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诗歌不别,览《虞书》、《毛诗序》、《乐记》《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正义》曰:先心后志,先志后声,先声后舞,声须合于宫商,舞须应于节奏,乃成于乐,是故然后乐气从之。则可知矣。《汉书·艺文志》亦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宋书·乐志》云:歌者乐之始,舞又歌之次,歌咏舞蹈,所以宣其喜心,喜而无节,则流淫莫反,故圣人以五声和其性,以八音节其流,而谓之乐。然则乐以节歌,歌以咏诗,诗虽有不歌者,《艺文志》引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而歌未有非诗者也。刘向校书,以诗赋与六艺异略,故其歌诗亦不得不与六艺之诗异类。然观《艺文志》所载,有乐府所采歌谣,吴、楚、汝南歌诗已下,至南郡歌诗。有郊庙所用乐章,《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宗庙歌诗五篇,此即郊祀歌十九首。又有诸神歌诗,送迎灵颂歌诗二家。有歌咏功烈乐章,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十四篇。有帝者自撰歌诗,高祖歌诗。又出行巡狩及游歌诗,盖武帝作。又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疑亦武帝所作。有材人名倡所作歌诗,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谓以未央材人所作诗赐哙及冰也。又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十五篇。有杂歌诗,杂各有主名歌诗、杂歌诗,又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此则凡诗皆以入录。以其可歌,故曰歌诗。刘彦和谓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殆未详考也。及后文士撰诗者众,缘事立体,不尽施于乐府,然后诗之与歌始分区界。其号称乐府而不能被管弦者,实与缘事立题者无殊,徒以蒙乐府之名,故亦从之入录。盖诗与乐府者,自其本言之,竟无区别,凡诗无不可歌,则统谓之乐府可也;自其末言之,则惟尝被管弦者谓之乐,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汉书·礼乐志》惟载《房中歌》、《郊祀歌》,《宋书·乐志》稍广之,自郊庙享宴大射铙歌相和舞曲莫不悉载,然亦限于乐府所用而止。《隋书·经籍志》总集类有《古乐府》八卷,《乐府歌辞钞》一卷,《歌录》十卷,《古歌录钞》二卷,《晋歌章》八卷,《吴声歌辞曲》一卷,《陈郊庙歌辞》三卷,《乐府新歌》十卷,《乐府新歌》二卷,而梁王书复有乐府歌诗以下十馀部,其所收宽狭今不可知,要之以但载乐府所用者为正。其有并载因题拟作,若后之《乐府诗集》者,盖期于博观,而非所以严区画也。郭茂倩曰:凡乐府歌辞,有因声而作歌者,若魏之三调歌诗,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是也。有因歌而造声者,若清商吴声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是也。案此本《宋书·乐志》文。有有声有辞者,若郊庙、相和、铙歌、横吹等曲是也。有有辞无声者,若后人之所述作,未必尽被于金石是也。案彦和作《乐府》篇,意主于被弦管之作,然又引及子建士衡之拟作,则事谢丝管者亦附录焉。故知诗乐界画,漫汗难明,适与古初之义相合者已。今略区乐府以为四种:一乐府所用本曲,若汉相和歌辞,江南东光乎之类是也。二依乐府本曲以制辞,而其声亦被弦管者,若魏武依《苦寒行》以制《北上》、魏文依《燕歌行》以制《秋风》,是也。三依乐府题以制辞,而其声不被弦管者,若子建、士衡所作是也。四不依乐府旧题,自创新题以制辞,其声亦不被弦管者,若杜子美《悲陈陶》诸篇、白乐天《新乐府》是也。从诗歌分途之说,则惟前二者得称乐府,后二者虽名乐府,与雅俗之诗无殊。从诗乐同类之说,则前二者为有辞有声之乐府,后二者为有辞无声之乐府,如此复与雅俗之诗无殊。要之乐府四类,惟前二类名实相应,其后二类,但有乐府之名,无被管弦之实,亦视之为雅俗之诗而已矣。

彦和此篇大旨,在于止节淫滥。盖自秦以来,雅音沦丧,汉代常用,皆非雅声。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郑混淆,钟石斯缪。彦和闵正声之难复,伤郑曲之盛行,故欲归本于正文。以为诗文果正,则郑声无所附丽,古之雅声虽不可复,古之雅咏固可放依。盖欲去郑声,必先为雅曲。至如魏氏三祖所为,犹且谓非正响。推此以观,则简文赋咏,志在桑中,叔宝耽荒,歌高绮艳,隋炀艳篇,辞极淫绮,弥为汉魏之罪人矣。彦和生于齐世,独能抒此正论,以挽浇风,洵可谓卓尔之才矣。然郑声之生,亦本自然,而厌雅憙俗,古今不异,故正论虽陈,听者藐藐,夫惟道古之君子,乃能去奇响以归中和矣。《周礼·大司乐》: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注曰:淫声,若郑卫也。过声,失哀乐之节。凶声,亡国之声,若桑间濮上。慢声,惰慢不恭。据此,是淫、过、凶、慢之声,历代所有,特以政化清明,故抑而不作耳。及后礼乐崩坏,教化陵夷,则虽君子亦耽俗乐。故魏文侯闻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子夏讥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獿杂子女,不知父子。是知乐音之有奇衺,自上世而已然。启子太康之锵呜筦磬,已非正声。在后孔甲好音,殷辛为淫声以变正声,是音之不雅,自古有之矣。雅颂既亡,弥复猖獗,历代虽或规存古乐,而不足以夺时所慕尚者。至于今日,乐器俗,乐声亦俗,而独欲为雅辞,归于正义,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君子咏都人士之诗,所以寄怀于出言有章之君子也。

自汉魏有杂曲,至于隋唐,其作渐繁。唐之燕乐,尤称为盛,后遂称其歌词者曰词。宋之燕乐亦杂用唐声调而增广之,于是宋词遂为极多,于乐府外又别立题署,实则词亦乐府之流也。凡填词但依古调为之者,与前世拟乐府无异,盖虽依其平仄,仍未能被诸管弦。正言其体,特长短句之诗耳。以其制篇择辞有殊于雅俗之诗,因而别为区域。然则七言殊于五言,律诗异乎古体,又何不可判画之有?故凡有声之词宜归乐府之条,无声之词宜附近体之列,如此则名实俱当矣。

录古乐府之书,史志以《宋书》为最详最精。其书所录,自晋宋郊庙宴享之诗,及晋世所用相和曲、舞曲、鼓吹、铙歌,莫不备载,《晋书》特依放之耳。《南齐书·乐志》所载乐词,止于郊庙燕享之辞,其馀不录,盖以歌辞至繁,难可尽录乎?总集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为最备,其推考源流,解释题号,又至该洽,求古乐府者,未有能舍是书者也。今先顺释舍人之文,次录《乐府诗集》每类序说于后。古乐府部署变迁,盖可得其较略矣。

山歌于候人至西音以兴 此本《吕氏春秋·音初》篇。案观此,则后世依古题以制辞亦昉于古,涂山有候人之歌,其后《曹风》亦有《候人》之篇,则《曹风》依放涂山也。有娀有燕燕之歌,其后《邶风》亦有《燕燕》之篇,则《邶风》依放有娀也。孔甲有《破斧之歌》,其后《豳风》有《破斧》之篇,则《豳风》依放孔甲也。然其制题相同,托意则异。庄子言:《折扬》《皇荂》,入于里耳。寻其本,则《折扬》者,非即《雅诗》之《折柳樊圃》乎?《皇荂》者,非即《雅诗》之《皇皇者华》乎?汉鼓吹铙歌有《朱鹭》,朱鹭,鸟也,而何承天私造乐府曰《朱路》,朱路,车也。汉有《上邪》,邪,语辞也,何承天曰:《上邪》,邪曲也。此则但取声音,不问义旨,用彼旧题,抒我新意,盖其法由来久矣。

情感七始 《汉书·律历志》引《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古文作在治忽、郑作在治曶。释之曰:七始,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大传》曰:七始,天统也。郑注曰:七始,谓黄钟、太蔟、大吕、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案《汉志》以林钟为地始,郑以大吕为地始。盖《汉志》以林钟为地正,而郑以大吕为地统。《隋志》用《汉志》说。《房中歌》七始华始,正用《书》义。此则七音之起,起自虞时。而《国语》说武王克商,于是乎有七律。韦昭曰:七律为音器,用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变宫,蕤宾变徵也。是二变为武王所加。《左传·昭廿五年疏》云:此二变者,旧乐无之,声或不会,而以律和其声,调和其声,使与五者谐会,谓之七音由此也。武王始加二变,周乐有七音耳,以前未有七。案七始咏为今文异文,未可信,据《国语》说,昭明若此。盖七音实始于武王,《周礼》曰文之以五声,文略故也。

武帝崇礼,始立乐府 此据《汉书·礼乐志》文。《乐府诗集》则云:孝惠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云。

朱马以骚体制歌 案朱马为字之误。《汉书·礼乐志》云: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歌赋。《佞幸传》亦云:是时上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谓之新声曲。据此,朱马乃司马之误。

桂华杂曲 即目《房中歌》。《房中歌》第七曰《桂华》。

赤雁群篇 即目《郊祀歌》。《郊祀歌·象载瑜》十八。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

暨后郊庙四句 案《后汉书·曹褒传》:显宗即位,曹充上言,请制礼乐,帝善之,诏曰:今且改太乐官曰太予乐,诗歌曲操,以俟君子。据此,后汉之乐一仍先汉之旧。《宋书·乐志》:汉明帝初,东平宪王制舞歌一章,荐之光武之庙。案《武德舞歌》诗见《乐府诗集》。又章帝自作食举诗四篇,后汉乐词之可考者仅此。

至于魏之三祖至韶夏之郑曲 《宋书·乐志》载《相和歌辞》。《驾六龙》、当《气出倡》。《厥初生》、当《精列》。《天地间》、当《度关山》。《惟汉二十二世》、当《薤露》。《关东有义士》、当《蒿里行》。《对酒歌太平时》、当《对酒》。《驾虹蜺》,当《陌上桑》。皆武帝作。《登山而远望》、当《十五》。《弃故乡》,当《陌上桑》。皆文帝作。又晋荀勖撰《清商三调》,旧词施用者:《平调》则《周西》、《短歌行》。《对酒》《短歌行》。为武帝词。《秋风》、《燕歌行》。《仰瞻》、《短歌行》。《别日》,《燕歌行》。为文帝词。《清调》则《晨上》、《秋胡行》。《北上》、《苦寒行》。《愿登》《秋胡行》。《蒲生》《塘上行》。为武帝词。《悠悠》,《苦寒行》。为明帝词。《瑟调》则《古公》、《善哉行》。《自惜》,《善哉行》。为武帝词。《朝日》、《善哉行》。《上山》、《善哉行》。《朝游》,《善哉行》。为文帝词。《我徂》《善哉行》、《赫赫》,《善哉行》。为明帝词。此外武帝有《碣石》。《大曲·步出夏门行》。文帝有《西山》、《大曲·折杨柳行》。《园桃》。《大曲·煌煌京洛行》。明帝有《夏门》、《大曲·步出夏门行》。《王者布大化》《大曲·櫂歌行》。诸篇。陈王所作,被于乐者亦十馀篇。盖乐词以曹氏为最富矣。彦和云三调正声者,三调本周《房中曲》之遗声。《隋书》曰:《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词,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平陈后获之。高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然则三调之为正声,其来已久。彦和云三祖所作为郑曲者,盖讥其词之不雅耳。

傅玄晓音三句 案《晋书·乐志》曰:武帝受命,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但改乐章,使傅玄为之辞,凡十五篇。又傅玄造四厢乐歌三首,晋鼓吹曲二十二首,舞歌二首,宣武舞歌四首,宣文舞歌二首,鼙歌五首。

张华新篇二句 案张华作四厢乐歌十六首,晋凯歌二首,黄注但举舞歌,非也。

然杜夔调律至后人验其铜尺 《魏志·杜夔传》曰:杜夔以知音为雅乐郎,后以世乱奔荆州。荆州平,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时散郎邓静尹商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晋书·律历志》云: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暗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律命之皆应。勖铭所云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荀勖造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惟散骑侍郎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声高则悲,非兴国之音,亡国之音哀以思,其人困,今声不合雅,愳非德正至和之音,必古今尺有长短所致也。会咸病卒,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故施用之。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长勖尺四分,时人服咸之妙,而莫能厝意焉。史臣案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征也,而时人寡识,据无闻之一尺,忽周汉之两器,雷同臧否,何其谬哉!《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试以校己所治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云。《隋书·律历志》云:炎历将终,而天下大乱,乐工散亡,器法湮灭。魏武始获杜夔,使定音律,夔依当时尺度,权备典章。及晋武受命,遵而不革。至泰始十年,光禄大夫荀勖奏造新度,更铸律吕。又云:诸代尺度一十五等,一周尺、《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泰始十年荀勖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祖冲之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案《宋史·律历志》曰: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者,惟有古钱而已。七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已上皆铭文,凡八十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云。谨案如隋唐《志》言,则勖尺合于周尺,而杜夔尺长于勖尺一尺四分七厘,不合甚明,阮咸讥勖,则《唐志》所谓谬也。荀勖尺不可考。宋王厚之《钟鼎款识》有《古尺铭》曰:周尺、《汉志》镏歆铜尺、后汉建□阮元云:建下一字,戈旁可辨,盖武字也。铜尺、晋前尺并同。此则依放晋前尺而铸者,得以求古律名,信而有征。彦和所言,盖亦《唐志》所云雷同臧否者也。又《隋志》云: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

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 按李延年当作左延年。左延年,魏时之擅郑声者,见《魏志·杜夔传》。《晋书·乐志》,增损古辞者,取古辞以入乐,增损以就句度也。是以古乐府有与原本违异者,有不可句度者,或者以古乐府不可句度,遂嗤笑以为不美,此大妄也。

陈思王植七哀诗原文《文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晋乐府所奏楚调怨诗明月篇东阿王词七解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裴回;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一解。

借问叹者谁?自云客子妻;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二解。

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君为高山柏,妾为浊水泥。三解。

北风行萧萧,烈烈入我耳;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四解。

沉浮各异路,会合当何谐?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五解。

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六解。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七解。

右古乐府与原本违异者。

齐书乐志载公莫辞《宋志》亦载,而文相连不别,又与此异。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思君去时。吾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毋那。何去吾。

右一曲,《晋公莫舞》歌,二十章,无定句,前是第一解,后是第十九二十解,杂有三句,并不可晓解。

右古乐不可句度者。

《晋书·乐志》曰:魏《雅乐》四曲,《驺虞》、《伐檀》、《文王》皆左延年改其声。晋武泰始五年,《张华》表曰:按魏《上寿食举》诗,及汉氏所施用,其文句长短不齐,未皆合古。盖以依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法用率非凡近之所能改。二代三京,袭而不变,虽诗章词异,废兴随时,至其韵逗留曲折,皆系于旧,有由然也。据此,是古乐府韵逗有定,故采诗入乐府者,不得不增损其文,以求合古矣。

子建士衡,并有佳篇 案子建诗用入乐府者,惟《置酒》《大曲·野田黄雀行》、《明月》《楚调·怨诗》及《瞽舞歌》五篇而已,其馀皆无诏伶人。士衡乐府数十篇,悉不被管弦之作也。今案《文选》所载,自陈思王《美女篇》以下至《名都篇》,陆士衡乐府十七首,谢灵运一首,鲍明远八首,谢玄晖《鼓吹曲》,乐府所用。缪熙伯以下三家挽诗,皆非乐府所奏。将以乐音有定,以诗入乐,须有增损。至于当时乐府所歌,又皆体近讴谣,音邻郑卫,故昭明屏不入录乎。

轩岐鼓吹,汉世铙挽 《铙歌》即《鼓吹》,《挽歌》即《相和辞》之《蒿里》。戎丧殊事,谓《铙歌》用之兵戎,《挽歌》以给丧事也。

缪袭所致 按缪袭作魏《鼓吹曲》十二首,又《挽歌》一首。

子政品文二句 此据《艺文志》为言,然《七略》既以诗赋与六艺分略,故以歌诗与诗异类。如令二略不分,则歌诗之附诗,当如《战国策》、《太史公书》之附入《春秋》家矣。此乃为部类所拘,非子政果欲别歌于诗也。《乐府诗集》分十二类,每类皆有叙说原流之辞,极为详赅,兹迻录之略有删节。如(左)〔下〕:

郊庙歌辞

黄帝已后,至于三代,千有馀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已。两汉已后,世有制作,其所以用于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至明帝乃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也。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社稷乐者,《诗》所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礼记》曰:乐施于金石,越于音声,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祀同用汉歌。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之造《天地郊庙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郊庙之乐,徒有其名。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唐高祖受禅,未遑改造;乐府尚用前世旧文。武德九年,乃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安史作乱,咸镐为墟,五代相承,享国不永,制作之事,盖所未暇,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云。

燕射歌辞

仪礼·燕礼》曰: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邱》,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此燕飨之有乐也。《大司乐》曰:大射,王出入,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乐师、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大师、大射,帅瞽而歌射节。此大射之有乐也。《王制》曰:天子食举以乐。《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汉鲍业曰:古者天子食饮必顺四时五味,故有食举之乐,所以顺天地,养神明,求福应也。此食举之有乐也。《隋书·乐志》曰: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二曰《雅颂乐》,辟雍飨射之所用。则《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记》曰: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三曰《黄门鼓吹》,天子宴群臣之所用,则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也。汉有《殿中御饭食举》七曲,《太乐食举》十三曲。魏有雅乐四曲,皆取周诗《鹿鸣》,晋荀勖以《鹿鸣》燕嘉宾,无取于朝,乃除《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宗之义,又为《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十二篇。司律陈颀以为三元肇发,群后奉璧,趋步拜起,莫非行礼,岂容别设一乐,谓之行礼?荀讥《鹿鸣》之失,似悟昔缪,还制四篇,复袭前轨,亦未为得也。终宋齐以来,相承用之。梁陈三朝乐有四十九等,其曲有《相和五引》及《俊雅》等七曲。后魏道武初,正月上日,飨群臣,备列宫县正乐;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之。隋炀帝初,诏秘书省学士定殿前乐,工歌十四曲,终大业之世,每举用焉。其后又因高祖七部乐,乃定以为九部。唐武德初,宴享承隋旧制,用九部乐。贞观中,张文收造宴乐,于是分为十部。后更分宴乐为立坐二部。天宝以后,宴乐西凉龟兹部著录者二百馀曲,而清乐天竺诸部不在焉。

鼓吹曲辞

《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刘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骚人曰鸣篪吹竽是也。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周礼·大司乐》曰: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大司马》曰:师有功,则《恺乐》献于社。郑康成云:兵乐曰恺,献功之乐也。《宋书·乐志》曰:雍门周说孟尝君鼓吹于不测之渊。说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籁之属,非箫鼓合奏,别为一乐之名也。然则《短箫铙歌》此时未名《鼓吹》矣。应劭《汉卤簿图》唯有骑执箛。箛即笳,不云鼓吹。而汉世有《黄门鼓吹》。汉《享宴食举乐》十三曲,与魏世鼓吹长箫同。长箫短箫,《伎录》并云丝竹合作,执节者歌。又《建初录》云:《务成》、《黄爵》、《玄云》、《远期》,皆《骑吹曲》,非《鼓吹曲》。此则列于殿庭者名《鼓吹》,今之从行鼓吹为《骑吹》,二曲异也。又孙权观魏武军,作《鼓吹曲》而还,此应是今之《鼓吹》。魏晋世又假诸将帅及牙门曲,盖鼓吹,斯则其时方谓之《鼓吹》矣。按《西京杂记》,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则不独列于殿庭者名《鼓吹》也。汉《远如期》曲辞,有雅乐陈及增寿万年等语,无马上奏乐之意,则《远如期》又非《骑吹曲》也。《晋中兴书》曰:汉武帝时,南越加置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郁林、苍梧七郡,皆假《鼓吹》。《东观汉记》曰:建初中,班超拜长史,假《鼓吹》麾幢。则《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崔豹古今注》曰: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赐有功诸侯。然则《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汉有《朱鹭》等二十二曲,列于《鼓吹》,谓之《铙歌》。及魏受命,使缪袭改其十二曲,而《君马黄》、《雉子班》、《圣人出》、《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钓竿》十曲并仍旧名。是时吴亦使韦昭改制十二曲,其十曲亦因之。而魏吴歌辞存者唯十二曲,馀皆不传。晋武帝受禅,命傅玄制二十二曲,而《玄云》、《钓竿》之名不改旧汉。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十六曲,梁高祖乃去其四,留其十二,更制新歌,合四时也。北齐二十曲,皆改古名,其《黄爵》、《钓竿》略而不用。后周宣帝革前代鼓吹,制为十五曲,并述功德受命以相代,大抵多言战阵之事。隋制,列鼓吹为四部,唐则又增为五部,部各有曲,唯《羽葆》诸曲,备叙功业,如前代之制,齐武帝时,寿昌殿南阁置《白鹭》、《鼓吹》二曲,以为宴乐。陈后主常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此又施于燕私矣。

横吹曲辞

《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按《周礼》云:以鼖鼓鼓军事。旧说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其后魏武北征乌丸,越沙漠,而军士思归,于是减为半鸣,尤更悲矣。《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而世所用者,有《黄鹄》等十曲,其辞后亡。又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也。后魏之世,有《簸逻回歌》,其曲多可汗之辞,皆燕魏之际鲜卑歌辞,虏音不可晓解,盖《大角曲》也。又《古今乐录》有梁《鼓角横吹曲》,多叙慕容垂及姚泓时战阵之事,其曲有《企喻》等歌三十六曲,总六十六曲,未详时用何篇也。自隋以后,始以《横吹》用之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总谓之《鼓吹》:一曰鼓部,二曰铙鼓部,三曰大横吹部,四曰小横吹部。唐制,太常鼓吹令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而分五部:一曰鼓吹部,二曰羽葆部,三曰铙吹部,四曰大横吹部,五曰小横吹部。

相和歌辞

《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其后晋荀勖又采旧辞,施用于世,谓之《清商三调歌》诗,即沈约所谓因管弦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晋书·乐志》曰:凡乐章古辞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于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魏晋之世,相承用之。永嘉之乱,五都沦覆,中朝旧音,散落江左,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皆在焉。所谓《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也。凡诸调歌辞,并以一章为一解。《古今乐录》曰:伧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解。王僧虔启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犹《诗·君子阳阳》两解、《南山有台》五解之类也。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又《大曲》十五曲,沈约并列于《瑟调》,又别叙《大曲》于其后,唯《满歌行》一曲,诸调不载,故附见于《大曲》之下。其曲调先后,亦准《技录》为次云。

清商曲辞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自晋朝播迁,其音分散。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自是已后,南朝文物,号为最盛,民俗国谣,亦世有新声,故王僧虔论《三调歌》曰: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而情变听改,稍复零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所以追馀操而长怀,抚遗器而太息者矣。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至于殿庭飨宴,则兼奏之。遭陈梁亡乱,存者盖寡。及隋平陈得之,文帝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乃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因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谓之《清乐》。开皇初,始置七部乐,《清商伎》其一也。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等为九部,而《清乐》歌曲有《杨伴》,舞曲有《明君》、《并契》,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唐又增吹叶而无埙。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唐贞观中,用十部乐,《清乐》亦在焉。至武后时,犹有六十三曲,其后四十四曲存焉。长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寖缺,能合于管弦者,惟《明君》、《杨伴》、《晓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自是乐章讹失,与吴音转远。开元中,刘贶以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以问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学于江都人俞才生,时声调已失,唯《雅歌》曲辞,辞典而音雅。后郎子亡去,《清乐》之歌遂阙。自周隋已来,管弦雅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雅声独存。

舞曲歌辞

通典》曰:乐之在耳者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而后大乐备矣。《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之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舞亦谓之万。《礼记外传》曰:武王以万人同灭商,故谓舞为万。《商颂》曰:万舞有弈,则殷已谓之万矣。《鲁颂》曰:万舞洋洋;《卫诗》曰:公庭万舞;然则万亦舞之名也。《春秋》鲁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因问羽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而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杜预以为六六三十六人。而沈约非之,曰: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必以八人为列,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两者,减其二列尔。预以为一列又减二人,至士止馀四人,岂复成乐?服虔谓:天子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于义为允也。周有六舞:一曰舞,二曰羽舞,三曰皇舞,四曰旄舞,五曰干舞,六曰人舞。舞者,析五彩缯,若汉灵星舞子所持是也。羽舞者,析羽也。皇舞者,杂五彩羽如凤凰色,持以舞也。旄舞者,氂牛之尾也。干舞者,兵舞,持盾而舞也。人舞者,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也。《周官》: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乐师亦掌教国子小舞。自汉以后,乐舞寖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晋傅玄又有十馀小曲,名为舞曲。故《南齐书》载其辞云:获罪于天,北徙朔方,坟墓谁扫,超若流光。疑非宴乐之辞,未详其所用也。前世乐饮,酒酣必自起舞,《诗》云屡舞僊僊是也。故知宴乐必舞,但不宜屡尔,讥在屡舞,不讥舞也。汉武帝乐饮,长沙定王起舞,是也。自是以后,尤重以舞相属,所属者代起舞,犹世饮酒以杯相属也。灌夫起舞以属田蚡,晋谢安舞以属桓嗣,是也。近世以来,此风绝矣。

琴曲歌辞

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唐书·乐志》曰:琴,禁也,夏至之音,阴气初动,禁物之淫心也。《世本》曰:琴,神农所造。《广雅》曰:伏羲造琴,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扬雄《琴清英》曰: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化。《琴操》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广六寸,象六合也。其上曰池,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尊卑象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也。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古今乐录》曰:今称二弦为文武弦是也。应劭《风俗通》曰:七弦,法七星也。《三礼图》曰:琴第一弦为宫,次弦为商,次为角,次为羽,次为徵,次为少宫,次为少商。桓谭新论》曰:今琴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崔豹《古今注》曰:蔡邕益琴为九弦,二弦大,次三弦小,次四弦尤小。梁元帝《纂要》曰:古琴名有清角,黄帝之琴也。鸣鹿、循况、滥胁、号钟、自鸣、空中,皆齐桓公琴也。绕梁,楚庄王琴也。绿绮,司马相如琴也。焦尾,蔡邕琴也。凤凰,赵飞燕琴也。自伏羲制作之后,有瓠巴、师文、师襄、成连、伯牙、方子春、钟子期皆善鼓琴,而其曲有畅、有操、有引、有弄。《琴论》曰:和乐而作,命之曰畅,言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情性和畅,宽泰之名也。其后西汉时有庆安世者,为成帝侍郎,善为《双凤离鸾》之曲,齐人刘道疆能作《单凫寡鹤》之弄,赵飞燕亦善为《归风送远》之操,皆妙绝当时,见称后世。若夫心意感发,声调谐应,大弦宽和而温,小弦清廉而不乱,攫之深,之愉,斯为尽善矣。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曰《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九引:一曰《烈女引》,二曰《伯妃引》,三曰《贞女引》,四曰《思归引》,五曰《霹雳引》,六曰《走马引》,七曰《箜篌引》,八曰《琴引》,九曰《楚引》。十二操:一曰《将归操》,二曰《猗兰操》,三曰《龟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朝飞操》,九曰《别鹤操》,十曰《残形操》,十一曰《水仙操》,十二曰《襄陵操》。自是以后,作者相继,而其义与其所起略可考而知,故不复备论。《乐府解题》曰:《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存之者,以广异闻也。

杂曲歌辞

《宋书·乐志》曰:古者天子听政,使公卿大夫献诗,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然后被于声。于是有采诗之官。周室下衰,官失其职。汉魏之世,歌咏杂兴,而诗之流乃有八名:曰行,曰引,曰歌,曰谣,曰吟,曰咏,曰怨,曰叹,皆诗人六义之馀也。至其协声律,播金石,而总谓之曲。若夫均奏之高下,音节之缓急,文辞之多少,则系乎作者才思之浅深,与其风俗之薄厚。当是时,如司马相如、曹植之徒,所为文章,深厚尔雅,犹有古之遗风焉。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寖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返,以至陵夷。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昔晋平公说新声,而师旷知公室之将卑;李延年善为新声变曲,而闻者莫不感动;其后元帝自度曲被声歌,而汉业遂衰;曹妙达等改易新声,而隋文不能救。呜呼,新声之感人如此,是以为世所贵。虽沿情之作,或出一时,而声辞浅迫,少复近古。故萧齐之将亡也,有《伴侣》;高齐之将亡也,有《无愁》;陈之将亡也,有《玉树后庭花》;隋之将亡也,有《泛龙舟》。所谓烦手淫声,争新怨衰,此又新声之弊也。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自秦汉以来,数千百岁,文人才士,作者非一。干戈之后,丧乱之馀,亡失既多,声辞不具,故有名存义亡,不见所起。而有古辞可考者,则若《伤歌行》、《生别离》、《长相思》、《枣下何纂纂》之类是也。复有不见古辞,而后人继有拟述,可以概见其义者,则若《出自蓟北门》、《结客少年场》、《秦女卷衣》、《半渡溪》、《空城雀》、《齐讴》、《吴趋》、《会吟》、《悲哉》之类是也。又如汉阮瑀之《驾出北郭门》,曹植之《惟汉苦思》、《欲游南山》、《事君》、《车已驾》、《桂之树》等行,《盘石》、《驱车》、《浮萍》、《种葛》、《吁嗟》、《 》等篇,傅玄之《云中白子高》、《前有一樽酒》、《鸿雁生塞北行》、《昔思君》、《飞尘》、《车遥遥》篇,陆机之《置酒》,谢惠连之《晨风》,鲍照之《鸿雁》,如此之类,其名甚多。或因意命题,或学古叙事,其辞具在,故不复备论。

近代曲辞

荀子曰:久则论略,近则论详。言世近而易知也。两汉声诗著于史者,唯《郊祀》、《安世》之歌而已。班固以巡狩福应之事,不序郊庙,故馀皆弗论。由是汉之杂曲,所见者少,而《相和铙歌》,或至不可晓解,非无传也,久故也。魏晋以后,讫于梁陈,虽略可考,犹不若隋唐之为详,非独传者加多也,近故也。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隋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一曰西凉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至大业中,炀帝乃立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于是大备。唐武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增高昌乐,又造宴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宴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始于武德贞观,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园,别教院法,歌乐十一曲,云韶乐二十曲,肃代以降,亦有因造,僖昭之乱,典章亡缺,其所存者,概可见矣。

杂歌谣辞

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夫欲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连如贯珠,此歌之善也。《宋书·乐志》曰: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歌。其后风衰雅缺,而妖淫靡曼之声起。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伎而辞归。青饯之于郊,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谈遂留不去,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歌假食,既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过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赠遣之。故雍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处高唐,善歌,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鲁人虞公者,善歌,能令梁上尘起。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谓之谣。《广雅》曰: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曰: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梁元帝《纂要》曰: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淫歌曰哇,振旅而歌曰凯歌,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故歌曲有《阳陵》、《白露》、《朝日》、《鱼丽》、《白水》、《白雪》、《江南》、《阳春》、《淮南》、《驾辩》、《渌水》、《阳阿》、《采菱》、《下里》、《巴人》,又有《长歌》、《短歌》、《雅歌》、《缓歌》、《浩歌》、《放歌》、《怨歌》、《劳歌》等行。汉世有《相和歌》,本出于街陌讴谣,而吴歌杂曲,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自晋以后不复传,遂绝。凡歌有因地而作者,《京兆邯郸歌》之类是也。有因人而作者,孺子《才人歌》之类是也。有伤时而作者,微子《麦秀歌》之类是也。有寓意而作者,张衡《同声歌》之类是也。宁戚以困而歌,项籍以穷而歌,屈原以愁而歌,卞和以怨而歌,虽所遇不同,至于发乎其情则一也。历世以来,歌谣杂出,今并采录,且以谣谶系其末云。

新乐府辞

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凡乐府歌辞,有因声而作歌者,若魏之三调歌诗,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是也。有因歌而造声者,若《清商》、《吴声》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是也。有有声有辞者,若《郊庙》、《相和》、《铙歌》、《横吹》等曲是也。有有辞无声者,若后人之所述作,未必尽被于金石是也。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元微之病后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谓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近代唯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乃与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更拟古题。因刘猛李馀赋乐府诗,咸有新意,乃作《出门》等行十馀篇。其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则《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特书列女。其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则《田家》止述军输,《捉捕》请先蝼蚁,如此之类,皆名乐府。由是观之,自风雅之作以至于今,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世之审音者,傥采歌谣以被声乐,则新乐府其庶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