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出自《溪山琴况》中的“雅”况。本篇开始即强调琴乐中的“中”,接着“攘臂弦索而捧耳于琴者”之句出自“雅”况的“遂以弦上作琵琶声”,“空谷之响”与“郢人寡和”之句均抄自“雅”况。之后“喜工柔媚则偏”等句将“雅”况中的“俗”字改为“偏”。最后一句总结在琴乐的学习中,需要矫正所有偏倚,如音量过轻或过重,这样就能得到“中”所传承的真意。本篇将“雅”况中“雅”替换为“中”,对照“雅”况中“雅”与“俗”的对比,本篇易以“中”和“偏”,在表述上对于“中”的含义解释得不够透彻清晰。

乐有中声,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没,攘臂弦索而捧耳于琴者①,比比矣②。即有继空谷之响,未免郢人寡和。不知喜工柔媚则偏,落指重浊则偏,性好炎闹则偏,发响局促则偏,取音粗厉则偏,入弦仓卒则偏,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归于全,祛其倚③,习于正,斯得中之传。

【注释】

①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形容兴奋的样子。弦索:金、元以来对三弦、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

②比比:到处。

③祛(qū):祛除。

【译文】

音乐里有中和之声,而只有琴本来就是中和之声。自从古音失传之后,热衷于三弦、琵琶等弦乐器而不愿听琴的人比比皆是。即使有承续雅乐的创作,也难免会曲高和寡。殊不知追求柔媚就偏,下指重浊就偏,天性喜欢热闹就偏,发响局促拘谨就偏,取音粗暴猛厉就偏,入弦仓促不定就偏,气质轻浮急躁就偏。矫正片面,回归全面,祛除偏歪,熟习中正,这就能得到“中”的传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