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卷之九

助字总论

【9.0】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文心雕龙章句云:‘「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送末」云者,即结煞实字与句读之谓也。故古人谓助字为语已之辞,所以别于连字为句端之辞也。泰西文字,原于切音,故因声以见意,凡一切动字之尾音,则随语气而为之变。古希腊与拉丁文,其动字有变至六七十次而尾音各不同者。今其方言变法,各自不同,而以英文为最简。惟其动字之有变,故无助字一门。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

字以达意。意之实处,自有动、静诸字写之。其虚处,若语气之轻重,口吻之疑似,动、静之字无是也,则惟有助字传之。

助字所传之语气有二:曰信,曰疑。故助字有传信者,有传疑者。二者固不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较则然矣。传信助字,为「也」「矣」「耳」「已」等字,决辞也。传疑助字,为「乎」「哉」「耶」「欤」等字,诘词也。古籍中参用「兮」「些」「只」「且」诸字,然皆用为有韵之文,而非所施于古文辞也,故不载。

助字中惟「也」「矣」两字最习用,而为用各别。①「也」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矣」字惟以助叙说之辞气。故凡句意之为当然者,「也」字结之;已然者,「矣」字结之。所谓当然者,决是非,断可否耳。所谓已然者,陈其事,必其效而已。凡此皆以为句也,而末始言读。②兹先引经籍中诸句有「也」「矣」两字并用者,以明其所以各别之说,而后分疏焉。

[1]论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乃已见者,故煞「矣」字。室之未入,夫子断之,故煞「也」字。

[2]又季氏: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语」「闻」在昔,「矣」字煞之。其人未见,断自于今,「也」字煞之。

[3]又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而或仁,事之可有者也,尾以「矣」字。小人而仁,理之所必无也,断以「也」字。

[4]又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武之尽美,已见者也,故结以「矣」字。而韶之尽善与武之未尽善,一是一非,乃定论于目前也,故煞以「也」字。

[5]孟离上: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天下之溺,已见者也,煞「矣」字。不援之诘,诘其故也,煞「也」字。

[6]礼中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与不明,已知之事,结「矣」字,贤、知之过,愚、不肖之不及,③断其故也,结「也」字。至「不行也」与「不明也」两「也」字煞读,不在此例。

[7]庄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所好者道」,决其是也,故煞「也」字。「进乎技」者,言已造之境也,故煞「矣」字。

[8]左桓八: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

[9]周语: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

[10]吴语: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

[11]史李广列传: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

[12]又信陵君列传: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13]又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14]汉萧望之传:敞备皁衣二十余年,尝闻辠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

[15]三国诸葛亮传: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16]韩原鬼:曰:‘有形而无声者,物之有矣,土石是也。有声而无形者,物有之矣,风霆是也。’——所引诸句,凡决事物之已然者,皆煞「矣」字。凡决其当然者,皆煞「也」字。

[17]左传成公十六年云: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一节,凡句述所见之事者,煞「矣」字;凡答其事之所为者,煞「也」字。夫然,「也」「矣」一字之所别,其大较如是也。

○1句首「助字」前疑应有「传信」二字。

○2‘未始言读’,意即暂不谈煞读的「也」与「矣」。

○3「贤」「愚」「知」「不肖」应为「贤者」「愚者」「知者」「不肖者」。