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本年表所包含之内容即为本书叙述之内容。

(2)本年表较多注意重要佛教经典之翻译,僧人之学问、传授、著述以及各宗派之历史。

(3)本年表所列内容或有几说,此处取一较合理之说法,有必要时则列举他说。

(4)凡重要事件而年代不能确定又必须于年表中反映者,本年表一般采取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列于一大体相当之年代,而在行文上表示并非确定;二是或在相关之事件后列出。

(5)每条首句为此年发生之事件,以下为相关之内容。

(6)本年表所根据之资料,于本书前面各章中多已注出,于此从略。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

(1)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2)三月诏于五岳下各立一寺。

(3)七月又诏在其父建功处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各立寺一所,建碑颂德。

(4)八月敕于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立碑记事。

(5)下诏度千余人,从沙门昙延之请。

(6)沙门彦琮与文士陆彦师、薛道衡等共修《内典文会集》。

(7)沙门智周、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以齐武平六年相继西游,是年冬自西域赉经论至长安,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敕付有司翻译。自是立翻经馆,立翻经学士。

(8)杨都兴皇寺沙门法朗是年卒于陈,年七十五。法朗是三论大师,曾就学宝志禅师受禅法,并听彖律师讲律本文,又从南涧寺仙法师学《成实论》,竹涧寺靖公学《毗昙》,后又于摄山僧诠受四论及华严、大品等经,于后专弘三论。陈武帝永定二年(558)至杨都兴皇寺,弟子甚众。有弟子明法师,初朗公将化,通召门人,自举明法师继,后明法师居茅山,终身不出,弘三论。

(9)洺州沙门昙衍卒,年七十九。昙衍从慧光出家,撰《华严经疏》七卷。

开皇二年(582年)

(1)徙都于龙首原,名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而尽以靖善房立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

(2)召沙门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按隋承元魏之旧,立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

(3)敕召中天竺沙门达磨般若(《开元录》作“达磨阇那”)使掌翻译,立大兴善寺译场,是年三月翻出《报业差别经》一部。

(4)诏请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入长安,住大兴善寺,其年冬草创翻业。

开皇三年(583年)

(1)诏每年正月、五月、九月,自八日至十五日,凡京州诸寺均令行道,行道日悉不得杀。

(2)仆射高颎舍宅立真寂寺(后改名化度寺)。

(3)时炀帝在蕃,任总河北,延彦琮入高第,令住内堂,讲《金光明》、《胜鬘》、《般若》等经。

(4)彦琮撰《辩教论》,有二十五条,斥老子化胡说,明道教之妖妄。又作《通极论》,破世诸儒,不信因果;作《通学论》,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内外,备识真俗。

开皇四年(584年)

(1)敕天下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毁之佛像,再行安置。

(2)为沙门昙延立延兴寺。

开皇五年(585年)

(1)文帝受菩萨戒,大赦,召僧人入宫讲经。

(2)应昙延等请,自突厥迎北印度犍陀罗国名僧阇那崛多还,主译经事。后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仁和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开皇六年(586年)

(1)招提寺沙门僧就合成六十卷《大集经》。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卷轴多以三十成部,及那连提黎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十二卷,隋初复出《日藏》十五卷,既是《大集》广本,而前后译分,遂使支离,部帙羁散,故僧就合之。

(2)长安大兴善寺沙门灵藏卒,年六十八。灵藏依颖律师出家,善僧祗律。

开皇七年(587年)

(1)召六大德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宝镇、汲郡洪遵、太原昙迁并各弟子十人入京,于大兴善寺安置供养。

(2)诏昙迁为昭玄大沙门统。

(3)又立净影寺,使沙门慧远常居讲说,弘叙玄奥,辩畅奔流,于是四方投学七百余人皆海内英华。

开皇八年(588年)

(1)长安延兴寺沙门昙延卒,年七十三。昙延从蒲州僧妙听涅槃,后又就他师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撰《涅槃义疏》十五卷,《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开皇九年(589年)

(1)隋灭陈,晋王于平陈之日,深虑灵像尊经多同灰烬,是以远命各军,随方收聚,未及期月,轻舟总至,乃命学士高僧整理。在王邸中,立宝台经藏,共四藏将十万轴。

(2)新罗沙门圆光来游长安,新罗国王频请归国,文帝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本国。圆光于陈时入中国,学于庄严僧旻之弟子,住苏州虎丘山,讲成实、般若,后研摄论,贞观四年卒于新罗,年九十九。

(3)三阶教信行奉召入京,仆射高颎邀住真寂寺。后长安有三阶教寺五所。

(4)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卒,凡前后所译经论十五部,八十余卷。

(5)李士谦论三教优劣,谓佛为日,道为月,儒为五星。

开皇十年(590年)

(1)文帝为蜀王秀立胜光寺,诏沙门昙迁徒众居之。

(2)召沙门道尼入京。道尼于九江兴讲《摄论》,腾誉京师,至是下敕追入,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3)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至京师,敕令就翻译,住兴善寺。

开皇十一年(591年)

(1)令天下之立寺应无分公私,混同施造。

(2)诏令天下州县各立僧尼二寺。

(3)晋王迎沙门智 于金城殿,设千僧会,受菩萨戒,名总持,而称萧后为庄严,赐 号智者大师(此据《智者大师别传》,而《僧史略》谓“时号国师”)。

开皇十二年(592年)

(1)敕令授简三学业长者,海内通化,崇于禅府,选得二十五人,其中行解高者应为其长。又敕城内别置五众,各使一人晓夜教习,四事供养并出有司。

(2)敕阇那崛多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仁和及婆罗门毗舍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合二百余卷,奏闻进内。

(3)敕召彦琮入京,使掌翻译,住大兴善寺。炀帝时为晋王,于京师曲池施营第林,造日严寺,降礼延请,永使住之。

(4)长安净影寺沙门慧远卒,年七十。慧远为慧光再传弟子,即法上之弟子也。原住清化寺,祖习涅槃,善十地,撰有《华严》、《地持》、《涅槃》等疏,并《大乘义章》十四卷。慧远亡后,文帝令其弟子善胄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又有大兴善寺沙门僧琨令为二十五众教诸经法主,琨撰有《场论》三十一卷;舍卫寺沙门慧影弘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撰有《伤学论》、《存废论》、《厌修论》等。

开皇十三年(593年)

(1)诏发露忏悔,参与者日十万人。

(2)敕令儒林郎侯白(君素)撰《旌异传》二十卷。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撰  《通命论》两卷,翻经学士刘凭撰《内外旁通比较法》一卷。

(3)邺中沙门慧可卒,年一百零七。可年四十遇天竺僧菩提达磨,奉以为师,达磨以四卷《楞伽》授可。从学六年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后禅宗尊为二祖。

开皇十四年(594年)

(1)敕沙门法经等撰成《众经目录》七卷。

(2)天台智 于荆州玉泉寺讲《摩诃止观》,听众千人。

(3)三阶教信行卒,年五十五。信行认现世已入末法时期,应行普法,撰《三阶集录》等四十余卷。

开皇十五年(595年)

(1)敕撰《众经法式》十卷,约束僧尼。又有著作郎王邵撰《灵异志》二十卷。

(2)据《房录》载,五月群鹿来驯仁寿宫门,隋文帝为此下诏。

开皇十六年(596年)

(1)诏西京大禅定寺沙门童真为涅槃众主。

(2)诏西京大兴善寺沙门洪遵为讲律众主。

(3)诏西京真寂寺沙门法彦为大论众主。

(4)诏京师大总持寺沙门宝袭(僧休弟子)补大论众主。

开皇十七年(597年)

(1)敕立五众,请京师大总持寺沙门慧迁为十地众主。

(2)敕西京大禅定寺沙门灵璨补为众主,于净影寺传扬故业。按,灵璨为慧远弟子,因慧远去世众侣无依,故敕补为众主。

(3)敕京师大兴善寺沙门僧粲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4)翻经学士费长房进所撰《开皇三宝录》(又名《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5)天台山国清寺沙门智 卒,年六十七。智 先学于慧旷禅师,后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心观,定慧兼习,后天台宗尊为四祖,撰书(或由门人所记)《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法华玄义》等二十余种。

(6)襄州龙泉寺沙门慧哲卒,年五十九。慧哲初学于彭城寺宝琼,后师事兴皇法朗,讲三论、涅槃,号为象王哲。

开皇十九年(599年)

(1)下诏禁毁佛道等像。

(2)晋王置慧日法云、日严、弘善四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扬。晋王以吉藏名解著功,召入慧日。

(3)杨都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卒,年九十一。智文初依僧辩学,后归彖公门下,梁大同中灵味瓦官诸寺启敕请智文于光业寺首开律藏于江南。前后计讲《十诵》八十五遍,弟子甚众。著《律义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萨戒疏》二卷。

(4)蒋州奉诚寺沙门道成卒,年六十八。道成为智文弟子,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余遍,注《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开皇二十年(600年)

(1)敕断三阶教不听传行。

(2)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卒,年七十八。阇那崛多自从西服来至东华,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经》等是也。

仁寿元年(601年)

(1)命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智仙像。盖因隋文少时得智仙之育养,故即帝位后每谓群臣曰:我兴由佛法。又命史臣王邵为尼作传。其潜龙所经四十五州,皆同为大兴国寺。

(2)诏于三十一州同时立舍利塔。盖文帝昔在潜龙得舍利一裹,故立塔藏之。王邵为之作记。

(3)晋王于京师立日严寺,延吉藏往彼居之。

仁寿二年(602年)

(1)敕于五十三州建立灵塔(按:安德王雄《庆舍利感应表》为“五十一州”)。

(2)敕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大学士等更撰《众经目录》,成五卷。

(3)诏为献后立禅定寺,中住名僧不亚于大兴善寺。

(4)有王舍城沙门远来谒文帝,请《舍利瑞图经》及《国家祥瑞录》,敕令彦琮翻为梵文,合成十卷,赐之西域。盖译华为梵,为中土前此稀有之事。

(5)彦琮据达摩笈多见闻,著《大隋西国传》凡十篇。

(6)玄奘法师生于缑氏之陈堡谷。法师姓陈名祎。

仁寿四年(604年)

(1)敕于三十余州造塔。

(2)吉藏奉敕撰《维摩经义疏》。

(3)隋文帝卒。文帝在位计二十三年,度僧尼二十三万,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十三万二千零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起塔于一百余州。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1)改僧寺名道场,道观名玄坛,各置监丞。

(2)为文皇帝造禅定西寺。于高阳造隆圣寺,于并州造弘善寺,扬州造慧日道场,京师造清禅等寺。

(3)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西域,至王舍城得佛经,或在是年。

(4)令沙门智果于东内道场撰诸经目录。又与有司共撰《香城甘露》五百卷。

(5)相州演空寺沙门灵裕卒,年八十八。灵裕先从赵郡明、宝二禅师出家,于道凭学地论,凭乃慧光弟子;又从安、游、荣三师听杂心,嵩、林二师学成实,从隐公学四分,自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撰《十地疏》、《华严疏》、《涅槃疏》、《大集疏》、《四分律疏》、《大乘义章》等,又著《安民》、《陶神》、《劝信释宗》、《因果》等论及《僧尼制》、《译经体式》、《寺诰》、《佛法东行记》、《齐世三宝记》、《寺破报应记》、《光师十弟子记》等五十余种。

(6)长安空观寺沙门慧藏卒,年八十四。慧藏生平习十地、涅槃、大论、般若等,惟独重华严。

(7)长安延兴寺沙门通幽卒,年五十七。幽北方律师。

(8)洛阳慧日寺沙门法论卒,年七十八。炀帝在蕃远闻今德,召论入内道场晨夕赏对。仁寿二年敕与沙门道庄同讲《净名经》。有别集八卷,作《名僧传》未成而卒。

大业二年(606年)

(1)诏沙门道士致敬王者,因沙门明瞻等抗议不行。

(2)于东都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彦琮主其事。有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乃撰成五卷。又敕令裴矩共琮撰《天竺记》。

(3)江都慧日寺沙门慧觉卒,年五十三。慧觉从兴皇朗法师出家,与慧布共研方等,讲大论、大品、涅槃、华严等二十余部,遍数甚多。

(4)长安日严寺沙门智矩卒,年七十二。智矩学于法朗,善四论、大品,制《中论疏止解偈文》。时有同师东都慧日沙门法澄善三论,卒于大业初。

(5)舒州皖公山沙门僧璨卒,禅宗尊为三祖。

大业三年(607年)

(1)诏请僧七日行道,总度一千人出家,以为功德。

(2)令僧道启请须致敬,沙门彦琮撰《福田论》以抗之。

(3)日本圣德太子遣使臣小野妹子入隋,并沙门数十人来学佛。

(4)东都慧日道场智脱卒,年六十七。智脱在邺习《华严》、《十地》于颖法师,在江都学《成实》、《毗昙》于强法师,在金陵学《成实》于嚼法师,炀帝为晋王时延居江都,住慧日,后随入京,住日严,大业初复随驾洛邑。尝讲《成实》、《净名》,撰《成实论疏》四十卷,《净名经疏》十卷,又讲《大品》、《涅槃》、《思益》等经。又有同寺沙门道庄听《成实》于彭城白琼法师,听四论于兴皇朗,亦为晋王所重,征入京师,后亦随驾入洛,卒于大业初,撰《法华经疏》等。

(5)长安禅定寺沙门昙迁卒,年六十六。昙迁初学于北地昙遵,遵慧光之弟子也;复得《摄论》于南,而传《摄论》于北。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撰《已是非论》、《华严明难品玄解》、《摄论疏》十卷及九识、四明等章、《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

大业四年(608年)

(1)长安纪国寺沙门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衡两教。

(2)长安大兴善寺沙门洪遵卒,年七十九。洪遵依慧光弟子嵩山道云学律及《华严》,又从邺下道晖弘《四分》,开四分律于关中,著《大纯钞》五卷。

大业五年(609年)

(1)诏汰天下僧徒无德业者并令罢道,寺院准量僧留,余并拆毁,因沙门大志抗议不行。

(2)长安郊南逸僧普安卒,年八十。普安先从雍州沙门普圆出家,晚投蔼法师为弟子,通明三藏,常业《华严》,尝建华严大斋会。开皇八年敕召入京。

(3)长安宝刹寺沙门净愿卒,年六十余。愿早学律部,又听《十地》、《华严》及诸小论,而善《摄论》,常讲《摄论》、《杂心》、《涅槃》、《四分》,撰《舍利弗毗昙疏》十卷。

大业六年(610年)

(1)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彦琮卒,年五十四。彦琮前后参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百许卷,讲《仁王》、《大智度》、《无量寿》等,撰《唱导法》、《沙门名义论》、《福田论》、《僧官论》、《慈悲论》、《默语论》、《辩教论》等二十余种。琮久参传译,妙体梵文,乃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事,述八备以正古今翻译之失。时又有沙门明则撰《翻经法式》十卷。

(2)九江庐山大林寺沙门智锴卒,年七十八。智锴少出家,听法朗讲三论,后又于智 处学禅法,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律》。

大业七年(611年)

(1)终南山至相寺沙门 渊卒,年六十八。 渊学于灵裕,即慧光之再传也。曾讲《华严》、《地持》、《十地》、《涅槃》,屏迹终南,置寺结徒。

(2)杭州天竺寺沙门真观卒,年七十四。真观初从华林圆法师学《成实》,后又从法朗学大乘,讲《涅槃经》,撰《诸导文》二十余卷,诗赋碑集三十余卷,又造藏经三千余卷。

大业八年(612年)

(1)长安大禅定寺沙门灵幹卒,年七十八。灵幹从学于昙衍,志奉《华严》,亦讲《十地》。

大业九年(613年)

(1)长安大兴善寺沙门僧粲卒,年八十五。僧粲游学河北、江南,东西关陇,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自号三国论师,开皇十年迎入帝里,敕住兴善,撰《十种大乘论》、《十地论》等。

(2)召沙门静藏入鸿胪教授蕃僧。

大业十年(614年)

(1)彭城崇圣寺沙门靖嵩卒,年七十八。靖嵩北人学于北,亦学于南。初从融智学《涅槃》、《地论》,融智为法上弟子;又从云、晖二律师学,从道猷、法诞受成杂二宗;后南下,时《摄论》、《俱舍》二论真谛初传,弘通尚少,唯嵩研究,常诣法泰决疑,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部皆通之,撰《摄论疏》九卷、《杂心论疏》五卷,又著有《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2)襄阳沙门智润卒,年七十五。智润学《十地》于昙遵,学《四分》于慧光,又往南江从长干辩师学三论,晚学《华严》、《涅槃》,常讲于汉阴,化行江汉。大业初延住慧日。

大业十二年(616年)

(1)荆州龙泉寺沙门罗云卒,年七十五。罗云从法朗学四论,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居荆州龙泉寺五十余年,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其同时有荆州等界寺沙门法安亦学中观于法朗。

(2)长安大禅定寺沙门觉朗明四分及大涅槃,或卒于是年以前。

大业十三年(617年)

(1)长安净影寺沙门静辩或卒于是年(按:据《续高僧传·净辩传》谓辩“大业末年终”),撰有《感应传》一部。

(2)炀帝卒,在位十三年,度僧六千二百人,修故经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万零一千区,新造像三千八百五十区,造二禅定并立别寺十所。

二代共译经八十二部(《开元录》作“六十四部”)。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1)于朱雀门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会,士女軿填,竞庇禅枝。

(2)于京师造会昌、慈悲、证果等寺,又舍旧居为兴圣寺。

(3)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区。写像书经,备修禔福。命沙门四十九人入内行道。

(4)以义师起于太原,为立太原寺;又诏于并州立义兴寺,以旌起义之功。

(5)命沙门道士各六十九人于太极殿七日行道,散席之日设千僧斋,沙门法琳以释老二教同处弘宣,乃撰颂称之。

(6)益州龙居寺沙门智诜卒,年八十。智诜初游于蜀,隋初至长安,敷扬律藏,后又还蜀住法聚寺,寺设大斋,无不来赴。

武德二年(619年)

(1)诏依佛道旨意,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不得行刑屠钓,永为国式。

(2)于京师立十大德,有保恭(讲《法华》)、慧因(讲三论)、海藏(讲四分)等,统摄僧尼。

(3)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卒,译经论七部,合三十二卷(《开元录》作“九部四十六卷”)。

武德三年(620年)

(1)并州武德寺沙门慧觉卒,年九十。慧觉明华严、十地,讲席相继,流轨齐岱,荣名远著,门学成风,著《华严》、《十地》、《维摩》等疏,并缵《义章》十三卷。

武德四年(621年)

(1)东都少林寺僧助秦王李世民平王世充有功,李世民有《告少林寺主教书》,令立功首领来见,赐物千段,并封沙门昙宗等为大将军。

(2)平王世充等后,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余者从俗。按《通鉴》卷一八九谓“秦王平王世充,入洛阳,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废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余皆返初”。

(3)太史令傅奕上废佛事疏十一条,又集魏晋以来驳佛教者为《高识传》十卷,行于世。

武德五年(622年)

(1)沙门法琳著《破邪论》驳傅奕。沙门普应制《破邪论》、东宫学士李师政作《内德论》、《正邪论》驳斥傅奕。

武德六年(623年)

(1)长安延兴寺沙门吉藏卒,年七十五。吉藏从兴皇法朗出家。隋定江南,藏来至会稽,止嘉祥寺,居十五载,世称嘉祥大师。讲三论百余遍,为三论宗大师。著《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十二卷,并《三论玄义》、《华严经游意》、《法华经游意》、《涅槃经游意》等三十八部百余卷。

武德七年(624年)

(1)任沙门法雅发京寺骁悍千僧充军位。

(2)傅奕又上疏请除去释教。

(3)沙门明㮣作《决对傅奕废僧事》,奏决破傅奕谤佛毁僧事八条。

(4)高祖幸国学释奠,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博士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

武德八年(625年)

(1)高祖宗国学,下诏叙三教先后,老先,次孔,末释。

(2)三论宗吉藏弟子高丽沙门慧灌至日本弘讲三论。

武德九年(626年)

(1)是年傅奕又上疏请除佛法,高祖付群官详议,唯太仆张道源称奕奏合理,中书令萧瑀深信释佛与奕争论。高祖从奕言,五月(《新唐书》作“四月”)下诏沙汰僧尼及道士,会传位而止。

(2)五月有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贬斥佛教,沙门法琳乃撰《辩正论》批驳之。

(3)是年十二月中天竺沙门波颇至长安,住兴善寺(《开元录》作“贞观元年十一月”)。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1)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沙门明导至陈州遇敕简僧,唯留三十,导以德声久被,遂应斯举。

(2)又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3)太宗尝临朝谓傅奕曰:“佛教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奕对曰:“佛是胡中桀黯,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老庄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之。

(4)沙门法乘奉太宗诏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5)长安大庄严寺沙门慧因卒,年八十九。慧因为兴皇法朗同学智辩弟子,曾学成实、禅法,后从辩师学三论,唐初十大德之一。

贞观二年(628年)

(1)太宗谓群臣,梁武好释老,以致国亡,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2)太宗亦自谓不好老庄玄谈、神仙方术,尝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云云。

(3)五月十九日敕,章敬寺是先朝创造,从今已后每至先朝忌日,常令设斋行香,仍永为恒式。

贞观三年(629年)

(1)天下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闻此咸畏,得头巾者,并依还俗,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2)太宗以久旱无雨,恐年谷不登,令高僧二十七人于天门街祈雨七日,并下诏度僧三千。

(3)为太武皇帝造龙田寺。

(4)十二月诏为战亡人设斋行道,于战场置伽蓝七处,至次年五月成。按:《珠林》一百谓于“战场之处并置伽蓝昭仁、等觉十有余寺”,或是包括以后所修之寺。

(5)诏波颇于兴善寺开译,沙门慧乘等证义,玄謩等译语,慧赜、法琳等缀文。沙门灵佳述其时译事谓:“昔符姚两代,翻译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6)是年秋玄奘法师首途赴天竺求法。

(7)始州香林寺慧主卒,年八十九。慧主初从斌法师,后依姜律师,明四分及菩萨戒。

(8)相州慈润寺灵琛卒。琛为三阶教信行弟子。

贞观五年(631年)

(1)太宗为穆太后造慈德寺,为太子承乾造普光寺。

(2)诏僧道致拜父母。

(3)以太子承乾有疾,延道士秦英祈祷获愈,逐立西华观(后改名龙兴观)。

贞观六年(632年)

(1)傅奕再上书,请令僧吹螺,不合击钟。

(2)天台山国清寺沙门灌顶卒,年七十二,天台宗尊为五祖,又号章安大师。灌顶初从慧拯为弟子,后随智者大师,广记智者词旨,著作亦甚多,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观心经疏》、《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

贞观七年(633年)

(1)有太子中舍辛谞著《齐物论》,破难释教。沙门慧净作《析疑论》答,法琳又复作论答之。

(2)南天竺沙门波颇卒,年六十九,共译出《般若灯论释》等三部三十五卷(《开元录》作“三十八卷”)。

(3)安州方等寺沙门慧嵩卒,年八十七。慧嵩从茅山明法师听三论,后于成都、荆州等地弘三论。

贞观八年(634年)

(1)诏为穆太后建弘福寺,并为寺访纲维,得慧斌,征为弘福寺主。

(2)长安普光寺沙门慧琏卒,年五十余。慧琏为智首弟子,贞观初为云花寺上座,常弘摄论,化开律部。

贞观九年(635年)

(1)长安弘福寺沙门智首卒,年六十九。智首依智旻出家,旻为僧稠弟子,后又学于道洪,频开律府,灵裕亦亲预下筵。考订律部,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2)相州日光寺法门法砺卒,年六十七。法砺为洪渊弟子,渊为洪遵弟子;又往江南游览十诵,后返相州开戒律之相部宗,撰《四分疏》十卷、《羯磨疏》十卷等。有弟子满意居长安崇福寺,后世号为西塔律师,故相部宗亦称西塔宗。

贞观十年(636年)

(1)长安普光寺沙门玄琬卒,年七十五。玄琬初事昙延,后从洪遵,又学《摄论》于昙迁,善戒律并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论、百论、摄论等,撰《三德论》、《无尽藏仪》、《十种读经法》、《礼佛仪式》、《发戒缘起》、《忏悔罪法》等十余部。

(2)新罗僧慈藏与门人僧宝入唐,谒五台至终南。

贞观十一年(637年)

(1)诏先李后释。诏下,沙门智实、法琳并约法常、慧净等随驾伏阙,上表力争,太宗令岑本文宣敕严诫,众僧饮气而还。惟智实不屈,乃遭杖责放还,至十二年病卒。

(2)益州福盛寺沙门道基卒,年六十余,撰有《大乘章抄》八卷等。

贞观十二年(639年)

(1)襄州神足寺沙门慧眺卒,年八十余。慧眺初以小乘为业,游学齐、徐、青、海诸州,数论之精驰誉江汉,开皇末从象王哲学三论,改奉大乘,善三论,并讲《华严经》。

(2)新罗僧慈率门人僧实等十二人至长安,有敕慰抚,安置于胜光寺别院,厚礼殊供。

贞观十三年(639年)

(1)道士秦世英奏沙门法琳著《辩正论》谤诽皇室,罪当罔上。太宗乃下敕沙汰僧尼,并下琳于狱按问,后放之蜀部,于道中卒,年六十九。

(2)终南山至相寺智正卒,年八十一。智正开皇七年随昙迁入关,住胜光寺,后从 渊游,讲《华严》、《摄论》、《胜鬘》、《唯识》等,撰《华严疏》十卷,华严二祖智俨从学,实为华严大师。

(3)太史令傅奕卒,年八十五。奕临终诫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为名教,汝宜习之。妖胡乱华,举时皆惑,唯独窃叹,众不我从,悲夫!汝等勿学也。”

(4)日本学问僧惠隐、惠云从新罗使还本国。

贞观十四年(640年)

(1)雍州义善寺沙门杜顺卒,年八十四。杜顺师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太宗仰德,引入禁中,降礼崇敬。华严宗尊为初祖。

(2)蒲州仁寿寺律师慧萧卒于是年,年七十三。慧萧贯练众部,偏宗四分。

贞观十五年(641年)

(1)魏王泰为长孙皇后于伊阙造石佛像,大五、六丈。

(2)吐蕃王弃宗弄赞请婚,太宗许之,以文成公主妻之。公主劝弃宗弄赞信佛。

(3)玄奘法师于天竺那烂陀寺著《会宗论》三千颂,会合性、相二宗,为戒贤大师及大众所称赏。

(4)沙门善导至河西见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后至京师,造《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满长安并从其化。

贞观十六年(642年)

(1)天竺戒日王为玄奘法师在其都曲女城设大会,集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外道等六千余人,请法师坐为论主,称扬大乘,立真唯识量,序作论意,示一切人,竟十八日无敢论者,众皆钦服,小乘众号之曰脱解天,大乘众号之曰大乘天。后又于钵罗耶伽国立无遮大会,道俗到者五十万人。

(2)长安弘福寺沙门僧辩卒,年七十五。僧辩从智凝学,善《摄论》,撰《摄论》、《中边》等章疏行于世。

(3)长安普光寺沙门慧满卒,年五十四。慧满学律于智首,著《四分律疏》二十卷,讲四十余遍。

贞观十七年(643年)

(1)新罗僧慈藏请还本国,启敕蒙许携藏经一部还国。慈藏弘律部,著有《诸经戒疏》十余卷,《出观行法》一卷。又有同国沙门圆胜,贞观初至唐,与藏偕还。

贞观十九年(645年)

(1)正月二十四日玄奘法师抵长安,得经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住弘福寺。二月赴洛阳谒太宗,太宗劝还俗未果,乃命撰《西域传》。玄奘请立译场,搜擢贤明,太宗曰:“法师唐梵具瞻,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奘师固请乃许。自洛阳返长安,五月首开翻译,九月二日译出《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六月预翻译之大德,至有证义十二人,缀文九人,字学一人,证梵语一人。

(2)相州慈润寺沙门慧休卒,年九十六。慧休为灵裕弟子,为太宗所重,著有《杂心玄章抄》、《成实章抄》、《摄论章疏》等。

(3)并州玄中宗沙门道绰卒,年八十四。道绰初解义学,讲《涅槃经》,后承昔昙鸾之净土诸业,讲《观经》将二百遍,教四众称念,口诵佛名,著《净土论》二卷,净土宗尊为二祖。按昙鸾为初祖。

(4)越州静林寺沙门法敏卒,年六十七。法敏初从茅山明法师听三论,又听高丽实法师大乘经论,自讲法华、三论、华严、涅槃等,为三论大师。

(5)长安普光寺沙门法常卒,年七十九。法常为昙延弟子,专弘《摄论》,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三卷,《涅槃》、《维摩》、《胜鬘》各有疏记。

(6)长安弘福寺沙门慧斌卒,年七十二。慧斌早学律部,曾往泰山灵岩寺,以行道为先,后诏征为弘福寺主。

(7)箕山沙门慧进卒,年八十六,善《四分》。同年并州通玄寺律师道亮卒,年七十七。

(8)长安纪国寺沙门慧净六十九岁,或卒于是年。慧净尝与道士余永通、蔡晃辩论,撰《析疑论》,以晓业缘。贞观初参与译事,撰《杂心玄文》、《俱舍文疏》及《诗苑英华》等。

(9)十一月太宗至幽州,后立悯忠寺,为阵亡战士造福。

贞观二十年(646年)

(1)肖瑀请出家,太宗手诏斥之谓“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

(2)玄奘法师将所译佛经五部及《西域记》奉表上闻,太宗亲作答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1)蓝田悟真寺沙门慧远卒,年五十一。慧远为吉藏法师之高足,讲《法华经》,自作章疏。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1)太宗至玉华宫,追玄奘法师至,法师为所译《瑜伽师地论》请序,太宗为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慈恩传》在二十一年)。

(2)玄奘请度僧,九月诏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寺计海内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度僧尼总一万八千百五人。

(3)太子作《述圣记》以美奘师。又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成,乃度僧三百,请五十高僧入住,别建翻经院,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普光、法宝、嘉尚等均居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1)太宗四月至翠微宫召玄奘同住,共法师听《瑜伽》大意,论《金刚般若》,并告法师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五月太宗卒。

(2)襄州光福寺沙门慧璿卒,年七十九。慧璿少在襄州出家,入茅山听明法师讲三论,入栖霞听慧布讲四论、大品、涅槃等,又在安州大林寺听圆法师释论,后自讲三论、大品、华严、涅槃等,为三论师。

(3)苏州通玄寺沙门惠旻卒,年七十七。惠旻初从新罗光法师学成实,又从竹园寺志律师听十诵,讲经律、菩萨戒、成实论数各有差,著《十诵私记》十三卷,《僧尼行事》二卷,《尼众羯磨》二卷,《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

高宗永徽元年(650年)

(1)道宣撰《释迦方志》二卷。

(2)玄奘译出《本事经》七卷,沙门静迈、神昉等笔受。静迈者,先是简州福聚寺僧,贞观十九年奉诏为玄奘译场证义,后在玉华宫等处助译,除著有《译经图纪》四卷外,尚有《金刚般若经疏》、《十轮经疏》、《因明入正理论疏》十余种。神昉原住法海寺,亦奉诏为证义大德,著有《十轮经抄》,《成唯识论要集》等数种。

永徽二年(651年)

(1)蕲州双峰山沙门道信卒,年七十二。道信从僧璨学于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后至庐山大林寺,又至黄梅双峰山,留止三十余载,禅宗尊为四祖。

永徽三年(652年)

(1)中印度沙门无极高携梵本来长安,敕令慈恩寺安置,后一年于慧日寺从《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钞译,五年译成《陀罗尼集经》十二卷。

永徽四年(635年)

(1)日本沙门道照入中国,从玄奘法师学。

永徽六年(655年)

(1)中印度沙门那提三藏携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余夹,一千五百余部达长安,敕住慈恩寺,所司供给。

(2)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译出《因明入正理论》,二十三年出《因明正理门论》。弟子神泰、靖迈、明觉为《因明》作义疏。是年尚药奉御吕才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破斥三家之说,而沙门慧立、明濬、太常博士柳宣反复致书,吕才遂奏其事。高宗召玄奘法师与吕才对。

(3)终南山至相寺沙门弘智卒,年六十一。智弘常讲《华严》、《摄论》。

显庆元年(656年)

(1)为太宗追福,立昊天观,高宗书额,并制《叹道文》,观尽保宁坊一坊之地。

(2)以玄奘法师请,高宗为撰《慈恩寺碑》。四月高宗御安福门观玄奘迎慈恩寺碑文,导以天竺法仪幢幡等,陈列三十里,车千余乘,士女观者百余万人,设三千僧斋。

(3)武后生皇子显(即中宗),敕赐号佛光王,为度七人,请从玄奘受戒。

显庆二年(657年)

(1)为孝敬太子病愈立西明寺,屋四千余间,以沙门道宣为上座,神泰为寺主,怀素为维那。又于东都建敬爱寺。

(2)立代王弘为皇太子,薛元起、李义府奉敕于慈恩寺斋僧五千,并行香。

(3)金陵牛头山沙门法融卒,年六十四。法融初于茅山明法师学三论,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建禅室居,及道信入山,融从学,传顿悟法门,而 牛头宗。

显庆三年(658年)

(1)七月西明寺成,敕玄奘徙居。

(2)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等地访其风俗物产,令百官撰《西域志》六十卷,图四十卷,许敬宗领之。

(3)日本沙门智通来唐,求大乘佛法。

显庆四年(659年)

(1)敕智琮等往礼凤翔法门寺,迎舍利,赐名会昌寺。次年请入东都大内,皇后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龙朔二年送回本塔。

(2)印度沙门智通译出密教经典《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等三种,前在贞观中出《千臂千眼经》一种,共四种五卷。

(3)吏部尚书唐临卒于潮州贬所。临于永徽中著有《冥报记》二卷,述因果报应之应验。后有郎元休于龙朔年中又撰《冥报拾遗》二卷。

(4)玄奘法师译出《成唯识论》十卷,窥基笔受,此为法相宗之主要典籍。

(5)益州福胜寺沙门道兴卒,年六十七。道兴初依智舜学律,后学于智首,弘律部于益州。

显庆五年(660年)

(1)正月,玄奘法师于玉华宫始译《大般若经》,即就宫为佛寺。

(2)召沙门静泰、道士李荣在洛宫,辩《化胡经》之真伪。

显庆六年(即龙朔元年,661年)

(1)敕令会昌寺沙门会颐往五台山修理寺塔。

(2)西域何国沙门僧伽游历江淮,于泗州临淮县建寺,掘得古碑,乃齐香积寺铭记,上有普照王佛字,遂立普光王寺。

(3)沙门彦悰修《大唐京师寺录》十卷。悰尚撰有《沙门不敬信录》六卷。

(4)沙门道宣撰出《集古今佛道论衡》前三卷,后于麟德元年又补出第四卷。

(5)新罗沙门义湘元晓入唐,湘从学于终南山智俨,返国后为海东华严初祖;元晓从学于玄奘,著述甚富,唯识、瑜伽、因明等均有章疏,且有三论著述及《净土经疏》,又有华严、起信章疏多种。

龙朔二年(662年)

(1)沙门道宣始撰集《大唐内典录》。

龙朔三年(663年)

(1)十月,玄奘法师六百卷《大般若经》译成,普光、嘉尚、大乘钦等笔受。

(2)十二月,玄奘译《毗婆沙论》,弟子宝光有疑,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为之释。光宝后于长安三年预义净道场,著有《俱舍论疏》(又称《宝疏》)、《会空有论》、《一乘法性究竟论》等。

(3)那提三藏译出《八曼荼罗经》等三部。又著《大乘集义论》四十余卷。

(4)长安慈恩寺沙门灵辩卒,年七十八。灵辩乃灵斡之犹子,初从昙迁学,后从智正专业《华严》,撰《华严疏》十二卷,《抄》十卷,《章》三卷。

麟德元年(664年)

(1)玄奘法师卒,年六十三。玄奘从学者多为当代名僧,曾从慧景学《摄论》;从道基学《毗昙》;从宝暹学《摄论》;从道振学《迦延》;从慧休学《摄论》、《杂心》;从道深学《成实》;从道岳学《俱舍》;从法常、僧辩学《摄论》;从玄会学《涅槃》。在印十六年,遍就名师,从戒贤学唯识、因明等,又就胜军等学。奘师一生所阐弘之主体为法相,下启窥基、圆测之法相宗。所译经论总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盖翻译之事,定名最难,玄奘于此立五不翻之说,其译佛经实为古今之冠。有弟子嘉尚,玄奘临终前命为作翻译目录。

(2)长安大慈恩寺沙门普光卒。普光为玄奘弟子,奘师所译一千余卷,其十之七八系光笔受,光善《俱舍论》,与法宝为《俱舍》两大派,撰有《俱舍论记》(即《光记》)等。玄奘又有弟子神泰亦撰有《俱舍论疏》,此《疏》与《光记》、《宝疏》称为《俱舍》三家。

(3)沙门静泰奉敕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

(4)沙门道宣所撰《大唐内典录》讫。

麟德二年(665年)

(1)令沙门玄照再西游,去迦湿弥罗取长年婆罗门卢迦溢多。先是玄照于贞观中西游,于那烂陀寺就胜光法师学《中》《百》等论,就宝师子大德受《瑜伽十七地》。时又有益州沙门会宁仗锡南海,于诃陵国共若那跋陀罗译出《阿笈摩经》中如来涅槃焚身之事(即《涅槃》后分)。有洛阳沙门义辉于天竺,听《俱舍》、《摄论》颇亦有功。又有无行禅师,荆州江陵人,游五天竺,于那烂陀寺听《瑜伽》,习《中观》,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卒于北天竺,后其所获梵夹均携至京师华严寺。又有道希法师于印度般涅槃寺专攻律藏。

(2)长安广福寺沙门会隐、西门寺沙门玄则等十人奉敕撰《禅林要钞》,出三十卷。前此玄则曾出《禅林妙记前集》十卷,《后集》二十卷。

乾封元年(666年)

(1)敕兖州置寺观各三所,天下许州寺观各一所,各度七人。

乾封二年(667年)

(1)长安西明寺沙门道宣卒,年七十二。道宣师事智首,参与玄奘译场,开南山律宗,著《续高僧传》、《广弘明集》、《三宝感应录》、《道宣律师感应记》及南山宗五大部等二百二十余卷。

(2)新罗沙门顺璟至中国。顺璟善因明,闻玄奘《真唯识量》,乃立《决定相违不定量》,是年因使臣入贡附至,于时玄奘长往向及三年。

总章元年(即乾封三年,668年)

(1)沙门道世(玄恽)撰出《法苑珠林》一百卷。

(2)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卒,年六十七。智俨从杜顺出家,又学于法常、僧辩二法师,后从智正学《华严》,撰有《华严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一乘十玄门》等二十余部,后尊为华严二祖。

咸亨二年(671年)

(1)新罗沙门义湘返国。

(2)沙门义净自南海附舶,往西天竺求佛法。

咸亨三年(672年)

(1)慧能至黄梅问佛法于禅宗五祖弘忍。

上元二年(675年)

(1)蕲州东山弘忍卒,年七十四。弘忍为道信弟子,发挥《金刚般若》之义旨,开东山法门,禅宗尊为五祖。

仪凤元年(即上元三年,676年)

(1)交州都督梁难敌,遣使奉表进成都沙门会宁与南海诃陵国沙门若那跋陀罗共译之《涅槃》后分二卷。

(2)慧能至广州从沙门印宗受戒。

仪凤二年(677年)

(1)慧能禅师自南海归曹溪宝林寺。

调露元年(即仪凤四年,679年)

(1)中印度沙门日照表请翻度所携经夹,仍准玄奘例于寺译经。从法藏请于垂拱初译出《华严·入法界品》一卷,至垂拱末共出经论《大乘显识经》、《大乘广五蕴论》等十八部三十四卷。

(2)鸿胪寺典客署令杜行 奉敕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其后日照于永淳元年再译,名《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再后又有北天竺罽宾沙门佛陀波利三译。

永隆元年(即调露二年,680年)

(1)缙云智威卒。智威为灌顶弟子,天台宗后之作传授次第者,以智威为六祖,其弟子慧威为七祖。

开耀元年(即永隆二年,681年)

(1)善导大师卒,年六十九。善导为净土二祖道绰弟子,世人目为净土三祖,著有《观经疏》、《往生礼赞》等五部九卷。

(2)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沙门复礼撰《十门辩惑论》三卷答之。

永淳元年(即开耀二年,682年)

(1)长安大慈恩寺沙门窥基卒,年五十一。窥基传玄奘法相之学,开法相宗,参与玄奘译场,造疏计可百本,后世有“百疏论主”之称,其主要撰述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大乘法苑义林章》、《瑜伽略纂》、《二十唯识论述记》、《异部宗轮论述记》等。

(2)长安恒济寺沙门怀素卒,年七十四。怀素先就相部法砺学,后又学于玄奘,开戒律之东塔宗,著有《开四分律记》、《四分僧尼羯磨文》、《四分僧尼戒本》等。

永淳二年(即弘道,683年)

(1)长安西明寺沙门道世或卒于此年(据《稽古略》)。据《律苑僧宝传》谓道世与道宣同受戒于智首,深明律部,除著《法苑珠林》外,又著有《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敬福论》、《善恶业报论》、《辩伪显真论》、《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大小乘禅门观》、《大乘观》等总十余部、一百五十余卷。

武则天皇帝垂拱三年(687年)

(1)南天竺沙门菩提流志至东都,令居福先寺译经。

(2)广福寺沙门彦悰继魏国寺沙门慧立撰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垂拱四年(688年)

(1)四月(或五月),武承嗣伪造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唐同泰表称获之于洛水。武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六月又得瑞石于汜水,是曰广武铭。

永昌元年(即载初元年,689年)

(1)正月七日夜,敕僧等于玄武北门建立华严高座八会道场,与会者有僧尼数千,武后亲制《听华严诗》并序。

(2)于阗沙门提云般若谒武后于洛阳,敕于魏国东寺翻译,至天授二年出《华严经·佛境界分》、《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

(3)中岳沙门法如卒,年五十二。据《唐法如禅师碑》谓“(弘)忍传(法)如”。

载初二年(即天授元年,690年)

(1)七月,沙门怀义、明法等进《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后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是年九月,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改元天授。制颁《大云经》于天下,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各藏《大云经》一本,总度僧尼千人,封怀义、明法等九人为县公,皆赐紫袈裟银鱼袋,沙门封爵赐紫始于此。

天授二年(691年)

(1)则天以释教开革命之阶,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2)召沙门神秀入京师,武后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养,时时问道。

天授三年(即如意、长寿元年,692年)

(1)敕禁断天下屠钓,前后共八年。

(2)天授中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共法藏等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

长寿二年(693年)

(1)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至长安,于佛授记寺译出《宝雨经》,其中有文言“菩萨杀害父母”等语,盖武后杀唐宗室引以自饰。后成之八十《华严经》武后序之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宸披祥,《宝雨》之文后及。”

(2)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沙门宝思惟至洛都,敕于天宫寺安置,即以其年创译。

长寿三年(694年)

(1)五月,敕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属司宾。按唐初鸿胪寺有崇玄署掌李、释二教。后又置寺观监,贞观中省。

(2)印度沙门慧智于洛阳佛授记寺出《观世音颂》一卷。

(3)命三阶教法藏禅师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至长安年中又命检校化度寺“无尽藏”。

证圣元年(即天册万岁元年,695年)

(1)沙门义净游学天竺二十五年归国,将来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后御上东门迎劳,敕于佛授记寺翻译。

(2)迎实叉难陀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等重译《华严经》,是为八十卷《华严》,武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至圣历二年毕功。

(3)洛阳佛授记寺沙门明佺奉敕刊定佛藏目录,成《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4)敕列三阶教书于伪经中。

天册万岁二年(即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1)洛阳弘道观主杜义求为僧,赐号玄嶷,赐夏腊三十,此为赐夏腊之始。玄嶷撰《甄正论》以尊佛教。

(2)福先寺沙门慧澄请依前朝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刘如睿等八学士议之,皆言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

(3)西明寺沙门圆测卒,年八十四。圆测为新罗国王之孙,初学于法常、僧辩二法师,后从玄奘为弟子,参与译场,撰述甚富,有《唯识论疏》、《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等十余种。圆测亦传玄奘法相唯识学,与窥基为法相宗之两大派。

圣历二年(699年)

(1)敕沙门法藏于佛授记寺讲新译《华严经》,即日引对长生殿,敷宣玄义,成《金师子章》,封藏为贤首菩萨戒师。

(2)法藏致书同门新罗义湘,并托新罗归国僧胜诠法师送其撰述之《华严探玄记》等。

圣历三年(久视元年,700年)

(1)武后将于白马阪造大像,敛天下僧钱。狄仁杰上疏谏阻,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侈,画缋尽工”云云,又曰:“无名之僧凡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经典僧伽,盖均冒滥。”又苏瓌谏武后,以“铸浮屠,立庙塔”,靡损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请并寺,著常员,数缺则补。

(2)北天竺岚波国沙门李无谄应新罗僧明晓请,译出《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卷。

(3)义净于东都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武后为制《圣教序》。

大足元年(即长安元年,701年)

(1)御史张廷珪以武后将建大像,上书陈害,即《谏白马阪营大像表》。

(2)武后集三教学士纂《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

长安二年(702年)

(1)建安王武攸宜重修清凉寺。

长安四年(704年)

(1)武后复税天下僧尼,作大像于洛阳城北邙山白马阪,縻废巨亿。冬像成,则天率百僚礼祀。李峤上疏谏造大像,谓“编户贫弱者众,造像钱有一十七万余贯,若广济贫穷,人与一千,可拯一十七万户饥寒之弊”,疏奏不纳。

(2)实叉难陀自久视始译《大乘入楞伽经》,至是年功毕,成七卷,武后为制序。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1)诏僧道集内殿定《化胡经》真伪,沙门明法抗争,九月遂诏削除,违者科罪。洛京大恒观主桓道彦等上表固执,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谛,莫不敷畅玄门,阐扬妙理,何假化胡之为,方盛老君之宗?”竟不许请。

(2)诏天下试经度人。

(3)诏白马阪复营佛祠,张廷珪又上表切争,不省。

(4)胡僧慧范矫托佛教,交游权贵。桓彦范上表陈时政,谓慧范以左道乱政,应急诛之。

(5)中宗诏义净于内道场译《孔雀咒王经》,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以冠经首。

(6)中印度沙门般剌密帝译出《楞严经》,房融笔受。

神龙二年(706年)

(1)以赏造圣善寺功,沙门慧范、法藏、慧珍等九人并加五品阶,赐爵郡县公。敕上庸公慧范加银青光禄大夫,充圣善寺主;沙门万岁加朝散大夫,封县公,充都维那;沙门广清检校殿中监,充功德使。

(2)酸枣县尉袁楚客上书中书令魏元忠论国政十失,斥左道僧徒害国。

(3)荆州当阳山度门寺沙门神秀卒,诏赐谥大通禅师。神秀为弘忍大弟子,开禅宗北宗,《僧史略》谓“则天朝,神秀领徒荆州,召入京师,中、睿、玄四朝皆为国师”,此说实误,盖神秀于中宗时即卒。

神龙三年(即景龙元年,707年)

(1)中宗遣使江南,分道赎生,以所在官物充直,中书舍人李义上疏,谏谓“未若回救赎之钱物,减贫困之徭赋”。

(2)中宗复位后,曾令天下诸州立寺观各一所,皆以中兴为名,是年改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

景龙二年(708年)

(1)并州清原县尉吕元泰以营建佛寺劳民病国,上疏谓“回营构之资,惠及饥寒”,疏奏不省。

(2)中宗多营佛寺,劳民伤财,左拾遗辛替否上疏极谏,谓“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竭人之力”,“费人之财”,“夺人之家”,“以取怨于天下”,疏奏不纳。

景龙三年(709年)

(1)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嗣立上疏谏营寺观事,疏奏不纳。景龙四年(即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1)于化度寺设无遮大斋,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放宫女数千人观灯。诏五品以上行香。

(2)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3)东都拓建圣善寺,以为僧房,计破百姓数十家。监察御史宋务光上疏极谏,谓“僧房精舍,宴坐有余,禅寺道场,经行已足,若开拓夺人便利,贫者有挤壑之忧,富者无安堵之所”云云,疏奏不纳。

(4)睿宗欲为二女城西造观,谏议大夫宁原悌疏谏,谓“不当广营寺观,劳人费财”。

景云二年(711年)

(1)诏以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齐行道。

(2)天下滥度僧尼道士女冠并依旧。

(3)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左补阙辛替否上疏力陈造寺观之害,谓“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云云。

(4)敕采访使王志愔视诸郡无敕寺院,并令罢除。按唐制天下寺有定数,立寺亦受朝廷限制,据《唐大典》谓诸州寺总五三五八所,僧三二四五所,尼二一一三所。

太极元年(即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1)睿宗为二女造观,时属早春,兴役不止,中书舍人裴漼上疏谏请止早春造寺观,谓:“若农业失时,户口流散,纵寺观营构,岂救黎元饥寒之弊哉!”疏奏不报。

(2)洛阳佛授记寺沙门法藏卒于大荐福寺,年七十。法藏曾参与玄奘、实叉难陀、义净译场,著《华严探玄记》、《华严五教章》、《大乘起信论疏》、《十二门论亲致义记》、《华严经传记》等二十余部,华严宗尊为三祖。有弟子慧英又集《华严经感应传》两卷。

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713年)

(1)敕毁除化度寺无尽藏院。

(2)京师大荐福寺沙门义净卒,年七十九。义净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性传密咒,武后久视至睿宗景云翻出经律计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南海寄归内法传》等。

(3)韶州宝林寺沙门慧能卒,年七十六,后赠谥大鉴禅师。慧能受学于弘忍,后于南海印宗法师处出家,创禅宗顿门,南宗尊为六祖,其徒法海记其言行录为《坛经》。

(4)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自神龙二年始译《大宝积经》,至是年功毕,共一百二十卷。

(5)会稽山妙喜寺沙门印宗卒,年八十七。印宗精《涅槃》,为禅宗六祖慧能削椎髻于南海法性寺,著《心要集》、《百家诸儒士三教文》等。

(6)荆州玉泉寺沙门恒景卒,年七十九。恒景于文纲习毗尼,又于舟山玉泉寺学天台止观门,著《佛性论》二卷。

开元二年(714年)

(1)先是中宗时听贵戚造寺度人,富户强丁多削发避役,至是姚崇上书请加检括,并请停佛道营造,玄宗从之,命沙汰伪滥僧尼一万二千余人,令还俗,并敕百官毋得造寺。

(2)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敬父母。

开元四年(716年)

(1)中天竺沙门善无畏携梵经来长安,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后往住西明寺。

(2)日本沙门玄昉入中国求法。

开元五年(717年)

(1)宋璟奏,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今骤聚无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实恐逋逃为薮,隐没成奸,请罢之,不许。

(2)光州沙门道岸卒,年六十四。道岸本文纲律师高足,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岸请中宗墨敕执行南山律宗,此宗盛于江淮间岸之力也。

开元六年(718年)

(1)日本沙门道慈返国,弘三论,著有《愚志》一卷。

开元七年(719年)

(1)沙门慧日自西域返国。慧日航海经师子国达印度,前后共行七十余国,长十八年。归进帝佛真容梵夹等,赐号慈愍三藏,著有《念佛往生净土集》。

开元八年(720年)

(1)南天竺沙门金刚智至长安,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四众。

(2)敕慧能弟子神会往南阳龙兴寺,继于洛阳大兴禅法,始判南北二宗。

开元九年(721年)

(1)姚崇卒。崇临终有《遗令诫子孙文》,谓历史上崇佛者“命不得延,国亦随灭”。

(2)北印度沙门宝思惟卒。自长寿二年至中宗神龙二年译出陀罗尼经七部九卷。

(3)于阗沙门智严译出《决定业障经》等四部六卷。

开元十一年(723年)

(1)从沙门一行请,敕金刚智于资圣寺译密教经典《金刚顶经》四卷。

开元十二年(724年)

(1)善无畏应沙门一行之请奉敕于洛阳福先寺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七卷。后一行为之作疏号曰“大疏”。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及《苏悉地羯罗经》三卷,是三经均为密宗之要籍也。

(2)六月敕有司试天下僧尼年六十以下者限诵二百经纸,每一年限诵七十三纸,三年一试,落者还俗,不得以坐禅对策义试。

开元十三年(725年)

(1)敕禁断《三阶集录》。

开元十五年(727年)

(1)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之,功德移入近寺,堂大者皆令封闭,公私望风,凡大屋大像亦被残毁。

(2)菩提流志卒,赠鸿胪卿,谥“一切遍知”三藏,前后共译经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一卷。

(3)中岳嵩阳寺沙门一行卒,年五十五,玄宗为制碑文,亲书于石,谥大慧禅师。一行从金刚智、善无畏受密教,敕诏撰《释氏系录》一卷,又撰有《大日经疏》等。

(4)长安崇圣寺沙门文纲卒,年九十二。文纲出家先依道宣,后从道成,为武后、中、睿、玄四朝法主,律学大师。

(5)新罗僧慧超自天竺返唐至安西,超著有《往五天竺国传》。

开元十七年(729年)

(1)敕两京度僧尼道士女冠,御史一人莅之。

(2)敕天下僧尼道士女冠三岁一造籍。按《佛祖统纪》谓“供帐始此”;而《释氏要览》卷上“祠部牒”条谓“此牒自尚书省祠部出,故称祠部牒”;《唐会要》四十九谓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一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

开元十八年(730年)

(1)沙门智升撰出《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智升又撰有《开元释教录略出》、《续大唐内典录》、《续古今释经图记》等。前此有玄奘弟子靖迈撰《大唐古今译经图记》四卷,此为靖迈撰题于大慈恩寺堂内壁。智升卒于何年不可考,尚著有《诸经礼忏仪》等。

(2)长者李通玄卒。通玄精研《华严》,撰述甚多,有《华严经疏》四十卷及《华严会释》、《十玄门义》等。

开元二十年(732年)

(1)以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2)密宗大师金刚智卒,年七十一,敕谥灌顶国师。金刚智传密教之金刚界曼荼罗,共译密教经典五部十四卷。

(3)善无畏求还西域,复诏不许。

(4)长安慈恩寺沙门义福卒,制谥大智禅师。义福为神秀高足,禅宗北宗大师。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1)玄宗迎道士张果至东都,赠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为造栖霞观于隐所。

(2)日本僧人荣叡、普照随入唐使达扬州,遇大云寺沙门鉴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1)断令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官以本钱收利给之。《通鉴》胡注曰:“时病坊分置于诸寺,以悲田养病本于释教也。”

(2)慧能弟子神会于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立南宗宗旨,攻击北宗。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1)天竺沙门善无畏卒,据言年九十九,赠鸿胪卿。善无畏传密教之胎藏界曼荼罗,译经四部十四卷。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1)以道士女冠隶正宗寺,僧尼令祠部检校。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1)长安兴唐寺沙门普寂卒,年八十九,谥大慧禅师。普寂为神秀大弟子,及神秀卒,中宗令寂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长安青龙寺沙门慧氤卒,年七十三。道氤学通内外,洛阳福先寺建论场,氤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树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撰《定三教论衡》、《大乘法宝五门名教》、《信法仪》、《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等。

(2)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沙门行思卒。行思为慧能弟子,此派后衍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1)河南采访使齐淤言:“至道可尊,当从宗仰,未免鞭挞,有辱形仪,其僧道有过者,望一准僧道格律处分,所由州县不得擅行决罪”,奏可。

天宝元年(742年)

(1)越州法华寺沙门玄俨卒,年六十八。玄俨先从光州道岸,后游上京从融济及意律师,还江左弘四分,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天宝二年(743年)

(1)玄宗以广东罗浮山据佛经所载是华首菩萨所在,敕立延祥寺、华首台、明月戒坛。

(2)鉴真和尚东渡赴日本,随行者有僧十四人、尼三人并俗人共二十四,由是南山律宗流入东国。

天宝三年(744年)

(1)南岳观音台沙门怀让卒,年六十六。怀让为慧能弟子,此派后衍为临济、沩仰二宗。

天宝五年(746年)

(1)沙门不空奉师金刚智遗命返印度求得密藏经论五百余部于是年携归长安,住净影寺。

天宝六年(747年)

(1)始令祠部给牒用绫素。

(2)洛阳罔极寺沙门慧日卒,年六十九,著有《往生净土集》行于世。

(3)台州涌泉寺沙门怀玉卒。怀玉常自业忏悔万万余反,诵《弥陀经》三十万遍。

(4)沙门含光自印度归国。开元中,含光依于不空三藏,天宝初舶海经师子国至印度。归后参与不空译经,为代宗所重。

天宝七年(748年)

(1)杨贵妃兄杨铦为五台山清凉寺写一切经五千零四十八卷、般若四教天台论疏二千卷。

(2)杨州龙兴寺沙门法慎卒,年八十三。法慎初从瑶台成律师受具,后依怀素,研精律部,归扬州声誉甚盛,有弟子义宣、灵一等。

天宝十年(751年)

(1)悟空本名车奉朝赴印。是年敕宦官张韬光率吏四十余人西使罽宾,车奉朝随行。后奉朝还至犍陀罗因病未归,发愿出家,历游印土前后四十年。

天宝十三年(754年)

(1)鉴真和尚抵达日本,日皇迎至东大寺住。

(2)东阳清泰寺玄朗卒,年八十一。玄朗为天台慧威弟子,隐左溪岩,天台宗尊为八祖,著有《法华文科》二卷。

天宝十五年(即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1)肃宗即位灵武,军需不足,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鬻度牒,谓之香水钱。《旧唐书·食货志》谓:“初度牒不须金钱,及安禄山之乱,杨国忠使御史崔众赴河东度僧尼道士,旬日得钱百万。”又《宋高僧传·神会传》谓神会“立坛度僧,所获财帛,顿支军费,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称有力”。

(2)以内供奉授沙门元皎,此后京城名僧多授此官。

至德二年(757年)

(1)诏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禁中,立内道场。

(2)敕五岳各建寺,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落亦赐明经出身。

至德三年(即乾元元年,758年)

(1)敕不空入内,为肃宗灌顶,授戒法,说菩萨放光证戒。

乾元三年(即上元元年,760年)

(1)洛阳荷泽寺沙门神会卒,年九十三。神会早年参慧能,后遍寻名迹,开元八年敕住南阳兴龙寺,后入洛阳住荷泽寺,撰《显宗论》一卷,创荷泽宗,于是禅宗之南北二宗对立形成。

上元二年(761年)

(1)于三殿置道场,以宫人为佛菩萨,武士为金刚神王,召大臣膜拜围绕。时张镐为宰相,有奏谏内置道场,谓“臣闻天子修福,当在安养苍生,靖一风化。未闻区区僧教,以致太平”云云,或即在此年。

(2)遣内给事孙朝进迎慧能弟子南阳慧忠入见,待以师礼,敕居千福寺,号国师。

上元三年(即宝应元年,762年)

(1)诏寺观不得妄托事故,非时聚会。

(2)余杭宜丰寺沙门灵一卒,年三十五。灵一为法慎弟子,从学相部,学习无倦,律仪是修,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宝应二年(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1)代宗置内道场,敕每年降圣节召名僧与饭谓之内斋,事或在此年。

(2)制河南河北伪度僧尼道士女冠并与正度。

(3)扬州大云寺沙门鉴真卒于日本,年七十七。鉴真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又依荆州恒景律师,景或即文纲弟子,宗南山。在日本讲《四分律》,又讲《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日人号曰东征和尚。

永泰元年(765年)

(1)十月吐蕃入逼京师,命内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寺,诏不空三藏置百尺高座讲经,帝临御行香礼敬。

(2)制授不空特进鸿胪卿,号大广智三藏。

(3)敕沙门百人入禁中行念诵法,谓之内道场,入出乘马,度支廪给。

(4)诏出家沙门尊居三宝,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

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766年)

(1)七月望日,于宫中内道场造盂兰会,缀饰镠琲,所费百万,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幡节衣冠皆具,各以帝号识其幡,自禁内分诣佛祠,铙吹鼓舞,奔走相属,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顺门,奉迎导从,岁以为常。

大历二年(767年)

(1)王缙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万。另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

(2)进士高郢是年连上两疏谏造章敬寺,谓:“今兴造急促,人徒竭作,土木并起,日计万工,昼不遑食,夜不遑息。力不逮者,随加搒笞,愁痛之声,盈于道路。以此望福,臣恐不然。”书奏不报。

大历四年(769年)

(1)正月,以章敬皇太后忌辰度僧尼道士凡四百人,是日以修功德使大济禅师廓清简校殿中监。

(2)是年夏净土宗沙门法照于衡州湖东寺起五会念佛道场。

大历五年(770年)

(1)不空请于高祖、太宗七圣忌日设斋行香,仍于三长斋月每月十斋日,奉表奏准。

大历六年(771年)

(1)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有阙即填,此乃官补德号之始。

(2)会稽开元寺沙门昙一卒,年八十。法砺之上首为满意,一传为大亮,再传有昙一。昙一依观音寺大亮传毗尼藏,崇福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又尝学于东塔法慎,并隶南山,实会合戒律三宗之说,著《发正记》,讲《四分律》三十五遍,《删补钞》二十余遍。天台宗湛然为其弟子,华严宗澄观从学南山律。

大历八年(773年)

(1)敕天下童行策试经律论三科,给牒放度。

大历九年(774年)

(1)加不空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是年六月十五日不空卒,年八十。不空为金刚智弟子,传金刚界曼荼罗,译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

大历十年(775年)

(1)礼部侍郎常衮建言,谓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赏赉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不若易刍粟,减贫民之赋。

(2)均州武当山沙门慧忠卒,谥号大证禅师。慧忠自受学慧能,后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不下山门,上元二年迎入京师。忠随机说法,立“无情有佛性”义。

大历十二年(777年)

(1)润州招隐寺沙门朗然卒,年五十四。朗从学于昙一,精研律部,讲训生徒,四远响应,著《古今决》十卷,解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

大历十三年(778年)

(1)从宰相元载请,敕律部南山、相部、东塔三宗大德十四人,集安国寺,定其是非。沙门如净、慧彻主其事,圆照受正字,宝意纂文,超济等九人证义,撰书十卷,敕名《佥定四分律钞》,建中元年书成献之。

(2)剑南东川观察使李叔明奏请删汰僧道。德宗时以太子摄政,善之,下尚书省集议,都官员外郎彭偃议谓“今天下僧道,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广作危言险语以惑愚者。一僧衣食,岁计约三万有余,五丁所出不能致此”云云。刑部员外郎裴洎有《汰僧道议》,言曰:“衣者蚕桑也,食者耕农也,男女者继祖之重也,而二教悉禁。国家著令,又从而助之,是以夷狄不经法,反制中夏礼义之俗也”云云。

大历十四年(779年)

(1)代宗卒,德宗即位,闰五月,京城寺观修功德使刘崇训,表请停京城修功德使。敕旨内外功德使宜并罢停,自此僧尼悉属祠部。

(2)六月诏令毋得置寺观及请度僧尼。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

(1)敕僧尼有事故者仰三纲申州纳符告注毁,在京者于祠部纳告。

(2)台州国清寺沙门湛然卒,年七十二。湛然从左溪玄朗学,生平以传智者之法为己任,著述甚富,作《止观辅行弘决》四十卷释智者《摩诃止观》,再治智者《净名经疏》略为十卷,尚著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维摩经疏记》、《金刚錍》、《始终心要》等多种,天台宗尊为九祖。

建中四年(783年)

(1)肃王详死,德宗欲以沙门层砖造塔以葬,礼仪使判官司门郎中李岩上言,谓以层砖起塔为天竺浮图法,行之中华恐非礼。

兴元元年(784年)

(1)沙门法照于并州行五会,教人念佛,劝化甚盛。德宗遣人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2)敕亡僧尼资财,一依律文分财法。

贞元二年(786年)

(1)制诸寺宣讲,复作盂兰盆会,依代宗时。

(2)北天竺迦毕试国沙门般剌若至长安。

贞元三年(787年)

(1)僧人李广弘与尼智因图为帝后,谋发,连坐死者百余人。因禁止诸色人不得辄入寺观。

贞元四年(788年)

(1)诏迎岐州无忧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养。

(2)置左右街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

(3)沙门般剌若共良莠于西明寺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至五年成,德宗亲为制序。

(4)洪州开元寺沙门道一卒,年八十,追谥大寂禅师。道一姓马,故又名马祖,从怀让受禅法,后居洪州(江西),于是有洪州宗(亦名江西宗)之称。

(5)越州焦山大历寺沙门神邕卒,年七十九。神邕学律于法华寺玄俨,又从左溪玄朗学天台止观等,著《破倒翻迷论》斥道士吴筠,又有《天台地志》两卷。

贞元五年(789年)

(1)敕天下诸上州,并宜国忌日准式行香。

(2)沙门悟空回国至长安,进上佛牙舍利与经本,此为所知唐代最后之西游僧人。

贞元六年(790年)

(1)诏葬佛骨于岐阳。

(2)有于阗沙门戒法于是年至长安,进所译《回向轮经》、《十地经》。前此有龟兹沙门莲华精进译出《十力经》。此三经为章敬寺悟空得之于天竺。

(3)南岳石头山希迁卒,年九十一。希迁从慧能出家,慧能卒后,往依行思,天宝初居南岳石头山,故世称石头和尚,著有《草庵歌》、《参同契》等。

贞元九年(793年)

(1)六月诏定国忌日寺观斋僧道人数有差。

贞元十一年(795年)

(1)沙门圆照进上所撰《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贞元十二年(796年)

(1)诏备礼迎沙门澄观入都,命共罽宾三藏般若、沙门圆照、鉴虚翻译乌荼国所赠《华严》后分梵夹。按《宋僧传》事或在贞元七年。十四年成四十卷,德宗亲预译场,临文裁正,令左右街功德使专领监护。后又诏令澄观造《华严经疏》,遂于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2)四月诞日,御麟殿,诏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及许孟容、韦渠牟,与道士葛参成、沙门鉴虚、覃延等二十人,讲论三教。

贞元十三年(797年)

(1)命沙门端甫入内殿,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令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以兄礼待之。

贞元十五年(799年)

(1)授澄观镇国大师号,观进天下大僧录,命有司备仪辇迎入内殿,阐扬大经,德宗备加敬礼。

(2)五台山竹林寺沙门法照或卒于是年之后。按据日人塚本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考证,竹林寺当建立在贞元十四、十五年,《宋高僧传》谓卒于大历十二年误。查《统纪》四十一谓兴元元年法照曾于并州行五会。法照于代宗朝尊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净土宗尊为四祖,传净土于南,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

贞元十六年(800年)

(1)长安西明寺沙门圆照十五年十月奉敕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至是年成三十卷。圆照又撰有《般若三藏续古今译经图记》、《悟空入竺记》、《不空三藏碑表集》、《忏悔灭罪辩瑞相记》等二十余部。圆照卒年不可考,早年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后寻究经典,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无不学,而尤精律部。

贞元十八年(802年)

(1)南岳弥陀寺沙门承远卒,年九十一。承远初居庐山,后至南岳,世称弥陀和尚,净土宗尊为三祖。

贞元二十年(804年)

(1)日本遣唐使舶遭暴风,大使藤葛野麻吕之第一舶漂至福州,副使石川道益之第二舶漂至明州,学问僧空海最澄等同来。

贞元二十一年(即顺宗永贞元年,805年)

(1)长安青龙寺沙门慧果卒。惠果幼从不空弟子昙贞习经,后于不空受密教,德宗朝优受礼遇,传其教法弟子有青龙寺义操、日本沙门空海、新罗国僧惠日等。

(2)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沙门少康卒。少康弘净土之业,后人呼为“后善导”,于睦州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礼者数千人,与沙门文谂共撰《净土往生瑞应传》。

(3)日本沙门最澄归国。最澄先学于天台道邃,后在越州就龙兴寺顺晓学密教,归国时携经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多系天台章疏,于日本创台密,号曰传教大师。

宪宗元和元年(806年)

(1)诏天下有道行僧赴都阐扬佛法。

(2)召沙门知玄入殿问道,赐号悟达国师。

(3)日本沙门空海返国。空海在长安青龙寺遇慧果,授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又从天竺般若三藏学悉昙,归国时携经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多真言宗典籍,于日本弘密教,创东密,号曰弘法大师。

(4)北天竺沙门牟尼室利卒于慈恩寺。牟尼室利贞元十六年至长安兴善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后于慈恩寺请行翻译事,与般若共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又进《六尘兽图》。

元和二年(807年)

(1)禁私度僧尼,诏避役出家者令所在有司科奏。

(2)诏僧尼道士同隶左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复关奏。以宦官吐突承璀等为左右街功德使,沙门端甫录左街僧事,掌内殿法仪,沙门灵邃录右街僧事。

元和三年(808年)

(1)四月,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有舒元褒者元舆之弟,后为进士,官至司封员外郎,有《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谓“陛下诚能慕于茅茨之化,绳浮屠惑众之教,……则百姓皆归本而垦辟矣,何虑乎口食至多哉!”想即系此年对策。

元和五年(810年)

(1)召沙门澄观入内殿讲“华严法界”大旨,并敕有司铸金印赐号僧统清凉国师。

(2)沙门慧琳上所撰《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敕入藏,赐紫衣缣帛茶药。

(3)罽宾沙门般若与孟简等出《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元和六年(811年)

(1)京城诸僧有请以庄硙免税者,宰臣李吉甫谓钱米所征,素有定额,必不可许,诏从其言。

(2)梁肃撰《天台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谓“微言东流,我慧文禅师得之……以授南岳思大师……及大师……开止观法门……由是佛法者以天台为南司,殊途异论往往退息”云云,此言天台宗史。

元和八年(813年)

(1)沙门鉴虚自贞元至元和间交结权幸,招怀赂遗,是年为御史中丞薛存诚笞死。

元和九年(814年)

(1)梓州慧义寺沙门神清卒。神清早学于绵州开元寺智辩法师,后又从慧义寺如律师受具戒,讲导著述略无闲日,撰有《法华玄笺》、《释氏年志》、《新律疏要诀》、《法源记》、《北山录》等九部百余卷。

(2)新吴百丈山怀海卒,年九十五,后谥大智禅师。怀海为道一弟子,创立禅院制度,世称“百丈清规”。

元和十年(815年)

(1)诏停寺观开讲,恶其聚众,且虑变也。

(2)嵩山沙门圆静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相结,聚众谋反,事发,尽擒其党。

元和十二年(817年)

(1)五台山清凉寺澄观或卒于是年以前,年七十余(此据《宋高僧传》,而《释门正统》云为开成二年卒,《华严悬谈会玄记》云开元二十三年生,开成四年卒,年一百二)。澄观年十一依宝林霈禅师学《法华》,后又从昙一学南山律,从玄璧学三论,又学《起信》、《涅槃》于瓦棺寺,后从法诜习《华严》、湛然习天台止观等,从牛头慧忠学禅法。贞元中参与般若译四十卷《华严经》,并奉敕造疏,撰述甚富,有《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等十余种,华严宗尊为四祖。

(2)苏州开元寺沙门元浩卒。元浩为荆溪湛然大弟子,曾注解《涅槃经》。

元和十三年(818年)

(1)功德使奏,凤翔府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

(2)白居易作《东林寺经藏西廊记》谓“一切经典尽在于是”。按据李肇元和七年《东林寺经藏碑铭》谓“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余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合开元崇福旧录,总一万卷”。

元和十四年(819年)

(1)正月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京师。刑部侍郎韩愈上《谏佛骨表》,宪宗怒,后贬愈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

(1)河东节度使裴度奏五台山佛光寺侧庆云现。

(2)穆宗即位,六月至安国寺观盂兰会。

(3)长安西明寺沙门慧琳卒,年八十四。慧琳师事不空,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中华训诂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遂引用《字林》、《字流》、《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自贞元四年迄元和五年(据序谓自建中末至元和十二年)成《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先是唐初有大慈恩寺沙门玄应撰《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后又有慧苑撰《新译华严音义》二卷。

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穆宗亲制《南山律师赞》。

长庆二年(822年)

(1)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问道于鸟窠禅师道林,深敬服之。

长庆三年(823年)

(1)浙江观察使李德裕,以江岭之间信巫祝,惑鬼怪,欲变其风,择乡人之有识者谕之以害,绳之以法,数年间弊风顿革,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罢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所以清寇盗。

长庆四年(824年)

(1)徐泗观察使王兴智以敬宗诞日,请于泗州置僧尼戒坛,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状论其奸幸。

(2)韩愈卒。韩愈终身辟佛,其用力之勤不在傅奕之下,其排佛之文尝见于《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性》、《与孟尚书书》等。文公自比孟轲,隐然以继尧、舜、禹、汤、周公、孔子之道统自任,树帜彰明,尤非傅奕所及。门人李翱称之谓“六经之学,绝而复兴”;皮日休谓其“蹴杨墨于不毛之地,蹂释老于无人之境”,至请以配飨孔庙。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1)敕两街建方等戒坛,左街安国寺,右街兴福寺,以中护军刘规充左右街功德使,择戒行者为大德,令试童子能背诵经百五十纸、女童诵百纸者许与剃度。

宝历二年(826年)

(1)敬宗至兴福寺观沙门文叙(淑)讲经,敬宗善之。

(2)以太清宫赵归真充两阶道门都教授博士。

(3)亳州言出圣水,饮者愈疾,李德裕奏谓为妖僧用以敛钱,请塞之。

(4)白居易撰《华严经社石记》记立华严经社事。

宝历三年(即文宗大和元年,827年)

(1)文宗诞日,召秘书监白居易、安国寺引驾大德义林、上清宫道士杨弘元,于麟德殿谈论三教。白居易曰:“儒门释教虽名数则有同异,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者也。”

大和二年(828年)

(1)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请于洪州建方等戒坛,以圣诞度僧,制答曰:此因国事暂免度僧。敕命已下而传师违禁,罚俸一月以示不允。(《旧唐书》在大和三年)

大和四年(830年)

(1)祠部请令天下僧尼非正度者,许具名申省给牒,时入申者七十万人。

大和五年(831年)

(1)敕天下州郡试僧尼,造僧尼籍。

大和六年(832年)

(1)李德裕治蜀,毁蜀下浮屠私庐数千,以地予农。又蜀先主祠边有猱村,其民剃发若浮屠,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蜀风大变。

大和七年(833年)

(1)文宗诞日庆成节,僧徒道士讲论于麟德殿,翌日谓宰臣:诞日设斋,起自近代,相承已久,未可便革,虽置斋会,僧道讲论都不临听。宰臣路随等奏,亦谓诞日斋会本非中国教法。

(2)敕停僧道内斋。

大和八年(834年)

(1)净住寺沙门海云撰出《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传法记》(即《阿阇黎血脉记》)。

大和九年(835年)

(1)翰林学士李训请罢长生殿内道场,沙汰僧尼。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勒还俗,禁置寺及私度人。因天灾未行。

(2)十一月下诏免僧尼试经。

(3)命中外罢缁徒讲说佛经。

(4)诏沙门宗密入内殿问佛法,赐紫方服。

开成元年(836年)

(1)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悟达法师端甫卒,年六十七。端甫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于福林寺崟法师,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凡十一年,讲《涅槃》、《唯识》经论。

(2)敕沙门云端充左右街僧录。

开成四年(839年)

(1)户部侍郎崔蠡奏请罢忌日百官行香,有诏褒可。

(2)日本沙门常晓入唐,次年归国,携经三十一部,六十三卷。

开成五年(840年)

(1)文帝卒。正月十四日武帝即位。武帝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年秋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亲受法箓。

(2)五月中书奏以帝诞日为庆阳节,是日设斋行香。

(3)日本僧人圆仁于是年八月二十三日到达长安。

(4)十二月国忌日准敕行香设斋,宰相李德裕及敕使于资圣寺行香。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

(1)正月四日国忌行香,设千僧斋。敕正月、五月、九月开讲。

(2)六月十一日圣诞日,于大内设斋,两街供养大德及道士四对议论,二道士赐紫,释门大德均不得著。

(3)六月召衡山道士刘玄靖入内,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

(4)南天竺沙门宝月入朝,不先谘开府,从怀中拔出表上请归国,因犯越官罪收禁。宝月弟子三人各决七棒,通事僧决十棒,未打宝月,但不许归国。

(5)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卒,年六十二。宗密为澄观弟子,合华严于禅,世称圭峰大师,华严尊为五祖,著书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华严原人论》、《圆觉经大疏》、《唯识疏钞》、《禅门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法义类例》、《四分律疏》等凡二百许卷(此据《宋高僧传》)。

会昌二年(842年)

(1)三月因宰相李德裕奏,敕下发遣保外无名僧,又不许置童子沙弥。

(2)五月勘问外国僧艺业,敕停内供奉大德两街各二十员。

(3)敕天下所有僧尼解烧炼、咒术、禁气,背军身上杖痕鸟文,杂工巧,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并勒还俗。若僧尼有钱谷田地应收纳入官,如惜钱财情愿还俗,亦勒还俗,充入两税徭役。

会昌三年(843年)

(1)筑望仙观于禁中。

(2)正月二十七日军容使仇士良唤京内外国僧,明日二十一人俱至,仇士良亲自慰劳。

(3)二月功德使牒云:僧已还俗者辄不得入寺及停止。又发遣保外僧尼不许住京入镇内。

(4)四月天下摩尼寺并废入官,制谓“回纥及摩尼寺庄宅钱物等并委功德使、御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点检收抽,………摩尼寺僧委中书门下条疏闻奏”云云。(圆仁《巡礼记》谓“四月中敕下杀天下摩尼师”)

(5)五月勘问诸寺外国僧来由。

(6)敕焚宫内佛经,埋佛、菩萨并天王像等。

(7)太子詹事韦宗卿进《涅槃经疏》二十卷、《大圆伊字镜略》二十卷,帝敕焚之,并毁其稿,敕书有曰:“韦宗卿参列崇班,合遵儒业,溺于邪说,是扇妖风,……况非圣人之言,尚宜禁斥;外方之教,安可流传。”迁韦宗卿为成都府尹。

(8)九月闻潞府奸人匿入京中,敕令两街功德使疏理城中僧人。

(9)自本年起两街讲说绝。

会昌四年(844年)

(1)正月中书奏定断屠日,敕曰:“斋月断屠,出于释氏。国家创业,犹近梁隋。卿相大臣,或沿兹弊。鼓刀者既获其厚利,纠察者潜受请求。正月以万物生植之初,宜断三日;列圣忌断一日,仍准开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断三日,余月不禁。”

(2)三月禁供养佛牙。又饬五台、终南及泗州普光王寺、凤翔法门寺等处有佛指亦不许供养。

(3)本年圣诞日不召僧人入内议论,并罢内道场及内斋。

(4)敕僧尼不许街里行、犯钟声,出外须于钟声未动前归,又不许别寺宿,违者敕罪。

(5)七月敕以供养佛者,尽入兴唐观祭天尊。

(6)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教授先生。

(7)七月(或闰七月),敕下令拆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还俗。

(8)十月令毁拆天下小寺,经佛移入大寺,钟送道观。其被拆寺僧尼,不依戒行者不论老少尽敕还俗,递还本贯;年老身有戒行者配大寺;虽有戒行而是年少者尽敕还俗,归本贯。

会昌五年(845年)

(1)两街僧录灵宴、辩章同推玄畅为首,上表论谏,著《历代帝王录》,奏而弗听。

(2)三月敕不许天下寺置庄园。

(3)四月祠部检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令都中由两军中尉勘检,诸州府寺舍委中书门下检勘,并分奴婢为三等,分别收遣。自四月一日起分批敕僧尼还俗,五月终长安僧尼尽。

(4)令外国僧人无祠部牒亦须还俗,送归本国。

(5)七月中书门下奏:奉宣,僧尼不隶祠部,合系属主客,与复合令鸿胪寺收管,……僧尼名籍便令系主客,不隶祠部及鸿胪寺,至为允当,从之。

(6)七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

(7)八月下诏谓:“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8)十一月,宰相李德裕请改悲田坊为养病坊,收养残疾。

会昌六年(846年)

(1)武宗卒,宣宗即位。五月敕杨钦义充两街功德使,令两街各增八寺,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使收管,不更隶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

(2)敕列圣忌辰并诣僧寺行香,一如旧典。

(3)敕杨钦义捕赵归真等十二人,并集朝堂诛之。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

(1)闰三月诏,会昌五年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

(2)敕复置内斋,许僧道献寿。

(3)白居易卒。居易晚年以风疾,好佛尤甚,求往生西方净土。

(4)日本僧圆仁归国。圆仁在长安住资圣寺,学密教,归国携经论等五百八十四部,及诸尊坛像、舍利、高僧真影等五十九种,撰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等。同年日本僧惠萼、惠运亦归国,惠运携经论等一百八十余卷,多密教经典。

大中二年(848年)

(1)大安国寺沙门会修能诗,尝应制,才思清拔,一日向帝请赐紫衣,不许。

大中四年(850年)

(1)洪州黄蘗山沙门希运卒。希运参百丈怀海,传其心印,著有《传心法要》、《宛陵集》各一卷。

大中五年(851年)

(1)敕京师及外州府国忌日行香如旧。

(2)进士孙樵上书谏复佛寺,谓:“若群髡者,所饱必稻粱,所衣必锦縠,居则邃宇,出则肥马,是则中户不十,不足以治一髡。……陛下自即位以来,诏营废寺以复群髡。自元年正月,洎今年五月,斤斧之声,不绝天下,而工未以讫。闻陛下即复之不休,臣恐数年之间,天下二十七万髡如故矣。”帝怒不纳。

大中七年(853年)

(1)段成式撰《寺塔记》两卷,记两京寺塔。又撰有《金刚经鸠异》。

(2)沩山灵祐卒,年八十三。灵祐初参百丈怀海,后往住漳州沩山,有弟子慧寂居仰山,故创立沩仰宗。

大中八年(854年)

(1)潭州岳麓寺僧往太原求大藏经,得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归。

(2)命三教首座辩章充左街僧录,沙门僧彻充右街僧录。

大中九年(855年)

(1)五月,日本僧人圆珍至长安。

大中十年(856年)

(1)敕每岁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三学中择有道性通法门者度之,此外杂艺一切禁止。

(2)有吐蕃沙门法成于是年讲《瑜伽》大论,弟子智慧山等听记,因作《分门记》。按法成《宋高僧传》无传,近于敦煌石室遗书中得其著作《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萨婆多部王事记》、《释迦如来法灭尽记》、《大乘无量寿经宗要》等九种。且藏文一切经中,亦有法成翻译书多种,最著者为圆测法师之《解深密经疏》。故法成实通华梵蕃(西藏)三种文字。

大中十二年(858年)

(1)日本僧人圆珍归国。圆珍在唐于福州从天竺沙门曼素悉怛罗学悉昙章,于越州开元寺学天台教,于长安从青龙寺法全学密教,共携归经论梵夹等四百四十一部、一千卷,真言道具十六种曼荼罗数铺及杂碑铭文等,共撰有五种目录行于世,著有《行历抄》一卷记入唐事。

大中十四年(即懿宗咸通元年,860年)

(1)宣僧尼大德二十人入咸泰殿筑坛,度内福寿寺尼受大戒。

懿宗咸通三年(862年)

(1)命于两街僧尼四寺各置方等戒坛度僧,右街千福二寺度人各三七日。

(2)宗总临朝政,癖于奉佛,内结道场,聚僧念诵,又数幸诸寺,施与过当,左散骑常侍萧倣上疏论之,请罢讲筵、亲政事,并谓“昔年韩愈已得罪于宪宗,今日微臣固甘心于遐徼”。疏奏,上甚嘉之。

咸通四年(863年)

(1)有西凉府僧法信,进《百法论疏抄》,勘实赐紫。

咸通六年(865年)

(1)宗惑浮屠,常饭万僧于禁中,自为赞呗,尚书右丞李蔚上疏切谏,引狄仁杰、姚崇、辛替否等谏武后、中宗、睿宗为戒。帝不听。

咸通七年(866年)

(1)真定府临济院义玄卒,敕谥慧照大师。义玄黄蘗希运弟子,后居临济院,创立临济宗,有语录行世。

(2)日本沙门宗叡归国,携经论一百三十四部,一百四十三卷,多密教经典。

咸通十年(869年)

(1)洪州洞山良介卒,年六十三。良介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祐学禅要,后至筠州洞山普利寺,大张风化,作有《玄中铭》、《语录》等。有弟子曹山本寂,故称是宗为曹洞宗。

咸通十一年(870年)

(1)懿宗诞日,僧道奉召入宫讲论,僧彻述皇猷,辞辩浏亮,帝深称许。彻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当时许为法将,赐号净光大师。又左街之云颢赐三慧大师,可浮法智大师,重谦青莲大师。

咸通十二年(871年)

(1)懿宗至安国寺,赐讲经僧二沉香宝座,各高二丈,设万人斋。

(2)十一月诞日,命两街僧赴麟德殿讲论,赐右街僧录彦楚明彻大师,左街僧录清兰慧照大师。

咸通十三年(872年)

(1)下敕迎佛骨。

咸通十四年(873年)

(1)春,诏大德数十辈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百官上疏谏,有言宪宗故事者,懿宗曰:“但生得见,殁而无恨也。”四月八日入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震地,士女瞻礼,僧徒道从。懿宗御安福门,亲自顶礼,泣下沾臆。幡花幢盖之属,罗列二十余里。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国寺、崇化寺,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纪。

咸通十五年(即僖宗乾符元年,874年)

(1)宗卒,僖宗即位,诏送佛骨归法门寺,仪事从略。时京城耆老士女,争相送别,执手相谓: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知再见复在何时。即伏首于前,呜咽流涕。所在香刹,诏悉铲除,近旬百无一二。

乾符三年(876年)

(1)长安福寿寺沙门玄畅卒,年七十九。玄畅早学律部于福州,自入京师渐萌头角,受京城三学大德益广见闻,后为宣宗、懿宗所重,撰有《显正记》、《科六帖名义图》、《三宝五运图》等。

中和三年(883年)

(1)袁州仰山沙门慧寂卒,年七十七(据陆希声《塔铭》)。慧寂师事沩山灵祐,故所立之宗号曰沩仰宗。

光启四年(即文德元年,888年)

(1)杭州千顷山沙门楚南卒,年七十。楚南先就赵郡学相部律,又于上都学《净名经》,后就黄蘗药山禅师学,著《破邪论》一卷,《般若经品颂偈》一卷。

(2)新罗崔致远返国。致远自宣宗大中时入唐,举进士,乃仕于唐,著有《法藏和尚传》等。

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901年)

(1)抚州曹山本寂卒,年六十二。本寂为洞山良介之弟子,故所立之宗号曰曹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