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动植之二

鳞介篇

【题解】

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有百足蟹、糖蟹、梭子蟹、拥剑、寄居蟹、彭蚏。此外还有乌贼、玳瑁、江豚、系臂、蛤蜊、牡蛎、玉珧、千人捏,以及传说中的龙。

17.1龙 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1],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注释】

[1]博山:器物表面雕刻作重叠山形的装饰。见1.25条注。

【译文】

龙 头上有一样东西,像博山形状,名叫尺木。龙没有尺木,就不能升天。

17.2井鱼[1] 井鱼脑有穴,每翕水[2],辄于脑穴蹙出[3],如飞泉,散落海中,舟人竞以空器贮之。海水咸苦,经鱼脑穴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见梵僧普提胜说。

【注释】

[1]井鱼:从下文可知,此“井鱼”实为鲸鱼。

[2]翕:同“噏”,吸。

[3]蹙(cù):迫。

【译文】

井鱼 井鱼的头部有一个孔,每当吸水之后,就从这个孔中把水挤压出来,像飞泉一样散落在海里,船家竞相用器皿把这种水盛起来。海水又咸又苦,经过井鱼脑部孔穴喷出之后,反而淡如泉水。我听梵僧普提胜说过这事。

17.3异鱼 东海渔人言:近获鱼,长五六尺,肠胃成胡鹿刀槊之状[1],或号秦皇鱼。

【注释】

[1]胡鹿:又写作“胡禄”,箭袋。

【译文】

异鱼 东海渔夫说:近来捕获一条鱼,五六尺长,肠胃是箭袋、刀、矛等形状,又称作秦皇鱼。

17.4鲤 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国朝律[1]: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2],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注释】

[1]国朝:古时人称本朝为国朝。

[2]赤(huàn)公:唐朝皇帝姓李,故称鲤鱼为“赤公”,有敬重之义。

【译文】

鲤 脊背中线有一道鳞,每片鳞甲上都有小黑点,不论大鱼小鱼都是三十六片鳞。本朝律令:捕到鲤鱼,应当放回水中,不能吃。鲤鱼被尊称为赤公,出售鲤鱼者处以杖刑六十,因为鲤字谐音国姓李。

17.5黄鱼 蜀中每杀黄鱼,天必阴雨。

【译文】

黄鱼 蜀地每次杀黄鱼,天气必然阴雨。

17.6乌贼 旧说名河伯度事小吏[1]。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江东人或取墨书契[2],以脱人财物[3],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海人言:昔秦皇东游,弃筭袋于海[4],化为此鱼。形如筭袋,两带极长。一说乌贼有碇[5],遇风,则虬前一须下碇[6]。

【注释】

[1]河伯度事小吏:唐徐坚等《初学记》卷三〇引《南越记》:“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

[2]契:契约。

[3]脱:欺骗。

[4]筭袋:即算袋。见9.1条注。

[5]碇(dìng):泊船时用以固定船身的石墩。如后世的锚。

[6]虬(qiú):弯曲。

【译文】

乌贼 以前说乌贼又名河伯度事小吏。遇到大鱼攻击,就放出方圆几尺的墨水,来隐藏自己。有江东人用乌贼的墨汁书写契约诈骗他人财物,写出的字迹有如淡墨,过一年,字迹消失,只剩下一张白纸。海边的人说:当年秦始皇东游,把算袋抛在海里,就变成了乌贼。乌贼样子很像算袋,两根带子很长。又说乌贼有碇,遇到大风就弯曲一根长须下碇固定自己。

17.7鱼 凡诸鱼欲产,鱼辄舔其腹,世谓之众鱼之生母。

【译文】

鱼 各类鱼要产卵的时候,鱼就触碰它的腹部,世人说鱼是所有鱼类的接生婆。

17.8鱼[1] 章安县出焉[2]。出入腹:子朝出索食,暮还入母腹。腹中容四子。颊赤如金,甚健,网不能制,俗呼为河伯健儿。

【注释】

[1](cuò)鱼:即鲛鱼。鲨鱼。

[2]章安县:在今浙江临海东南。

【译文】

鱼 章安县出产。小鱼可以进出母腹:早上出来觅食,傍晚回到母腹中。母腹能容下四条小鱼。鱼颊金红色,身形矫健,渔网拿它没办法,民间又称作河伯健儿。

17.9鲛鱼 鲛子惊,则入母腹中。

【译文】

鲛鱼 幼子受到惊吓,就躲进母腹中。

17.10马头鱼 象浦有鱼[1],色黑,长五丈余,头如马。伺人入水,食人。

【注释】

[1]象浦:今越南广南维川。

【译文】

马头鱼 象浦有种鱼,黑色,有五丈多长,头部像马头。等着人下水以后,就把人吃掉。

17.11印鱼[1] 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

【注释】

[1]印鱼:也作“鱼”。

【译文】

印鱼 长一尺三寸,额头上有四方的一处像印,上面有字。各种大鱼命该死亡的,印鱼就用印给它留个记号。

17.12石斑鱼[1] 僧行儒言:建州有石斑鱼[2],好与蛇交[3]。南中多隔蜂[4],窠大如壶,常群螫人[5]。土人取石斑鱼,就蜂树侧炙之,标于竿上,向日,令鱼影落其窠上。须臾,有鸟大如燕,数百,击其窠,窠碎落如叶,蜂亦全尽。

【注释】

[1]石斑鱼:又名“高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临海水土记》云:‘长者尺余,其斑如虎文,而性淫,春月与蛇医交牝,其子有毒。’《南方异物志》云:‘高鱼似鳟,有雌无雄,二三月与蜥蜴合于水上,其胎毒人。’”

[2]建州:今福建建瓯。

[3]好与蛇交:据注[1]引文,则“蛇”字当作“蛇医(蜥蜴的别名)”。

[4]隔蜂:又作“格蜂”。一种凶猛好斗的毒蜂。

[5]螫(shì):被毒虫刺。

【译文】

石斑鱼 行儒和尚说:建州有种石斑鱼,喜欢和蜥蜴交配。南方有很多格蜂,蜂巢大小如壶,经常群起螫人。当地人将石斑鱼在蜂树旁边炙烤后,绑在竹竿上,朝着太阳,让鱼的影子落在蜂巢里。一会儿,就会有几百只大小如燕的鸟儿,啄击蜂巢,蜂巢碎成片状飘落地下,如同落叶一般,格蜂也就被消灭完了。

17.13鲵鱼[1] 如鲇[2],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其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声如小儿。峡中人食之,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构汁[3],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

【注释】

[1]鲵鱼:娃娃鱼。

[2]鲇(nián):即鲶鱼。

[3]构汁:构树分泌的汁液。构树,又称“楮树”,落叶乔木。

【译文】

鲵鱼 样子像鲶鱼,有四只脚,长尾巴,能上树。天旱时,就含着水上山,用草叶遮住自己的身子,大张着嘴,鸟儿前来饮水时,就把鸟儿吞食了。叫声像婴儿。三峡里的人食用鲵鱼,先把它捆在树上用鞭子抽打,鲵鱼身上便会渗出白色的汗液,就像构树汁一样,排出了这种白汗才能吃,不然有毒。

17.14鲎[1] 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旧说过海辄相负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风游行。今鲎壳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为鲎帆。成式荆州常得一枚。至今闽、岭重鲎子酱。鲎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2]。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也。

【注释】

[1]鲎(hòu):鲎鱼。

[2]白角:磨光的牛角。这里指白角冠。唐代王建《赠王屋道士赴诏》:“玉皇符诏下天坛,玳瑁头簪白角冠。”

【译文】

鲎 雌鱼经常背负雄鱼而行,渔夫捕到鲎鱼,必定是雌雄成双,南方人摆在集市上卖,雄鱼比较瘦。旧时传说鲎鱼过海时雌鱼把雄鱼负在背上,高一尺多,就像一片船帆,乘风畅游。现在的鲎鱼壳上有一样东西,高七八寸,像石珊瑚,民间称作鲎帆。我在荆州时曾经有过一枚。如今闽中、岭南地区很喜欢食用鲎子酱。鲎鱼有十二只脚,壳可以制成冠,仅次于白角冠。南方人用鲎鱼尾制作小如意。

17.15飞鱼 朗山浪水有鱼[1]。鱼长一尺,能飞。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

【注释】

[1]朗山:今河南确山。

【译文】

飞鱼 朗山浪水中有一种鱼。鱼有一尺长,能飞翔。飞翔则凌云直上,止息则归栖潭底。

17.16温泉中鱼 南人随溪有三亭城[1],城下温泉,中生小鱼。

【注释】

[1]三亭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溪州”:“三亭县,本汉迁陵县,属武陵郡,隋废入大乡县。贞观九年分大乡复置,因县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按,三亭县,其地在今湖南保靖。

【译文】

温泉中鱼 南方随溪有个叫三亭城的地方,城边有一处温泉,温泉里生活着一种小鱼。

17.17羊头鱼 故陵溪中有鱼[1],其头似羊,俗呼为羊头鱼。丰肉少骨,殊美于余鱼。

【注释】

[1]故陵:在今重庆奉节。

【译文】

羊头鱼 故陵溪中有一种鱼,鱼的头长得像羊头,民间叫作羊头鱼。这种鱼肉多骨头少,比普通的鱼要鲜美得多。

17.18鱼[1] 济南郡东北有坑。传言魏景明中[2],有人穿井得鱼,大如镜。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为鱼焉。

【注释】

[1]:音zhòng。

[2]景明:北魏宣武帝元恪年号(500—503)。

【译文】

鱼 济南郡东北有处坑。相传北魏景明年间,有人掘井得到一条鱼,有镜子那么大。当天夜里,河水泛溢到这个坑里,坑里的人都变成了鱼。

17.19玳瑁 虫不再交者,虎、鸳与玳瑁也。

【译文】

玳瑁 动物不再进行第二次交配的,有老虎、鸳鸯和玳瑁。

17.20螺蚌[1] 鹦鹉螺如鹦鹉,见之者,凶。蚌,当雷声则㾭[2]。

【注释】

[1]螺: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蚌(bàng):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壳内有珍珠层。

[2]㾭(zhòu):收缩。

【译文】

螺蚌 鹦鹉螺形状像鹦鹉,见到这种螺,不吉利。蚌在打雷时会收缩。

17.21蟹[1] 八月,腹中有芒[2]。芒,真稻芒也。长寸许,向东输于海神。未输,不可食。

【注释】

[1]按,本条所载,又见于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一引《图经本草》:“俗传蟹八月一日取稻芒两枚,长一二寸许,东行输送其长,故今南方捕得蟹差早,则有衔稻芒者。此后方可食之,以前时长未成就,其毒尤猛也。”

[2]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细而长的刺。

【译文】

蟹 八月,蟹的腹中有芒。芒,是真正的稻芒。长一寸多,蟹往东把稻芒献给海神。没有献出之前,蟹有毒不能吃。

17.22善苑国出百足蟹,长九尺,四螯,煎为胶,谓之螯胶,胜凤喙胶也[1]。

【注释】

[1]凤喙胶: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〇引《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可越也。其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上仙之家以凤喙麟角合煎作胶,名为集弦胶,亦名连金泥,能属连刀剑弓弩弦。”

【译文】

善苑国有一种百足蟹,有九尺长,四只螯,用它煎成胶,名叫螯胶,胜过凤喙胶。

17.23平原郡贡糖蟹[1],采于河间界[2]。每年生贡。斫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

【注释】

[1]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陵县。

[2]河间:今属河北。

【译文】

平原郡进贡的糖蟹,是从河间地界捕捉的。每年活蟹进贡。捕捉时凿开坚冰,打着火把,在水面上悬着一块老狗肉,蟹觉察到老狗肉就浮到水面,这样就捉住了。一只糖蟹价值百金。用毛毡密封捆扎好,驿马驮着飞驰送到京城。

17.24蝤蛑[1] 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

【注释】

[1]蝤蛑(yóu móu):梭子蟹。蟹长而大,生活在海边泥沙中,性情凶猛,主食鱼虾贝类。

【译文】

蝤蛑 大的有一尺多长,两只螯特别有力,八月的时候,能和老虎搏斗,老虎也打不过它。蝤蛑随着海潮的涨落退壳,退一次壳就长大一些。

17.25奔[1] 奔一名瀱[2],非鱼非蛟,大如船,长二三丈,色如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取其子著岸上,声如婴儿啼。顶上有孔通头,气出哧哧作声,必大风,行者以为候。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照欢乐之处则明[3]。

【注释】

[1]奔(fū):江豚。

[2]瀱:音jì。

[3]“相传懒妇所化”六句: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淮南有懒妇鱼。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溺而死,化为鱼焉。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鸣琴博弈,则烂然有光,及照纺绩,则不复明焉矣。”斛,古代量器,一斛为十斗。

【译文】

奔 奔又名瀱,既不是鱼类,也不是蛟类,体大如船,有两三丈长,颜色像鲶鱼,腹部下面有两个ru头,雄雌阴阳的分别和人差不多。把幼子放在岸上,叫声就像婴儿啼哭。奔的顶上有个孔通到头部,孔中出气哧哧作声,就必然会刮大风,过往行人把这当作天气的征候。相传这种鱼是懒妇变化而成,杀一头可以得到三四斛油脂,用这种油脂点灯,照着刻苦读书、辛勤纺织的场景光线就昏暗,照着欢乐歌舞的场景光线就明亮。

17.26系臂 如龟。入海捕之,人必先祭,又陈所取之数,则自出,因取之。若不信,则风波覆船。

【译文】

系臂 像龟。下海捕捞之前,必须先致祭,并且说清楚准备捕捞的数量,它就自己出来,趁机捕捞就是。如果不守信用多捕捞,就会被大风大浪掀翻船。

17.27蛤梨[1] 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注释】

[1]蛤(gé)梨:即蛤蜊。一种有壳的软体动物。栖息在浅海沙中。

【译文】

蛤梨 风雨来临的时候,能用壳当作翅膀飞行。

17.28拥剑[1] 一螯极小,以大者斗,小者食。

【注释】

[1]拥剑:蟹名。

【译文】

拥剑 两只螯有一只特别小,大的那只螯用来争斗,小的那只用来进食。

17.29寄居[1] 壳似蜗,一头小蟹,一头螺蛤也。寄在壳间,常候螺开出食。螺欲合,遽入壳中。

【注释】

[1]寄居:即寄居蟹。

【译文】

寄居蟹 壳似蜗牛壳,一头是小蟹,一头是螺蛤。寄居蟹寄居在螺壳里,等候螺壳打开时出来觅食。螺壳要闭合时,就急忙进入螺壳中。

17.30牡蛎[1] 言“牡”,非谓雄也。介虫中[2],唯牡蛎是咸水结成也。

【注释】

[1]牡蛎:双壳类软体动物,产于浅海泥沙中。

[2]介虫:甲壳类动物。

【译文】

牡蛎 这个“牡”字,不是雄性的意思。甲壳类动物中,只有牡蛎是由咸水化生而成的。

17.31玉䖴[1] 似蚌,长二寸,广五寸。壳中柱,炙之,如牛头胘项[2]。

【注释】

[1]玉䖴(yáo):又作“玉珧”。软体动物,肉柱称江珧柱,干制后又称干贝。是珍贵的海味。

[2]牛头胘项:牛胘,即牛百叶。

【译文】

玉䖴 像蚌,有二寸长,五寸宽。甲壳里的肉柱,烤着吃就像牛百叶。

17.32数丸[1] 形似彭蜞[2],竞取土各作丸,丸数满三百而潮至。一曰沙丸。

【注释】

[1]数丸:即彭蚏,一种小蟹。

[2]彭蜞:蟹的一种,体小,螯足无毛,红色,穴居水边。

【译文】

数丸 样子像彭蜞,竞相取土各自做泥丸,做满三百个潮水就来了。又称作沙丸。

17.33千人捏[1] 形似蟹,大如钱,壳甚固,壮夫极力捏之不死。俗言千人捏不死,因名焉。

【注释】

[1]千人捏:又称“千人擘”。介类,甲壳坚硬紧闭,用力捏之而不开。

【译文】

千人捏 样子像蟹,有铜钱那么大,甲壳十分坚固,壮汉用尽全力捏也捏不碎。民间的说法是千人也捏不死,故而称为千人捏。

虫篇

【题解】

本篇三十七条,记载昆虫及蛇类三十多种。本篇所记,大多近于真实,且有段成式亲身观察所见,如17.36条关于蚂蚁的“兼弱之智”以及用声音召唤同类的记载。

17.34蝉 未蜕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所化[1]。秀才韦翾[2],庄在杜曲[3],常冬中掘树根,见复育附于朽处,怪之。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

【注释】

[1]蛣蜣(jié qiāng):即蜣螂,俗称屎壳郎。

[2]翾:音xuān。

[3]杜曲: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唐代为大姓杜氏聚居之处。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九:“杜曲:有南杜、北杜。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不许,衔之。世传所居之域杜固有壮气,故世衣冠。杜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显,盖杜固谓之南杜。今所凿崖堑尚存,俗呼凤凰嘴。北杜今为杜曲。”

【译文】

蝉 未蜕壳时名为复育,相传是蜣螂化育而成的。秀才韦翾的庄园在杜曲,有一次他在冬天挖掘树根,看见复育附着在树根枯朽之处,很奇怪。村人说蝉本来就是朽木变化而成的。韦翾于是剖开一只蝉细看,蝉腹里果然填满了朽木。

17.35蝶 白蛱蝶,尺蠖茧所化也[1]。秀才顾非熊少时,常见郁栖中坏绿裙幅[2],旋化为蝶。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胡蝶。”

【注释】

[1]尺蠖(huò):尺蠖蛾的幼虫,种类很多,是果树和森林的主要害虫。

[2]郁栖:粪土。

【译文】

蝶 白蛱蝶,是尺蠖虫的茧化育而成的。秀才顾非熊年轻时,曾看见粪土中有一片破绿裙幅,转眼间就变成了蝴蝶。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百合花的花瓣闭合起来,用泥涂抹花瓣间的缝隙,过一夜,就变成大蝴蝶。”

17.36蚁 秦中多巨黑蚁[1],好斗,俗呼为马蚁。次有色窃赤者[2]。细蚁中有黑者迟钝,力举等身铁。有窃黄者,最有兼弱之智[3]。成式儿戏时,常以棘刺标蝇,寘其来路[4],此蚁触之而返,或去穴一尺或数寸,才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声而相召也。其行每六七,有大首者间之,整若队伍。至徙蝇时,大首者或翼或殿[5],如备异蚁状也。

元和中[6],成式假居在长兴里[7]。庭中有一穴蚁,形状如窃赤之蚁之大者,而色正黑,腰节微赤,首锐足高,走最轻迅。每生致蠖及小虫入穴,辄坏垤窒穴[8],盖防其逸也。自后徙居数处,更不复见此。

【注释】

[1]秦中:关中。

[2]窃:浅。

[3]兼弱之智: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七引《抱朴子》:“鸡有搏栖之雄,雉有擅泽之骄,蚁有兼弱之智,蜂有攻寡之计。人相投御亦是耳。”

[4]寘:安置。

[5]翼:两翼护卫。殿:殿后。

[6]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

[7]假居:借住。长兴里:长兴坊。唐代长安城坊。

[8]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

【译文】

蚁 关中地区多出巨型黑蚁,好斗,民间叫作蚂蚁。稍小一点有颜色浅红的。小蚁中有种黑色的,行动迟缓而力气大,可以举起和身体相当的重量。有一种浅黄色的蚁,最具有整合弱小力量的智慧。我小时候玩耍,曾用棘刺穿上苍蝇,放在蚂蚁的必经之路上,浅黄蚁碰到苍蝇就返回蚁穴,距离蚁穴一尺或是几寸远时,刚进入穴中的蚂蚁就像绳子一样一溜爬出来,我怀疑它们是通过发声相互召唤的。蚁行每六七只,就会有一只大头的间隔其中,像队伍一样整齐。到搬运苍蝇时,大头的或是两侧护卫,或是殿后,像是防备其他蚁群一样。

元和年间,我借住在长兴坊。庭院里有一窝蚂蚁,样子像稍大点的浅红色蚂蚁,而颜色纯黑,腰节略红,尖头长脚,行走时最是轻捷。每次活捉到蠖或其他小虫拖进洞穴,就毁坏洞沿的土堵住洞口,大概是防止猎物逃跑吧。那以后我搬过几次家,再也没看见过这种蚂蚁。

17.37山人程宗乂云[1]:程执恭在易、定[2],野中蚁楼,高三尺余。

【注释】

[1]山人:隐居不仕者。

[2]程执恭(?—819):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人。元和元年(806)拜横海军节度使,历官检校兵部尚书、尚书左仆射、邠宁节度使,封邢国公。易: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定州,今属河北。

【译文】

山人程宗乂说:程执恭在易州、定州任职时,曾见到野外有蚂蚁修筑的土楼,高三尺多。

17.38蜘蛛 道士许象之言:以盆覆寒食饭于暗室地上[1],入夏,悉化为蜘蛛。

【注释】

[1]寒食:寒食节。

【译文】

蜘蛛 道士许象之说:倒扣一盆寒食饭在暗室地上,到了夏天,全都会变成蜘蛛。

17.39吴公[1] 绥安县多吴公[2],大者能以气吸兔,小者吸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注释】

[1]吴公:即蜈蚣。

[2]绥安县:在今四川营山东。

【译文】

吴公 绥安县多出吴公,大的能用气吸兔子,小的也能吸蜥蜴,距离三四尺远,一吸,兔子或蜥蜴的骨肉全都消尽。

17.40蠮螉[1] 成式书斋多此虫,盖好窠于书卷也。或在笔管中,祝声可听[2]。有时开卷视之,悉是小蜘蛛,大如蝇虎[3],旋以泥隔之,时方知不独负桑虫也[4]。

【注释】

[1]蠮螉(yē wēng):即蜾蠃,又称“细腰蜂”。

[2]祝声:汉扬雄法言·学行》:“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

[3]蝇虎:蜘蛛名。不结网,常在壁角捕食蝇等小虫。

[4]桑虫:螟蛉。

【译文】

蠮螉 我的书斋里有很多这种虫子,大概是喜欢在书卷里做窝吧。有时又在笔管里,“像我,像我”的祝祷声清晰可闻。有时我打开书卷看,全是小蜘蛛,有蝇虎大小,就立即用泥封住,我这才知道蠮螉不只是背负桑虫的幼子。

17.41颠当[1] 成式书斋前,每雨后多颠当窠(秦人所呼)。深如蚓穴,网丝其中,土盖与地平,大如榆荚。常仰捍其盖,伺蝇蠖过,辄翻盖捕之,才入复闭,与地一色,并无丝隙可寻也。其形似蜘蛛(如墙角乱中者)[2]。《尔雅》谓之“王蛈”[3],《鬼谷子》谓之“蛈母”[4]。秦中儿童戏曰:“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寇汝无处奔。”

【注释】

[1]颠当:又作“螲”,土蜘蛛。

[2](wō):旋转盘结的发髻。

[3]王蛈(tiě tāng):土蜘蛛。《尔雅·释虫》:“王,蛈。”郭璞注:“即螲……今河北人呼蛈。”

[4]《鬼谷子》:为战国时鬼谷子所著。鬼谷子为纵横家之祖,据说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

【译文】

颠当 我的书斋前,每次下雨之后有很多颠当窠(关中人这么叫)。颠当窠像蚯蚓穴那么深,其中密布网丝,土大约和地齐平,大小像榆荚。颠当经常在洞中仰面顶着穴盖,等着有苍蝇、尺蠖等经过,就一下翻转穴盖捕捉住,刚捉进洞,就又关闭上了,和地面同一颜色,找不到一丝缝隙。它的样子像蜘蛛(就如墙角乱丝网中的那种)。《尔雅》称作“王蛈”,《鬼谷子》称作“蛈母”。关中的儿童有童谣这么唱:“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犯你无处奔。”

17.42蝇 长安秋多蝇,成式蠹书[1],常日读百家五卷[2],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偶拂杀一焉,细视之,翼甚似蜩[3],冠甚似蜂。性察于腐,嗜于酒肉。按理首翼,其类有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聒[4],其声在翼也。青者能败物,巨者首如火,或曰大麻蝇,茅根所化也[5]。

【注释】

[1]蠹(dù)书:这里是嗜书苦读的意思。蠹,蛀书虫。

[2]百家:指先秦诸子。

[3]蜩(tiáo):蝉。

[4]聒(guō):声音吵闹。

[5]茅根:白茅根。多年生草本植物。

【译文】

蝇 长安城里一到秋天有很多苍蝇,我嗜书苦读,经常一天能读子书五卷,颇为苍蝇所困扰,在眼前飞来飞去,看不清字,赶也不赶不完。偶然拍击杀死一只,细看,翅膀像蝉,头冠似蜂。苍蝇生性对腐烂的气味敏感,特别喜好叮食酒肉。细察它的头部和翅膀,颜色灰白的那类声音雄壮,有金色的那类声音清脆响亮,其发音器官在翅膀上。青黑色的苍蝇能败坏食物,大苍蝇头部红得像火,有人说这叫大麻蝇,是白茅根变化而成的。

17.43壁鱼[1] 补阙张周封言[2]:尝见壁上白瓜子化为白鱼,因知《列子》言“朽瓜为鱼”之义[3]。

【注释】

[1]壁鱼:即蠹鱼。书虫。

[2]补阙:职官名。唐代门下省、中书省属官。

[3]《列子》:旧题战国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入道家。今本《列子》则可能是魏晋时人托名伪作,唐代尊崇道教,以《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家经典之一。

【译文】

壁鱼 补阙张周封说:曾见墙壁上白瓜子变成白色蠹鱼,由此知晓了《列子》说“朽瓜为鱼”的意思。

17.44蛣蜣 草中有蛣蜣树。

【译文】

蛣蜣 草里有蛣蜣树。

17.45天牛虫[1] 黑甲虫也。长安夏中,此虫或出于篱壁间,必雨。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注释】

[1]天牛:昆虫名。以锐利口器蛀蚀各种树木,是森林、作物的害虫。

【译文】

天牛虫 是一种黑色的甲虫。长安城里每到夏季,这种虫有时出现在篱壁里面,天就一定会下雨。我做过七次验证,每一次都应验了。

17.46异虫 温会在江州[1],与宾客看打鱼。渔子一人忽上岸狂走,温问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语。渔者色黑,细视之,有物如黄叶,大尺余,眼遍其上,啮不可取。温令烧之,方落。每对一眼,底有觜如钉,渔子出血数升而死,莫有识者。

【注释】

[1]温会:中唐时人,曾为剑南西川节度判官。江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分荆、扬二州之地置江州,因江水名之。治所初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后移浔阳。宋以后皆以浔阳为江州。

【译文】

异虫 温会在江州和朋友一起观看打鱼。有一个渔夫突然上岸狂奔,温会问他怎么了,那人只是反手指着背部,不能开口说话。渔夫皮肤较黑,细看之下,发现有个东西像黄树叶,一尺多大,上面布满眼孔,紧紧地吸附在渔夫的背部,弄不下来。温会让人用火来烧,才掉落在地上。每对着一个小孔,底下都有嘴像根钉子,渔夫流了几升血,死了,没有人能认出这是什么怪虫。

17.47冷蛇 申王有肉疾[1],腹垂至骭[2],每出,则以白练束之。至暑月,常鼾息不可过。玄宗诏南方取冷蛇二条赐之。蛇长数尺,色白,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数约[3],夏月置于约中,不复觉烦暑。

【注释】

[1]申王:即为李㧑(?—724),本名成义。唐睿宗第二子。垂拱三年(687)封恒王,后进封申王。

[2]骭(gàn):小腿。

[3]约:腰带。这里是指腹部过于肥胖而形成的肉沟状。

【译文】

冷蛇 申王有肥胖病,肚腹下垂到了小腿,每次出行,都用白绢束住腹部。一到炎天暑热,就憋闷得喘不过气来。玄宗诏命南方进献两条冷蛇,赐给申王。这种蛇有几尺长,白色,不咬人,握在手里就像冰块。申王肚腹有几条深深的肉沟,夏天时把冷蛇放在肉沟里,就不再觉得烦闷暑热。

17.48异蜂 有蜂如蜡蜂[1],稍大,飞劲疾,好圆裁树叶,卷入木窍及壁罅中作窠。成式常发壁寻之,每叶卷中,实以不洁,或云将化为蜜也。

【注释】

[1]蜡蜂:蜜蜂。

【译文】

异蜂 有种蜂像蜡蜂,体型稍大些,飞行劲健而迅疾,喜欢把树叶裁成圆形,卷起来塞进木孔及墙缝作窝。我曾在墙壁掘洞寻找,发现每片叶子中间都卷着不洁净的东西,有人说这将会变成蜂蜜。

17.49白蜂窠 成式修行里私第[1],果园数亩。壬戌年[2],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窠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白可爱,家弟恶而坏之。其冬,果衅钟手足[3]。《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门[4],《金楼子》言[5]:“予婚日,疾风雪下,帏幕变白,以为不祥。”抑知俗忌白久矣。

【注释】

[1]修行里:修行坊。唐代长安城坊。

[2]壬戌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大和九年(835)三月,其父段文昌卒于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段成式携家自成都返回长安,居于修行里旧第。

[3]衅(xìn)钟:本为古代祭神时用牲血涂钟的仪式。这里疑指被杀。但具体不详何事。

[4]《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门:《南史·宋本纪下》:“宣阳门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不祥,讳之。尚书右丞江谧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宋明帝,即为南朝宋明帝刘彧,465至472年在位。

[5]《金楼子》:梁元帝萧绎撰。子书类杂著。《金楼子·志怪篇》:“余丙申岁婚。初婚之日,风景韶和,末乃觉异。妻至门而疾风大起,折木发屋。无何而飞雪乱下,帷幔皆白,翻洒屋内,莫不缟素。乃至垂覆阑瓦,有时飞坠。此亦怪事也。”

【译文】

白蜂巢 在我修行里的私第,有几亩果园。壬戌年,有一种蜂,像麻子蜂,在庭前屋檐粘土做巢,有鸡蛋大小,颜色纯白耐看,家弟厌恶白色,就捣毁了蜂巢。那年冬天,他果然遭遇不祥。《南史》记载宋明帝厌恶说白门,梁元帝《金楼子》也说:“我结婚那天,狂风大作,飞雪乱舞,帷幕全都变白了,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可知民俗忌白色由来已久。

17.50毒蜂 岭南有毒菌,夜明,经雨而腐,化为巨蜂,黑色,喙若锯,长三分余。夜入人耳鼻中,断人心系。

【译文】

毒蜂 岭南有一种毒菌,晚上发光,雨后腐烂,变成黑色巨蜂,嘴像锯齿,长三分多。夜晚钻进人的耳道鼻孔里,咬断人的心脉。

17.51竹蜜蜂[1] 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窠。窠大如鸡子,有蒂,长尺许。窠与蜜并绀色可爱[2],甘倍于常蜜。

【注释】

[1]竹蜜蜂:又称“留师”。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二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留师蜜)蜂如小指大,正黑色,啮竹为窠。蜜如稠糖,酸甜好食。《方言》云:‘竹蜂,留师也。’”

[2]绀(gàn):青中透红的颜色。

【译文】

竹蜜蜂 蜀地有种竹蜜蜂,喜欢在野竹上结巢。巢如鸡蛋大小,有长约一尺的蒂。巢和蜂蜜的颜色都青里透红,很是好看,蜂蜜比普通蜜要甜一倍。

17.52水蛆 南中水溪涧中多此虫,长寸余,色黑。夏深,变为[1],螫人甚毒。

【注释】

[1](méng):同“虻”。唐元稹《虻三首》序:“巴山谷间,春秋常雨,自五六月至八九月,雨则多虻,道路群飞,噬马牛血及蹄角,旦暮尤极繁多,人常用日中时趣程。逮雪霜而后尽。其啮人,痛剧浮蟆,而不能毒留肌,故无疗术。”

【译文】

水蛆 南方水溪涧谷中多这类虫,一寸多长,黑色。盛夏季节,就变成虻,螫人毒性很大。

17.53水虫 象浦,其川渚有水虫,攒木食船,数十日船坏。虫甚微细。

【译文】

水虫 象浦的河流沙洲上有种水虫,能钻木头啃食船板,几十天的工夫船就被啃坏了。这种虫子很小。

17.54抱枪[1] 水虫也。形如蛣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枪,如棘针,螫人有毒。

【注释】

[1]抱枪:又名“射工”、“射影”、“短狐”、“水弩”、“溪鬼虫”等。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十七”:“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用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不晓治之者煞人。其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

【译文】

抱枪 是一种水虫。样子像蜣螂,稍大些。腹部下面有尖刺像枪,如同荆棘刺一样,螫人有毒。

17.55负子[1] 水虫也,有子多负之。

【注释】

[1]负子:即负子蝽。又称“田鳖”,一种水生昆虫。因多数雄虫有将卵负在背上的习性,故名。

【译文】

负子 是一种水虫,经常把幼虫负在背上。

17.56避役[1] 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2],脚长,色青赤,肉鬣[3]。暑月时,见于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成式再从兄常观之[4]。

【注释】

[1]避役:虫名。《太平御览》卷九五〇引《岭南异物志》:“南方有虫,大如守宫,足长,身青,肉鬣赤色。其首随十二时变,子时鼠,丑时牛,亥时猪。性不伤人,名曰避役,见者有喜庆。”

[2]蛇医:蜥蜴。

[3]肉鬣(liè):背上如马鬃般的肉质突起物。

[4]再从兄:同一曾祖的兄长。

【译文】

避役 南方有一种虫名叫避役,又名十二辰虫。样子像蜥蜴,脚长,青红色,背上有肉鬣。夏天经常出现在篱壁之间。据民间说,见到这种虫多有称心如意的事。它的头部会依十二时辰快速变化成十二种动物的形状。我的再从兄曾经看到过。

17.57食胶虫 夏月,食松胶[1],前脚傅之[2],后脚聂之[3],内之尻中[4]。

【注释】

[1]松胶:松树分泌的脂油。

[2]傅:粘附。

[3]聂:“摄”的古字,持。

[4]内:“纳”的古字。

【译文】

食胶虫 夏季,这种虫吃松树油脂,用前脚去粘住油脂,后脚接住,放进肛门。

17.58[1] 形如蝉,其子如虾,著草叶。得其子,则母飞来就之。煎食,辛而美。

【注释】

[1](tūn yú):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三:“南方有虫,名,一名蠋,又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

【译文】

 样子像蝉,幼子像虾,附着在草叶上。捉到幼子,母虫就会飞来找寻。煎炸食用,辛辣而味美。

17.59灶马[1] 状如促织[2],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注释】

[1]灶马:灶鸡。一种昆虫,多集于灶旁。后肢强大,擅长跳跃。

[2]促织:蟋蟀。

【译文】

灶马 样子像促织,稍大些,脚长,喜欢在灶边做窝。民间说厨房有灶马,意味着食物丰足。

17.60谢豹 虢州有虫名谢豹[1],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沆子常治坑获之[2]。小类虾蟆,而圆如毬,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能穴地如鼢鼠[3],顷刻深数尺。或出地,听谢豹鸟声[4],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注释】

[1]虢州:今河南灵宝。

[2]司马:州郡属官。

[3]鼢(fén)鼠:鼴鼠。

[4]谢豹鸟:杜鹃。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吴人谓杜宇为谢豹。杜宇初啼时,渔人得虾曰‘谢豹虾’,市中卖笋曰‘谢豹笋’。唐顾况《送张卫尉诗》曰:‘绿树村中谢豹啼。’”

【译文】

谢豹 虢州有种虫名叫谢豹,经常藏在深土里。裴沆司马的儿子曾经掘坑捉到一只。略同虾蟆,而圆形如毬,见到人就以两只前脚交叉遮住脑袋,好像害羞的样子。它能像鼢鼠一样在地上打洞,一会儿就可掘到几尺深。有时出到地面听见谢豹鸟的叫声,就会头部开裂而死,民间因此把这种虫子也称作谢豹。

17.61碎车虫 状如唧聊[1],苍色,好栖高树上,其声如人吟啸。终南有之。

一本云,沧州俗呼为搔前[2],太原有大而黑者,声唧聊。碎车,别俗呼为没盐虫也。

【注释】

[1]唧聊:疑即今之知了,蝉。

[2]沧州:今属河北。

【译文】

碎车虫 样子像知了,灰白色,喜欢栖息在高树上,叫声如同人的吟啸。终南山有这种虫。

有的书上说,沧州民间把这种虫叫作搔前,太原有一种又大又黑的虫,叫声也是知了。碎车虫,有的地方又称作没盐虫。

17.62度古[1] 似书带,色类蚓,长二尺余,首如铲,背上有黑黄襕[2],稍触则断。尝趁蚓[3],蚓不复动,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惟腹泥如涎,有毒,鸡吃辄死。俗呼土蛊[4]。

【注释】

[1]度古:土蛊。又名“笄蛭”、“天蛇”,一种低等陆生软体动物。

[2]襕(lán):上下相连的服装。

[3]趁:追逐。

[4]蛊:毒虫。

【译文】

度古 样子像捆书的带子,颜色像蚯蚓,有两尺多长,头部扁平像铲子,背上有绵延的黑黄色花纹,稍稍触碰就断了。有时会追逐蚯蚓,等蚯蚓不动了,就爬上蚯蚓的身子掩住它,过一阵子蚯蚓就化了。只在腹部剩下涎液般的泥土,有毒,鸡啄食了就会死。民间把这种虫称作土蛊。

17.63雷蜞[1] 大如蚓,以物触之,乃蹙缩,圆转若鞠[2]。良久,引首,鞠形渐小,复如蚓焉。或云,啮人毒甚。

【注释】

[1]雷蜞:水蛭,又名“蚂蟥”。

[2]鞠:古代的一种皮毬。

【译文】

雷蜞 大小如同蚯蚓,用东西触碰它,就缩成一团,像个圆毬。过一阵子,伸出脑袋,毬形慢慢变小,又恢复成如同蚯蚓的样子。有人说,这种虫子咬人毒性很大。

17.64矛[1] 蛇头鳖身,入水,缘树木,生岭南,南人谓之矛。膏至利,铜瓦器贮浸出,惟鸡卵壳盛之不漏,主肿毒。

【注释】

[1]矛:应作“予”。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一:“《广州记》云:‘予,蛇头鳖身,亦水宿,亦树栖,俗谓之予。膏主蛭刺,以铜及瓦器盛之浸出,唯鸡卵盛之不漏。摩理毒肿,大验,其透物甚于醍醐也。’”

【译文】

予 蛇头鳖身,可以下水,也能爬树,生在岭南,南方人称作予。它的脂油渗透性极强,用铜器、瓦器盛装都会渗出,只有鸡蛋壳盛着不漏,主治肿毒。

17.65蓝蛇 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陈家洞[1]。南人以首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人立死。取尾为腊[2],反解毒药。

【注释】

[1]梧州:今属广西。

[2]腊(xī):干肉。

【译文】

蓝蛇 头部有剧毒,尾巴能解毒,这种蛇出自梧州陈家洞。南方人用其蛇头配制毒药,称为蓝药,毒人立刻就死。拿蛇尾巴晾干,又可以解这种蛇毒。

17.66蚺蛇[1] 长十丈,常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出骨。养创时,肪腴甚美。或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其胆上旬近头,中旬在心,下旬在尾。

【注释】

[1]蚺(rán)蛇:蟒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交趾、九真)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其养创之时,肪腴甚肥,搏之,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

【译文】

蚺蛇 长十丈,经常吞食鹿,鹿肉消化完了,就紧紧缠在大树上,鹿骨头就突破蛇身钻出来。它在养伤时,肉脂最是鲜美。如果把妇女的衣服扔给它,它就蟠曲在地不动。它的胆每月上旬靠近头部,中旬在心脏部位,下旬则在尾部。

17.67蝎 鼠负虫巨者多化为蝎[1]。蝎子多负于背,成式常见一蝎负十余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成式尝见张希复言[2]:“陈州古仓有蝎[3],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常有一主簿[4],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以迹规之,蝎不复去。旧说:“过满百,为蝎所螫[5]。”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6]。

【注释】

[1]鼠负:鼠妇。体形椭圆,栖于缸瓮底部之阴湿之处。《尔雅·释虫》:“蟠,鼠负。”郭璞注:“瓮器底虫。”

[2]张希复:字善继,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登进士第,历官集贤校理、集贤学士。

[3]陈州:今河南淮阳。

[4]主簿:职官名。汉代以后,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府均设主簿,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为掾吏之首。

[5]过满百,为蝎所螫(shì):嵇含《遇虿赋序》:“元康二年,余中夜遇虿,客有戏余曰:‘俗谚云:“过满百,为虿所螫。”斯言信哉!’”

[6]虿:音chài。

【译文】

蝎 大的鼠负虫多数会变化成蝎子。蝎经常把幼子负在背上,我曾经亲见一只蝎子负着十多只幼子,幼子还是白色的,才像稻米那么大。我曾听张希复说:“陈州旧仓库里有蝎子,样子像铜钱,人被螫必死无疑。”江南地区早先没有蝎子,开元初年,有一位主簿用竹筒装着带过长江,到如今江南很多地方都有,当地民间称作主簿虫。蝎子经常被蜗牛吃掉,蜗牛用爬行的涎痕把蝎子圈起来,蝎子就不再跑掉。俗话说:“错满百,被蝎子螫。”蝎子的前肢伤人叫螫,尾钩伤人叫虿。

17.68虱 旧说虱虫,饮赤龙所浴水则愈,虱恶水银。人有病虱者,虽香衣沐浴,不得已。道士崔白言:“荆州秀才张告,常扪得两头虱。”有草生山足湿处,叶如百合,对叶独茎,茎微赤,高一二尺,名虱建草,能去虮虱。有水竹,叶如竹,生水中,短小,亦治虱。

【译文】

虱 旧时的说法,生了虱虫,喝赤龙洗浴的水可以除掉,虱子厌恶水银。人有生了虱子的,即便薰香衣服洗澡沐浴,也没办法弄干净。道士崔白说:“荆州秀才张告,有次捉到一只两头虱。”有一种草长在山脚下潮湿的地方,叶子像百合,叶片对生,一根茎,茎是微红色的,高一到二尺,名叫虱建草,能够除掉虮虱。有一种水竹,叶子像竹,生在水中,枝干短小,也能除虱子。

17.69蝗 荆州有帛师号法通,本安西人[1],少于东天竺出家[2],言蝗虫腹下有梵字,或自天下来者,乃忉利天、梵天来者[3],西域验其字,作本天坛法禳之。今蝗虫首有“王”字,固自不可晓。或言鱼子变[4],近之矣。旧言虫食谷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谷。虫身黑头赤,武吏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注释】

[1]安西: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于贞观十四年(640)置于交河城,显庆三年(658)移治龟兹,贞元六年(790)没于吐蕃。

[2]东天竺:五天竺之一。见3.55条注[1]。

[3]忉利天、梵天:佛教术语。忉利天,欲界六天之一。梵天,色界初禅天之一。见3.1条注[1]。

[4]鱼子:鱼卵。

【译文】

蝗 荆州有位帛师,号法通,本是安西人,年轻时在东天竺出家,他说蝗虫腹部有梵字,有的是从天界来的,即从忉利天、梵天来的,西域验证过蝗虫腹下的字,作本天坛法来禳除。如今蝗虫头部有个“王”字,实在弄不明白什么原因。有人说蝗虫是鱼卵变的,这话应该差不多。以前说蝗虫吃庄稼,是因为州郡吏员的原因,他们鱼肉百姓,蝗虫就会吃庄稼。如果蝗虫身黑头红,说明是武职人员的原因;头黑身红,则是文职人员的原因。

17.70野狐鼻涕 螵蛸也[1],俗呼为野狐鼻涕。

【注释】

[1]螵蛸(piāo xiāo):螳螂产卵子的囊块。

【译文】

野狐鼻涕 就是螵蛸,民间称作野狐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