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難

提要:本難對老年人白晝精神不爽,夜間睡眠不佳,與青壯年白晝精力旺盛,夜間熟睡的現象,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其原因主要與血氣營衛之盛衰及運行之通利與否有關。

四十六難曰:老人卧而不寐〔1〕,少壯寐而不寤〔1〕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2〕,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3〕肉不滑,榮衛之道濇,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1〕 寐寤 “寐”寢也,入睡。“寤”覺醒。《詩·關雎》:“寤寐求之”毛傳:“寤,覺也。寐,寢也。”

〔2〕 精 精神爽朗。《文選·文賦》:“精驚八極”李善注:“精,神爽也。”

〔3〕 肌 原作“氣”。據《句解》、《本義》、《集覽》等諸本改,與上文“肌肉滑”相應。

四十七難

提要:本難討論人的臉面爲什麽能耐受寒冷的問題。指出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頭面爲諸陽脈之會的緣故。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1〕寒者,何也?

然,人〔2〕頭者,諸陽之會〔3〕也。諸隂脈皆至頸〔4〕、胸中而還〔5〕,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6〕。

〔1〕 獨能耐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五人事部·面》引《八十一問》“能”下無“耐”字。按,“能”通“耐”。但本難後文“故令面耐寒也”,亦作“耐”,則“能耐”之“能”應爲副詞,作“能够”解。

〔2〕 人 《太平御覽》引無。

〔3〕 諸陽之會 《太平御覽》引“陽”下有“脈”字。“諸陽”指諸陽經經脈。

〔4〕 頸 《太平御覽》引《八十一問》,此下有“項”字。

〔5〕 胸中而還 《太平御覽》引作“不還上”。

〔6〕 耐寒也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五人事部·面》引作“能寒耳”。

按語:根據十二經脈的運行情況,手三陽經,從手至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六陽經均上至頭面。督脈上至風府,入屬於腦,故頭爲諸陽之會。本難以此解釋人面獨能耐寒的問題。但十二經氣血流注,六隂經通過支脈經别絡脈等,亦有上行至頭面者。如《靈樞·經脈》:“心手少隂之脈……上挾咽,系目系。”“肝足厥隂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内。”“手少隂之别……系舌本,屬目系。”《靈樞·經别》:“手少隂之正……走喉嚨,出於面。”等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更明確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由此可見,人面獨能耐寒與十二經氣血均有關係,只是其中與陽經關係尤爲密切而已。

四十八難

提要:本難從病人的脈象、病證、診候等三個方面舉例説明如何辨别疾病虚實的問題。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虚三實,何謂也?

然,有脈之虚實,有病之虚實,有診〔1〕之虚實也。脈之虚實者,濡者〔2〕爲虚,緊〔3〕牢者爲實。病之虚實者,出者〔4〕爲虚,入者〔4〕爲實;言者爲虚,不言者爲實;緩者〔5〕爲虚,急者〔5〕爲實。診之虚實者,濡者爲虚,牢者爲實〔6〕;癢者爲虚,痛者爲實;外痛内快〔7〕,爲外實内虚;内痛外快〔7〕,爲内實外虚。故曰虚實也。

〔1〕 診 指證候。《素問·風論》:“願聞其診。”王冰注:“診,謂可言之證。”即指病人主訴之證。《漢書藝文志·序》:“原診以知政。”顔注:“謂視其脈及色候也。”

〔2〕 濡者 《集韻·獮韻》:“濡,柔也。”與“軟”“耎”并同。參見四難“按之濡”注。言脈軟弱,與脈緊牢者正相反。

〔3〕 緊《脈經》無。

〔4〕 出者 入者 有多種解釋。主要有:一、指疾病發生的由來。如滑壽云:“出者爲虚,是五臟自病,由内而之外,東垣家所謂内傷是也。入者爲實,是五邪所傷,由外而之内,東垣家所謂外傷是也。”二、指精氣外泄與邪氣内入。如徐大椿曰:“出謂精氣外耗,如汗吐下之類。凡從内出者皆是。入謂邪氣内結,如感受風寒暑濕等邪及食積之類,凡從外入者皆是。”此二説并通。

〔5〕 緩者 急者 有多種解釋。主要有:一、指皮膚筋肉之緩急。如《集注》楊注云:“皮肉寬緩,皮膚滿急也。”第十三難:“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二、指起病緩急。如徐大椿曰:“緩,病來遲也……急,病來驟也。”按,此二説并通。惟前一説與後文“濡者”“牢者”意義相似而重,姑從後一説。

〔6〕 濡者爲虚,牢者爲實《脈經》卷一第十、《千金》卷二十八第八并無“濡者”八字。滑壽云:“謝氏以爲衍文。”徐大椿曰:“疑因上文重出。”按“濡”爲虚軟。“牢”爲堅實。除指上文所述脈之濡牢外,還可以解爲醫生作腹部等處按診時,手下的感覺,如《集注》楊注曰:“皮膚濡緩也。”“皮肉牢强也。”又如本書第十六難“按之牢若痛”。此外還可解作針刺時針下的感覺。見七十九難:“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可參閲該難注〔4〕。據此,謝氏衍文之説,似不可從。

〔7〕 快 輕快舒適的感覺,與疼痛不舒相對而言。

按語:本難討論脈之虚實、病之虚實、診之虚實,是通過切診、問診、望診、聞診等方法,對病人的主訴證狀和臨床表現,進行對比而言的,爲虚實辨證明示要領。但臨床所見,病人的證候往往並非單一,病機亦常複雜多變。如有虚中夾實,實中夾虚,由實轉虚,由虚轉實,真虚假實,真實假虚等。臨診中,醫者必須對各種症候進行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判斷。

四十九難

提要:本難從發病原因,論述“正經自病”與“五邪所傷”兩類疾病之區别。並舉心病爲例,從五色、五臭、五味、五聲、五液的變化,結合脈象和其他症候表現,討論五邪入臟的一般規律。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1〕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别之?

然,經言〔2〕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3〕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强力入水〔4〕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1〕 正經 即十二經脈。與奇經相對而言,故曰正經。十二經内屬於臟腑,此處正經乃指五臟。

〔2〕 經言 《本義》、《集覽》本并無。

〔3〕 恚怒 同義複詞,恚亦怒的意思。《廣雅·釋詁二上》:“恚,怒也。”

〔4〕 强力入水 “强力”强用其力,如舉負過重,强力入房等。“入水”,復入於水。如涉水淋雨等。

何謂五邪?

然,有中〔1〕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1〕濕,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爲青,入心爲赤,入脾爲黄,入肺爲白,入腎爲黑。肝邪入心〔2〕,故知當赤色也。其病身熱,脇下滿痛,其脈浮大而絃〔3〕。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焦臭〔4〕。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爲焦臭,入脾爲香臭,入肝爲臊臭,入腎爲腐臭,入肺爲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當惡焦臭〔4〕。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虚爲不欲食,實爲欲食〔5〕。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爲酸,入心爲苦,入肺爲辛,入腎爲鹹,自入爲甘。故知脾邪入心爲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爲呼,入心爲言,入脾爲歌,入腎爲呻,自入爲哭。故知肺邪入心爲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濇。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6〕。入肝爲泣,入心爲汗,入脾爲涎〔7〕,入肺爲涕,自入爲唾。故知腎邪入心爲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1〕 中(zhònɡ众) 《淮南子·原道》高注:“中,傷也。”《素問·調經論》:“無中其經,無傷其絡。”“中”與“傷”互文。

〔2〕 肝邪入心 原作“肝爲心邪”,文義難解。律以下文“脾邪入心”、“肺邪入心”、“腎邪入心”文例,當作“肝邪入心”爲是。《針灸大成》卷一引《難經》亦作“肝邪入心”。今改正。

〔3〕 絃 《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弦”。按“絃”、“弦”古通。《集韻·先韻》:“絃,通弦。”

〔4〕 焦臭 “焦”字原脱,按上下文例,及《難經古義》補。

〔5〕 虚爲不欲食,實爲欲食 滑夀云,“虚爲不欲食,實爲欲食兩句,於上下文無所發,疑錯簡衍文也。”

〔6〕 液 原作“濕”。《集覽》本作“液”,《集注》丁德用曰:“腎主水,水化五液也。”是丁注所據本亦作“液”。又四十難云:“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三十四難云:“《十變》言,五藏所主色、臭、味、聲、液。”并作“液”。作“液”爲是。今據改。

〔7〕 涎 原作“液”。《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涎”。按《集注》虞曰:“土失水妻,妻從夫,則生涎也。”是虞注所據本亦作“涎”。又本書三十四難云:“脾色黄……其液涎。”作“涎”爲是。據諸本改。

按語:對“正經自病”和“五邪所傷”,歷代醫家理解不一,主要有三種意見:一、“正經自病”屬内傷,“五邪所傷”屬外感。如吕廣注正經自病:“此皆從其藏内自發病,不從外來也。”其在注五邪所傷時則云:“此五病從外來也。”滑夀亦云:“此本經自病者,病由内作,非外邪之干,所謂内傷者也……此五(邪)者,邪由外至,所謂外傷者也。”按,對照原文,此説不盡相符合。如正經自病中之“形寒飲冷”“久坐濕地”均屬外邪。而“飲食勞倦”則兩者并有之,就很難嚴格區分其爲内傷抑爲外感。二、“正經自病”係本臟自傷,“五邪所傷”是五臟之邪相互賊傷。如徐大椿曰:“正經,本經也。五邪,謂五臟之邪互相賊也。”按,“五臟之邪”即“中風爲肝邪”“傷暑爲心邪”等。“肝邪入心”爲五臟邪互相賊。此説合原文意。三、認爲原文有。如張山雷云:“此必傳寫以來,幾經訛。或者妄人又有竄改,決非周秦舊本。”細查原文對“正經自病”闡述頗爲明確,説明病因不同,其所傷之臟各異,五臟各自受病,故謂之“正經自病”。至於“五邪所傷”則情況較爲複雜。故特舉心病爲例,作了具體説明。今據原文内容列表於後:

由表中可見“五邪所傷”有如下特點:一、五邪分别與五臟相通。如中風爲“肝邪”,“傷寒”爲肺邪”等。二、分屬五臟之邪,不論入侵本臟或他臟,均稱爲“五邪所傷”。凡侵入本臟爲“自入”。如“暑”爲心邪,心病傷暑得之爲“心邪自入”。“中風”爲肝邪,心病中風得之爲“肝邪入心”。“傷寒”爲肺邪,心病傷寒得之爲肺邪入心。餘類推。三、心受五邪所傷,其所表現的症候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都有發熱的症狀。説明五邪所傷主要是外感發熱類疾病。其二,所有病候多與病邪所通之臟腑經絡有關。如中風爲肝邪,其病見脇下滿痛,脈弦等肝臟肝經的症候。傷寒爲肺邪,其病見灑灑惡寒,甚則喘咳等肺臟肺經症候。其他傷暑爲心邪,飲食勞倦爲脾邪,中濕爲腎邪,他們入心的症候也分别與心、脾、腎有關。

本難所提出的色、臭、味、聲、液等異常變化,與内臟病情有關的理論,從總的方面啟示臨床辨證時,須注意這些方面的症候表現,對診斷疾病有一定指導意義。但由於各人體質不同,受邪條件各異,同一外邪傷人,情況亦種種不同。受邪發病後,更是複雜多變。決不可斷言“當惡焦臭”“當喜苦味”……凡此種種主要是根據五行學説推理而來,學者不可拘執。

五十難

提要:本難進一步用五行生克的關係闡述五邪,即虚邪、實邪、賊邪、微邪與正邪。

五十難曰:病有虚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從後來者爲虚邪,從前來者爲實邪〔1〕,從所不勝來者爲賊邪,從所勝來者爲微邪〔2〕,自病者爲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爲虚邪,傷暑得之爲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爲實邪,傷寒得之爲微邪,中濕得之爲賊邪。

〔1〕 從後來者爲虚邪,從前來者爲實邪 根據五臟五行相生的次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肝(木)。“從後來者”指生我之臟。“從前來者”指我生之臟。以心爲例,生心火者爲肝木,中風爲“肝邪”,是從後來,故心病中風得之爲虚邪。心火生脾土,飲食勞倦爲“脾邪”。是從前來者,故心病飲食勞倦得之爲實邪。

〔2〕 從所不勝來者爲賊邪,從所勝來者爲微邪 根據五臟五行相克的次序:肝(木)→脾(土)→腎(水)→心(火)→肺(金)→肝(木)。“所不勝”指克我之臟。“所勝”指我克之臟。以心病爲例,克心火者腎水,中濕爲“腎邪”,是從所不勝來者,故心病中濕得之爲賊邪。心火克肺金,傷寒爲“肺邪”,是從所勝來者。故心病傷寒得之爲微邪。

五十一難

提要:本難運用隂陽之理,根據病人的欲寒、欲温、欲見人與不欲見人等情況,作爲區别臟病與腑病的診斷方法。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府也;病欲得温,而不欲得〔1〕見人者,病在藏也。何以言之?府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藏者隂也,隂病欲得温,又欲閉户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别知〔2〕藏府之病也。

〔1〕 得 《本義》、《集覽》本并無。

〔2〕 知 《句解》作“其”。

按語:關於欲見人、不欲見人的問題。《素問·陽明脈解篇》云:“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靈樞·經脈》云:“足陽明之脈……病至則惡人與火……獨閉户塞牖而處。”足陽明之脈屬胃府,病而惡人與火。其中“惡火”與本難之“病欲得寒,病在府也”是一致的。但“惡人”则與本難之“欲見人者,病在府”適得其反。可見欲見人與否,均有病在府者。臨床辨證不可僅憑某一見證,便下結論。

五十二難

提要:本難根據臟腑的隂陽屬性和陽動隂静的性質,以區别腹内結塊之屬臟屬腑。

五十二難曰:府藏發病,根本〔1〕等不?

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

然: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府病者,彷彿賁響〔2〕,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1〕 根本 謂始末起止。《廣雅·釋詁一》:“本、根,始也。”《廣韻·混韻》:“本,木末。”《左傳·莊公六年傳》:“不知其本,不謀。”陸德明注:“本,本末終始也。”

〔2〕 賁響 氣奔走有聲。《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衛士旅賁”顔師古注:“賁與奔同。”

按語:本難對臟病、腑病的描述,主要指積聚之類的疾病。但問句中未見提出,疑有闕文。孫鼎宜曰:“府藏二字,當作積聚,涉下文。不然,答詞僅就積聚言,與問詞掛漏。”此説有理。本難應與第五十五難相參閲。

五十三難

提要:本難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以解釋五臟疾病的傳變規律及預後等問題。指出傳其所勝者死,傳其所生者生。

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1〕者死,間藏〔2〕者生。何謂也?

然,七〔3〕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4〕,肺傳肝,肝傳脾,脾傅腎,腎傳心,一藏不再傷〔5〕,故言〔6〕七傅者死也。間藏者,傳其所生也〔7〕。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8〕相傳,竟〔9〕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1〕 七傳 吕廣曰:“七當爲次字之。此下有間字,即知上當爲次。”莫文泉曰:“七、次聲之也。”按,“七”古與“次”通。漢·劉向《列女傳》有“魯漆室女”。《後漢書·盧植傳》:“漆室有倚楹之戚。”《後漢書·郡國志》“東海郡,蘭陵有次室亭。”劉昭注“《地道記》曰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漆室之女或作次室。”《説文·欠部》“次”段注:“次,讀如漆。是以魯漆室之女,或作次室。”是“漆”亦作“次”。又“漆”亦假作“七”。《説文·桼部》段注:“桼,今字作漆……漢人多假桼爲七字。《史記》:六律、五聲、八音、來始,來始正桼始之。《尚書大傳》、《漢律曆志》皆作七始。”是“桼”、“漆”、“七”、“次”爲同聲通假。據此,“七傳”即“次傳”,依次相傳之意。《靈樞·病傳》:“諸病以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王冰注:“夫以五行相傳爲紀,以不勝之數,傳予所勝者,謂火傳於金……金傳於木……木傳於土……土傳於水……水傳於火。”可見“以次相傳”即傳於所勝。與本難“七傳者,傳其所勝”内容相同。“以次相傳”“皆有死期”與本難“七傳者死也”亦完全一致。可作爲“七傳”即“次傳”的佐證。(見注〔2〕示意圖)

〔2〕 間藏 《玉函經》卷上崔嘉彦注引《難經》“藏”作“傳”。“間”,間隔。《素問·瘧論》:“其間一日而作者”王冰注:“間日謂隔日。”五臟按五行相勝之次序排列,則依次爲相克之臟,間隔一臟或二臟爲相生之臟。故曰間藏。見下示意圖。

〔3〕 七 《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無。

〔4〕 傳肺 《類説》引“傳”下有“於”字。下“傳肝”“傳脾”“傳腎”“傳心”同。

〔5〕 傷 《類説》引、《脈理玄微、生死歌訣》注引并作“傳”。

〔6〕 故言 《類説》引“故”下無“言”字。

〔7〕 間藏者,傳其所生也 《本義》本無。

〔8〕 母子 《句解》本、《類説》引、《脈理玄微、生死歌訣》引“子”下并有“自”字。《句解》、《本義》、《集覽》本、《類説》引“母子”并作“子母”。

〔9〕 竟 《集覽》、《評林》、《圖注》本并作“周”。“竟”猶盡也。《説文·音部》“竟,樂曲盡爲竟。”段注:“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按語:本難以五行理論推論五臟疾病的預後。凡以相克關係相傳者死,以相生關係相傳者生。説明了疾病的傳變和發展,具有規律性,並可據以預測其預後。但臨床所見,疾病複雜多樣,決定其預後轉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疾病的性質、病勢的輕重、機體的情況、醫療的條件等等,決不能單憑相生相克的傳變關係,作爲判斷預後的唯一根據。

五十四難

提要:本難運用五行生克理論,討論臟病、腑病的傳變及預後的問題。臟病傳其所勝,故難治。腑病傳其所生,故易治。

五十四難曰:藏病難治,府病易治,何謂也?

然,藏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府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藏同法也。

按語:本難言“藏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但本書第五十三難有藏病“間藏者生……間藏者,傳其子也。”可見臟病亦有傳其所生者。又本書第十難有“膀胱邪干小腸也。”膀胱屬水,小腸屬火,水克火。是腑病亦有傳其所勝者。因此本難“臟病傳其所勝,腑病傳其所生”的規律,不能絶對化。臨床所見,確有臟病較爲難治,腑病較爲易治的情況,但也只是據其一般多數而言。臟病亦有易治,腑病也不乏難治者。判斷預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