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古人论诗,常以“风雅”指代,而谈论琴,则以“大雅”形容,琴为雅中至大者,这是极致的评价了。古代典籍中,有“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乐琴书以消忧”等等论述,在文人的精神生活中,琴被摆在与书同样的高度。社会总是在不停地发展演变,琴乐也一样,所以每一代琴人都在追寻古音,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

不同于文字,在古代音乐是很容易流失的。每一代人也都尝试承继古音,但无论如何努力,时代在变,审美习惯也在变。百多年前京剧何其流行,今天却已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在京剧流行之前,有昆曲,昆曲之前有元杂剧,京剧、昆曲于当时是风还是雅?是流行还是古典?今天又当如何看?“古音沦没”由此可见一斑。再如清代的琴曲左手技巧大幅度增多,与明代的琴曲风格已然不同,再对照目前仅存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就能发现古音在古代就已“沦没”了。为了让当代人接受,那么就要做一些让步,例如在古琴中加一些琵琶的技巧,这样的改革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琴中高雅的意趣就变成了通俗的音调了。高雅的艺术受众少,这种情况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所以才有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的“郢人寡和”之叹。青山认为真正的高雅之士应该是潜心修养自己“清净贞正”的品性,这种品性可以借助琴来展现,《乐记中说“唯乐不可以为伪”,所以通过抚琴奏乐,可以“明心见性”,证见自己的本心本性。至于能不能遇到欣赏的知音,这并不是抚琴的目的,就自身而言,能够寄托自己的情怀,并将之抒发在琴乐之中,才是大雅!

青山认为雅俗之区别往往只在毫厘之间,之后列举了在琴乐中取意柔媚、下指用力过大、情绪过于热闹、弹得太拘谨、对音质不追求、曲调展开不从容、对指法不讲究、气质浮躁等等落入俗套的例子。青山认为只要能体会到“静、远、澹、逸”四字,便能有“正始”之风。“正始”是三国曹魏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风”原指这一时期直至西晋立国期间的诗文风格,嵇康阮籍都是代表人物。正始风崇尚老庄,表象上放浪形骸,注重玄谈,实则是追求自然的本心并对人生进行哲理性的深入思考。琴乐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道家思想的曲目占了大部分。

“雅”况的前半部分,青山更多的是从唯心的理念层面来解释“雅”,而后半部分则讲得较为具体和细致。青山用“静、远、澹、逸”四种审美意趣来表述达到大雅之道的气质,这四个字分别两两摘自“和静清远”和“古澹恬逸”,这只是一种简略表述。其余数况中“和”况涵括全篇自不必说,“清”况中开篇便提到“清者,大雅之原本”,“古”况中“俗响不入,渊乎大雅”与“雅”况最后“俗情悉去,臻于大雅”完全同义,“恬”况中“兴到而不自纵”与“具见君子之质,冲然有德之养,绝无雄竞柔媚态”等数句,与“雅”况后半部分“喜工柔媚则俗”“性好炎闹则俗”等句,在表述上异曲同工。故“雅”况实是前面八况的综合体现。

古人之于诗,则曰“风雅”①;于琴,则曰“大雅”②。自古音沦没,即有继空谷之响③,未免郢人寡和④;则且苦思求售,去故谋新,遂以弦上作琵琶声,此以雅音而翻为俗调也。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⑤。遇不遇,听之也⑥;而在我足以自况⑦:斯真大雅之归也⑧。

【注释】

①风雅:《诗经》由风、雅、颂组成,故后人往往用“风雅”代指诗歌创作的典范。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②大雅:《诗经》有大雅、小雅。以“大雅”一词来形容超乎凡俗的琴音,这种用法多见于明代文献,已不能限于儒家文艺思想的范围。

③空谷之响:指传为孔子所做的《猗兰操》,此处当代指雅乐。明谢琳《太古遗音·漪兰操题解》:“漪兰,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皆莫能任。自卫返鲁,于空谷之中见漪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之香,今乃零落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而鼓之,以成此曲,实伤时之言。”按,在《太古遗音》之前各谱的《猗兰操》题解多作“隐谷”,而我们也无法证明青山是据《太古遗音》而在此处使用了“空谷”,但是“空谷”与兰花的联系则早已有之,如南朝萧绎的《金楼子》:“兰生空谷,不为莫用而不芳。”因此从孔子作《猗兰操》的传说而联想到“空谷”一词实属自然。或以为“空谷之响”源于“空谷足音”,然“空谷足音”似与雅乐无涉,故仍取前说。

④郢(yǐng)人寡和:比喻曲高和寡。郢,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⑤明心见性:佛教语,指摈弃世俗杂念,领悟自心本性。

⑥听:随顺,听凭。

⑦况:比拟。意为用琴曲来寄喻自己的怀抱。

⑧归:归宿。

【译文】

古人谈论诗,就会说“风雅”;谈论琴,就会说“大雅”。但自从古乐失传之后,即使有承续雅乐的创作,也难免会曲高和寡;于是有些人就挖空心思来求得别人的欣赏,抛弃旧曲刻意求新,遂在琴弦上弹奏琵琶之声,这就把雅音反而变成俗调了。真正高雅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修养自己清静贞正的品性,借助弹琴来摆脱各种纷扰,领悟自己的内心。至于是否能得到他人的欣赏,不过是听之任之而已;而在自身而言,则已足以借琴曲而寄怀:这才真正是大雅的旨归啊。

然琴中雅俗之辨,争在纤微①。喜工柔媚则俗②,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指法不式则俗③,气质浮躁则俗:种种俗态,未易枚举④。但能体认得静、远、澹、逸四字⑤,有正始风⑥,斯俗情悉去⑦,臻于大雅矣⑧。

【注释】

①争:分辨,区分。

②工:擅长,善于。

③不式:不合法度。

④枚举:一一列举。

⑤体认:体察,辨识。

⑥正始:雅正。《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史记·乐书》:“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或以为“正始”指曹魏年号,其时士人多清谈风流,故古人亦有以“有正始风”来赞誉人物风神清雅。两说皆通。

⑦斯:这样。

⑧臻(zhēn):达到。

【译文】

但是古琴中雅俗的分辨,区别只在纤微之处。追求柔媚就俗,下指重浊就俗,天性喜欢热闹就俗,手指拘谨局促就俗,取音粗厉就俗,入弦仓促就俗,指法不合法度就俗,气质浮躁就俗:种种俗态,难以一一列举出来。而只要能够体察领会到静、远、澹、逸这四个字,有雅正之风,那么各种俗态就可以全部除去,而达到大雅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