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动植之一 并序

【题解】

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木状》等皆是,唐世则有《岭表录异》、《岭南异物志》、《北户录》等。而《神异经》、《十洲记》、《洞冥记》、《博物志》、《玄中记》、《拾遗记》、《述异记》、《洽闻记》等小说亦多载动植,开地理博物体志怪一系。成式此篇上承诸书,以为土培丘陵之学(按:动植皆生于地,故云),而供博学者取资。”

本卷首条为小序,申明撰著动植诸篇之宗旨,是辑录前代经史未列之动植物,或经史已载而事不详备,或口耳相传典籍不载者,以求广知博闻,因为君子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其下两条为“总叙”,鳞介、虫鸟、草木之属,所涉非常广泛,而多为只言片语,是为动植诸篇的总说。其下则细分《羽篇》、《毛篇》、《鳞介篇》、《虫篇》、《木篇》、《草篇》,以及续集的《支动》、《支植上》、《支植下》,共计九篇,是研究古代动植物的重要文献。其述动植之奇异,也间有谬妄荒诞之处,未可深责,因为动植诸篇本为地理博物志怪之体,“本虚多实少,于乌有之物以见奇美,非得求之以实而斥为谬妄”(李剑国语)。

16.1成式以天地间,造化所产[1],突而旋成形者[2],樊然矣[3],故《山海经》、《尔雅》所不能究[4]。因拾前儒所著,有草木禽鱼未列经史,或经史已载,事未悉者,或接诸耳目,简编所无者[5],作《广动植》,冀掊土培丘陵之学也[6]。昔曹丕著论于火布[7],滕脩献疑于虾须[8],蔡谟不识彭蜞[9],刘误呼荔挺[10],至今可笑,学者岂容略乎?

【注释】

[1]造化:天地化育万物,是为“造化”。

[2]突:猝然。

[3]樊然:纷乱杂多。

[4]《山海经》:书名最初见于《史记》,不著作者,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经秦汉有所增删,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往往掺杂怪异,保存了较多的远古神话和史地文献。《尔雅》:儒家“十三经”之一。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或说为周公所撰,或说为孔子门徒之作,实由秦汉间学者缀辑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并不出于一时一手。

[5]简编:指典籍。

[6]土培丘陵之学:谓动植之学,因动、植皆生于地,故名。培,培补,加土。

[7]火布:火浣布。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下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8]滕脩: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吴孙皓时为广州刺史。《三国志·吴书·吕岱传》裴松之注:“王隐《交广记》曰:吴后复置广州,以南阳滕脩为刺史。或语脩虾须长一丈,脩不信,其人后故至东海,取虾须长四丈四尺,封以示脩,脩乃服之。”

[9]蔡谟(281—356):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彭蜞:动物名。似蟹而小。《晋书·蔡谟传》:“谟初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诣谢尚而说之。尚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

[10]刘(tāo):梁朝人,大同年间(535—546)曾为尚书祠部郎。荔挺:植物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江东颇有此物(按,荔挺),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江陵尝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因呼为荔挺法师。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译文】

在我看来,天地之间,造化孕育万物,猝然成形者纷繁众多,所以《山海经》和《尔雅》也不能穷究。因而翻检前贤著述,其中有草木禽鱼之名而经史未见记载,或是经史有所记载但所记不全,或是口耳相传而不载于典籍,我摘抄下来编成《广动植》,希望能对动植之学有所补益。当年曹丕撰《典论》说火浣布是不存在的,滕脩不相信有一丈长的虾须,蔡谟认不得彭蜞,刘混淆了荔挺和马苋,至今传为笑谈,治学的人对这方面的知识又岂能忽略呢?

总叙

16.2羽嘉生飞龙[1],飞龙生凤,凤生鸾[2],鸾生庶鸟[3]。

应龙生建马[4],建马生骐[5],骐生庶兽。

介鳞生蛟龙[6],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

介潭生先龙[7],先龙生玄[8],玄生灵龟,灵龟生庶龟。

日冯生玄阳阏[9],玄阳阏生鳞胎,鳞胎生干木,干木生庶木。

招摇生程若[10],程若生玄玉,玄玉生醴泉,醴泉生应黄,应黄生黄华,黄华生庶草。

海闾生屈龙[11],屈龙生容华,容华生蔈[12],蔈生藻,藻生浮草。

甲虫影伏[13],羽虫体伏。

食草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

龁吞者八窍而卵生[14],咀嚼者九窍而胎生。

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角者脂而无后齿[15]。

食叶者有丝,食土者不息[16]。食而不饮者蚕,饮而不食者蝉,不饮不食者蜉蝣[17]。蚓属却行[18],蛇属纡行。蜻蛚属注鸣[19],蜩属旁鸣[20],发皇翼鸣[21],蚣蝑股鸣[22],荣原胸鸣[23]。

蜩三十日而死。

鳣鱼三月上官于孟津[24]。

鹧鸪向日飞。

鳊与鱼[25],车螯与移角[26],并相似。

凤,雄鸣“节节”[27],雌鸣“足足”,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

麒麟,牡鸣曰“逝圣”,牝鸣曰“归和”,春鸣曰“扶幼”,夏鸣曰“养绥”。

鳖无耳为守神[28]。

虎五指为[29]。

鱼满三百六十[30],则为蛟龙引飞去水。

鱼二千斤为蛟。

武阳小鱼[31],一斤千头。

东海大鱼,瞳子大如三斗盎[32]。

桃支竹以四寸为一节[33],木瓜一尺一百二十一节[34]。

木兰去皮不死[35],荆木心方[36]。

蛇有水、草、木、土四种。

孔雀尾端一寸名珠毛[37]。

鹤左右脚里第一指名兵爪。

蜀郡无兔、鸽。

江南无狼、马。

朱提以南无鸠鹊[38]。

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

鸮[39],楚鸠所生。

骡不滋乳[40]。

蔡中郎以反舌为虾蟆[41],《淮南子》以蛩为蠛蠓[42],《诗》义以蟊为蝼蛄[43],高诱以乾鹊为蟋蟀[44]。

兔吐子,鸬鹚吐雏[45]。

瓜瓠子曰犀[46],胡桃人曰虾蟆。

虾蟆无肠。

龟肠属于头。

科斗尾脱则足生。

鸟兽未孕者为禽[47],鸟养子曰乳。

蛇蟠向壬[48],鹊巢背太岁,燕伏戊己[49],虎奋冲破[50]。乾鹊知来[51],猩猩知往[52]。

鹳影抱[53],虾蟆声抱[54]。

蝉化齐后[55],鸟生杜宇[56]。

椰子为越王头[57],壶楼为杜预项[58]。

鹧鸪鸣曰“向南不北”[59],逃闾鸣“悬壶卢系颈”[60]。

豆以二七为族[61],粟累十二为寸。

【注释】

[1]羽嘉:传说中飞行动物的祖先。

[2]鸾:传说中的神鸟。

[3]庶鸟:普通鸟。

[4]应龙:古代神话中有翼的龙,走兽类祖先。

[5]骐:同“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6]介鳞:鳞甲类动物的祖先。

[7]介潭:龟类的祖先。

[8]:音yuán。

[9]日冯:木类之先。

[10]招摇:草类之先。

[11]海闾:浮藻类之先。

[12]蔈(biāo):浮萍。

[13]甲虫:甲壳类动物。虫,动物。影:日光。伏:爬伏。这里的意思是孵化。

[14]龁(hé):咬。

[15]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角者脂而无后齿:《周礼·冬官》“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大戴礼记·易本命》:“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角者脂而无后齿。”膏,豕类。脂,牛羊类。

[16]息:呼吸。

[17]蜉蝣(fú yóu):一种生命极短暂的昆虫。

[18]却行:倒退着走。

[19]蜻蛚(liè):蟋蟀。注:通“咮(zhòu)”,鸟类或昆虫类的嘴。

[20]蜩(tiáo):蝉。旁鸣:两肋发声。

[21]发皇:即蛂(bié)蟥,俗称金龟子。

[22]蚣蝑(zhōng xū):即螽(zhōng)斯,一种昆虫。雄虫前翅有发声器,颤动翅膀能发声。

[23]荣原:即蝾螈,一种小型两栖动物,形似蜥蜴而无鳞片。

[24]鳣(zhān)鱼:鲟鳇鱼的古称。官:通“馆”,停留。孟津:又名“盟津”,津渡名。在今河南孟州南。

[25]鳊(biān):一种体形侧扁的鱼。(jì):疑应为“鲫”。

[26]车螯:一种蛤类。移角:动物名。

[27]节节:与下文“足足”、“归嬉”、“提扶”均为拟声词。下句的“逝圣”、“归和”、“扶幼”、“养绥”与此同。

[28]鳖无耳为守神: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游江湖也。”

[29]:音chū。

[30]鱼满三百六十:见注[28]。

[31]武阳:今四川新津。

[32]盎(àng):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盆。

[33]桃支竹:竹的一种。又名“桃竹”、“桃丝竹”。

[34]木瓜:植物名。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片椭圆,花分红白,果实也称木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引《广志》:“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

[35]木兰:又名“杜兰”、“林兰”,状如楠树,枝似柏而微疏,皮辛香似桂。

[36]荆木: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

[37]珠毛:即孔雀尾屏末端呈鲜明金翠色的部分。

[38]朱提:今云南昭通。

[39]鸮(xiāo):猫头鹰。

[40]骡:由马和驴交配而生,力大而持久,一般无生殖能力。

[41]蔡中郎:即为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故后世称蔡中郎。反舌:《礼记·月令》:“小暑至,螳蜋生,始鸣,反舌无声。”郑玄注:“反舌,百舌鸟,蔡伯喈云虾蟆。”

[42]《淮南子》以蛩(qióng)为蠛蠓(miè měng):《淮南子·本经训》:“飞蛩满野。”高诱注:“蛩,蝉,蠛蠓之属,一曰蝗也。”蛩,蝗虫。

[43]《诗》义以蟊(máo)为蝼蛄(gū):《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孔颖达疏:“或说蟊贼,蝼蛄也,食苗根,为人患。”蟊,一种啃食苗根的害虫。

[44]高诱:汉末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建安十年(205)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有《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等。

[45]鸬鹚:水鸟名。俗名鱼鹰。

[46]瓜瓠(hù)子曰犀:《诗经·硕人》:“齿如瓠犀。”孔颖达疏:“《释草》云:‘瓠,栖瓣也。’今定本亦然。孙炎曰:‘栖,瓠中瓣也。’‘栖’与‘犀’,字异音同。”

[47]鸟兽未孕者为禽:《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凡鸟兽未孕曰禽。”

[48]蛇蟠向壬:宋陆佃埤雅》卷三:“龟蛇为旐。旐,北方也。”壬,北方。

[49]燕伏戊己:戊己日属土,故燕避此日衔土。晋张华《博物志》(范宁校本)佚文:“燕戊己日不衔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50]虎奋冲破:宋陆佃《埤雅》卷三:“虎奋冲破,此亦鸟兽之所以灵也。兵法曰:‘将开牙门,常背建向破。’岂以此与?”当面直来为“冲破”。

[51]乾鹊知来: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乾鹄知来而不知往。”高诱注:“乾鹄,鹊也。人将有来事忧喜之征则鸣,此知来也。”

[52]猩猩知往: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猩猩知往而不知来。”高诱注:“《礼记》曰:猩猩能言,不离走兽。见人往走,则知人姓字。”

[53]鹳影抱:宋陆佃《埤雅》卷七引《阴阳自然变化论》:“鹭目成而受胎,鹳影接而怀卵,鸳鸯交颈,野鹊传枝,物固有是哉。”抱,孵化,生育。

[54]虾蟆声抱:宋陆佃《埤雅》卷二:“(《酉阳杂俎》)又曰:‘鹳影抱,虾蟆声抱。’今里俗闻其春鸣,谓之聒子。聒子即段所谓声抱。”

[55]蝉化齐后: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下:“问:‘蝉曰齐女,何也?’答:‘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号蝉为齐女焉。’”

[56]鸟生杜宇:左思《蜀都赋》:“鸟生杜宇之魂。”刘渊林注:“《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57]椰子为越王头: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椰树)其实大如寒瓜……有浆,饮之得醉,俗谓之越王头云。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故怨,遣侠客刺得其首,悬之于树,俄化为椰子。”

[58]壶楼为杜预项:《晋书·杜预传》:“初,攻江陵,吴人知预病瘿(按,指粗脖子病),惮其智计,以瓠系狗颈示之。每大树似瘿,辄斫使白,题曰‘杜预颈’。及城平,尽捕杀之。”壶楼,葫芦。

[59]鹧鸪鸣曰“向南不北”:《太平御览》卷九二四引《异物志》:“鹧鸪其形似雌鸡,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自呼,但南不北。”

[60]逃闾:动物名。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逃闾疑为逃河,即鹈鹕。”

[61]豆以二七为族:《吕氏春秋》卷二六“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

【译文】

羽嘉的后代是飞龙,飞龙的后代是凤凰,凤凰的后代是鸾鸟,鸾鸟的后代是普通的鸟。

应龙的后代是建马,建马的后代是麒麟,麒麟的后代是普通的兽。

介鳞的后代是蛟龙,蛟龙的后代是鲲鲠,鲲鲠的后代是建邪,建邪的后代是普通的鱼。

介潭的后代是先龙,先龙的后代是玄,玄的后代是灵龟,灵龟的后代是普通的龟。

日冯的后代是玄阳阏,玄阳阏的后代是鳞胎,鳞胎的后代是干木,干木的后代是普通的树木。

招摇的后代是程若,程若的后代是玄玉,玄玉的后代是醴泉,醴泉的后代是应黄,应黄的后代是黄华,黄华的后代是普通的草。

海闾的后代是屈龙,屈龙的后代是容华,容华的后代是浮萍,浮萍的后代是水藻,水藻的后代是浮草。

甲壳类动物利用日光孵化,毛羽类动物用身体孵化。

草食类动物通常力气大而愚笨,肉食类动物勇猛而强悍。

吞食类动物全身有八窍,卵生;咀嚼类动物全身有九窍,胎生。

不长角的是豕类动物,没有前齿;长角的是牛羊类动物,没有后齿。

吃叶子的动物会吐丝,吃土的动物不会呼吸。只进食不饮水的是蚕,只饮水不进食的是蝉,不吃也不喝的是蜉蝣。蚯蚓类倒着爬行,蛇类纡曲爬行。蟋蟀一类用嘴发声,蝉一类两肋发声,金龟子振动翅膀发声,螽斯以腿部发声,蝾螈以胸发声。

蝉活三十天就死。

鲟鳇鱼每到三月溯游至孟津停留。

鹧鸪向着太阳飞。

鳊和鲫鱼,车螯和移角,都很相像。

凤凰,雄性的叫声是“节节”,雌性的叫声是“足足”,飞翔时的叫声是“归嬉”,栖息时的叫声是“提扶”。

麒麟,雄性的叫声是“逝圣”,雌性的叫声是“归和”,春季的叫声是“扶幼”,夏季的叫声是“养绥”。

鳖没有耳朵,是鱼儿的守神。

老虎长有五个脚趾的,是。

池塘中的鱼儿满了三百六十条,就会被蛟龙带领着离开水飞走。

鱼长到二千斤,就是蛟。

武阳的小鱼,一斤有一千条。

东海的大鱼,瞳仁有三斗的盎那么大。

桃支竹四寸为一节,木瓜一尺则有一百二十一节。

木兰剥去皮不会死,荆木的中心是方形的。

蛇有水蛇、草蛇、木蛇、土蛇四种。

孔雀尾屏末端一寸的地方名叫珠毛。

鹤的左右脚里第一个脚趾名叫兵爪。

蜀郡没有兔子、鸽子。

江南地区没有狼、马。

朱提以南没有鸠和鹊。

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

猫头鹰是楚鸠的后代。

骡子不生育后代。

蔡中郎认为反舌是虾蟆,《淮南子》认为蛩是蠛蠓,《诗经》孔颖达疏认为蟊是蝼蛄,高诱认为乾鹊是蟋蟀。

兔子生崽,是从口中吐出来,鸬鹚生幼鸟也是这样。

葫芦籽又叫犀,核桃仁又叫虾蟆。

虾蟆没有肠子。

龟的肠子在头部。

蝌蚪的尾巴脱落之后就会长出脚。

没有孕育的鸟兽都称作禽,鸟哺育幼鸟叫作乳。

蛇盘卧时头向北,鹊巢的出口不会朝向太岁方向,燕子在戊己日不会衔泥,老虎奔跑时横冲直撞不拐弯。乾鹊可以预知喜事将临,猩猩在人走后会知道他的姓名。

鹳凭借影子相接而受孕,虾蟆凭借鸣叫而受孕。

齐后死后化为蝉,杜宇死后化为子规鸟。

椰子又叫越王头,葫芦又叫杜预项。

鹧鸪鸣叫的声音是“向南不北”,逃闾鸣叫的声音是“悬壶卢系颈”。

豆类是十四颗为一荚,十二粒粟是一寸。

16.3人参处处生,兰长生为瑞[1]。

有实曰果。又在木曰果。

小麦忌戌,大麦忌子[2]。

荠、葶苈、菥蓂为三叶[3],孟夏煞之。

乌头壳外有毛[4],石应节生花[5]。

木再花,夏有雹。李再花,秋大霜。

木无故丛生,枝尽向下,又生及一尺至一丈自死,皆凶。

邑中终岁无鸟,有寇。郡中忽无鸟者,日乌亡。

鸡无故自飞去,家有蛊。鸡日中不下树,妻妾奸谋。

见蛇交,三年死。蛇冬见寝室,主急兵[6]。

人夜卧无故失髻者,鼠妖也。

屋柱木无故生芝者,白为丧,赤为血,黑为贼,黄为喜。其形如人面者,亡财;如牛马者,远役;如龟蛇者,田蚕耗。

德及幽隐,则比目鱼至[7]。

妾媵有制[8],则白燕来巢。

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9],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谓之宝苗。

葛稚川尝就上林令鱼泉[10],得朝臣所上草木名二千余种。邻人石琼就之求借,一皆遗弃。

语曰:买鱼得,不如食茹[11]。宁去累世宅,不去鱼额[12]。洛鲤伊鲂,贵于牛羊[13]。得合涧蛎,虽不足豪,亦足以高[14]。槟榔扶留,可以忘忧[15]。白马甜榴,一实直牛[16]。草木晖晖,苍黄乱飞[17]。

【注释】

[1]瑞:祥瑞。

[2]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引《氾胜之书》:“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

[3]荠、葶苈(tíng lì)、菥蓂(xī mì)为三叶:《吕氏春秋》卷二六:“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高诱注:“三叶,荠、亭历、菥蓂也,是月之季枯死,大麦熟而可获。”荠,荠菜,草本植物。葶苈、菥蓂,均为原野杂草,一年生草本植物。

[4]乌头:疑为,一种类似蛤蜊的动物。

[5]石(jié)应节生花:晋郭璞《江赋》:“石应节而扬葩。”唐李善注:“《南越志》曰:‘石,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花似草花。’”

[6]主急兵:预示紧急军情。

[7]德及幽隐,则比目鱼至:《宋书·符瑞志下》:“比目鱼,王者德及幽隐则见。”

[8]媵(yìng):姬妾婢女。

[9]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和嫩叶可食。

[10]葛稚川:即为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始以儒术知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法,著有《抱朴子》一书,又精医学,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另又著有碑、诔、诗、赋百卷。上林令:职官名。汉有水衡都尉,东汉称上林苑,令一人。隋唐称上林署,属司农,有令二人,丞四人,管理园囿、池沼、种植、疏果、藏冰等事。方南生《酉阳杂俎》校勘记:“葛稚川当作‘刘歆’,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余就上林令虞渊得朝臣所上草木名二千余种。’葛洪于后跋中托言抄自汉刘歆《汉书》,故‘余’当指刘歆,成式误以为葛洪(字稚川)。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七子部八。鱼泉即虞渊,因避唐高祖李渊及代宗李豫讳改。”

[11]买鱼得(xù),不如食茹:《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毛诗义疏》:“似鲂而大头,鱼之不美者。故里语曰:‘买鱼得,不如啖茹。’徐州谓之鲢。”

[12]宁去累世宅,不去(zhì)鱼额:《太平御览》卷九三八引《临海异物志》:“鱼肥,炙食甚美。谚曰:‘宁去累世田宅,不去鱼额。’”

[13]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之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洛,洛水,源出陕西,东南流入河南,至巩义洛口入黄河。伊,伊水,源出河南卢氏东南,至偃师入洛水。

[14]得合涧蛎,虽不足豪,亦足以高:《太平御览》卷九四二引《南越志》:“合涧洲圆蛎,土人重之,语曰:‘得合涧一蛎,虽不足豪,亦可以高也。’”

[15]槟榔扶留,可以忘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异物志》:“古贲灰,牡蛎灰也。与扶留、槟榔三物合食,然后善也。扶留藤,似木防以。扶留、槟榔,所生相去远,为物甚异而相成。俗曰:‘槟榔扶留,可以忘忧。’”扶留,扶留藤,一种藤类植物,秋后果实成熟,气特殊,味辛辣。

[16]白马甜榴,一实直牛: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浮屠前柰林蒲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柰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牛。’”直,通“值”。

[17]草木晖晖,苍黄乱飞:此谚出处不详。晖晖,晴朗。这里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苍黄,疑为“苍庚”之误。苍庚,黄莺。

【译文】

人参到处都有生长,兰长生不死,这都是祥瑞。

结有子实的叫果。同时结在树上的也叫果。

播种小麦忌戌日,播种大麦忌子日。

荠、葶苈、菥蓂是三种杂草,孟夏时节就会枯死。

乌头的壳外面长有毛,石一到季节就开花。

树木一年开两次花,夏季将会有冰雹。李树一年开两次花,秋季将会有严霜。

树无缘无故丛生,枝头全部向下,以及长到一尺至一丈时就枯死,这些都是凶兆。

城里一年到头没有鸟儿出现,将有敌寇入侵。郡中忽然之间鸟儿全飞走了,金乌就会死。

鸡无故自行飞走,家里有蛊害。到了中午鸡还不下树,说明妻妾有奸情。

看见蛇交尾,三年就会死。蛇冬天出现在国君的寝宫,预示紧急军情。

人夜晚睡觉无故掉落发髻,是鼠妖作怪。

房屋的柱木无故长芝,如果是白色的,将有丧事;如果是红色的,会有血光之灾;如果是黑色的,会有盗贼光顾;如果是黄色的,会有喜事临门。如果形状像人脸,要破财;像牛马,会有远地的劳役;像龟蛇,田地蚕桑会有损失。

国君圣德泽被幽人隐士,比目鱼就会出现。

妾媵有规矩守礼制,白燕就会飞来做巢。

山上长有葱,下面有银矿;山上长有薤,下面有金矿;山上长有姜,下面有铜锡矿;山里有玉石,上面的树旁枝都会下垂,叫作宝苗。

刘歆曾经在上林令虞渊那里得到一份朝臣进贡皇帝的两千多种奇草异木的名目。邻人石琼找他借阅,结果全都弄丢了。

谚语说:买鱼得,不如吃素。宁可舍弃百年宅,不可丢掉鱼头。洛水鲤伊水鲂,价钱贵过牛羊。得到合涧牡蛎,虽不是珍宝,也值得夸耀。槟榔、扶留一起嚼,烦闷忧愁全忘了。白马寺的石榴,一个就值一头牛。草木正青翠,仓庚满天飞。

羽篇

【题解】

本篇鸟类,共计四十一条。关于鸟类之物种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着墨不多,主要是相关的奇说异闻,这与其“博物志怪”的宗旨是一致的。第16.14条记载当时波斯船舶上训练鸽子传递信息的事,是关于信鸽的较早史料。

16.4凤 骨黑,雄雌夕旦鸣各异,黄帝使伶伦制十二籥写之[1],其雄声[2],其雌音[3]。药有凤凰台[4],此凤脚下物如白石者。凤有时来仪[5],候其所止处,掘深三尺,有圆石如卵,正白,服之安心神。

【注释】

[1]黄帝使伶伦制十二籥(yuè)写之:《吕氏春秋》卷五“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帝,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因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伶伦,黄帝的乐官。籥,同“龠”,竹管制作的乐器,类似笛。

[2]声:始发声。

[3]音:和合音。

[4]凤凰台: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九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凤凰台,味辛平,无毒,主劳损积血,利血脉安。……此凤凰脚下物如白石也。”

[5]凤有时来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来仪,招来,归来。仪,义同“来”。

【译文】

凤凰 骨头是黑色的,雄鸟、雌鸟黄昏和早晨的鸣叫声,都各不相同,黄帝命伶伦制作十二支龠,模仿凤凰的鸣叫制乐,雄凤鸣声制为六声,雌凤和音制为六音。有一种药名为凤凰台,这是凤凰脚下像白石头一样的东西。凤凰有时会来到,等它从栖息之地飞走以后,就地挖掘三尺,有一枚圆卵石,纯白色,服用之后可以安定心神。

16.5孔雀 释氏书言:“孔雀因雷声而孕[1]。”

【注释】

[1]孔雀因雷声而孕:《大般涅槃经》卷三五:“复作是念,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娠,又如青雀饮雄雀尿而便得娠,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即便得娠。”

【译文】

孔雀 佛经说:“孔雀听到雷声而受孕。”

16.6鹳[1] 江淮谓群鹳旋飞为鹳井[2]。鹤亦好旋飞,必有风雨。人探巢取鹳子,六十里旱:能群飞,薄霄激雨[3],雨为之散。

【注释】

[1]鹳:鹳雀,体形似鹤。

[2]鹳井:鹳善旋飞而上,远远看去形如漏斗或井筒,故称。

[3]薄霄激雨:迫近云霄,冲激雨水。

【译文】

鹳 江淮地区把群鹳旋飞升空的形状称作鹳井。鹤也喜好旋飞,每一旋飞,必定伴随风雨。如果人去掏鹳巢抓幼鸟,方圆六十里会发生旱灾:鹳成群结队,飞近云霄,冲散雨云,天就不会下雨。

16.7乌 鸣地上无好声。人临行,乌鸣而前引,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贞元四年[1],郑、汴二州群乌[2],飞入田绪、李纳境内[3],衔木为城,高至二三尺,方十余里,纳、绪恶而命焚之,信宿如旧,乌口皆流血。

【注释】

[1]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

[2]汴:今河南开封。

[3]田绪(764—796):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先授魏博节度使,贞元元年(785)尚嘉诚公主,寻迁检校左仆射,封常山郡王。李纳(759—792):高丽人。贞元初年为平卢节度使、淄青等州观察使、检校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译文】

乌鸦 若在地上鸣叫,不算吉声。人要出行时,乌鸦鸣叫着在前面引路,多为喜兆,这一点以前的占验书没有记载。

贞元四年,郑州、汴州两地成群的乌鸦飞进田绪、李纳的辖境,衔木棍垒城,高达二三尺,方圆十多里,李纳、田绪很厌恶,就命人去烧了,过了两晚又像原样垒起,乌鸦嘴边都流血了。

16.8俗候乌飞翅重,天将雨。

【译文】

民间认为,乌鸦翅膀沉重飞行缓慢,这是天要下雨的预兆。

16.9鹊 巢中必有梁[1]。崔圆相公妻在家时[2],与姊妹戏于后园,见二鹊构巢,共衔一木,如笔管,长尺余,安巢中。众悉不见。俗言见鹊上梁,必贵。

【注释】

[1]巢中必有梁:宋王质诗总闻》卷一:“……(鹊)巢中有横木,虚度如梁,雄者踞之,有分五也。以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

[2]崔圆(705—768):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唐玄宗天宝末年知剑南节度留后。玄宗奔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节度使。肃宗即位后,迁中书令,封赵国公。

【译文】

鹊 鹊巢中一定有横梁。崔圆相公的夫人未出嫁时,和姐妹在后园闲玩,她看见两只喜鹊搭巢,一起衔着一根笔管样的木枝,长一尺多,安放在巢里。其他姐妹都没有看见。俗话说,看见喜鹊上梁,必定富贵。

16.10大历八年[1],乾陵上仙观天尊殿[2],有双鹊衔柴及泥,补葺隙坏一十五处。宰臣上表贺[3]。

【注释】

[1]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

[2]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

[3]宰臣:这里指宰相。

【译文】

大历八年,乾陵上仙观天尊殿,有一对喜鹊衔着柴棍和泥土,修补大殿十五处破损的地方。宰相上表称贺。

16.11贞元三年,中书省梧桐树上[1],有鹊以泥为巢。焚其巢,可禳狐魅[2]。

【注释】

[1]中书省:官署名。总管国家政事。唐代中书省设置令、侍郎、舍人、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右补阙、右拾遗、通事舍人等官。

[2]禳(ráng):祈祷消灾。

【译文】

贞元三年,中书省梧桐树上,有只喜鹊衔泥筑巢。把鹊巢烧掉,可以禳除狐妖鬼魅。

16.12燕 凡狐白、貉、鼠之类[1],燕见之则毛脱。或言燕蛰于水底[2]。旧说燕不入室,是井之虚也。取桐为男女各一,投井中,燕必来。胸斑黑,声大,名胡燕。其巢有容匹素者。

【注释】

[1]狐白:狐腋下的白毛皮。这里指代狐狸。貉(hé):兽名。外形像狐。

[2]燕蛰(zhé)于水底:《大戴礼记·易本命》:“鱼游于水,鸟飞于云,故冬燕雀入于海,化而为蚧。”蛰,潜伏。

【译文】

燕 凡是狐狸、貉、老鼠之类的动物,燕子见到它们羽毛就会脱落。有人说燕子到了冬天就潜伏在海底化身为蛤蚧。老话说燕子不进屋做窝,是井里空无一物。拿桐木雕刻一男一女两个木偶,投入井中,燕子一定会光临的。胸前有黑色斑点,叫声响亮的,是胡燕。胡燕窝有的大到能够容下一匹白练。

16.13雀 释氏书言:“雀沙生[1],因浴沙尘受卵。”蜀吊鸟山[2],至雉雀来吊,最悲。百姓夜燃火,伺取之。无嗉不食[3],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杀。

【注释】

[1]雀沙生:《法华文句记》卷一〇:“又《显识论》中又立四生:一触生,因交会故;二嗅生者,雄有欲心,嗅雌者根门,即便有孕;三沙生者,如雌雀以欲心坋沙,因即有孕;四者声生,如雌孔雀以欲心故,闻雄者鸣,便即有孕。”

[2]吊鸟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县,故滇池叶榆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鸣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

[3]嗉(sù):嗉囊。鸟类食管下端盛食物的囊。

【译文】

雀 佛经说:“雀类沙生,因浴沙尘而受孕。”蜀地有座吊鸟山,雉雀来吊凤凰的时候最是悲痛。当地人晚上点燃火堆,趁机抓取雉雀。雉雀没有嗉囊,不吃东西,似乎是非常悲痛的,人们就认为这种鸟最为忠义,因此不杀它。

16.14鸽 大理丞郑复礼言[1]: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

【注释】

[1]大理丞郑复礼:见4.35条注[1]。按,该条言“成式见大理丞郑复说”,疑“郑复”与本条“郑复礼”为同一人。

【译文】

鸽 大理丞郑复礼说:波斯的商船上大多养着鸽子,鸽子能长途飞行,船行几千里,就放一只鸽子飞回家,用来给家人报告平安的消息。

16.15鹦鹉 能飞[1]。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鹦鹉四趾齐分。凡鸟下睑眨上,独此鸟两睑俱动,如人目。

【注释】

[1]能飞: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诸本皆作‘能飞’,但鸟能飞不足为奇,且鹦鹉本不以长途飞行见长,疑当作‘能言’。”

【译文】

鹦鹉 能说话。其他的鸟趾爪都是前边三个后边一个,唯独鹦鹉是四个爪趾平分。一般的鸟眨眼时只有下眼睑动,上眼睑不动,唯独鹦鹉是上下眼睑都会眨动,就像人眼一样。

16.16玄宗时,有五色鹦鹉能言,上令左右试牵帝衣,鸟辄瞋目叱咤。岐府文学能延京[1],献《鹦鹉篇》以赞其事。张燕公有表贺[2],称为时乐鸟。

【注释】

[1]岐府:岐王府。岐王李范(?—726),唐睿宗第四子,封岐王。开元初,拜太子少师,带本官,历绛、郑、岐三州刺史。开元八年(720),迁太子太傅。文学:职官名。汉代州郡及王国皆置文学,相当于教官,后代沿置。

[2]张燕公:即为张说(667—731)。见8.3条注[3]。

【译文】

玄宗时,宫中有只五色鹦鹉,会说话,玄宗命侍从试着牵扯自己的衣服,鹦鹉就瞪大眼睛呵叱牵衣的人。岐府文学能延京,进献《鹦鹉篇》颂扬这件事。张燕公上表道贺,称这只鹦鹉为时乐鸟。

16.17杜鹃 始阳相催而鸣[1],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法[2]:当为犬声应之。

【注释】

[1]始阳:阳春之始。

[2]厌(yā):以法术驱邪制妖。

【译文】

杜鹃 每到阳春之初,就相互催促鸣叫,最先鸣叫的那只会吐血而死。曾经有人行路山间,看见一群杜鹃静静地栖集在那里,谁也不鸣叫,他就学着杜鹃鸣叫,结果当场就死了。杜鹃开始鸣叫的时候,最先听见叫声的人,预示着会和亲人离别。如厕时听见杜鹃鸣叫也不吉利。对付的办法是:学狗叫去应和它。

16.18雊鹆[1] 旧言可使取火。效人言,胜鹦鹉[2]。取其目睛,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见烟霄外物也。

【注释】

[1]雊鹆(gòu yù):八哥。按,本条所载,又见于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九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雊鹆)目睛和乳汁研,滴目瞳子,能见云外之物。五月五日取子,去舌端,能效人言。又可使取火。”

[2]效人言,胜鹦鹉: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五月五日,剪雊鹆舌,教令学人语,声尤清越,虽鹦鹉不能过也。”

【译文】

雊鹆 旧时说法,雊鹆可以取火。会学人说话,胜过鹦鹉。取雊鹆的眼睛,和着人乳研磨,滴在眼睛里,能够隔着烟雾看清东西。

16.19鹅 济南郡张公城西北[1],有鹅浦。南燕世[2],有渔人居水侧,常听鹅之声,众中有铃声,甚清亮。候之,见一鹅,咽颈极长,罗得之。项上有铜铃,缀以银锁,隐起“元鼎元年”字[3]。

【注释】

[1]济南郡张公城:在今山东平原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大河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卫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

[2]南燕(398—410):晋时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据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史称“南燕”。为东晋所灭。

[3]隐起:微微凸起。元鼎:汉武帝年号(前116—前111)。

【译文】

鹅 济南郡张公城西北,有个地方叫鹅浦。南燕的时候,有位渔人住在水边,经常听见鹅的叫声,鹅声中夹杂着铃声,甚是清亮。渔人就在旁边守候,看见一只鹅,颈脖特别长,就张网捉住。鹅颈上系着一个铜铃,铜铃上还缀着一把银锁,上面微微凸起的文字是“元鼎元年”。

16.20晋时,营道县令何潜之[1],于县界得鸟,大如白鹭,膝上髀下[2],自然有铜镮贯之。

【注释】

[1]营道县:在今湖南宁远东。

[2]髀(bì):大腿。

【译文】

晋朝时,营道县令何潜之,在本县边界得到一只鸟,大小如同白鹭,在膝关节到大腿根之间,天然地穿了一个铜镮。

16.21䴔䴖[1] 旧言辟火灾。巢于高树,生子穴中,衔其母翅飞下养之。

【注释】

[1]䴔䴖(jiāo jīng):池鹭。活动于湖沼、稻田一带。把巢筑在高树上。以鱼类、蛙类及水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

【译文】

䴔䴖 旧时说法,它能避火灾。这种鸟在高树上搭窝,幼鸟就在巢穴中出生,衔着母鸟的翅膀飞到地面觅食。

16.22鸱[1] 相传鹘生三子[2],一为鸱。肃宗张皇后专权[3],每进酒,常置鸱脑酒。鸱脑酒令人久醉健忘。

【注释】

[1]鸱(chī):猫头鹰的一种。

[2]鹘(hú):隼,一种猛禽。

[3]张皇后(?—762):美貌可人,聪明机警,唐肃宗即位后册为淑妃,后立为皇后,与宦官李辅国相互勾结,干预朝政,请谒过当,皇帝也无可奈何。及肃宗崩,张皇后为李辅国与程元振所杀。

【译文】

鸱 相传鹘生三子,其一就是鸱。肃宗张皇后专权,每逢向皇帝献酒,经常摆上鸱脑酒。喝了鸱脑酒,会让人沉醉不醒而且健忘。

16.23异鸟 天宝二年,平卢有紫虫食禾苗[1]。时东北有赤头鸟,群飞食之。

【注释】

[1]平卢:唐代方镇,开元七年(719)置,治所在营州(今辽宁朝阳)。上元二年(761)移治青州(今属山东),号淄青平卢节度使。

【译文】

奇鸟 天宝二年,平卢一带有紫虫啃食庄稼。当时从东北方向飞来很多赤头鸟,成群结队啄食紫虫。

16.24开元二十三年,榆关有虸蚄虫[1],延入平州界[2],亦有群雀食之。

又开元中,贝州蝗虫食禾[3],有大白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

【注释】

[1]榆关:即榆林关,在今内蒙古准格尔东北黄河西岸。虸蚄(fāng)虫:一种吃庄稼的害虫。

[2]平州:今河北卢龙。

[3]贝州:在今河北清河西北。

【译文】

开元二十三年,榆关一带发生虸蚄虫害,蔓延到了平州地界,也有成群的鸟雀捕食害虫。

也是在开元年间,贝州出现大量蝗虫啃食庄稼,有几千只大白鸟,几万只小白鸟,啄光了全部蝗虫。

16.25大历八年,大鸟见武功[1],群鸟随噪之。行营将张日芬射获之[2],肉翅,狐首,四足,足有爪,广四尺三寸,状类蝙蝠。又邠州有白头鸟乳鸲鹆[3]。

【注释】

[1]武功:在今陕西武功西北。

[2]行营:出征时的军营。也特指统帅领兵出征时办公之所。

[3]邠州:今陕西彬县。

【译文】

大历八年,武功出现了一只大鸟,众鸟成群结队地尾随飞鸣。行营将领张日芬射中捕获了这只鸟,长着一双肉翅,脑袋像狐狸,有四只脚,每只脚有爪子,鸟的大小为四尺三寸,样子像蝙蝠。另外,邠州有只白头鸟给鸲鹆喂食。

16.26王母使者[1] 齐郡函山有鸟[2],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3],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4],常令鸟守之。

【注释】

[1]王母使者:鸟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于此山也。”

[2]齐郡函山:今名玉函山,在山东济南。

[3]颡(sǎng):额。

[4]王母:即西王母。见2.34条注[8]。

【译文】

王母使者 齐郡函山有一种鸟,脚是青色的,嘴是赤黄色的,白翅红额,名叫王母使者。当年汉武帝登上这座山,得到一个玉函,长五寸。武帝下山时,玉函忽然变成一只白鸟飞走了。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一直派鸟在这里守着。

16.27吐绶鸟[1] 鱼复县南山有鸟[2],大如鸲鹆,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颊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彩彪炳[3],形色类绶,因名为吐绶鸟。又食必蓄嗉,臆前大如斗,虑触其嗉,行每远草木,故一名避株鸟。

【注释】

[1]吐绶鸟:学名黄腹角雉,又名“角鸡”。

[2]鱼复县:在今重庆奉节东。

[3]彪炳:光彩焕发。

【译文】

吐绶鸟 鱼复县南山有一种鸟,如同鸲鹆大小,羽毛多为黑色,间杂黄白色,头颊像是雉鸡,有时吐出东西,有几寸长,色彩斑斓,形状和颜色都像是绶带,所以名为吐绶鸟。这种鸟吃了东西一定会储存在嗉囊里,胸前鼓起有如斗大,因为害怕碰到嗉囊,行走时往往远离草木,所以又名避株鸟。

16.28鹳[1] 一名羿[2]。形似鹊。人射之,则衔矢反射人。

【注释】

[1]鹳(tuán):传说中的一种鸟。《尔雅·释鸟》:“鹳,,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邢昺疏:“郭云:‘……一名羿。’案:《字书》云:‘,古以为懈惰字。羿,古之善射者,此言鸟捷劲,虽羿之善射,亦懈惰不敢射也,故以名云。’”

[2](duò):同“惰”。

【译文】

鹳 又名羿。外形似鹊。人射它,它一口咬住飞来的箭,反过来射人。

16.29鹲雕[1] 喙大而句[2],长一尺,赤黄色,受二升,南人以为酒杯也。

【注释】

[1]鹲(méng)雕:一种水鸟,又名“越王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越王鸟,如乌而颈足长,头有黄冠如杯,用贮水,互相饮食众鸟雏。取其冠,坚致可为酒杯。”

[2]喙(huì):鸟嘴。句(gōu):勾曲。

【译文】

鹲雕 喙大,而且勾曲,有一尺长,红黄色,可容两升,南方人用来作酒杯。

16.30菘节鸟 四脚,尾似鼠,形如雀,终南深谷中有之[1]。

【注释】

[1]终南:终南山。

【译文】

菘节鸟 四只脚,尾巴像老鼠,体形像雀,终南山深谷里有这种鸟。

16.31老[1] 秦中山谷间[2],有鸟如枭[3],色青黄,肉翅,好食烟,见人辄惊落,隐首草穴中,常露身。其声如婴儿啼,名老。

【注释】

[1]老: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疑即鼯鼠。”

[2]秦中:即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因其古为秦地,故名。

[3]枭(xiāo):猛禽名。猫头鹰。

【译文】

老 关中一带山谷中,有一种像猫头鹰的鸟,颜色青黄,翅膀多肉,喜欢吸食烟气,见到人就受惊而掉落在地,把头隐藏在草丛中,而身子常常露在外面。它的叫声如同婴儿啼哭,名为老。

16.32柴蒿 京之近山有柴蒿鸟,头有冠。如戴胜[1],大若野鸡。

【注释】

[1]戴胜:鸟名。头顶有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胜,妇女首饰。

【译文】

柴蒿 京城近郊山里有柴蒿鸟,头顶有冠。像戴胜鸟一样,大小类似野鸡。

16.33兜兜鸟 其声自号。正月以后作声,至五月节[1],不知所在。其形似鸲鹆。

【注释】

[1]五月节:即端午节。

【译文】

兜兜鸟 名字本自它的叫声。正月以后开始鸣叫,到端午节,就不知飞到何处去了。它的样子像鸲鹆。

16.34虾蟆护 南山下有鸟[1],名虾蟆护。多在田中,头有冠,色苍,足赤,形似鹭。

【注释】

[1]南山:终南山。

【译文】

虾蟆护 南山下有一种鸟,名叫虾蟆护。经常在田地里活动,头顶有冠,颜色灰白,脚爪红色,样子像鹭。

16.35夜行游女[1] 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2],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当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3]。或言产死者所化[4]。

【注释】

[1]夜行游女:鸟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五:“(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2]饴:喂养。

[3]以血点其衣为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搥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养子,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

[4]或言产死者所化: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九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姑获能收人魂魄,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变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胸前有两乳。”

【译文】

夜行游女 一名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间飞行,白昼隐伏,有如鬼神。这种鸟身披羽毛就是飞鸟,脱下羽毛就成了女子。没有子雏,喜欢窃取人的婴儿。胸前有乳房。人们在哺育婴儿的时候,不能在露天里,婴儿的衣服也不能露天晾晒。这种鸟的羽毛落在婴儿衣服上,就会变成鸟祟作怪,有时将血滴在婴儿衣服上作为标记。有人说这种鸟是难产而死的孕妇变成的。

16.36鬼车鸟[1] 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2],或言是水鸡过也[3]。《白泽图》谓之苍[4],《帝喾书》谓之逆[5],夫子、子夏所见[6]。宝历中,国子四门助教史迥语成式[7],常见裴瑜所注《尔雅》[8],言“,糜鸹”是九头鸟也[9]。

【注释】

[1]鬼车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十首,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即有凶咎。故闻其声则击犬,使鸣吠,以厌之也。”

[2]力车: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力车’不知为何物,而‘刀车’乃当时武备之一,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刀车:以两轮车,自后出刃密布之,凡为敌攻坏城门,则以车塞之。’……疑作‘刀车’是。”

[3]水鸡:唐杜甫《阆水歌》:“水鸡衔鱼来去飞。”朱注:“尝闻一蜀士云:水鸡,其状如雄鸡而短尾,好宿水田中,今川人呼为水鸡翁。”

[4]《白泽图》:古五行书,今佚。,音yú。

[5]《帝喾(kù)书》:托名帝喾之书,其余不详。帝喾,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6]夫子:孔子。子夏(前507—前400):春秋时期卫人,孔门贤弟子,长于文学。清马骕绎史》卷八六引《冲波传》:“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鸧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7]国子四门助教:学官名。《唐六典》卷二一:“国子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焉: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四门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从八品上。”

[8]裴瑜所注《尔雅》:《宋史·艺文志一》:“裴瑜《尔雅注》五卷。”

[9]鸹:音guā。

【译文】

鬼车鸟 相传这种鸟最早有十个头,能够收摄人的魂魄,其中一个头被狗吞掉了。关中地区天阴的时候,有时会听见这种鸟的叫声,那声音就像是刀车鸣响,也有人说那是水鸡飞过的声音。《白泽图》称作苍,《帝喾书》称作逆,夫子和子夏都曾见过。宝历年间,国子四门助教史迥告诉我,他曾读过裴瑜所注的《尔雅》,上面说“,糜鸹”是九头鸟。

16.37细鸟[1] 汉武时,勒毕国献细鸟,以方尺玉为笼,数百头,状如蝇,声如鸿鹄。此国以候日,因名候日虫。集宫人衣,辄蒙爱幸。

【注释】

[1]细鸟:东汉郭宪《洞冥记》卷二:“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之玉笼,盛数百头。形如大蝇,状似鹦鹉,声闻数里之间,如黄鹄之音也。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日虫。……宫内嫔妃皆悦之,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犹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

【译文】

细鸟 汉武帝时,勒毕国进献细鸟,装在一尺见方的玉做的笼子里,有几百只,形状大小像苍蝇,叫声像鸿鹄。勒毕国以这种鸟推算时节,所以又名候日虫。这种鸟聚集在哪个宫女的衣服上,那个宫女就会受到宠幸。

16.38嗽金鸟[1] 出昆明国[2]。形如雀,色黄,常翱翔于海上。魏明帝时[3],其国来献此鸟。饴以真珠及龟脑,常吐金屑如粟,铸之,乃为器服。宫人争以鸟所吐金为钗珥,谓之辟寒金,以鸟不畏寒也[4]。宫人相嘲弄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不服辟寒钿[5],那得帝王怜[6]。”

【注释】

[1]嗽金鸟:传说中一种口吐金屑的鸟。晋王嘉《拾遗记》卷七:“时昆明国贡嗽金鸟。国人云:‘其地去燃洲九千里,出此鸟,形如雀而色黄,毛羽柔密,常翱翔于海上,罗者得之,以为至祥。闻大魏之德,被于荒远,故越山航海,来献大国。’(魏明)帝得此鸟,畜于灵禽之园,饴以真珠,饮以龟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昔汉武帝时,有人献神雀,盖此类也。此鸟畏霜雪,乃起小屋以处之,名曰‘辟寒台’,皆用水晶为户牗,使内外通光。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珮,谓之‘辟寒金’。故宫人相嘲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

[2]昆明国:古国名。其地在今云南。

[3]魏明帝:即为曹睿(205—239)。魏文帝曹丕长子。黄初七年(226),立为太子,旋即帝位。

[4]以鸟不畏寒:段成式所记有误。据注[1],此鸟“畏霜雪”,故起辟寒台以畜之。

[5]钿(diàn):用金银镶制成的花形首饰。

[6]怜:怜爱。

【译文】

嗽金鸟 产自昆明国。这种鸟样子像雀,黄色,经常在海上翱翔。魏明帝时,昆明国进献这种鸟。用真珠和龟脑喂养它,经常口吐粟米样的金屑,用这种金屑可以铸成各种器服。宫女争相用这种鸟所吐金屑制作宝钗金镮,称之为避寒金,因为这种鸟畏寒怕冷。宫女互相嘲弄说:“不服避寒金,那得帝王心。不服避寒钿,那得帝王怜。”

16.39背明鸟[1] 吴时,越巂之南献背明鸟[2]。形如鹤,止不向明,巢必对北,其声百变。

【注释】

[1]背明鸟:晋王嘉《拾遗记》卷八:“黄龙元年,(吴)始都武昌。时越巂之南,献背明鸟。形如鹤,止不向明,巢常对北,多肉少毛。声音百变,闻钟磬笙竽之声,则奋翅摇头。”

[2]越巂(xī):在今四川西昌东南一带。

【译文】

背明鸟 孙吴时,越巂以南进献背明鸟。这种鸟样子像鹤,栖息时背着光亮,做窝一定是朝向北方,鸣叫声百变不穷。

16.40岢岚鸟 出河西赤坞镇[1]。状似乌而大,飞翔于阵上,多不利。

【注释】

[1]河西赤坞镇:今甘肃武威。

【译文】

岢岚鸟 产自河西赤坞镇。长得像乌鸦而体形稍大,如果在阵地上飞翔,预兆战事不利。

16.41鹔鹴[1] 状如燕,稍大,足短,趾似鼠。未尝见下地,常止林中。偶失势控地[2],不能自振,及举,上凌青霄。出凉州也。

【注释】

[1]鹔鹴(sù shuāng):雁的一种。

[2]控:投。

【译文】

鹔鹴 样子像燕而体形稍大,短脚,趾爪像老鼠。未曾见它下过地,常在林中栖息。偶然站不稳掉落地上,很难自己振翅飞起,一旦飞起,直冲云霄。这种鸟出自凉州。

16.42雏乌[1] 武周县合火山[2],山上有雏乌。形类雅乌,觜赤如丹[3],一名赤觜乌,亦曰阿雏乌。

【注释】

[1]雏(chú)乌:今名红嘴蓝鹊,鸦科,体形似鹊而稍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水》:“……北流经武周县故城西……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彩绀发,嘴若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丱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嘴乌,亦曰阿雏乌。”

[2]武周县:今山西左云。合火山:应为“火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四“云州云中县”:“火山,在县西五里。山有火井,深不见底,以草投之,则烟腾火发。有火井祠。”

[3]觜:同“嘴”。

【译文】

雏乌 武周县有座山名叫火山,山上有一种鸟叫雏乌。长得像雅乌,嘴红有如朱砂,又名赤嘴乌,也叫阿雏乌。

16.43训胡[1] 恶鸟也,鸣则后窍应之。

【注释】

[1]训胡:也作“鸺鹠”、“训狐”、“薰胡”。猫头鹰。

【译文】

训胡 一种恶鸟,鸣叫时肛门也发声相应。

16.44百劳[1] 博劳也。相传伯奇所化[2]。取其所踏枝鞭小儿,能令速语。南人继(母有娠乳儿,儿病如疟)[3],唯毛治之[4]。

【注释】

[1]百劳:通常作“伯劳”,古书上又作“”、“”。此鸟种类较多。成语“劳燕分飞”,“劳”即指伯劳。

[2]相传伯奇所化:三国魏曹植《贪恶鸟论》:“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吉甫后悟,追伤伯奇,出游于田,见异鸟鸣于桑,其声噭然。吉甫心动,曰:‘无乃伯奇乎?’鸟乃拊翼,其声尤切。吉甫曰:‘果吾子也。’乃顾曰:‘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言未卒,鸟寻声而栖其盖。”

[3]继: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这里的‘继’乃病名,医书多有记载。……因会传染故称‘继’。”

[4](jú):即伯劳。

【译文】

伯劳 即博劳。相传是伯奇死后所化。取伯劳踏过的枝条鞭打幼儿,能让其尽早学会说话。南方小儿生了继病(继病指的是母亲有孕在身,同时又哺乳幼儿,幼儿就会生病如同疟疾),只有伯劳羽毛才能治好。

毛篇

【题解】

毛篇三十条,所记兽类有狮子、象、虎、马、牛、鹿、犀、骆驼、天铁熊、狼、貊泽、狤、黄腰、香狸、、猳、狒狒、在子、羊,均着重记其奇异,其中有些是关于域外的记载。

16.45师子[1] 释氏书言:“师子筋为弦,鼓之,众弦皆绝[2]。”

西域有黑师子、捧师子[3]。集贤校理张希复言:“旧有师子尾拂[4],夏月蝇蚋不敢集其上[5]。”

旧说,苏合香[6],师子粪也。

【注释】

[1]师子:即狮子。

[2]“师子筋为弦”三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九“入法界品”:“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既奏,余弦断绝。”

[3]黑师子: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三:“(法显)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逼冥过之。显明旦,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啖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舔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

[4]拂:掸拭灰尘的用具。

[5]蚋(ruì):蚊类昆虫,吸人畜血液。

[6]苏合香:一种香名。(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在唐代以前很久,苏合香就已经从拂林和安息传入了中国,中国古代的这种苏合香是紫赤色的,有人说苏合香就是狮子粪——一种很厉害的药物。……苏合香是一种西域的树脂,它的地位与没药相当,但又有所不同,因为没药是外来树脂中最鲜为人知的一种。而到了唐代,那些以苏合香为名流通的香料实际上只是一种用来制作香膏的马来的枞胶。”

【译文】

狮子 佛经上说:“用狮子筋制作琴弦,弹奏时,其他琴弦都会断。”

西域有黑狮子、捧狮子。集贤校理张希复说:“以前有狮子尾拂,夏天的时候苍蝇蚊蚋不敢叮在上面。”

以前的说法,苏合香是狮子粪。

16.46象 旧说象性久识,见其子皮必泣[1]。一枚重千斤。释氏书言:“象七支拄地[2],六牙[3]。牙生花,必因雷声[4]。”

【注释】

[1]见其子皮必泣: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蕃船上多以象皮鞔鼓,鼓长而头尖,状如枣核,谓之槟榔鼓。《广志》云:‘象性久别,见其子皮必泣。’一枚重千斤。”

[2]七支拄地:《正法念处经》卷二:“得转轮王第四象宝出于世间,彼见闻知,或天眼见。此转轮王修行法人,随顺法行,得调顺象。第一调顺,能胜他城。七支柱地,所谓四足,尾根、牙等,如是七分,皆悉柱地。”

[3]六牙:《摩诃止观》卷二:“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

[4]牙生花,必因雷声:《大般涅槃经》卷八:“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译文】

象 以前的说法,象生性擅长记忆,看见幼象的皮就能认出而悲伤流泪。一面象鼓重达一千斤。佛经上说:“大象以七肢拄地,有六枚象牙。象牙上开花,必定是因为雷震。”

16.47又言,龙象[1],六十岁骨方足[2]。今荆地象,色黑[3],两牙,江猪也[4]。

【注释】

[1]龙象:佛经称象之大者为龙象。又因龙为水中力大者,象为陆上力大者,故又用“龙象”指称修行勇猛且具有大力的人。

[2]六十岁骨方足:《中阿含经》卷三二:“犹龙象王年满六十,而以㤭傲摩诃能加牙足体具,筋力炽盛,力士将去以水洗髀、洗脊、洗肋、洗腹、洗牙、洗头及水中戏。”

[3]色黑:唐刘恂《岭表录异》:“楚、越之间,象皆青黑,唯西方拂林、大食国多白象。”

[4]江猪:江豚。

【译文】

又说,龙象,六十岁骨头才生长完足。现在荆地所谓的象,黑色,两牙,其实是江豚。

16.48咸亨二年[1],周澄国遣使上表言[2]:“诃伽国有白象,首垂四牙,身运五足,象之所在,其土必丰,以水洗牙,饮之愈疾。请发兵迎取。”

【注释】

[1]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670—674)。

[2]周澄国:与下文的“诃伽国”同为国名。具体不详。

【译文】

咸亨二年,周澄国派遣使者上表说:“诃伽国有白象,头部长有四根牙,全身有五条腿,白象在哪里,哪里的田地就会丰收,洗白象牙的水,喝了可以治好病。请派兵去迎取。”

16.49象胆随四时在四腿[1]: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龟无定体也[2]。鼻端有爪,可拾针。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3]。

【注释】

[1]象胆随四时在四腿:《太平御览》卷八九〇:“《岭表录异》曰: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或云,象肉有十二种,象胆不附肝,随月转在诸肉。”

[2]龟无定体:汉刘向说苑》卷一八:“灵龟文五色,似金似玉,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槃衍象山。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蛇头龙翅,左精象日,右精象月。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存亡吉凶之变。”

[3]本肉: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六:“(象)身有百兽肉,皆自有分段,惟鼻是其本肉,余并杂肉。”

【译文】

象胆随四季变化,分别位于四条腿部:春季在左前腿,夏季在右前腿,犹如龟四趾转运并不固定一样。象的鼻尖有爪子,可以拾起针。象肉有十二种,只有鼻子是它的本肉。

16.50陶贞白言[1]:夏月合药,宜置象牙于药旁。南人言象妒,恶犬声。猎者裹粮登高树,构熊巢伺之。有群象过,则为犬声,悉举鼻吼叫,循守不复去。或经五六日,困倒其下,因潜杀之。耳后有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毙。胸前小横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没。食其肉,令人体重。

【注释】

[1]陶贞白:即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等道书。

【译文】

陶弘景说:夏季配药,最好在药旁边放置象牙。南方人说象生性嫉妒,厌恶狗叫声。猎人带着干粮爬上高树,建造一个类似熊巢的窝,躲在里面等着。有象群从下面经过的时候,就学狗叫,象群全都伸起鼻子吼叫,围绕着大树不肯离去。大约经过五六天,象群疲惫不堪,倒伏在地,于是趁机猎杀。象的耳朵后面有个穴位,像鼓皮一样薄,一刀刺下去,象就死了。象的胸前有块小横骨,烧成灰,和酒服下,人就能在水中出没自如。吃了象肉,会增加体重。

16.51古训言:象孕五岁始生。

【译文】

古话说:象受孕五年后才生小象。

16.52虎交而月晕[1]。仙人郑思远常骑虎[2],故人许隐齿痛求治。郑曰:“唯得虎须,及热插齿间,即愈。”郑为拔数茎与之,因知虎须治齿也。

虎杀人,能令尸起自解衣,方食之。虎威如乙字[3],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4]。

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光坠入地,成白石。主小儿惊[5]。

【注释】

[1]月晕(yùn):月光被云层折射,在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2]郑思远: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〇:“郑思远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所住山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又依思远。后思远每出行,乘骑虎父,二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许)隐患齿痛,从思远求虎须,欲及热插齿间得愈,思远为拔之,虎伏不动。”

[3]虎威:老虎的威骨。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七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虎威令人有威,带之临官佳,无官,为人所憎。威有骨,如乙字,长一寸,在肋两傍,破肉取之。尾端亦有,不如肋者。服主小儿惊痫。……凡虎夜视,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随堕地,得之者如白石是也。”

[4]媢(mào):嫉妒。

[5]主小儿惊:据注[3]引文,当是威骨主治小儿惊痫。

【译文】

老虎交配时有月晕出现。仙人郑思远经常骑虎,老朋友许隐牙痛找他治疗。郑思远说:“这要找到虎须,趁热插在牙齿缝里,就会好。”郑思远就拔了几根虎须给他,由此可知虎须可以治牙病。

老虎咬死人以后,能让尸体站起来自己脱光衣服,然后再吃掉。虎威像乙字,一寸长,在两胁旁皮下,尾巴上也有。佩戴威骨出任官职,很好,如果本无官位而佩戴,就会被人妒恨。主治小儿惊厥。

夜晚时,老虎是一只眼睛发出光芒,另一只眼睛看东西。猎人遇到虎眼放光就放箭射杀,虎眼的光芒随之堕入地下,变成一块白色的石头。

16.53马 虏中护兰马[1],五白马也,亦曰玉面;谙真马[2],十三岁马也,以十三岁已下,可以留种。旧种马:戎马八尺[3],田马七尺[4],驽马六尺[5]。

瓜州饲马以草[6],沙州以茨萁[7],凉州以勃突浑[8],蜀以稗草。以萝卜根饲马,马肥。安北饲马以沙蓬根针[9]。

大食国马解人语[10]。

悉怛国、怛幹国出好马[11]。

马四岁两齿,至二十岁,齿尽平[12]。

体名有输鼠、外凫、乌头、龙翅、虎口[13]。

猪槽饲马、石灰泥槽、汗而系门,三事落驹。

回毛在颈[14],白马黑髦[15],鞍下腋下回毛,右胁白毛,左右后足白,白马四足黑,目下横毛,黄马白喙,旋毛在吻后,汗沟上通尾本,目赤、睫乱及反睫,白马黑目,目白却视:并不可骑。

夜眼名附蝉[16],尸肝名悬熢[17],亦曰鸡舌。绿袟方言[18]:“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生三驹[19]。”

【注释】

[1]虏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2]谙真马:《旧唐书·王子颜传》:“吐蕃赞普王子郎支都有勇,乘谙真马,宝钿装鞍,出阵求斗,无敢与校者。”

[3]戎马八尺:《周礼·冬官》“辀人”:“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郑玄注:“国马谓种马、戎马、齐马、道马,高八尺。”

[4]田马七尺:《周礼·冬官》“辀人”:“田马之辀,深四尺。”郑玄注:“田车轵崇三尺一寸半,并此辀深而七尺一寸半,今田马七尺,衡颈之间亦七寸,加轸与五寸半,则衡高七尺七寸。”

[5]驽马六尺:《周礼·冬官》“辀人”:“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郑玄注:“……今驽马六尺,除马之高,则衡颈之间亦七寸。”

[6]瓜州:今属甘肃。(pín):同“”。

[7]沙州:在今甘肃敦煌西。茨萁:疑为骆驼刺。

[8]凉州:今甘肃武威。勃突浑:不详。

[9]安北:即唐代安北都护府,治所最初在大同镇(今内蒙古额尔济纳东北)。

[10]大食:古国名。即穆罕默德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我国史书据波斯语称为大食。

[11]悉怛国、怛幹国:不详。张星烺《中西史料汇编》疑悉怛国为今苏丹,怛幹国为今撒哈拉沙漠中的达开尔沙岛。

[12]“马四岁两齿”三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马)一岁,上下生乳齿各二。二岁,上下生齿各四。三岁,上下生齿各六。四岁,上下生成齿二。……二十岁,上下中央六齿平。”按,自此至下文“并不可骑”,皆本自《齐民要术》卷六。

[13]输鼠:马股臀部肌肉。外凫:马蹄骨。乌头:马后腿突出的骨节。龙翅:部位不详。虎口:马两股之间。

[14]回毛:即旋涡状毛。

[15]髦:马鬃。

[16]夜眼:马四肢皮肤角质块,可入药。古时认为马有此能夜行,故名“夜眼”。

[17]尸肝:不详。

[18]绿袟(zhì)方:道教药方。绿袟,泛指道书。这里指《抱朴子》。见下注。

[19]以地黄、甘草啖(dàn),五十岁生三驹:《太平御览》卷八九七:“《抱朴子》曰: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哺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黄色,可入药。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可入药,味甘,故称“甘草”。

【译文】

马 北方护兰马,是五白马,也叫玉面;谙真马,是十三岁的马,十三岁以下的马,可以留种。以前的种马:战马高八尺,田马高七尺,驽马高六尺。

喂马,瓜州用草,沙州用茨萁,凉州用勃突浑,蜀地用稗草。用萝卜根喂马,马长得肥壮。安北用沙蓬根针喂马。

大食国的马听得懂人说的话。

悉怛国、怛幹国出好马。

马四岁时,长出两枚成齿,到二十岁时,牙齿全都磨平了。

马的身体部位名称有输鼠、外凫、乌头、龙翅、虎口。

用猪槽喂马、用石灰涂抹马槽、马出汗而系在门边,这三件事会使怀孕的母马落驹。

旋毛长在颈部,白马长黑色鬃毛,马鞍下和腋下长旋毛,右胁长白毛,两只后蹄是白色的,白马有四只黑蹄,眼睛下长横毛,黄马白嘴,旋毛在嘴后,汗沟向上一直到马尾根部,红眼睛、睫毛杂乱以及倒睫,白马黑睛,眼睛白色而目光游离不定:这些马都不能骑。

马夜眼又名附蝉,尸肝又名悬熢,也叫鸡舌。《抱朴子》的药方说:“用地黄、甘草喂马,五十岁的马生了三只马驹。”

16.54牛 北人牛瘦者,多以蛇灌鼻口,则为独肝[1]。水牛有独肝者杀人,逆贼李希烈食之而死[2]。

相牛法:歧胡有寿[3]。膺庭欲广[4]。毫筋欲横(蹄后筋也)。常有声,有黄也[5]。角冷有病。旋毛在珠泉[6],无寿。睫乱,触人。衔乌角偏,妨主[7]。毛少骨多,有力。溺射前,良牛也。疏肋,难养。三岁二齿,四岁四齿,五岁六齿。六岁以后,每一年接脊骨一节。

【注释】

[1]则为独肝: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鸟兽第五》:“独肝牛肉食之杀人。牛食蛇者,独肝。”

[2]李希烈(?—786):燕州辽西(今北京顺义西北)人。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782)为乱,四年,据汴州,僭称楚帝,年号武成,贞元二年(786)败逃蔡州,死于亲将之手。

[3]歧胡有寿: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牛,歧胡有寿。”缪启愉《校释》:“胡,指颔下垂皮。垂皮分叉的叫‘歧胡’。……歧胡可以表示食槽宽,颔凹深,咀嚼力强,有利于消化吸收,使牛健壮。”按,本条自“歧胡有寿”往下,主要本自《齐民要术》卷六。

[4]膺庭欲广: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牛)膺庭欲得广(膺庭,胸也)。”

[5]黄:牛黄。

[6]旋毛在珠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旋毛在珠渊,无寿。(珠渊,当眼下也)。”珠泉,即珠渊,唐人避高祖讳而改。

[7]衔乌角偏,妨主:不详何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上池有乱毛,妨主(上池,两角中,一曰戴麻也)。”

【译文】

牛 北方养的牛瘦的原因,多数是因为蛇钻进了鼻子或嘴里,这种牛只有一片肝叶。独肝水牛肉有毒,吃了会死人,逆贼李希烈吃了这种牛肉就死掉了。

识别牛的优劣的办法:颔下垂皮分叉的牛寿命长。胸骨架要宽阔才好。毫筋要横着的(就是蹄后筋)。经常叫唤的牛,那是体内有牛黄。牛角发凉,说明有病。眼睛下面长旋毛的牛,寿命不长。睫毛杂乱的牛,喜欢用角抵触人。牛的两角中间有乱毛,这对主人不利。尾巴上的毛少而骨多,这种牛力气大。排尿时尿液向前直射的牛,是好牛。肋骨稀疏的牛,不好养。牛三岁长两齿,四岁长四齿,五岁长六齿。六岁以后,每一年长一节脊骨。

16.55宁公所饭牛[1],阴虹属颈[2]。阴虹,双筋自尾属颈也。

【注释】

[1]宁公:即为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以其为非常之人,召拜上卿。相传著有《相牛经》。

[2]阴虹属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阴虹属颈,行千里(阴虹者,有双筋,自尾骨属颈,宁公所饭也)。”

【译文】

宁公喂养的牛,阴虹一直贯到脖颈。阴虹,就是有双筋从尾骨一直贯连到颈部。

16.56北虏之先索国有泥师都[1],二妻,生四子,一子化为鸿。遂委三子,谓曰:“尔可从古旃。”古旃,牛也。三子因随牛,牛所粪,悉成肉酪。

【注释】

[1]索国有泥师都:《周书·突厥传》:“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

【译文】

突厥的祖先索国有位泥师都,娶了两位妻子,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变成了鸿。泥师都就委派另外三个儿子说:“你们跟随着古旃。”古旃,就是牛。三个儿子就跟着牛,牛排出的粪便,全都变成了肉和乳酪。

16.57太原县北有银牛山[1]。汉建武三十一年[2],有人骑白牛,蹊人田[3]。田父诃诘之,乃曰:“吾北海使[4],将看天子登封[5]。”遂乘牛上山。田父寻至山上,唯见牛迹,遗粪皆为银也。明年,世祖封禅焉[6]。

【注释】

[1]太原县:今山西太原。

[2]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25—55)。

[3]蹊(xī):踩踏。

[4]北海:今贝加尔湖。

[5]登封:登山封禅。

[6]世祖:汉光武帝庙号。

【译文】

太原县北边有座银牛山。东汉建武三十一年,有个人骑着一头白牛从田里走过。田父责问他,他说:“我是北海使者,要去观看天子登泰山封禅。”于是就骑着牛上了山。田父一路追到山上,只看见牛的蹄印,地上的牛粪都变成了银子。第二年,世祖果然封禅泰山。

16.58鹿 虞部郎中陆绍弟[1],为卢氏县尉[2]。常观猎人猎,忽遇鹿五六头临涧,见人不惊,毛斑如画。陆怪猎人不射,问之。猎者言:“此仙鹿也,射之不能伤,且复不利。”陆不信,强之。猎者不得已,一发矢,鹿带箭而去。及返,射者坠崖,折左足。

【注释】

[1]陆绍:此人已见本书前集5.9条、15.3条。

[2]卢氏县:今属河南。

【译文】

鹿 虞部郎中陆绍的弟弟,是卢氏县县尉。有一次观看猎人打猎,忽然有五六头鹿来到涧边,见到人也不惊慌逃走,身上的花斑就像画一样漂亮。陆某很奇怪猎人不发箭,就问为什么。猎人说:“这是仙鹿,用箭射,不但不能伤它,而且还不吉利。”陆某不相信,迫使猎人放箭。猎人没办法,一箭射出去,鹿带着箭跑了。返回时,射鹿的猎人坠落山崖,折断了左脚。

16.59《南康记》云:“合浦有鹿[1],额上戴科藤一枝[2],四条直上,各一丈。”

【注释】

[1]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2]科藤:植物名。也作“萪藤”。

【译文】

《南康记》上说:“合浦有一种鹿,额头上顶着一株萪藤,四根枝条笔直向上,各有一丈长。”

16.60犀之通天者[1],必恶影,常饮浊水。当其溺时,人赶不复移足。角之理,形似百物。或云犀角通者,是其病。然其理有倒插、正插、腰鼓插,倒者一半已下通,正者一半已上通,腰鼓者中断不通。故波斯谓牙为“白暗”[2],犀为“黑暗”。成式门下医人吴士皋,常职于南海郡[3],见舶主说,本国取犀,先于山路多植木如狙杙[4],云犀前脚直,常倚木而息,木栏折,则不能起。犀角,一名奴角。有鸩处,必有犀也[5]。犀三毛一孔。刘孝标言[6]:“犀堕角埋之,人以假角易之[7]。”

【注释】

[1]犀之通天者:《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年春正月)日南徼外献生犀、白雉。”李贤注引《异物志》:“角中特有光耀,白理如线,自本达末则为通天犀。”

[2]波斯:这里指马来亚波斯。(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马来亚波斯及其产物》(林筠因译本):“前面我曾指出《酉阳杂俎》(卷一六)里所引用的两个波斯字不可能是伊朗波斯字,而看得出它原是马来语。这书上说波斯人称象牙为‘白暗’,称犀牛角为‘黑暗’。……(语言学的材料)显示了与马来语的关系。……这些波斯人不是伊朗波斯人,而是马来亚人。”

[3]南海郡:今广东广州。

[4]狙杙(jū yì):《庄子·人间世》:“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杙,木桩。

[5]有鸩处,必有犀也:宋罗愿尔雅翼》卷一六:“凡鸩饮水处,百虫吸之皆死。或得犀牛蘸角其中,则水无毒,此鸟与犀相伏。今南方山川,有鸩处必有犀,盖天资之以育物。”

[6]刘孝标(462—521):即为刘峻,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齐、梁间骈文家,诗人。梁天监年间,奉命抄撰《类苑》一百二十卷。又为《世说新语》作注,今存。

[7]人以假角易之: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十七”:“(通天犀)岁一解角于山中石间,人或得之,则须刻木色理形状,令如其角以代之,犀不能觉,后年辄更解角著其处也。”

【译文】

通天犀极不喜欢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常常饮用浑浊不清的水。当它尿溺时驱赶它,不会再移动脚步。通天犀的角,其纹理有百物之形。有人说犀角纹理贯通是通天犀的病症。犀角的纹理有倒插、正插、腰鼓插,倒插是指犀角的下半截纹理已通,正插是指纹理通了上半截,腰鼓插是指中间一段纹理不通。波斯把象牙叫“白暗”,把犀角叫“黑暗”。我门下的医生吴士皋,曾任职于南海郡,听波斯船主说,他们国内捕捉犀牛的方法,是先在山路上到处栽插木桩,就像狙杙,说犀牛的前脚不会弯曲,经常靠着木栏休息,木栏折断,犀牛跌倒就不能站起。犀角,又名奴角。有鸩的地方,必定会有犀。犀牛一个毛孔长三根毛。刘孝标说:“犀牛的角脱落之后,它就把角埋起来,人若要获取,就要刻一只假角去替换。”

16.61驼 性羞。《木兰篇》[1]:“明驼千里脚[2]。”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注释】

[1]《木兰篇》:即《木兰诗》。

[2]明驼千里脚:今本《乐府诗集》作:“愿驰千里足。”原注:“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愿借明驼千里足’。”

【译文】

骆驼 生性害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明”字经常被误作“鸣”字。骆驼睡卧时跪曲腿脚,腹部不贴地,漏出光明,可以远行千里。

16.62天铁熊[1] 高宗时[2],加毗叶国献天铁熊[3],擒白象、狮子。

【注释】

[1]天铁熊:即“舔铁熊”,亦即貘。也有人认为就是大熊猫。《尔雅·释兽》:“貘,白豹。”郭璞注:“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2]高宗:即为唐高宗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即位。

[3]加毗叶国献天铁熊:《册府元龟》卷九七〇:“(贞观二十三年)九月,迦(加)毗叶国遣使献天铁熊,其力生擒白象、狮子。”

【译文】

天铁熊 高宗时,加毗叶国进献天铁熊,能擒获白象和狮子。

16.63狼 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䏶中筋大如鸭卵[1]。有犯盗者,薰之,当令手挛缩。或言狼筋如织络,小囊虫所作也。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临济县西有狼冢[2],近世曾有人独行于野,遇狼数十头,其人窘急,遂登草积上。有两狼,乃入穴中,负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数茎草,群狼遂竞拔之。积将崩,遇猎者救之而免。其人相率掘此冢,得狼百余头,杀之,疑老狼即狈也。

【注释】

[1]䏶:同“髀”。

[2]临济县:在今山东章丘西北。

【译文】

狼 大小和狗差不多,灰白色,嚎叫时全身的孔窍仿佛都在沸腾。大腿的筋大如鸭蛋。遇有窃贼,就用狼筋熏,会使窃贼的手痉挛收缩。有人说狼满身是筋,就像编织的网络,这是小囊虫所作。狼粪燃烧时烟气直冲云霄,烽火报警就用它。

有人说狼、狈是两种动物,狈的前脚极短,每次出行时就驾在两只狼身上,没有狼就不能行动。所以世人称事情不顺叫狼狈。

临济县西边有处狼丘,近年曾有人在野外独行,遇见了几十头狼,那人见情势危急,急忙爬上草堆。有两头狼就钻进洞中,驮出一头老狼。老狼到草堆前,用嘴拔出几根草,狼群就仿效着竞相拔草。草堆很快就要崩塌了,幸好来了一位猎人,这人才得救。他带着人挖掘狼丘,捉住一百多头狼杀死,想来那头老狼就是狈了。

16.64貊泽[1] 大如犬,其膏宣利[2],以手所承及铜铁瓦器中贮,悉透,以骨盛,则不漏。

【注释】

[1]貊:音mò。

[2]宣利:渗透性强。

【译文】

貊泽 大小像狗,它的油脂极能渗透,用手捧或是用铜、铁、瓦器盛装,全都漏完,用骨器盛装就不渗漏。

16.65狤[1] 徼外勃樊州[2],熏陆香所出也[3],如枫脂,狤好啖之。大者重十斤,状似獭,其头、身、四肢了无毛,唯从鼻上竟脊至尾有青毛,广一寸,长三四分。猎得者,斫刺不伤,积薪焚之不死,乃大杖击之,骨碎乃死。

【注释】

[1]狤(jié jué):兽名。

[2]徼(jiào):边界。勃樊州:在今东南亚马来半岛。

[3]熏陆香:又称“乳香”。一种树脂。见2.20条注。

【译文】

狤 境外勃樊州出产熏陆香,香的形状如同枫树脂,狤喜欢食用。狤大的重十斤,样子像獭,头部、身子、四肢一根毛也没有,而从鼻子沿着脊背一直到尾巴有一绺一寸宽的青毛,毛长三四分。捕获狤,刀砍枪刺都不能伤害它,堆起柴草烧也烧不死,用大棒击打,骨头被打碎了才死。

16.66黄腰[1] 一名虔己。人见之,不祥。俗相传食虎。

【注释】

[1]黄腰:兽名。也作“黄要”。

【译文】

黄腰 又名虔己。人见到这种动物,不吉利。民间传说黄腰吃老虎。

16.67香狸[1] 取其水道连囊[2],以酒浇,干之,其气如真麝。

【注释】

[1]香狸:兽名。也称“灵猫”、“灵狸”。体有香囊,分泌特殊香味,故称。

[2]水道:尿道。

【译文】

香狸 把它的水道连同香囊一起割下来,用酒浇过然后阴干,那气味就像真的麝香一样。

16.68耶希 有鹿两头,食毒草[1]。是其胎矢也[2]。夷谓鹿为耶,矢为希。

【注释】

[1]有鹿两头,食毒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郡)本云山地,有熊仓山。上有神鹿,一身两头,食毒草。”

[2]胎矢: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六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蔡苴机屎,主蛇虺毒,两头麋屎也,出永昌郡,取屎以傅疮。《博物志》云:蔡余义兽,似鹿,两头,其胎中矢,四时取之。”

【译文】

耶希 有种两头鹿,吃毒草。耶希是它的胎屎。夷人把鹿叫作耶,屎说成希。

16.69[1] 似黄狗,圊有常处[2],若行远不及其家,则以草塞其尻[3]。

【注释】

[1]:兽名。

[2]圊(qīng):厕所。

[3]尻(kāo):屁股。

【译文】

 像黄狗,有固定排便的地方,如果走得太远一时赶不回那个地方,就用草塞住肛门。

16.70猳[1] 蜀西南高山上,有物如猴状,长七尺,名猳,一曰马化。好窃人妻,多时,形皆类之。尽姓杨,蜀中姓杨者往往玃爪[2]。

【注释】

[1]猳(jiā wò):兽名。一作“猳国”。

[2]玃(jué):类似猕猴的一种野兽。

【译文】

猳 蜀地西南高山上,有种动物,样子像猴,身长七尺,名叫猳,又叫马化。猳喜欢偷走人的妻子,一起生活多年以后,这些妇女的样貌都跟猳很像。生育的后代都姓杨,蜀地很多姓杨的人双手形如猴爪。

16.71狒狒[1] 饮其血,可以见鬼。力负千斤。笑辄上吻掩额,状如猕猴。作人言,如鸟声。能知生死。血可染绯,发可为髲[2]。旧说反踵[3],猎者言无膝,睡常倚物。宋孝建中[4],高城郡进雌雄二头[5]。

【注释】

[1]狒狒(fèi):兽名。属猿类。

[2]髲(bì):假发。

[3]反踵:脚跟反向。

[4]孝建:刘宋孝武帝刘骏年号(454—456)。

[5]高城郡:郡名。具体不详。

【译文】

狒狒 喝了它的血就可以看见鬼。狒狒力气很大,能负重千斤。笑的时候上嘴唇会掀起来遮住额头,样子像猕猴。会像人一样说话,听上去就像鸟叫。能够预知生死。狒狒的血可以用来印染绯袍,毛发可以制作假发。以前说狒狒的脚后跟是反方向的,猎人说它没有膝盖,睡觉时经常倚靠着物体。刘宋孝建年间,高城郡进献了雌雄一对。

16.72在子者,鳖身人首,炙之以藿,则鸣曰“在子”。

【译文】

在子这种动物,鳖身人头,点燃藿香去烤它,就会发出“在子”的叫声。

16.73大尾羊 康居出大尾羊[1],尾上旁广,重十斤。

【注释】

[1]康居: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

【译文】

大尾羊 康居国出产大尾羊,尾巴特别肥大,重达十斤。

16.74又僧玄奘至西域[1],大雪山高岭下有一村养羊,大如驴。罽宾国出野青羊[2],尾如翠色,土人食之。

【注释】

[1]玄奘:唐代高僧。见3.43条注[3]。

[2]罽(jì)宾国: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克什米尔。

【译文】

玄奘法师到西域,大雪山高岭下,有一个村庄养的羊有驴那么大。罽宾国出产一种野青羊,尾巴颜色青翠,当地人以这种羊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