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論篇

厥陰之勝。

此言風木氣勝,而土受制也。

民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

此風木之動,木邪傷胃,胃虛如寒,非真寒也,乃水飲也。

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此肝邪盛而化熱,侵及小腸也。

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此木勝剋土,而胃病也。

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

此以胃、大腸皆屬陽明,足經病而手經亦病也。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甘為土味,清為金氣。土金相生,則木有制而土不受克矣。佐以苦辛,苦為火味以生土,辛為金味以制木。木性條達,反其性而斂之,故為瀉。

厥陰之復。

此言木氣先受金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少腹堅滿,裡急暴痛。

此肝邪盛而氣急也。

厥心痛,汗發。

此肝邪乘胃,上陵於心,而陽氣泄也。

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

此脾受肝傷,故食入不化,或入而氣閉不通,吐出乃已也。

筋骨掉眩,清厥。

此風氣盛而頭目顫運,手足逆冷也。

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酸為木味,寒為水氣。木之正味其瀉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佐以甘辛者,木盛土衰,以甘補土。辛從金化,以辛制木也。酸瀉甘緩,皆木之正味,而為正治。

少陰之勝。

此言君火氣勝,而金受制也。

民病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

此以少陰之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腸,而熱乘之也。

氣遊三焦,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此以熱盛包絡,包絡之脈歷絡三焦,而上中下俱病也。赤沃,便血也。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辛為金味,寒為水氣。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佐以苦鹹,苦從火化,以助其辛;咸從水化,以助其寒也。火性急速,故以甘緩為瀉。

少陰之復。

此言君火先受水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燠熱內作,煩躁,鼽衄嚏,嗌燥,少腹絞痛,分注時止。

此火炎上而在喉,火陷下而居腎。大腸分小便之水津,而時止時作也。

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暴瘖,皮膚痛。

此以肺主音聲、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

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

此心邪自實,神明內亂,熱極則生寒,非真寒也。

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浮腫,噦噫。

此寒已,而復見真熱也。譫妄甚,故少氣。振慄甚,故骨痿。陰陽水火不交會於中土,故氣阻而外內交病。

痱、疹、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此熱甚傷肺,不外越於皮毛,即內入於肺經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軟之。

咸為水味,寒為水氣,制以其所不勝也。佐以苦辛,發不遠熱也。甘酸以瀉火而斂浮熱,苦鹹以散火而解熱結。

太陰之勝。

此言濕土氣勝,而水受制也。

民病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

此以寒濕外甚,則心火內郁,從中以達於皮膚之外也。

病在胠脅,甚則心痛。

此謂其瘡瘍在胠脅之皮膚,若不流散於外,則毒歸於內。以心脈出於腋下,而起於心中也。

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此謂熱勝而格於上也。

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頭重,腰脽重強。

此謂無熱而濕獨勝也。無熱則為寒濕,而下與太陽寒水氣合,故其所病皆為太陽經脈所行之路。

胃滿,少腹滿,內不便,善注瀉,足下溫,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此則寒濕合病,而滯於中下也。飲發則水又於濕合,而上行矣。

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咸為水味,熱為火氣。濕熱則以咸化之,寒濕則以熱治之。濕勝則土寒,辛能溫土,甘能補土,故佐以辛甘。若濕勝而土實,則以苦瀉之。土之正味,其瀉以苦也。

太陰之復。

此言土氣先受木製,而既乃復也。

民病體重,中滿,食飲不化。

此土邪盛而自傷同氣也。

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

此陰氣上逆,脾濕侵肺也。

頭頂痛重,而掉瘈尤甚。

此濕在三陽,筋脈濡軟也。

嘔而密默,唾吐清液。

此寒濕內動也。

甚則入腎竅,瀉無度。

此土邪傳腎,腎開竅於二陰,而門戶不要,水泉不藏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

苦為火味,熱為火氣。苦瀉土,熱燥濕也。佐以酸辛者,惟木生火,火不足則佐以酸;惟金生水,火太過則佐以辛也。土位之主,其瀉以苦,瀉以奪其實。燥以勝其濕,瀉以利其水也。

少陽之勝。

此言相火氣勝,而金受制也。

民病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耳痛。

此客熱行於上焦,故所見病多在上也。

善飢,善驚,譫妄。

此客熱行於中焦,而火盛傷陰也。

少腹痛,溺赤,下沃赤白。

此客熱行於下焦也。赤白有氣血之分,大便曰利,小便曰濁。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

辛為金味,寒為水氣。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佐以甘鹹,甘能瀉火,咸能泄熱也。以甘瀉之者,甘能除大熱也。

少陽之復。

此言相火先受水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驚瘈,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

此火乘心肺,表裡交熱也。

面如浮埃,目乃瞤瘈,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

此厥氣上行,火氣內發,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

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嗌絡焦槁,渴引水漿,少氣脈萎。

此風火相薄,陰陽相併,寒極而熱,津液涸,氣血傷也。

色變黃赤,化而為水,傳為胕腫。

此氣蒸熱化,水道不通,故溺色變而浮腫如泥也。

甚則入肺,咳而血泄。

此以火盛剋金,而血溢於肺也。

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

咸為水味,冷為水氣,制以所不勝也。佐以苦辛,發散其熱。苦從火化,火氣虛則佐以苦。辛從金化,火氣盛則佐以辛。而又必咸軟以解熱之結,酸收以斂熱之浮。辛苦發之,所以申發不遠熱,毋犯寒涼之意也。當與少陰參看。

陽明之勝。

此言燥金氣勝,而木受制也。

民病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

此金盛木鬱,而清邪陷於下也。

內為嗌塞,外發㿗疝。

此肝木受病,而清氣上下行也。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此以燥勝則肺氣斂,而失其治節也。胸中,肺之所居。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酸為木味,溫為火氣。木火相生,則金有制,而木不傷。陽明有燥金之氣,有清金之氣。燥氣而有餘,則辛以散之;清氣而不足,則甘以滋之。苦從火化,能泄其燥邪也。

陽明之復。

此言金氣先受火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

此金氣盛而肝傷,則木為之郁,肝陽不升,膽亦病也。

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鬲中。

此清氣太過,陽明氣逆心胃,生寒而皆病也。

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此金氣乘肝也。厥陰肝脈上額,與督脈會於巔。

陰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辛為金味,溫為火氣。瀉金以辛,勝清以溫也。苦以制金,甘以生金,故佐以苦甘。而又苦泄以開燥結,酸補以斂津液。下亦泄也。

太陽之勝。

此言寒水氣勝,而心受制也。

民病痔、瘧發。

此以太陽經脈貫臀,故痔發。以邪正分爭而寒熱互作,故瘧發。皆寒勝火鬱之病也。

寒厥入胃,內生心痛。

此寒入胃,胃脘當心而痛。胃脘在心下,故曰心痛。

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此以太陽之脈絡腎、屬膀胱故也。

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

此筋肉血脈得寒而痹,經虛則絡滿,血凝則下泄也。

皮膚否腫,腹滿食減。

此水病之內外分見者也。

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此水病之上下分見者也。

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甘為土味,熱為火氣。火土相生,則水有制而火不散。佐以辛酸,辛散寒邪之實,酸收心氣之傷也。水之正味,其瀉以咸。

太陽之復。

此言水氣先受土製,而既乃復也。

民病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

此寒在膈間,而上下之氣不得通利也。

頭痛,善悲,時眩僕,食減。

此寒並於上,而陽神虛,清陽失守,不能熟腐水穀也。

腰脽反痛,屈伸不便。

此寒歸水臟,而太陽經脈自病也。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

此寒客三陰,而上侵君火也。

唾出清水,及為噦噫。

此寒水侮土,胃脘無陽也。

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此寒甚乘心,心藏神而神不足也。

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咸為水味,熱為火氣。瀉水以咸,治寒以熱也。佐以甘辛,甘以制水,辛能散寒也。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