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孔安国传 禹贡一 禹贡二 禹贡三 洪范一 洪范二 尚书家之流别一 尚书家之流别二 尚书与殷虚甲骨

清儒疑古文《尚书》为晋梅颐作,然按《汉书·谷永传》永上封事引经曰:“亦惟先正克左右。”师古注:“《周书·君牙》之辞也。”《君牙》乃今孔传之一篇,不特伏生今文无之,即马、郑《逸书》亦无之。而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上言用“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吴志》骆统上疏引“众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众,无以辟四方”,又陆抗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皆出古文《尚书》。湘潭王闿运壬秋《湘绮楼日记》历举之。假云梅颐作,不应西汉、三国时人已引其文也。又疑孔安国《传》出王肃作。然案《禹贡》“三百里蛮”,《传》云:“以文德蛮来之”,孔颖达《疏》:“郑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缗也。’王肃云:‘蛮,慢也,礼义简慢。’与孔异。”《洪范》“农用八政”《传》曰:“农,厚也。厚用之,政乃成。”孔颖达《疏》:“郑云:‘农,读为醲。’则农是醲意,故为厚也。张晏、王肃皆言‘农,食之本也。食为八政之首,故以农言之。’然则农用止为一食,不兼八[13]事,非上下之例,故《传》不取。”此皆《传》与郑说同,而与王肃说不同,则似非王肃所作也。陈氏此《记》,亦明论之。假云王肃、梅颐之说而信,置其为假托之孔安国,而论其为魏晋间人之传,则未尝不与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先后同时。焦循《尚书补疏序》。不唯言多近理,而去古未远,训诂终有所受。嘉定王鸣盛西庄作《尚书后案》三十卷,力屏古文《尚书》孔安国之伪,而于马、郑、王注之外,仍列孔《传》。吴县江声艮庭作《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蒐录汉人旧说,而于孔《传》亦多取之。阳湖孙星衍渊如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屏孔《传》而缀辑马、郑,然今文二十八篇,不能不有取诸孔《传》之经。至钱塘张尔田孟劬著《史微》,乃谓伏生《尚书大传》乃孔子口说之微言大义,而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则旧史相传之传记耳。

清儒太原阎若璩百诗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力斥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之伪,其说实发于宋吴棫、朱子。而金坛段玉裁懋堂为《戴东原年谱》云:“国朝言地理者,于古为盛,有顾景范、顾宁人、胡朏明、阎百诗、黄子鸿、赵东潜、钱晓征,而先生乃皆出乎其上。盖从来以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先生则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极意扬诩,而不知其法亦本于宋儒。郑樵通志·地理志略》云:“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衮州可移,而济河之衮州不可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可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盖即戴震以山川而求郡县之所自昉也。

宋儒之说《禹贡》者,自程大昌撰《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外,以傅寅《禹贡说断》四卷为最著,刊入纳兰容若《通志堂经解》,其说最为清儒所取。清儒自德清胡渭朏明撰《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外,以宝应成孺芙卿《禹贡班义述》二卷为最精。《汉书·地理志》言“推表山川”,本释《禹贡》,两汉经师遗说多存其中。成氏据以释本经,最得家法,援据精博,专门之学也。又以《班义述》详于考古,乃复拟撰《禹贡今地释》一书,首取今地释汉地,更取汉地证禹迹,期补前书之未备,而未成书。当涂徐文靖位山《禹贡会笺》十四卷,简而甚疏,其依胡氏《锥指》以立义者,亦多有之。《锥指》体大思精,错误亦复时有,不足为病也。

说《禹贡》者,必据《汉书·地理志》,顾其书简奥,非有疏证,不能通其说,郦道元[14]《水经注》,即班《志》之义疏也。朱子言:“两山之间,必有大川,两川之间,必有大山。水道通,斯山脉可得而理。”然山势终古不易,水道随时变迁,不证今,无以考古。天台齐召南次风撰《水道提纲》三十卷,泝源竟委,了如指掌,盖可为证今之索引云。

《汉书·五行志》与《尚书·洪范》相表里。《洪范》以庶征为五事之应,伏生《五行传》以五事分配五行,又以皇极与五事为六,又以五福六极分配之。《汉书·五行志》云:“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刘向治《穀梁春秋》,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此如孟、京之为《易》外别传,而非本真如此。故伏生《大传》四十一篇,而《洪范五行传》别出为书也。

宋儒蔡沈撰《洪范皇极内外篇》五卷,远出《易乾凿度》,近宗《皇极经世》,邵雍撰。又与刘向不同。刘向借五行而衍祥,蔡沈衍九畴以明术数。

《尚书》之学,伏《传》一变而郑注,再变而孔《传》,三变而蔡《传》,伏生有《大传》今文。郑注出缀辑。古文。孙星衍辑《尚书马郑注》十卷,焦循有《禹贡郑注释》二卷。古文《尚书》孔安国《传》十三卷,蔡沈《书集传》六卷,皆全书存。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二十卷,为孔《传》作疏。宋史浩《尚书讲义》二十卷,以《注疏》为主。黄度尚书说》七卷,以孔《传》为主。陈经尚书详解》五十卷,采取《注疏》,参以新意。魏了翁尚书要义》十七卷,摘《注疏》中精要之语。胡士行《尚书详解》十三卷,以孔《传》为主而存异说于后。皆宗孔《传》者也。元陈栎尚书集传纂疏》六卷,采辑诸家,疏通蔡《传》。董鼎《尚书辑录纂注》六卷,以蔡《传》为主,继以《朱子语录》,谓之辑录。附以诸家之说,谓之纂注。陈师凯书蔡传旁通》六卷,名物典制补蔡《传》之遗。王天与尚书纂传》四十六卷,虽列《注疏》居前,而大旨以朱子之说为主。朱祖义尚书句解》十三卷,株守蔡《传》。明胡广等《书传大全》十卷,剿陈栎《纂疏》、陈师凯《旁通》之说。王樵尚书日记》十六卷,以蔡《传》为主,采旧说补所未备。清康熙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亦主蔡《传》而兼采古义。皆本蔡沈《书集传》,其说原出朱子,而与朱子颇有异同。大抵南宋以前之说《书》者,多守孔《传》,而南宋以后之说《书》者,咸本蔡学。逮于清代,有据蔡《传》以攻孔《传》者,如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是也。有据孔《传》以攻蔡《传》者,如萧山毛奇龄西河撰《尚书古文冤词》八卷,是也。有据马、郑而攻孔《传》、蔡《传》者,如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王鸣盛《尚书后案》,是也。然则《尚书》家当以郑注、孔《传》蔡《传》为三大宗矣。

《尚书》家有训诂名物、考证典制者,如唐孔颖达之《尚书正义》二十卷,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四十卷,元黄镇成之《尚书通考》二十卷,陈师凯之《书蔡传旁通》六卷,及清衡阳王夫之而农之《书经稗疏》四卷,是也。有议论得失、推究治乱者,如宋苏轼之《东坡书传》十三卷,黄度之《尚书说》七卷,是也。《尚书》古史,说者自以实事求是为宜,或训诂名物,考证典制;或论议得失,推究治乱,皆《尚书》中应有之义也。顾亦有运实于虚、畅发心学者,如宋杨简之《五诰解》四卷,袁燮之《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提撕本心,其传原出陆九渊,是亦一大派。

殷虚甲骨者,逊清光绪戊戌己亥间,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洹水厓岸,为水啮而崩,得龟甲牛骨,镌古文字,所记皆殷先王室所卜祭祀征伐行幸田猎之事,故殷先公先王及土地之名,所见甚众。上虞罗振玉叔言撰《殷虚书契考释》,兼及书契中所见之人名地名及制度典礼,审释殷帝王名号。海宁王国维静安缵成其业,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各一卷,以甲骨文证补《尚书》,而治《尚书》者辟一新途径,为好事之所诵说。其尤得意者,商自成汤以前,绝无事实,《史记·殷本纪》惟据《世本》纪其世次而已,而《尚书》尤不少[15]概见。王氏于卜辞中发见王亥、王恒之名,复据《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16]、《吕氏春秋》中之古代传说,于荒诞之神话中,求历史之事实,更由甲骨断片中发见上甲以下六代之世系,与《史记》纪表颇殊。又王氏之《殷周制度论》,从殷之祀典世系以证嫡庶之制,始于周之初叶,由是对周之宗法丧服及封子弟尊王室之制,为有系统之说明,有裨于古史不鲜。瑞安孙诒让仲容始治甲骨文,成《契文举例》二卷。以《说文》董理甲骨,而以甲骨证补《尚书》,则成功于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