏老夫’”云云。是以父兄为亲眷也。《五代史·裴皥传》:“裴氏居燕省者,号东眷。居凉者,号西眷。居河东者,号中眷。”是“眷”指本族言。字亦作“婘”,《史记·樊哙传》“诛诸吕婘属”是也。 内人曰家眷,亦曰内眷。按,《东京梦华录》云:“宅眷坐车子,与平头车大抵相似。”宅眷,即家眷也。朱德润《外宅妇》诗:“贫人偷眼不敢看,问是谁家好宅眷。”

同胞

东方朔《答客难》:“同胞之徒,无所容居。”今人称胞兄弟,亦有出。复有胞伯、胞叔之称,则谬矣。

家主公

仆隶称主人曰家主公。案,《庄子·寓言篇》:“舍者迎将其家公。”李氏注:“家公,主人公也。”又,《史记·范雎传》:“谓须贾曰:‘愿为借乘车驷马于主人翁。’”《汉书·东方朔传》:“时董偃见尊不名,称‘主人翁’。”刘梦得《纥那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公”与“翁”古通用。又,《通鉴》:“唐代宗云:‘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家翁,即家公也。代宗语本《隋·长孙平传》,引谚语作“未堪作大家翁”。

娘娘 小姐

奴婢称主母曰娘娘,尊长呼卑幼妇亦曰娘娘。案,苏子由《龙川杂志》:“仁宗谓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乃宫中妃后之称。后盖以娘子而转为娘娘。近且薄其称而相尊曰太太,曰奶奶矣。奶奶,当作“嬭嬭”。《广雅》:嬭,母也。楚人谓母曰嬭。嬭亦尊之之意。  大家女称小姐,见元微之《会真记》及高则诚传奇。《列女传》:“鲁君赐妇人号曰义姑姐。”不知“姐”字何义,今惟未嫁之女乃有此称。又,《天宝遗事》载:“宁王有乐妓宠姐。”吴俗称女曰小姐,盖从其幼时称之。

小娘

少女曰小娘,见元微之《咏筝》诗:“漫逐歌词弄小娘。”退之《祭女挐文》云:“祭于弟四小娘子挐子之灵。”牛僧孺玄怪录》:徐幹述刘桢女诗,对桢称小娘子。陆放翁《笔记》:“蜀中歌有云:‘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小囝 小干 阿奴

小儿曰小囝,音如“南”。案,《集韵》“囝音茧,又音宰。”今闽、粵人呼作“崽”音。 吴处厚青箱杂记》云:“闽人呼子曰囝。”《逋翁集》有《哀囝》篇。陆伸《侬渠录》云:“乡音合‘男儿’二字为一音,若以平声呼‘暖’字而稍轻,女儿则呼如‘暖’字而稍重。”吕云孚《六书辨正》云:“吴中呼小儿为小囝,音南,当是‘男’字之讹。”则是时已有此音。郑樵《六书略》谓:“‘囝’即‘月’字,太阴之精。”丁度《集韵》谓武后字“月”作“囝”。焦竑《六书刊误》从其说,皆未是。  亦称小干。从父行人公陈垿《无益之言》云:“‘干’字从官话变出,官话‘哥儿’两字并作一声,则为‘干’字;濒海人呼父子曰‘贤两个’,乃官话‘耶儿两个’;兄弟曰‘干两个’,官话‘哥儿两个’也。”按此,则“小干”犹曰“小哥儿”。或以为“小郎”之讹,亦通。高士奇《天禄识余》:“明初,每县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则“哥”为通称,犹曰“小官”,非“哥弟”之“哥”。  又,幼时欢爱之呼曰阿奴。《姑苏志》云:“呼小儿为孥儿。”孥,子孙也。以虞韵入麻,此方音也,今俗正作“奴”音。《世说》:“谢安七八岁时,父奕呼之曰:‘阿奴,欲放去耶?’”又,周谟小字阿奴。当亦幼时爱而称之。

老道长

小儿有成人样子,目曰老道长。案,《菽园杂记》:“中堂尚书称各道御史曰老道长。”今督抚称道宪亦曰老道长。盖“道”不称卑,俨然有方面大员体统,故以此目之。

堂客

妇人曰堂客。或以《高唐赋》“巫山之女,为高唐之客”而误。牛僧孺《玄怪录》:“蜀帅章仇谓其夫人曰:‘何不盛陈盘筵,邀召女客?’”女客之称盖本此。 杜于皇《秦淮灯船鼓吹歌》云:“楼楼堂客船船妓。”自注:“白下称内人为堂客。”今人所居内室曰后堂,亦曰客堂,外则称厅。虽有堂额不称堂,盖避公堂之名也。堂客,亦曰堂眷,犹言北堂之人耳。后堂非见客之所而曰客堂,其以堂客所居名之欤?

士女

画美人谓之士女,见《东坡题跋》:“周昉画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俗但知有周昉士女。”亦作“仕女”。《图绘宝鉴》云:“周昉写真,作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殆以体态如宦家女子,故称曰仕女。

虔婆

辍耕录》“三姑六婆”有“虔婆”之名。《名义考》云:“方言谓贼为虔,虔婆犹贼婆也。”米元章《书史》云:“《晋书》‘姏姆’即俗所云‘姏婆’。”杨慎《古音余》“姏”音钳。本音甘。 妇之老者能以甘言悦人,故曰姏。

老娘 师娘 花娘

《辍耕录》云:“女巫曰师娘,都下及江南谓男觋亦曰师娘。”今吴俗则曰巡眼。又云:“世谓稳婆曰老娘,娼妇曰花娘。”今俗骂女人曰花娘,盖本此。李贺《觱篥歌序》:“朔客立命花娘出幕拜客。”时犹为通称。

丫头

婢曰丫头。见刘宾客咏乐天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4) 花面,未开脸也。丫者,头上双髻之象。欧阳诗:“小婢立我前,赤脚两髻丫。”

表子

娼妇曰表子。俞氏《称号篇》云:“表有外义,对内人而言也。”《玉篇》:“表,衣外也。”

老包

阿庇纵容曰老包。按,《吕氏家塾记》:“包拯为京尹,令行禁止,人呼为包家。市井小民及田野之人,见狥私者,皆指笑之曰:‘尔一个包家。’见贪污者,曰:‘尔一个司马家。’盖反言以笑之也。后遂以阿庇者曰老包矣。”娼家之老包,当作老鸨。见俞氏《称号篇》:“‘鸨’音保,鲳鱼、鸨鸟,性俱善淫也。”

师姑

女尼曰师姑,见《续传灯录》:“驸马都尉李遵勗临终时,谓尼道坚曰:‘大师,与我煎一服药来。’坚无语。公曰:‘这师姑,药也不会煎得。’”亦见《慈明僧传》。 万历《昆山志》云:“筛谷浜,今讹师姑浜。”《姑苏志》:“土产有师姑秔。”注云:“即矮稻。” 元至正辛卯,开黄河,得一石僧,背刻云:“莫笑石师姑一只眼。”见《农田余话》。

道士 女道士

羽流曰道士,见《太霄经》:“周穆王因尹轨真人制楼观,遂召幽逸之人居之,谓之道士。《元和郡县志》作“康王大夫尹喜宅”。 平王东迁洛邑,置道士七人。”《汉·郊祀志》注引《汉宫阙疏》云:“神明台上有九室,常至九天道士百人。”王厚斋《困学纪闻》谓:“穆王、平王事不可考,盖自武帝始也。”《抱朴子·仙药篇》云:“凡庸道士心不专精,行秽德薄。”《续通考》引《楼观本记》曰:“汉明帝永平三年,置道士三十七人。”《旧唐书·武宗纪》:“召道士赵归真等入禁中修金箓道场。”《唐六典》:“道士有三号:一法师,二威仪师,三律师。”庾仲雍《荆州记》:“临沮县青溪山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郭璞《游仙诗》“青谿千余仞,中有一道士”指此。沈约有《游沈道士馆》诗。《列仙传》:“徐福,道士也,字君房。”唐时其称尤盛,见《旧唐书·姚崇传》及《隐逸》、《方技》诸传。 若《黄帝内传》所云“道士行礼”及《新序》“介子推云‘谒而得位,道士不居’”,皆谓有道之士,非黄冠也。《汉·京房传》“道人”亦谓有道之人。  女道士,见颜鲁公《麻姑坛记》:“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益少。”又,太白诗:“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大和尚 游方僧

方丈僧曰大和尚,见《晋书·佛图澄传》:“石勒重之,号曰大和尚。”《翻译名义》云:“和尚,梵本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犹汉言‘知有罪,知无罪’。”  游行四方募化者曰游方僧。见傅亮《文殊师利菩萨赞》:“业化游方,罔识厥津。”太白《赠僧崖公》诗云:“游方化公卿。”

贼秃

骂僧曰贼秃。见梁荀济表:“朝夕敬妖怪之胡鬼,曲躬供贪淫之贼秃。”姚宽西溪丛语》有云:“绍兴初,愚秃法聪。”

门徒

释老谓斋主曰门徒。见谢灵运《远法师诔》:“今子门徒,实同斯艰。”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于是门徒巨痛,遂爽遗言。”又,《齐国宋司徒寺碑》:“凡我门徒。”老杜《大觉高僧兰若》诗“献花何日许门徒”与《列子》所云“子华之门徒皆世族者”不同。古门人亦曰门徒。如《后汉·郑康成传》:“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吴志·虞翻传》:“门徒常数百人。”《晋·王裒传》:“门徒随从者千余人。”《唐彬传》:“东海阎德,门徒甚多。”《南史·宋文帝纪》:“各聚门徒多就业者。”《沈约传》:杜炅“门徒孙泰”。俗呼弟子曰徒弟,亦此义。

在家人

《莲社杂录》:“谢灵运云:‘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梁武帝《除酒肉榜文》:“及舍道出家。”案,内典多以“在家”、“出家”并言。如《涅槃经》:“在家迫迮,犹如牢狱;出家宽廓,犹如虚空。”《文殊经》:“在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

渠侬 “渠”呼作“奚”

谓他人曰渠侬,自称曰我侬。案,山谷《与俞清老书》:“男女婚嫁,渠侬堕地,自有衣食分齐。”渠,呼作“奚”,盖为“伊”字之转。《诗》“所谓伊人”注:“犹言彼人也。”《六书故》:“吴人谓人曰侬,即‘人’字之转声,瓯人呼若‘能’。”今常熟正作“能”音。 陈后主、隋炀帝皆自称曰“侬”。炀帝至广陵,多效吴语,故称“侬”。 胡三省《通鉴注》云:“吴人率自称曰侬。”《湘山野录》:“钱王歌云:‘你辈见侬的欢喜,永在我侬心子里。’”此“我侬”二字连称之始。《姑苏志》引《平江记事》云:“嘉定号‘三侬之地’。隔户问人曰‘谁侬’,应曰‘我侬’,视之乃识,曰‘却是你侬’。”

冤家

男女有情者曰冤家。见元闺人词:“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5) 冯贽《烟花记》谓“冤家”之义有六。“情深意浓,有死无异心,一也。两情相系,阻隔万端,二也。临歧分袂,黯然销魂,三也。山遥水远,相思不见,四也。怜新弃旧,怨深刻骨,五也。一生一死,触景悲伤,六也。” 张鼎思《代醉编》以为犹《关雎》“好仇”之意,近于侮圣言矣。

情郎

韩偓诗:“书中说却平生事,犹疑未满情郎意。”“情郎”字见此。宋女道士蕙兰诗 (6) :“难得有情郎。”

结发

元配妻曰结发。案,二字古人通称,犹言束发也。《汉·李广传》曰:“臣结发而与匈奴战。”师古注:“言始升冠即在战阵也。”《后汉·桓郁传》亦云:“结发敦尚。”自苏武《赠李陵诗》云“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离”,后遂作夫妇之称。老杜诗亦云:“结发为妻子。”唐于义方作《黑心符》云:“讲再醮,备继室,既无结发之情。”以元配为结发也。俗将婚,用结发(髲)〔髻〕,见《五代史》:“刘岳《书仪》云:‘成昏之夕,男左女右合其髻,曰结发。’”

侧室

妾曰侧室。见《汉文帝赐南越王书》:“朕本高皇帝侧室之子。”师古注:“非正嫡所生也。”按,《内则》记:“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注以为“燕寝之旁室者,临产时所居,平日则居正室矣”。又,《左传》所云“侧室”乃余子之名。如师服云:“卿置侧室。”随会云:“赵有侧室曰穿。”杜注:“一以为众子,一以为支子。”《韩非子》亦云:“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 然《南史》:“齐文帝命侧室陈氏母之。”又,《韦放传》:“与张率皆有侧室怀孕,指腹为婚姻。”此皆以侧室为妾。

遗腹子 “腹”转为“夫”

儿生父已殁,曰遗腹子,始见《史记·赵世家》:“赵朔妻有遗腹。”《汉书》尤屡见,如《孝元后传》:“成侯崇薨,有遗腹子奉世嗣侯。”《李广传》:“子当户,有遗腹子陵。”《后汉·郑康成传》:“益恩一作“思”。 赴难殒身,有遗腹子。”《朱晖传》:“陈揖早卒,有遗腹子友。”《刘平传》:“弟仲遗腹女始一岁。”又,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云:“豫章王综,伪齐昏主宝卷遗腹子也。”俗呼“腹”为“夫”,盖以为夫之所遗耳。

立嗣子 嗣,音如“时”

兄弟子为后曰立嗣子。案,古所云嗣子,谓冢嫡嗣续,非以他房子为子也。《礼》:“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左传》:“赵襄子嗣子不废旧业,时其父简子新殁也。”庾子山《司马裔碑》:“悲哀嗣子。”元微之《杜甫墓志》:“嗣子宗武。”崔祐甫《齐昭公崔府君集序》:“公嗣子宗之。”皆谓嫡长子也。《昌黎集》、《朱子文集》尤多。 《汉·孝元后传》:“上即位数年无继嗣。”又云:“即位二十余年无继嗣。”嗣,即嗣子也。张南郭《太仓州志·顾振传》云:“顾某嗣子。”《张溥传》云:“无子立嗣。”皆从俗称。 俗读“嗣”作“时”。考唐宋韵书都无平音,惟《正韵》收入支部。是其音起于元明之际。

过房子

抚养异姓儿曰过房子。案,潘昂霄金石例》有“书过房子”条,引韩文公《国子助教薛君志》“父命君后兄”及“给事至君,后再绝;皆有〔名〕。遗言:以公仪之子己巳后我”云云。是所谓过房,乃以他房子继本房,非螟蛉子也。《元史·刑法志》云:“诸乞养过房男女者,听;奴婢过房良民者,禁之。”则其称起于元代。

门子 门斗

州县尹小僮曰门子。案,《旧唐书·李德裕传》:“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州门子。”门子,乃守门之称。今俗所谓门子,乃姚思廉《沈瑀传》所云“县僮”也。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巷吏门儿,何因仰唤?”门儿,即守门门子也。  郭象庄子注》:“唐子,唐途给使令之人,犹《周礼》云‘门子’。”按,《周官·小宗伯》:“其正室皆谓之门子。”郑注:“嫡子将代父当门者。”《左传》:“郑六卿及其大夫、门子。”又,“诸司门子弗顺”。《晋语》:“育门子。”此皆卿大夫适子之称,郭氏误引。 教官役使,谓之“门斗”,乃“门子”、“斗级”合为一称也。斗级,汉谓之斗食。见《外戚传》及《薛宣传》注:“谓佐史也。”按,本管漕仓之役,教官有学田,故亦有斗级。孙氏《孟子疏》云:“庶人在官者,若今之斗食、佐史、属吏是也。”

小的

下贱对尊贵者自称小的。的,作“底”音。案,《宋史》有“内班小底”。薛居正《五代史》有“承应小底”。丁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有心力。”亭林先生《音学五书》云:“‘的’字在入声,当入药韵,音都略切。转去声,当音都料切。后人误音为‘滴’,转上声为‘底’。宋人书中凡语助皆作‘底’,并无‘的’字。”是“小的”当为“小底”,犹俗云底下人之意。

猴子

给役小僮曰猴子。吕蓝玉《言鲭》云:“猴性喜动不喜静,能伺候人,小僮似之,故以此名。”

————————————————————

(1) 分宜,指严嵩。严嵩,江西分宜人,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

(2) 文名《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

(3) 镏孟熙绩:原作“镏孟绩熙”。按,《霏雪录》二卷,明镏绩撰,绩字孟熙,故改。

(4) 诗名《寄赠小樊》。

(5) 应为唐代无名氏作品。

(6) 应为唐鱼玄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