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君

【题解】

茅君,即道教茅山派祖师,三茅真君之大茅君茅盈。三茅真君是指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相传他们为汉景帝(前156—前140)时人,出生在今陕西咸阳秦都区南关村,得道后分别被称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据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稽神枢第一》记载,在汉代时,即有对三茅的立庙祭祀活动,后每年三月十八日都有比较大型的民间朝拜活动。另据相关文献,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朝。

茅盈之名,始见于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其中说:“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此说法与本篇中说茅君“学道于齐”有别。

本篇与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神仙十三·茅君》篇文字同,但《太平广记·神仙十一》中有《大茅君》篇,云出《集仙传》,主要记述其与王君、西王母等神仙交往等事,其中说“五帝君”传太帝之命,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按《集仙传》约成书于唐代,此篇内容应为后人根据《尚书帝验期》增添而来。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道部三·真人下》引《茅君传》,说:“盈字叔申,咸阳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矫拔俗情,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术。”又说他去西域学道于王君,并受西王母道要,大致与《尚书帝验期》所述茅君得道过程相同。

从以上来看,本篇中“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可能为传抄之误。

相传茅君得道后去了江苏句容的句曲山,边修炼边采药为民众治病,唐姚思廉梁书·陶弘景传》中说句容之句曲山:“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葛洪之后约出于晋朝的《茅三君传》对茅氏三兄弟的事迹描述较为完整,其中部分内容与本篇类同,应该是吸收了《神仙传》的再创作。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〇四《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中提到了茅盈的高祖、曾祖等家世。

在宋代,三茅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茅君者,幽州人 (1) ,学道于齐 (2) ,二十年,道成归家。父母见之,大怒曰:“汝不孝,不亲供养,寻求妖妄,流走四方。”欲笞之 (3) 。

茅君长跪谢曰 (4) :“某受命上天,当应得道,事不两遂,违远供养,虽口多无益。今乃能使家门平安,父母寿考 (5) ,其道已成,不可鞭辱,恐非小故。”父怒不已,操杖向之,适欲举杖,杖即摧成数十段,皆飞如弓激矢 (6) ,中壁,壁穿,中柱,柱陷,父乃止。

【注释】

(1) 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为古九州之一。东汉时,幽州治所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2) 齐:约为山东偏东北部地区。见《老子》篇注。 (3) 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4) 长跪: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 (5) 寿考:年高,长寿。 (6) 矢(shǐ):箭。

【译文】

茅君是幽州人,他在齐地学道,过了二十年,才学成回家。父母看到他回来,十分生气,说:“你真不孝顺,家里的父母都不供养,却去外面四处流浪,寻求那些妖妄的东西。”就要杖打他。

茅君跪地道歉说:“我接受上天的使命,应该要得道的,但是事情不能让两方都满意,我违心离家远走学道,以致不能供养双亲,现在说再多也没用。但我现在能让家门平安,父母长寿,是我已经学道成功,父母千万不能鞭打我,恐怕这不是一般的小罪过。”父亲听完气得发抖,拿着棍子就要打过来,刚想要举起木棍,那木棍就断成了十几截,它们都像被弓箭射出去一样,飞到墙壁上的,把墙壁打穿,飞到柱子上的,嵌进了柱子里,父亲这才停手。

茅君曰:“向所言,正虑如此邂逅中伤人耳 (1) 。”父曰:“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茅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得生,横伤短折 (2) ,即可起耳。”父使为之,有验。

茅君弟在,仕至二千石 (3) ,当之官,乡里送者数百人。茅君亦在座,乃曰:“余虽不作二千石,亦当有神灵之职,某月某日,当之官。”宾客皆曰:“愿奉送。”茅君曰:“顾肯送,诚君甚厚意,但当空来,不须有所损费,吾当有以供待之。”

【注释】

(1)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这里指猝不及防。 (2) 横伤:指意外的、不寻常的伤害。短折:指短命的、意外夭折。 (3) 仕(shì)至二千石:汉代二千石俸禄相当于一郡太守的官职。仕,做官。石,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译文】

茅君说:“刚才所说的意思,就是怕像这样把人给误伤了。”他父亲说:“你说你得道了,能让死人复活吗?”茅君说:“死了的人都是因为罪孽深重,做恶太多,已经不能让他们活过来了,要是受意外而早死的,就能让他们再活过来。”父亲就让他去试一下,果然有起效的。

茅君的弟弟在家,做官做到一年有二千石的俸禄,要去履职的时候,乡里来给他送行的有好几百人。茅君也在送行的宴会上坐着,就说:“我虽然没有当成俸禄二千石的官,但在神仙界有职位,某月某日,我也会去当官的。”在座的客人们都说:“到时也愿意送您一程。”茅君说:“愿意送我,诚然是你们的好意,只是到时空手过来就行,不要破费买什么东西,我会有招待你们的东西。”

至期,宾客并至,大作宴会。皆青缣帐幄 (1) ,下铺重白毡 (2) ,奇馔异果 (3) ,芬芳罗列。妓女音乐 (4) ,金石俱奏 (5) ,声震天地,闻于数里。随从千余人,莫不醉饱。及迎官来,文官则朱衣素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旌旗 (6) ,器杖耀日,结营数里。茅君与父母亲族辞别,乃登羽盖车而去。

麾幡蓊郁 (7) ,骖虬驾虎 (8) ,飞禽翔兽,跃覆其上,流云彩霞,霏霏绕其左右 (9) 。去家十余里,忽然不见,远近为之立庙奉事之。茅君在帐中与人言语,其出入或发人马,或化为白鹤。

人有病者,往请福,常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一一掷出远之。归破之,若其中黄者,病人当愈;若有土者,即不愈,常以此为候。

【注释】

(1) 青缣(jiān):青色的细绢布。帐幄(wò):帐子。 (2) 毡(zhān):用兽毛等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或垫衬材料。 (3) 馔(zhuàn):饮食,吃喝。 (4) 妓女:指表演歌舞杂技的女性艺人。 (5) 金石:代指钟、磬等乐器。 (6) 旌(jīnɡ)旗:旗帜。 (7)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幡(fān):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蓊郁:原指草木茂盛,这里指旗帜众多。 (8) 骖虬(cān qiú):驾龙而行。虬,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9) 霏霏(fēi):云雾弥漫的样子。

【译文】

到那一天,客人们果然都来了,于是办了一场很大的宴会。每桌都铺设青色的绢布,并罩有帐子,地面铺设白色的地毯,还有各种新奇的食物和果品,气味芳香,摆列在桌上。还有奏乐和跳舞的女子,一时钟磬齐鸣,声音响动天地,几里外的人都能听到。当时来吃喝的有一千多人,都吃饱喝醉了。等迎接茅君的仙官来时,那些文官都穿着红色衣服,扎着白色腰带,有几百人;武官都穿着盔甲带着兵器,举着旗帜,各种兵器在太阳的照耀下,光彩夺目,队伍连起来有几里远。茅君于是跟父母和亲戚们告辞,登上有羽毛盖头的车子走了。

众人看整个队伍有各种旗帜招展,其中有驾龙的,有骑虎的,还有飞禽和瑞兽等在队伍上空飞腾,流云和彩霞环绕在队伍左右。整个队伍离家十几里后,忽然就不见了,于是远近的老百姓都争着给茅君立庙祭祀他。茅君经常坐在帐子里跟人说话,他有时进出会有大队的人马跟随,有时只变成一只白鹤飞来飞去。

人们有病时,就去他的庙里祈求保佑,经常带来十个煮好的鸡蛋,放到帐子里去,过一会儿,鸡蛋会被一个个的扔出老远。人们回家后把鸡蛋切开,要是鸡蛋中只有蛋黄,说明那家的病人很快就会好;要是鸡蛋中有土,则说明那家病人不会好,老百姓经常用这个方法做出判断。

孔安国

【题解】

孔安国是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生卒年月不详,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

他的事迹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其父孔武,有二子,长子孔延年,次子孔安国。安国少学《诗》于申培(申公),受《尚书》于伏生(伏胜),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汉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又迁临淮太守。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亦称《逸书》。又奉诏作书传,名为《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他又著有《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

可惜《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全都亡佚,今传《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经清代儒生考证,皆为伪作。

孔安国曾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时,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载有《孔安国秘记》一书,并引述其讲述张良得法成仙一事。《孔安国秘记》一书应是托名之作,但可以看出,魏晋时,孔安国与神仙修炼有关的传说流传已比较广泛。

孔安国者,鲁人也 (1) 。常行气服铅丹 (2) ,年二百岁,色如童子。隐潜山 (3) ,弟子随之数百人。

每断谷入室 (4) ,一年半复出,益少。其不入室,则饮食如常,与世人无异。

安国为人沉重 (5) ,尤宝惜道要,不肯轻传,其奉事者,五、六年,审其为人志性,乃传之。

有陈伯者,安乐人也 (6) ,求事安国,安国以为弟子,留三年,知其执信 (7) ,乃谓之曰:“吾亦少更勤苦,寻求道术,无所不至,遂不能得神丹八石登天之法 (8) ,唯受地仙之方 (9) ,适可以不死。而昔事海滨渔父,渔父者,故越相范蠡也 (10) ,乃易姓名,隐以避凶世。哀孔有志,授我秘方服饵之法 (11) ,以得度世 (12) ,则大伍、司诚、子期、姜伯、涂山 (13) ,皆千岁之后更少壮,吾受道以来,服药三百余年,以其一方授崔仲卿,卿年八十四,服药已三十三年矣,视其肌体气力,甚健,须发不白,口齿完坚,子往与相见,事之。”

陈伯遂往事之,受其方,亦度世不老。

又有张合妻,年五十,服之,反如二十许人,一县怪之,八十六生一男。又教数人,皆四百岁,后入山去。亦有不度世者,由于房中之术故也。

【注释】

(1) 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在山东南部,都城在今曲阜,是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的封地,后周公旦之子伯禽在今山东西部建国,定都曲阜,沿用“鲁”的称谓,前256年为楚所灭。 (2) 行气:又称服气、炼气,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外息法一般是以呼吸吐纳配合导引、按摩所进行的炼养活动,如蛤蟆行气、龟行气等。内息法是以静坐养神、养气的方式进行的训练,如胎息法等。详见《老子》篇注。铅丹:外丹名词,又名黄丹,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外丹家用以作为炼丹的原料。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又《乐子长丹法》,以曾青铅丹合汞及丹砂,著铜筒中,乾瓦白滑石封之,于白砂中蒸之,八十日,服如小豆,三年仙矣。” (3) 潜山:安徽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今安徽安庆有潜山县。 (4) 断谷:即辟谷、绝谷。 (5) 沉重:沉静庄重。 (6) 安乐:即安乐县,西汉设置,隶属渔阳郡,故城在今北京顺义区西南古城村北,旧名安乐庄。 (7) 执信:有信念,秉持信义。 (8) 神丹八石:指用八种矿石药炼制的神丹。 (9) 地仙:道家指住在人间,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 (10) 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本为楚国人,后投奔越国。 (11) 服饵:也作服食。 (12) 度世:指修炼成仙。 (13) 大伍、司诚、子期、姜伯、涂山:都为上古仙人,事迹不详。

【译文】

孔安国是鲁地人。他经常练习行气并服用铅丹,年龄已经二百岁了,脸色看上去却像少年一样。他隐居在潜山,有几百个弟子跟随他学道。

孔安国每次进密室断谷,要一年半才出来,出来后显得更加年轻。他不进密室断谷时,则吃喝都很正常,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孔安国为人谨慎稳重,对修道的要诀十分珍惜,轻易不外传给人,奉侍他的弟子,一般要经过五六年的考察,等安国把那个人的志向和性格考察清楚了,才传给对方。

有个叫陈伯的,是安乐人,请求来侍奉安国,安国就收他做了弟子,留在身边待了三年,安国知道他志向坚定,就对他说:“我年轻时也是很勤奋辛苦地求道,去了很多地方,但是一直没得到炼制八石神丹的方法,所以不能登天,只学到了成地仙的方子,能长生不死罢了。我以前侍奉海滨渔父,渔父就是以前越国的宰相范蠡,他改换姓名,隐居在那里以躲避凶险的世道。他怜悯我有求道的志向,就传授了我服食的秘方,这样我才修成地仙,大伍、司诚、子期、姜伯、涂山这些人,都是活了一千岁后更加年轻强壮,我得道之后,服了三百多年的药物,把其中的一个方子传授给了崔仲卿,他当时八十四岁,现在已经服了三十三年的药了,你看他的身体和力气,都十分强健,头发胡须也没白,牙齿都很完整,你去拜见他吧,好好地侍奉他。”

陈伯就去崔仲卿那里并侍奉他,得到了他的方子,也成地仙而长生不老。

有个叫张合的人,他的妻子年纪有五十岁了,服了那个方子,反而像二十几岁的人,整个县城都很奇怪这件事,她八十六岁时还生下一个男孩。她后来把那个方子又告诉了好几个人,那些人就都活到了四百岁,她后来也进山隐居了。服这个方子的人,也有没有成仙的,是因为他们滥施房中术的缘故。

尹轨

【题解】

尹轨,生卒年不详,从本篇看应为汉代人。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记尹轨弟子山世远“得为太和山真人”,但在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太和真人传》中却把尹轨作为“太和真人”作传,并称其为“文始先生”之弟,按文始先生为周代函谷关令尹喜,此说应为后人演绎。

又道教中传说尹轨在陕西终南山楼观台入道,并把他作为道教楼观派的道士。按道教楼观派是尹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而得名“楼观”,该派宗奉老子、尹喜为祖师,所以关于尹轨是楼观派道士的身份,可能也是后人因尹轨和尹喜同姓,而演绎出的说法。

另文中称尹轨“后到太和山中仙去也”,因武当山古也称“太和山”,所以武当山也留有尹轨成“太和真人”的传说。

尹轨者,字公度,太原人也。博学五经 (1) ,尤明天文星气 (2) ,《河》《洛》谶纬 (3) ,无不精微。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华 (4) ,日三合 (5) ,计年数百岁。其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效。

腰佩漆竹筒十数枚,中皆有药,言可辟兵疫 (6) 。常与人一丸,令佩之,会世大乱,乡里多罹其难 (7) ,惟此家免厄 (8) 。又大疫时,或得粒许大涂门,则一家不病。

弟子黄瑾,居陆浑山中 (9) ,患虎暴。公度使其断木为柱,去家五里,四方各埋一柱。公度即印封之,虎即绝迹,到五里辄还 (10) 。

【注释】

(1)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 (2) 天文星气:指占星望气之术。古人认为可以通过天文星象的观察,预知人间世事的变化。《世本·作篇》:“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隶首作算数。”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传》:“赵同以星气幸,常为文帝参乘。” (3) 《河》《洛》谶(chèn)纬:指汉代的图谶之学,是由方士或儒生结合《河图》《洛书》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河》《洛》,指《河图》《洛书》。 (4) 黄精华:黄精的花。黄精,一味中药,又名戊己芝,方士等认为“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详见《李少君》篇注。华,同“花”。 (5) 合: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6) 辟:古同“避”。躲开的意思。兵疫:指战争后发生的流行性疫病。 (7) 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8) 厄:困苦,灾难。 (9) 陆浑山:在河南洛阳。 (10) 辄(zhé):总是,就。

【译文】

尹轨,字公度,是太原人。他曾广泛深入学习五经,尤其精通占星望气之术,对用《河图》《洛书》进行谶纬的学术也很有研究。他到晚年才学习道术,经常服用黄精花,每天吃三合,活了几百岁。他经常谈论天下的盛衰和国家的安危,没有不对的。

他腰里带着十几个漆竹筒,里面都有药,说是可以躲避战争带来的瘟疫。他曾经给一个人一丸药,让那人随身佩戴,正好赶上朝代更替的时候,天下大乱,那个人的家乡有很多人遭受灾难,只有他家没有什么事。又有一次瘟疫流行时,有人得到他的几粒药,涂在大门上,结果那一家人都没有生病。

他的弟子黄瑾,在陆浑山中居住,老是被老虎骚扰。公度就让他砍一些木头做成木桩,在离家五里远的地方,四方各埋上一根木桩。公度就作法把木桩封印了起来,然后木桩围起来的范围内就没有老虎了,超过五里的地方,老虎的踪迹又回来了。

有怪鸟止屋上者,以白公度,公度为书一符,著鸟所鸣处,至夕,鸟伏死符下。

或有人遭丧当葬,而贫,汲汲无以办 (1) 。公度过省之 (2) ,孝子遂说其孤苦,公度为之怆然 (3) ,令求一片铅,公度入荆山 (4) ,架小屋,于炉火中销铅,以所带药如米大,投铅中,搅之,乃成好银。与之,告曰:“吾念汝贫困,不能营葬,故以拯救,慎勿多言也。”

有人负官钱百万,身见收缚,公度于富人借数千钱与之,令致锡 (5) ,得百两,复销之以药方寸匕 (6) ,投之成金,还官。

后到太和山中仙去也 (7) 。

【注释】

(1) 汲汲(jí):形容急切的样子。 (2) 省(xǐnɡ):探望。 (3) 怆(chuànɡ)然:悲伤的样子。 (4) 荆山:山名。我国有五座荆山,分别在湖北南漳西部,陕西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灵宝阌乡南,安徽怀远西南,甘肃灵台。据上下文,此处似指河南灵宝境内的荆山。 (5) 锡: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古代方士炼金术中,常用之做原料,炼制金银。 (6)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7) 太和山: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丹江口境内,是道教名山。另《汉武帝外传》称,尹轨“以晋元熙元年入南阳太和山中,以诸要事授其弟子河内山世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作“公度后到南阳太和山,升仙而去”,则此处太和山应指河南境内的太和山。

【译文】

有家人的屋顶上来了一只怪鸟,那人来告诉公度,公度就给他画了一道符,放在那只鸟鸣叫的地方,到第二天傍晚,那只鸟就倒在符下死了。

有个人家里死了亲人应该要埋葬,但是他家很穷,急得团团转也没法下葬。公度过去探望,那个孝子就跟他说了自己的孤苦无助,公度听了很为他悲伤,就让他去找来一块铅,公度把铅块带到荆山,搭了个棚子,把铅块熔化在炉子里,然后把自己随身带的一个米粒大小的药丸投到熔化的铅里,再搅拌一下,那块铅就变成了一块上好的银子。公度拿去给那个孝子,告诉他说:“我因为你贫困,不能给亲人安葬,所以才救济你一下,你不要多说什么。”

有个人欠官府几百万钱的债,被官府逮捕,公度就找个富人借了几千钱给他家,让他家人去买来锡块,于是买来了上百两的锡块,公度就把锡块熔化并投进一方寸匕的药,药一投进去,那些锡就变成了黄金,那家人就用这些黄金还清了官府的债务。

尹轨后来到太和山中成仙走了。

介象

【题解】

介象是三国时期的方士,据说他善隐身术,曾做过吴王孙权的隐身术老师,又会读各种符,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曾提到介象善于读符一事。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吴书·赵达传》作注时,也曾引用了《神仙传》里关于介象的相关内容。

关于介象为吴王钓鱼的故事,也见于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七六《方士一》和卷四六六《水族三》,前者标明出处是唐许嵩建康实录》,后者说是出自《神仙传》。

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罗贯中描写的左慈戏曹操的相关故事情节,与本篇介象的情节类似,如钓鱼、买姜等,推测应是作者从《神仙传》借鉴而来。

介象者,字元则,会稽人也 (1) 。学通五经 (2) ,博览百家之言,能属文,后学道入东山 (3) 。

善度世禁气之术 (4) ,能于茅上燃火煮鸡而不燋 (5) ,令一里内人家炊不熟 (6) ,鸡犬三日不鸣不吠 (7) ,令一市人皆坐不能起。隐形变化,为草木鸟兽。

闻有《五丹经》 (8) ,周旋天下寻求之,不得其师,乃入山精思 (9) ,冀遇神仙 (10) 。惫极 (11) ,卧石上,有一虎,往舐象额 (12) ,象寤见虎 (13) ,乃谓之曰:“天使汝来侍卫我,汝且停;若山神使汝试我,即疾去。”虎乃去。

【注释】

(1) 会稽(kuài jī):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秦朝置,其后列朝辖地均有变迁,唐时变为越州,始废,后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2)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 (3) 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西南四十五里。 (4) 禁气之术:即方术里的禁咒术,是一种通过自身的气来禁物,使所禁之物按自己的想法去表现的法术。 (5) 燋(jiāo):古同“焦”。物体经火烧或高热烘烤后变得枯黄或成炭样。 (6) 炊:烧火做饭。 (7) 吠:狗叫。 (8) 《五丹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九丹之经》,疑“五”为“九”误,《九丹之经》即《九丹金液仙经》。见《葛玄》篇注。 (9) 精思:道家静心息虑的一种修炼方法。见《伯山甫》篇注。 (10) 冀:希望。 (11) 惫(bèi):极度疲乏。 (12) 舐(shì):舔。 (13) 寤(wù):睡醒。

【译文】

介象,字元则,浙江会稽人。他学习并精通五经,同时博览百家的学术,能写文章,后来去东山学道。

他擅长神仙的禁气术,能在燃烧的茅草上烤鸡而不会烤焦,让一里内的人家煮不熟饭,鸡和狗连续三天不打鸣不吠叫,他还能让一条街的人都坐着不能起身。他能隐身和变化,变成草、树、鸟、兽等各种东西。

他听说有个《五丹经》,就周游天下去寻找,但是一直找不到相关的老师,于是他就去山里练习精思,希望能遇到神仙。他练习到特别累的时候,就在一块石头上躺下休息,这时有一只老虎,过来舔他的额头,他醒来看到老虎,就对老虎说:“若是上天派你来保护我的,你就别动;要是山神叫你来试探我的,你就马上走开。”于是老虎转身就走了。

象入山谷,上有石子,紫色,光绿甚好,大如鸡子,不可称数,乃取两枚。谷深不能前,乃还。于山中见一美女,年十五六许,颜色非常,被服五彩,盖神仙也。

象乞长生之方,女曰:“子可送手中物,著故处乃可。汝未应取此物,吾故止,待汝。”象送石还,见女子在前处,语象曰:“汝血食之气未尽 (1) ,断谷三年 (2) ,更来,吾止此。”

象归,断谷三年,复往,见此女故在前处,乃以《还丹经》一首授象 (3) ,告之曰:“得此便得仙,勿复他为也。”乃辞归。

【注释】

(1) 血食:此处指鱼、肉之类的荤腥食物。 (2) 断谷:又称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家一种修炼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吃五谷,但是往往要配合服用药物及锻炼导引、服气等,道家认为通过断谷可以除去体内的污秽之气。 (3) 《还丹经》:炼制丹药的经书,内容不详。

【译文】

介象进入山谷里,看到山谷两边的石壁上有很多石子,都是紫色的,光泽和颜色都非常好看,有鸡蛋那么大,多得数不过来,他就拿了两个。等他走到山谷深处没路了,于是只好回来。他在山中看到一个美女,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容颜样貌都不像普通人,穿着五彩的衣服,大概是个神仙。

介象就向她乞求长生不老的药方,那个女子说:“你把手里的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我才会教你。你不应该拿这些东西,我特意待在这里,等你回来。”介象把石子送了回去,回来看见女子还在原来的地方,那女子对他说:“你身上荤腥之气太重,需要断谷三年,然后再来,我还在这里等你。”

介象回去后,断谷三年,再去找她,看见那个女子还在原来的地方,并传授给他一首《还丹经》,女子对他说:“得到这个就能成仙了,不要再去求别的了。”介象于是就告辞回来了。

象常往弟子骆廷雅舍,帷下屏床中 (1) ,有数生,论《左传》义不平 (2) ,象旁闻之,不能忍,乃忿然为决 (3) 。书生知非常人,密表荐于吴主 (4) ,象知之,欲去。曰:“恐官事拘束我耳。”廷雅固留。

吴王征至武昌,甚尊敬之,称为介君,诏令立宅,供帐皆是绮绣 (5) ,遗黄金千镒 (6) ,从象学隐形之术。试遣后宫,出入闺闼 (7) ,莫有见者,如此不一。

【注释】

(1) 帷(wéi):围在四周的帐幕。 (2)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3) 忿(fèn)然:愤怒,此处指很坚定的样子。 (4) 吴主:指三国时吴国孙权。 (5) 绮(qǐ)绣:有纹饰的丝织品。 (6) 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7) 闺闼(tà):女子居住的内室。

【译文】

介象经常去弟子骆廷雅的家里,围着帐幕的床中,有几个书生在讨论《左传》,对其中的意思争论不定,介象在旁边听到了,忍不住就很明确地给他们做了裁定。书生们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就秘密写了封信把他推荐给吴王孙权,介象知道了,就想离去。他说:“恐怕当官会拘束我。”骆廷雅一再挽留他。

吴王把他征召到武昌,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介君,下令给他建一座房子,提供的帷帐都是丝织的,又送给他黄金一千镒,要跟他学隐身术。吴王试着派他进入后宫,在女子居住的内室进出,都没人能看到他,像这些神异的事不止一次发生。

尝为吴主种瓜菜百果,皆立生可食。吴主共论脍鱼何者最美 (1) ,象曰:“鲻鱼脍为上 (2) 。”吴主曰:“论近道鱼耳,此出海中,安可得邪?”象曰:“可得。”乃令人于殿庭中作方坎 (3) ,汲水满之 (4) ,并求钩,象起饵之,垂纶于坎 (5) ,须臾,果得鲻鱼。

吴主惊喜,问象可食不,象曰:“故为陛下取作生脍,安敢取不可食之物!”乃使厨下切之。

吴主曰:“闻蜀使来,得蜀姜,作齑甚好 (6) ,恨尔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差所使者,可付直 (7) 。”吴主指左右一人,以钱五十付之。象书一符,以著青竹杖中,使行人闭目骑杖。杖止,便买姜,讫 (8) ,复闭目。此人承言骑杖,须臾止,已至成都,不知是何处,问人,知是蜀市,乃买姜。于时吴使张温 (9) ,先在蜀,既于市中相识,甚惊,便作书寄其家。此人买姜毕,捉书,负姜,骑杖,闭目,须臾已还,吴厨下切脍适了。

【注释】

(1) 脍(kuài)鱼:即鱼脍,把鱼切细作的肴馔。 (2) 鲻(zī)鱼:又名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体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3) 坎(kǎn):坑穴。 (4) 汲(jí)水:打水。 (5) 纶(lún):钓鱼用的线。 (6) 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7) 直:同“值”。钱。 (8) 讫(qì):完结,终了。 (9) 张温(193—230):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据说他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曾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表现出色,得蜀汉朝廷重视。

【译文】

介象曾经给吴王种瓜果蔬菜,都是立刻就长了出来,并可以吃。吴王跟他讨论哪种脍鱼最好吃,介象说:“鲻鱼脍味道最佳。”吴王说:“我们只讨论近处的鱼,那是海里的鱼,怎么能得到呢?”介象说:“可以得到。”就命人在大殿前的院子里挖了一个四方的坑,再打水倒满,又要来鱼钩,介象起身装上鱼饵,把钓鱼的线放到水坑中,过了一会儿,果然钓上来了鲻鱼。

吴王很惊喜,问介象这个能不能吃,介象说:“特意为陛下您取来做生鱼片的,怎么敢取来不能吃的鱼呢!”于是吴王就让厨师赶快拿去切了。

吴王说:“听说蜀国的使者来了,要是能得到蜀国的姜,做姜末最好了,只可惜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介象说:“蜀国的姜还不容易获得?只要您差遣一个使者,让他带上钱就行。”吴王就指定身边一个人,给了他五十钱。介象画了一道符,放到一根青色的竹竿里,让那个人闭上眼睛骑在竹竿上。告诉他竹竿一停,就可以去买姜了,买好后,再闭上眼骑回来。那人答应后骑上竹竿,一会儿工夫,竹竿就停了,人已经到了成都,但是不知道到的是什么地方,问别人,才知道是蜀国的集市,于是就找姜买。当时吴国的使臣张温,之前就在蜀国,在市集里碰到了他,一下就认了出来,非常吃惊,就赶快写了封信让他带给家里。这个人买完姜,拿着信,把姜背在身上,骑着竹竿,闭上眼睛,一会儿就回来了,吴国的厨师这时刚好把鱼切好。

象又能读诸符文,如读书,无误谬者 (1) 。或不信之,取诸杂符,除其注,以示象,象皆一一别之。

其幻法种种变化,不可胜数。后告言病,帝遣左右姬侍 (2) ,以美梨一奁 (3) ,赐象。象食之,须臾便死,帝埋葬之。

以日中时死,晡时已至建业 (4) ,所赐梨,付苑吏种之 (5) 。吏后以表闻,吴主即发棺视之,唯一符耳。帝思之,与立庙,时时躬往祭之。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

后弟子见在蓝竹山中 (6) ,颜色转少。

【注释】

(1) 谬(miù):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2) 姬(jī):汉代指宫中的女官。 (3) 奁(lián):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4) 晡(bū)时:即申时,午后三点至五点。建业:古县名。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秫陵县设置,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吴黄龙元年(229)自武昌迁都于此。 (5) 苑(yuàn):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 (6) 蓝竹山:《太平广记》中作“盖竹山”,盖竹山在浙江临海南,一名竹叶山。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称,是正神所在山之一,“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译文】

介象还能读懂各种符文,就像读书一样,都不会读错。有人不相信,就弄来各种符,把相关的注解去掉,给介象看,介象都一一辨认出来。

他还会很多种幻术变化,不可胜数。后来跟吴王说自己生病了,吴王就派自己身边的侍女,带着一箱上好的梨,赐给他。介象吃了梨子,一会儿就死了,吴王只好把他埋葬了。

介象是在中午时分死的,但是在下午晡时,人又到了建业,吴王赐给他的那些梨,他拿给管园子的官吏种了下去。后来那个官吏把这件事上表告诉了吴王,吴王就把介象的棺材打开来看,看到里面只有一道符。吴王很想念他,就给他建了座庙,经常亲自去祭拜他。那庙里经常有白鹤飞来,停在座位上,待一会儿就飞走了。

后来他的弟子在蓝竹山中又看见他,并且容貌显得更加年轻。

苏仙公

【题解】

苏仙公为汉代人,名苏耽,三国孙吴张胜撰《桂阳先贤传》(唐魏徵隋书·经籍志》作《桂阳先贤画赞》)中记有其故事,后《神仙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皆有引用。

相传苏耽为西汉早期的一位草药郎中,他少年丧父,后采药奉母,待母至孝,又以用橘叶、井水为民众治疗瘟疫而闻名,被世人所称颂,并将其神化成仙人。在明代,“苏耽橘井”的典故被编入《龙文鞭影》一书,与“董奉杏林”一起,成为中华医药史上的佳话。

据相关资料,苏耽的故事在汉之后,被人广为传颂,但一开始并没有将“橘井”两字并称。在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郴州刺史孙会奉唐玄宗令扩建苏仙观,曾撰下《苏仙碑铭》,出现“橘井”二字。此后杜甫一连三首诗都写到“橘井”,后经文学家元结,在767年过郴州时,专门寻游了苏耽井,并撰七律《橘井》,从而使“橘井”一词广为人知,并成为历代文学作品的常用典。如北宋秦观,有“闻道久种阴功,杏林橘井”的词句;南宋丞相周必大有“子到同吟仙井橘”;元代王都中有“苏仙孝感动乡闾,橘井千年事若符”;明王世贞有“橘井汲后绿”;明李时珍有“橘井泉里龙问病”的诗句等;清代小说家蒲松龄除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苏仙公”,还吟有“苏仙故井犹存楚”诗句,清林则徐有“橘井活人真寿客”的诗句。清朝时又将“橘井”与“泉”“香”二字结合上,如清翰林院编修张九镡《郴州四首》的第一句“汉朝灵橘井泉香”,后医界直接用“橘井泉香”一词指代其事。

因苏耽“橘井”故事广为人知,汉代之后,在全国多地出现过“橘井”的地名称谓,除湖南本省外,广东、广西、湖北、四川、江西等地都出现了类似的“井”,比较知名的有河南商城的所谓“北橘井”,此地名一度引起苏耽是否是河南商城人的争议。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苏耽的影响也远至海外,海外唐人街有“橘井药店”“橘杏诊所”等中医药机构,日本国办有《橘杏医药》杂志,柬埔寨王国有以“桔井”命名的省市,意大利的利玛窦四百多年前一到中国就知晓了这个典故,在他被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著作《西国记法》中写道:“记医以橘井,以杏林。”

人们如此纪念苏耽,是因为他既是一位医术高超、受人爱戴的名医,同时也与其奉母至孝的品德有关,因汉代以孝治国,所以他的故事很容易被作为典型而加以颂扬。

另外,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二中引葛洪《神仙传》称“苏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时人也,家濮阳曲水”。与本篇所述不同,或非同一人。

苏仙公者,桂阳人也 (1) ,汉文帝时得道。先生早丧所怙 (2) ,乡中以仁孝闻,宅在郡城东北。出入往来,不避燥湿,至于食物,不惮精粗 (3) 。

先生家贫,常自牧牛,与里中小儿 (4) ,更日为牛郎。先生牧之牛,则徘徊侧近,不驱自归,余小儿牧牛,牛则四散,跨冈越崄 (5) ,诸儿问曰:“尔何术也?”先生曰:“非汝辈所知。”常乘一鹿。

【注释】

(1) 桂阳:今属湖南。汉朝时桂阳属桂阳郡郴县地。 (2) 怙(hù):依靠,仗恃。据上下文,此处指其少年丧父。 (3) 惮(dàn):怕,畏惧。 (4) 里中:指同里的人,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5) 崄(xiǎn):险。

【译文】

苏仙公是桂阳郡人,他在汉文帝时得道。苏先生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在家乡以仁善孝顺广为人知,家住在郡城的东北方向。他出行回家,都不在乎天气的燥热或湿冷,吃东西也从来不讲究食物的粗细。

苏仙公家里很穷,经常去放牛,跟村子里的小孩子们一起,每天轮流做放牛郎。他放牛时,牛就在他身边来回走动,不用赶也知道自己回去,其他小孩子放牛,牛则四处乱跑,甚至翻越山岗,走到很险要的地方,其他小孩子就问他:“你有什么手段,能让牛那么乖?”苏仙公说:“不是你们这些人能够明白的。”他还经常乘坐一头鹿。

先生常与母共食,母曰:“食无鲊 (1) ,他日可往市买也。”先生于是以箸插饭中 (2) ,携钱而去 (3) 。斯须,即以鲊至,母食未毕。母曰:“何处买来?”对曰:“便县市也 (4) 。”母曰:“便县去此百二十里,道途径崄,往来遽至 (5) ,汝欺我也。”欲杖之。先生跪曰:“买鲊之时,见舅在市,与我语云,明日来此,请待舅至,以验虚实。”母遂宽之。明晓,舅果到,云昨见先生便县市买鲊,母即惊骇 (6) ,方知其神异。

先生曾持一竹杖,时人谓曰“苏生竹杖”,固是龙也。

【注释】

(1) 鲊(zhǎ):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可用来拌饭吃。 (2) 箸(zhù):筷子。 (3) 携:带。 (4) 便县:古县名,西汉高帝分郴县置,治在今湖南永兴,属长沙国,后属桂阳郡。 (5) 遽(jù):遂,就。 (6) 惊骇(hài):恐慌,恐惧,这里指非常吃惊。

【译文】

苏先生曾经跟母亲一起吃饭,母亲说:“吃饭没有鲊了,哪天有空去市集上买点。”于是苏仙公就把筷子插到饭里,带着钱就走了。过了片刻,就带着鲊回来了,他母亲还没吃完饭。母亲问他:“哪里买的?”他回答说:“在便县的市集上。”母亲说:“便县离这里有一百二十里,道路还艰险难走,你这么快就走了个来回,你这是骗我啊。”就要用木棍打他。苏仙公马上跪下说:“我买鲊的时候,看到舅舅在市集上,他对我说,明天来我家,请您等他过来,跟他验证下我说的是真是假。”母亲就暂时饶恕了他。第二天早晨,他舅舅果然来了,说昨天看见苏仙公在便县市集上买鲊,母亲很是惊异,才知道他有神通异术。

苏仙公经常拿着一根竹竿,当时人称为“苏生竹杖”,本是条龙变的。

数岁之后,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 (1) ,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 (2) ,紫云氤氲 (3) ,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 (4) 。皆化为少年,仪形端美,如十八九岁人,怡然轻举。先生敛容逢迎,乃跪白母曰:“某受命当仙,被召有期,仪卫已至 (5) ,当违色养 (6) ,即便拜辞。”母子歔欷 (7) 。

母曰:“汝去之后,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 (8) ,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兼封一柜留之,有所阙乏,可以扣柜言之,所须当至,慎勿开也。”言毕,即出门,踟蹰顾望 (9) ,耸身入云。紫云捧足,群鹤翱翔 (10) ,遂升云汉而去。

【注释】

(1) 墙宇:房屋,住宅。 (2) 隅(yú):角落。 (3) 氤氲(yīn 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4) 翩翩然:轻快,飘忽的样子。 (5) 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6) 色养: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 (7) 歔欷(xū xī):抽泣。 (8) 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9) 踟蹰(chí chú):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10) 翱(áo)翔:常指在高空飞行或盘旋。

【译文】

几年之后,先生突然有一天打扫门前院子,把房子修饰了一下,朋友问:“要邀请什么人过来吗?”他回答说:“有神仙要降临。”片刻之间,就见天空的西北角,一团紫云弥漫,有几十只白鹤,在云里飞翔,然后纷纷降落在苏先生的门前。那些白鹤一个个都变成了少年,仪态端庄俊美,像十八九岁的人,走起路来也是轻飘飘的。先生整理了一下衣服就上前迎接,他对母亲跪下说道:“我受天命应该当神仙,被召唤上天的日子到了,现在迎接我的仪仗和卫士都到了,我就不能再奉养您了,现在就要跟您告辞了。”母子俩痛哭了一场。

他母亲说:“你走了,让我怎么活下去呢?”先生说:“明年天下会有瘟疫流行,院子里的井水,还有屋檐边的橘树,可以代我给您供养。只要井水一升和橘叶一片,就能治疗一个人。我留给您一个封好的柜子,要是缺什么东西,就敲那个柜子跟它说,需要的东西就会送来,但是千万不要打开它。”说完,就出门,徘徊回望,纵身跳进云中。只见一团紫云托着他的脚,一群白鹤在他身边飞翔,一起飞上了天。

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母疗之,皆以水及橘叶,无不愈者。有所阙乏,即扣柜,所须即至。三年之后,母心疑,因即开之,见双白鹤飞去,自后扣之,无复有应。

母年百余岁,一旦无疾而终,乡人共葬之,如世人之礼。葬后,忽见州东北牛脾山紫云盖上 (1) ,有号哭之声,咸知苏君之神也。

郡守乡人 (2) ,皆就山吊慰。但闻哭声,不见其形。郡守乡人苦请相见,空中答曰:“出俗日久,形貌殊凡,若当露见,诚恐惊怪。”固请不已,即出半面,示一手,皆有细毛,异常人也。因谓郡守乡人曰:“远劳见慰,途径险阻,可从直路而还,不须回顾。”言毕,即见桥亘岭旁 (3) ,直至郡城。行次,有一官吏,辄回顾 (4) ,遂失桥所,堕落江滨,乃见一赤龙于桥下,宛转而去。

【注释】

(1) 州东北牛脾山:州,指郴州。牛脾山,在今湖南郴州苏仙区境内,后人也称其为苏仙岭,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将其排名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一位,到北宋李思聪《洞渊集》中调整为第十八位。 (2) 郡守:指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 (3) 亘(ɡèn):横贯。 (4) 辄(zhé):总是,就。

【译文】

第二年,果然发生了瘟疫,远近的人都来求他母亲治疗,他母亲就给他们井水和橘叶,没有治不好的。他母亲缺什么东西时,就叩击那个柜子,需要的东西马上就出现了。三年之后,他母亲心里好奇,就把柜子打开,只见有两只白鹤从里面出来飞走了,自那以后再去叩击柜子,就再也没有回应了。

他母亲活了一百多岁,一天早晨无疾而终,家乡的人就一起把她埋葬了,跟普通的葬礼一样。葬礼之后,忽然看见州东北的牛脾山被紫云环绕覆盖,并听到有人哭号的声音,大家都明白那肯定是苏仙公了。

太守和家乡的人,都来到山边向他慰问。但是大家只听到他哭泣的声音,看不到人。太守和乡亲们苦苦请求他能现出身形见大家一面,就听到空中有人回答:“我离开世间太久了,形体面貌已经变得很不一样了,要是出现让你们看到,恐怕会惊吓到你们惹你们怪罪。”众人还是一再恳求,于是苏仙公就露出半张脸,还有一只手,看上去都长有很细的毛,跟普通人不一样。他对太守和乡亲们说:“感谢你们这么远来慰问我,回去的路艰险难走,你们就走直路回去吧,但是不要回头。”说完,就见一座桥架在了山岭上,直通郡城里。大家依次上桥回城,其中一个官吏,好奇回头看了一眼,那座桥就瞬间不见了,众人都掉落到江边,就看到一条红色的龙在桥下飞出,盘旋飞走了。

先生哭处,有桂竹两枝 (1) ,无风自扫,其地恒净。三年之后,无复哭声,因见白马常在岭上,遂改牛脾山为白马岭。自后有白鹤来止郡城东北楼上,人或挟弹弹之,鹤以爪攫楼板 (2) ,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来归 (3) ,吾是苏君,弹何为至?

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礼于仙公之故第也 (4) 。

【注释】

(1) 桂竹:亦称斑竹、五月竹、麦黄竹、小麦竹,因在麦黄时成竹,故有此名。《宣统湖北通志》:桂竹作圭竹,谓之贵竹。南朝宋戴凯之竹谱》作桂竹,谓高四五丈,大二尺围,状如甘竹而皮赤。 (2) 攫(jué):抓取。 (3) 甲子:中国传统纪时中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的纪时方法,其循环的第一个组合称“甲子”,其后为“乙丑”,依次类推,循环一遍正好有六十次。 (4) 故第:以前住过的房屋。

【译文】

苏先生痛哭的地方,有两棵桂竹,没有风的时候,它们会自己扫地,所以那个地方一直很干净。过了三年,就不再听到哭声了,大家又看到一匹白马经常出现在山岭上,于是就把牛脾山改名叫白马岭。自那以后,经常有白鹤来到郡城东北角的楼上停留,有人拿弹弓打它们,白鹤就用爪子抓起一块楼板,在上面写出像用漆写的字,说:这座城没变,但是人已经不是那些人了,我经过三百个甲子又回来了,我是苏君,你们为什么要用弹弓打我呢?

现在修道的人,每到甲子日,他们都要去苏仙公的故居那里烧香行礼。

成仙公

【题解】

成仙公,名武丁,汉代仙人。其事迹最早见于三国孙吴张胜撰《桂阳先贤传》(唐魏徵《隋书·经籍志》作《桂阳先贤画赞》),后《神仙传》收录,明代《郴州志》《郴县志》中对其故事也有记载,但说武昌冈后被改名为骆仙岭,因“骡”讹传为“骆”之故。成武丁的故事也流传至日本,收录在日本学者窪德忠主编《道教故事》一书中。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期,就是由成武丁最早提及的。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南朝梁吴均齐谐记》说:“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暂停,与尔别矣。后三千年当复还。’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一去后三千年当还。’明旦果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本篇中成仙公的“噀酒救火”情节与《栾巴》篇中情节类似,而化身白鹤的情节又与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丁令威”条雷同,据此,近代有学者认为,本篇可能不是原《神仙传》的篇目,而是后世人的创作,并杂入到《神仙传》之中。

成仙公者,讳武丁 (1) ,桂易临武乌里人也 (2) 。后汉时,年十三,身长七尺 (3) ,为县小吏。有异姿,少言大度,不附人,人谓之痴。少有经学 (4) ,不授于师,但有自然之性。

时先被使京 (5) ,还过长沙郡 (6) ,投邮舍不及 (7) ,遂宿于野树下。忽闻树上人语云向长沙市药,平旦视之,乃二白鹤。仙公异之,遂往市,见二人,罩白伞,相从而行。先生遂呼之,设食,食讫便去 (8) ,曾不顾谢。仙公乃随之,行数里,二人顾见仙公,语曰:“子有何求?而随不止。”仙公曰:“仆少出陋贱 (9) ,闻君有济生之术,是以侍从耳。”二人相向而笑,遂出玉函 (10) ,看素书 (11) ,果有武丁姓名。于是与药二丸,令服之。二人语仙公曰:“君当得地仙 (12) 。”遂令还家。明照万物,兽声鸟鸣,悉能解之。

【注释】

(1) 讳(huì):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2) 桂易临武乌里人:应指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人。易,应为“阳”之误。临武,今隶属湖南郴州。乌里,清《临武县志》称其在“邑之北乡”。 (3) 七尺:汉代一尺在21.35—23.75厘米之间,七尺约一米六左右,也指二十岁成人的身高。 (4) 经学:原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在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5) 京:指京师,帝王所在之地,因东汉时定都洛阳,故此处应指洛阳。 (6) 长沙郡:今湖南长沙。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7) 邮舍:又称驿舍或传舍,是古代供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 (8) 讫(qì):完结,终了。 (9) 仆:“我”的谦称。 (10) 玉函:玉质的书匣。 (11) 素书:此处指仙家之书。 (12) 地仙:道教指住在人间,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

【译文】

成仙公,名讳叫武丁,是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人。在后汉时,他十三岁,身高就有七尺了,在县里做一个小官。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很少说话,胸怀开阔,从不趋炎附势,别人都说他有点傻。他年轻时研究经学,没有经过老师教授,但是天生就能懂。

一次他被派往京师,回来的路上,经过长沙郡,因为太晚没能投奔到邮舍住宿,只好在旷野的大树下露宿。夜晚突然听到树上有人说去长沙卖药,早晨天亮一看,树上是两只白鹤。成仙公很是惊异,于是也往市集上走,路上看到两个人,打着白色的伞,一前一后走着。先生于是喊住他们,给他们摆上吃的,那两人吃完就走了,也不答谢。成仙公就跟着他们,走了好几里路,二人回头看到成仙公,对他说:“你有什么要求?这么一路不停地跟着我们。”成仙公说:“我出生卑微,听说你们有补益生命的道术,所以才跟从你们。”那两人相视一笑,于是拿出一本玉函,翻看里面的素书,上面果然有武丁的姓名。于是他们就给成仙公两丸药,让他吃了。二人对他说:“你将来能修成地仙。”然后就让他回家去。他回家后,突然就能明察世间万物的道理,那些鸟兽的鸣叫,他也能懂得是什么意思。

仙公到家后,县使送饷府君 (1) 。府君周昕 (2) ,有知人之鉴。见仙公呼曰:“汝何姓名也?”对曰:“姓成名武丁,县司小吏。”府君异之,乃留在左右,久之,署为文学主簿 (3) 。

尝与众共坐,闻群雀鸣而笑之。众问其故,答曰:“市东车翻,覆米,群雀相呼往食。”遣视之,信然也。

时郡中寮吏豪族 (4) ,皆怪不应引寒小之人以乱职位。府君曰:“此非卿辈所知也。”经旬日 (5) ,乃与仙公居阁直 (5) 。

至年初元会之日 (6) ,三百余人,令仙公行酒。酒巡遍讫,先生忽以杯酒向东南噀之 (7) ,众客愕然 (8) ,怪之。府君曰:“必有所以。”因问其故。先生曰:“临武县火,以此救之。”众客皆笑。明日司仪上事 (9) ,称武丁不敬,即遣使往临武县验之。县人张济上书,称元日庆集饮酒,晡时火忽延烧厅事 (10) ,从西北起,时天气清澄,南风极烈,见阵云自西北直耸而上,径止县 (11) ,大雨,火即灭,雨中皆有酒气。众疑异之,乃知仙公盖非凡人也。

【注释】

(1) 饷(xiǎnɡ):军粮及军队的供给。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 (2) 周昕(xīn):字泰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本为汉末军阀袁绍部将,曾任丹杨(今江苏丹阳)太守。他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明于风角(古代一种占卜术,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善推灾异。后还会稽,被孙策破城而斩杀。 (3) 文学主簿: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 (4) 寮(liáo):古同“僚”。官。 (5) 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 (5) 阁直:疑为“直阁”。直阁为官名,北齐时属左、右卫。 (6) 元会:古代皇帝于阴历元旦朝会群臣称正会,也称元会,此处指郡里的新年宴会。 (7) 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古代的酒皆用粮食酿造,早期都是低度酒,约至宋代之后才发明蒸馏技术酿造出酒精度含量高的白酒,所以此处喷酒救火的情节有其合理性。 (8) 愕(è)然:处于受惊的样子。 (9) 司仪: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 (10) 晡(bū)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厅事: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 (11) 径(jìnɡ):直截了当。

【译文】

成仙公回到家后,县里让他送饷银去府君那里。府君叫周昕,具有看出别人品行和才能的眼力。他看见仙公就大声问:“你叫什么名字?”仙公回答:“我姓成名武丁,是县衙里的小官吏。”府君很惊异,就把他留在了身边,时间一久,又让他做了文学主簿。

有次成仙公与众人坐在一起,他听到一群鸟雀在鸣叫就笑了。众人问他为什么笑,他回答说:“市场东边的车子翻了,米都掉到了地上,鸟雀们相互呼唤着要一起去吃。”于是大家派人去查看,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当时郡城中的官员和当地豪强,都怪府君不应该让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在郡城里做官,把身份等级都搞乱了。府君说:“这件事不是你们这些人能懂的。”又过了十几天,府君就让他升迁做了直阁。

在新年元会那一天的宴会上,有三百多人参加,府君让仙公去给他们行酒。行酒结束,先生忽然把酒杯向东南方向泼了出去,众人都很惊讶,怪他无礼。府君说:“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就问他什么缘故。先生说:“临武县里起火了,我用酒去救一下。”众人听了都笑了。第二天司仪来报告,说武丁不尊重礼仪,府君就派遣人去临武县验证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正好临武县人张济上书过来,说元旦日大家集会庆祝喝酒,下午晡时突然起火烧了衙门的大厅,火从西北烧起来,当时天气晴朗,刮着很大的南风,他们就看见有一阵云从西北方向升起来,直接停在了县里,接着就下大雨,火就灭了,雨中还有酒的气味。众人听说后,都很疑惑惊讶,才知道成仙公大概不是凡人。

后府君令仙公出郡城西立宅居止,只有母、一小弟及两小儿。比及二年,仙公告病,四宿而殒 (1) ,府君自临殡之 (2) 。

经两日,犹未成服 (3) ,仙公友人从临武来,于武昌冈上逢仙公,乘白骡西行。友人问曰:“日将暮,何所之也?”答曰:“暂往迷溪 (4) ,斯须却返,我去向来,忘大刀在户侧,履在鸡栖上 (5) ,可过语家人收之。”友人至其家,闻哭声,大惊曰:“吾向来于武昌冈逢之,共语云‘暂至迷溪,斯须当返,令过语家人,收刀并履。’何得尔乎?”其家人云:“刀履并入棺中,那应在外?”即以此事往启府君,府君遂令发棺视之,不复见尸,棺中唯一青竹杖,长七尺许,方知先生托形仙去。

时人谓先生乘骡于武昌冈,乃改为骡冈,在郡西十里也。

【注释】

(1) 殒(yǔn):死。 (2) 殡(bìn):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 (3) 成服:指盛服。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与三周年以后的“脱服”“除服”相对应。语出《礼记·奔丧》:“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4) 迷溪:地名,具体不详。 (5) 履(lǚ):鞋。鸡栖(qī):鸡栖息之所,鸡窝或鸡笼。

【译文】

后来府君让成仙公在郡城的西边建房子居住,他和母亲、一个年轻的弟弟及两个孩子一起住。到了第二年,成仙公向府君报告说自己生病了,四天后就死了,于是府君亲自过来为他举行葬礼。

过了两天,成仙公的亲属们还没穿上丧葬的衣服,他的朋友从临武县过来,在武昌冈上碰到仙公,骑着一匹白色的骡子往西走。朋友问他:“太阳就要落山了,你要到哪里去?”他回答:“我临时去一趟迷溪,一会儿就回来,我走的时候,忘了把放在家门边的大刀,还有放在鸡笼上的鞋子收起来了,你可以路过告诉我家人,让他们收一下。”他朋友到他家,听到一片哭声,大吃一惊,说:“我刚从武昌冈来还碰到他,跟我说‘去迷溪一趟,一会儿就回来,让我路过他家时对他家人说,收一下大刀和鞋子。’怎么一下成这样子了呢?”他家人说:“刀和鞋都放到棺材里了,哪里还在外面?”家人就跑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府君,府君就下令把成仙公的棺材打开来看,发现尸体不见了,棺材中只剩下一根青竹竿,有七尺多长,才知道他用竹子假托形体,真人成仙走了。

当时的人因为成仙公骑着骡子出现在武昌冈,就把武昌冈改名叫骡冈,位置就在郡城西边约十里的地方。

郭璞

【题解】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属山西)人,与葛洪同时代,唐房玄龄等《晋书·郭璞传》中也将他们两人放在一起作传。

郭璞是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

郭璞同时也是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除家传易学外,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后迁尚书郎,曾与王隐共撰《晋史》。后因母丧去职归家,又为王敦起为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王敦之乱平定后,郭璞被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因郭璞在算学方面的成就而追封他为闻喜伯,元顺帝时被追封为灵应侯。

《晋书》本传中说:“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曾从河东郭公学卜筮,得《青囊中书》九卷,此后其卜筮之术和攘灾转祸的才能,“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他曾“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一篇”。

郭璞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其时,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现存十四首。南朝梁钟嵘诗品·晋弘农太守郭璞诗》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诗》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郭璞花十八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之注音、绘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而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郭璞同时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亦称《葬书》,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明王祎青岩丛录》说:“择地以葬,其术本于晋郭璞。”

此外郭璞还注释了《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三苍》和《楚辞》《子虚赋》《上林赋》等。其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其子骜,后官至临贺太守。

现各地还有纪念郭璞的古迹遗存,如浙江杭州余杭区塘栖镇运河广济桥边有一古井,传为郭璞当年亲自勘察开凿,名郭璞井。江西景德镇昌江区鲶鱼山镇鹊湖村有一山,相传当年郭璞曾隐居于此,名郭璞山。另浙江温州人视郭璞为开城鼻祖,将当地西廓山改名郭公山,并在山下建有郭公祠。传郭璞死后,其后人载其灵柩而消失,无人知晓其埋骨之地,数年后,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保留至今。

按:郭璞与葛洪同时代,且《抱朴子·内篇》中未提及郭璞,宋之前也未见有文献提及郭璞时称引自《神仙传》,所以近代有学者认为,本篇可能是后世创作的,杂入到《神仙传》之中,而非葛洪原篇。

郭璞 (1) ,字景纯,河东人也 (2) 。周识博闻,有出世之道。鉴天文地理、龟书龙图、爻象谶纬、安墓卜宅 (3) ,莫不穷微,善测人鬼之情状。

李洪范、林明道 (4) ,论景纯善于遥寄 (5) ,缀文之士 (6) ,皆同宗之。

晋中兴 (7) ,王导受其成旨 (8) ,以建国社稷 (9) ,璞尽规矩制度。仰范太微星辰 (10) ,俯则《河》《洛》《黄图》 (11) 。夫帝王之作,必有天人之助者矣。

【注释】

(1) 璞(pú):未雕琢过的玉石,或指包藏着玉的石头。 (2) 河东:约为今山西西南部,秦汉时有河东郡。 (3) 龟书龙图:即指《河图》《洛书》,因相传伏羲时代,“龙马负图,神龟贡书”,故以代指。爻(yáo)象:指组成八卦的符号。谶(chèn)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发展为在庙宇或道观里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汉代的谶纬之学主要是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政治预言。安墓卜宅:属于古代风水之学,即对墓地和住宅的选址和朝向等进行勘验的方术。 (4) 李洪范、林明道:汉代人,事迹不详。 (5) 遥寄:这里指作游仙之类题材的诗作以咏怀。 (6) 缀文之士:指爱好写文章的人士。缀文,连缀字句而成文章。 (7) 晋中兴:指西晋灭亡后,其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东晋政权,定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8) 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他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东晋中兴名臣,为东晋早期的政权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从祖父。 (9) 社稷(jì):本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10) 太微:中国古代将星空划分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与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约占天区六十三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二十个星座,正星七十八颗,增星一百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古代以为太微为天庭所在,故后人也指代朝廷或帝王之居。 (11) 《河》《洛》:即《河图》《洛书》。《黄图》:又名《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作者佚名。原书一卷,后又有六卷或二卷本,可能掺入后世地名及杂说所致。其中主要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此书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译文】

郭璞,字景纯,是河东人。他学识渊博,有出离世间而成仙的道术。他对天文地理、《河图》《洛书》、八卦谶纬、安墓选宅等学问,都研究得很透彻,他还能探知人间和鬼神界的事情。

李洪范、林明道,说郭璞善于作追慕神仙的诗文,那些爱好写作的人,一起把他作为师法的榜样。

晋朝中兴的时候,王导承接皇帝的旨意,重新建立国家,于是委派郭璞去制定规章制度。他参考天上的星辰,还有《河图》《洛书》及《三辅黄图》等,设计出了全新的典章制度。一代帝王要兴起,上天必定要派人来辅助他。

王敦镇南州 (1) ,欲谋大逆,乃召璞为佐。时明帝年十五 (2) ,一夕,集朝士,问太史 (3) :“王敦果得天下邪?”史臣曰:“王敦致天子,非能得天下。”明帝遂单骑微行,直入姑熟城 (4) 。敦正与璞食,璞久之,不白敦,敦惊曰:“吾今同议定大计,卿何不即言?”璞曰:“向见日月星辰之精灵,五岳四海之神祇 (5) ,皆为道从翼卫 (6) ,下官震悸失守 (7) ,不即得白将军。”敦使闻,谓是小奚戏马 (8) ,检定非也。

遣三十骑追,不及,敦曰:“吾昨夜梦在石头城外江中 (9) ,扶犁而耕,占之。”璞曰:“大江扶犁耕,亦自不成反,反亦无所成。”敦怒谓璞曰:“卿命尽几何?”璞曰:“下官命尽今日。”敦诛璞。

【注释】

(1) 王敦(dūn):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为东晋名臣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邪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成为当时权臣,但他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在晋明帝时发动政变未成而病死,终年五十九岁,史称“王敦之乱”。南州:历史上设置过多个南州,此处根据上下文,应指后文的姑熟城。 (2) 明帝:指晋明帝司马绍,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325年间在位,二十七岁时因病逝于位上。 (3) 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4) 姑熟城:即今安徽当涂,为东晋时都城建康的西南藩篱。 (5) 五岳四海:此处泛指天下。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四海:指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神祇(qí):指天神和地神,泛指神明。 (6) 翼(yì)卫:护卫。 (7) 震悸:惊怖恐惧。 (8) 小奚(xī):指小男仆。 (9) 石头城:当时东晋都城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

【译文】

王敦镇守南州,想要造反,就把郭璞召来辅佐自己。当时晋明帝十五岁,一天傍晚,他召集大臣们,问太史:“王敦会得到天下吗?”史官说:“王敦想要挟持天子,不能得到天下。”晋明帝就一个人换上便衣骑马出来,直接进入姑熟城。当时王敦正和郭璞一起吃饭,很长一段时间,郭璞都不和王敦说话,王敦生气地说:“我现在跟你商议大事,你怎么不马上谈谈呢?”郭璞说:“我刚才看到日月星辰的精灵,还有五岳四海的神明,都护卫着一个人进了姑熟城,我很震惊以至于走神了,所以没有马上跟将军说话。”王敦派人去打听,说是有一个小男仆在骑马游戏,已经检查不是晋明帝。

王敦又派遣了三十个骑兵去追赶,但是没追上,王敦说:“我昨晚梦到自己在石头城外的江中,扶着一个犁在耕地,你帮我占卜一下。”郭璞说:“大江中扶着犁耕地,意思是你不能反,造反了也不会成功。”王敦大怒,对郭璞说:“你能算出自己什么时候死吗?”郭璞说:“我今天就会死。”于是王敦就把郭璞杀了。

江水暴上市,璞尸出城南坑,见璞家载棺器及送终之具,已在坑侧。两松树间上,有鹊巢,璞逆报家书所言也。

谓伍佰曰 (1) :“吾年十三时,于栅塘脱袍与汝 (2) ,吾命应在汝手中,可用吾刀。”伍佰感昔念惠,衔涕行法。

殡后三日 (3) ,南州市人,见璞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敦不信,开棺无尸,璞得兵解之道 (4) ,今为水仙伯 (5) 。注《山海经》《夏小正》《尔雅》《方言》 (6) ,著《游仙诗》《江赋》《卜繇》《客傲》《洞林》云 (7) 。

【注释】

(1) 伍佰(bǎi):役卒伍长,亦作伍百、伍伯,多为舆卫前导或执杖行刑。古军队中五人为伍,一伍之长称伍长。 (2) 栅(zhà)塘:有栅栏围护的水塘。 (3) 殡(bìn):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 (4) 兵解之道:意谓借兵刃解脱得道。兵解,死于兵刃。 (5) 水仙伯:水仙之长。 (6) 《山海经》: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一千字。记载了一百多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内容可能来自口头传说。《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七篇。该书在唐宋时期散佚(《大戴礼记》亦有一半同时散佚),现存的《夏小正》为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把当时所藏之两个版本《夏小正》文稿汇集而成。《尔雅》: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同时也是“十三经”之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其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是西汉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与《尔雅》、东汉刘熙释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构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辞书系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7) 《游仙诗》《江赋》《卜繇》《客傲》《洞林》:都是郭璞的作品,其中《卜繇》《洞林》为卜筮之书,《洞林》原书佚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有其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卜筮经验总结及筮验六十余例。

【译文】

郭璞死后,江里的水突然涨到街道上,郭璞的尸体随着漂到了城南的一个水坑里,就见郭璞的家人拉着棺材和办葬礼的器具,已经在水坑边等着了。水坑边两棵松树上有一个喜鹊窝,这是郭璞给家人提前报信告诉他们要来的地方。

郭璞临死的时候,对行刑人说:“我十三岁的时候,在栅塘曾经脱掉一件袍子给你穿,我注定在你手里丧命,但请你用我的刀。”行刑人被他往日的恩惠所感动,含着泪执行了刑罚。

郭璞被埋葬后三天,有南州市的人,看见郭璞在卖他平生所穿的衣服,还跟认识的人打招呼,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过话。王敦不相信,就打开他的棺材看,果然没有看到尸体,这是郭璞通过兵解而得道成仙了,现在他做了水仙们的首领。郭璞曾经给《山海经》《夏小正》《尔雅》《方言》作过注,写有《游仙诗》《江赋》《卜繇》《客傲》《洞林》等作品。

尹思

【题解】

尹思是西晋晚期的道士,相关资料极少,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六三“地仙”引《真诰》,所述“尹思”的内容与本篇类同,但不见于今本《真诰》。本篇主要讲述尹思有预知天下大势的能力。

尹思者,字小龙,安定人也 (1) 。

元康五年正月十五夜 (2) ,坐屋中,遣儿视月中有异物否,儿曰:“今年当大水,中有一人,被蓑带剑 (3) 。”思目视之曰:“将有乱卒至。”儿曰:“何以知之?”曰:“月中人,乃带甲仗矛,当大乱三十年,复当小清耳。”后果如其言 (4) 。

【注释】

(1) 安定:郡名,在今甘肃。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朝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元鼎三年(前114),又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时安定郡治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后历经变迁,在唐武德元年(618)废。 (2) 晋元康五年:即295年。元康,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三个年号。 (3) 蓑(suō):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 (4) 后果如其言:指晋惠帝时期,皇后贾南风专权,引起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并最终导致西晋灭亡的一系列事件。

【译文】

尹思,字小龙,安定郡人。

他在晋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的晚上,坐在屋子里,让他的儿子去看看月亮里是不是有怪异的东西,他儿子回来说:“今年应该会发大洪水,月亮中有一个人,披着蓑衣,带着剑。”尹思盯着儿子说:“要有乱兵来了。”儿子说:“怎么知道的?”他说:“月亮里的人,其实是穿着盔甲拿着长矛,预示天下将会有近三十年的大乱,然后才会又有一段太平日子。”后来发生的事跟他说的丝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